本文目录一览:
- 1、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一生
- 2、释迦牟尼佛简介
- 3、佛祖的生平简介
- 4、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是怎样的
- 5、简述释迦摩尼佛的生平
- 6、释迦牟尼佛一生简介
- 7、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简介
- 8、释迦牟尼简介
- 9、佛陀释迦牟尼,他的人生经历到底怎样呢?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一生
在佛教文化中,释迦摩尼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佛教的创立者,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构建出了佛教的基础思想。
那么,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呢?一起随我来看看吧!
释迦牟尼出生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太子。其父是国王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来自邻近的拘利国,是天臂城主善觉王的胞妹。摩耶夫人在嫁给净饭王后,多年并未生育。有一天夜里,她梦到有一头六牙白象王飞入自己的体内,至此才有身孕。印度有女人回娘家生孩子的传统,因此,快要到分娩时,摩耶夫人在宫人的陪伴下,启程赶往天臂城。途径蓝毗尼园时,摩耶夫人下车休息,在她伸手去摘一支无忧树枝时,从其右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可是,在悉达多出生后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净饭王又娶了摩耶夫人的妹妹波阁波提,是她把悉达多抚养成人。
释迦牟尼成长
悉达多太子天资聪慧,长到12岁时,就已经掌握了当时印度最高的学问,16岁时,娶了表妹耶输陀罗为妻。他的生活可谓幸福美满,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起因是他有一次驾车出城游玩。他在驾车经过东、南、西三座城门时,分别见到了人类老、病、死的三种状态,于是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不可逃避的痛苦。后来当他在经过北门,看到一位游行的苦行僧时,决定奉行这一古老的修行方法,以摆脱命运的枷锁。就在他29岁那年的一天晚上,他丢下妻子和家庭,独自出宫修苦行去了。
释迦牟尼出家
悉达多出宫之后,先是过着挨家挨户乞食的生活。然后他就去寻访一位叫做卡拉玛的圣者,这是一位住在拉加格里哈山的隐士。在悉达多找到圣者卡拉玛后,跟随其学习透过呼吸和瑜伽得到四禅八定的方法。他很快就学会了这些方法,但还是没能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因为他没能找到诸般痛苦产生的原因以及消灭痛苦的方法。于是,悉达多离开了卡拉玛。后来,他又师从另一位隐者拉马普特拉学习“非想非非想定”,可这也没能解除他心中的疑团。这时,悉达多决定自己寻找答案。
释迦牟尼成佛
一天,悉达多正在雪山打坐,有五位苦行者很尊敬他的成就而愿意跟随他。从此,他们一起流浪,住在森林里靠乞食为生。经过六年这样的苦修,悉达多的身体变得骨瘦如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可他还是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这时悉达多悟到,自己的苦行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他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身上沉积六年的尘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糜乳,恢复了体力。跟随他的五个人以为他放弃了,便都离他而去。无奈中的悉达多独自一人来到菩提迦耶的一棵毕波罗树下,盘腿而坐,总结过去的经验,并重新调整思维方法。经过数天苦思,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觉悟,立身成佛,号称释迦牟尼,那年他只有35岁。
释迦牟尼建立佛教
释迦牟尼成佛后,立刻去找离他而去的那五个人。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释迦牟尼找到了他们,并立刻向他们传授自己悟到的佛法。这五人听到教说后,心悦诚服,便都皈依了释迦牟尼,成为佛陀最初的弟子,被称为“五比丘”。这五人便是世间最早的比丘。比丘的意思就是出家的男人。从那时起,佛教已经具备了组成宗教团体的三个要素:领袖、理论、参加人员。释迦牟尼是领袖,佛法是理论,五比丘是参加人员,佛教管这三个因素叫做“佛、法、僧”三宝。因此,释迦牟尼鹿野苑初转法(传佛法)这件事就被定义为佛教成立的标志。
释迦牟尼涅盘
在度化了五比丘之后,释迦牟尼便率领他们继续到处讲说佛法,增加比丘人数,扩大僧团规模。45年以后,释迦牟尼率领徒众前往拘尸那城游化时,入涅盘于拘尸那城帕瓦村旁的小树林里,终年80岁。
释迦牟尼佛简介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3年,公元前543年涅槃,佛教创始人。
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因父为,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天尊等。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祖诞生、成道、涅槃的“卫塞节”(Vesak)是联合国的法定假日。在时间上,大体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
在公元前7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祖释迦牟尼。
人物轶事:
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
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十分的烦闷和苦恼。
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乐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
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宫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很激动,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
但悉达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后,决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过妻子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儿子,想走进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终于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修道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了悉达多,但他坚决不肯回家。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
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一天,他来到一条小河边,想洗个澡,把出家后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河边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达多身心交瘁的样子,很是担心,便给他喝了许多牛奶。悉达多终于恢复了元气。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在那里闭目沉思,静修了6年。
在他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后来,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
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的学说和精神感动许多人,其中也有许多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释迦牟尼的教诲。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释迦牟尼
佛祖的生平简介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其他称号有 (觉者)、世尊、释尊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佛祖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佛祖简介
释迦牟尼 (Sakyamuni)。佛教创始人。本名 ,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 )。因父为 ,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贤人”。其他称号有 (觉者)、世尊、释尊等
佛祖早年
时代背景
相传佛祖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意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政府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佛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耶。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佛祖。
生年研究
有关佛祖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时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座年推算。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年。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博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佛祖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以此为依据,在1956~1957得举行纪念佛祖涅槃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西方学者根据南传史料,对佛灭年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诸说;日本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推定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祖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国年代学者依南齐僧轵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师资相传的“众圣点记”,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收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489),共计得975点。由此上推,则佛祖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大体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说也为日本 、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
出生后
摩耶夫人在佛祖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佛祖是由他的姨母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娶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佛祖出家
出家前
佛祖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的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处长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但是,佛祖却在29岁(另一说19岁)时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佛祖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他所属的释迦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认为世间“无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后
出家后,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佛祖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他的父亲所到他的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的利等五人伴随他。
觉悟成佛
佛祖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沙罗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佛祖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伽山若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经跏趺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佛,时年35岁。
佛祖传教
初转佛法
佛祖成佛后先渡猴子,大象,盗人,也就是后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
佛祖证悟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观念。为了使他的思想学说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佛祖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会、五蕴、四禅和三明等教说,五人皈依了他,成为最初的佛弟子。这次说教,佛教称为初转佛法。与此同时,又度波罗奈斯长者之子耶舍及其亲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罗门迦叶三兄弟以及沙门“六师”之一的怀疑论者散惹夷的学生舍利弗和目犍连,此后在他的故乡又说服了他的很多亲属如堂弟提婆达多、儿子罗睺罗皈依了佛教。
传教区域
释迦牟尼传教的区域,订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大致是北到迦毗罗卫,南到王舍城,东到瞻波,西到 赏弥(拘 弥)。其直传弟子的活动地区和影响所及,东至恒河流域下游,南至高达维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义尸罗等地区。佛陀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和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须达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赠的祗园精舍(又名“给孤独园”),后者有竹林精舍,为佛祖对众人说法布教的重要场所。跋耆、鸯伽、末罗、伽尸等国,他也曾居留说法。
传教方式
佛祖的传教的方式,是随机的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对僧众谈论出离生死、证得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的行善。他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是怎样的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每天吃一个松果,持续六年,所以说的再多,,也体会不到,。。。。
释迦牟尼的一生都在学服做真人。
迦”是他所属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当时对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称谓,译作“文”、“寂静”等,是圣者之德。“释迦牟尼”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一般也称为“释尊”或“佛陀”。
佛陀的一生有着平凡的一面,他与普通人一样生活、学习,并在八十高龄时离开人间。佛陀的一生又是不平凡的,因为他以自己的睿智创造了精神的历史,留给人类以无穷的精神财富,也给现实人生以无比深刻的启示。
简述释迦摩尼佛的生平
出生帝王之家,舍弃一切地位,名声,金钱出家修行,得成正果,教学四十九年,教育人们要了解生老病死之苦,以达到了脱生死轮回之苦,缘尽现涅磐像!阿弥陀佛!
佛 教 始 祖 释 迦 牟 尼 , 原 是 贵 为 王 子 , 生 长 在 婆 罗 门 教 盛 行 的 印 度 。 当 时 社 会 分 四 个 「 种 姓 」 ( 奴 隶 、 平 民 、 贵 族 、 祭 司 ) , 极 不 平 等 。 释 迦 目 睹 社 会 人 们 遭 受 生 老 病 死 的 种 种 苦 难 , 于 是 出 家 苦 修 , 在 菩 提 树 下 悟 道 。 他 提 出 的 第 一 个 主 张 是 「 反 种 姓 」 , 也 就 是 后 来 的 「 众 生 平 等 」 。 由 此 看 来 , 释 迦 原 是 一 个 心 怀 悲 悯 的 哲 学 家 , 他 把 人 生 看 得 很 透 彻 , 发 现 一 切 痛 苦 的 缘 起 在 「 因 果 」 二 字 , 有 因 就 有 果 , 而 因 果 之 间 必 须 有 「 缘 」 才 能 存 在 。 因 此 , 解 决 人 生 问 题 的 方 法 就 是 把 「 缘 」 去 掉 。 小 乘 佛 教 的 修 行 就 是 「 悟 道 」 。 悟 觉 世 事 皆 空 , 不 要 有 任 何 欲 望 。 因 为 有 欲 望 就 有 争 执 , 没 有 欲 望 就 没 有 争 执 ; 没 有 争 执 就 没 有 痛 苦 。 到 最 后 , 连 自 我 都 不 存 在 时 , 人 生 就 可 以 永 远 安 静 、 安 息 , 便 进 入 「 涅 盘 」 的 境 界 ( 「 寂 灭 」 的 意 思 ) , 就 可 以 超 脱 轮 回 , 永 远 与 世 无 关 。 这 种 悟 道 的 人 叫 做 「 佛 」 。 释 迦 悟 道 成 佛 , 他 的 弟 子 也 学 他 的 样 , 离 开 世 界 、 离 开 妻 子 、 离 开 儿 女 , 到 山 上 去 修 行 、 悟 道 。
看看《释迦摩尼佛传》
一个王子,思考人生,放弃王位,出家修行,在树下,明白一切,然后涅磐
释迦牟尼佛,(约为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
佛陀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成道),开显佛教,度化众生。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释迦族的圣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9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
释迦牟尼佛一生简介
1、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种族名,意为“能”;牟尼,亦译为“文”,是尊称,意为“仁”、“儒”、“忍”、“寂”。合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2、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王之女。摩耶夫人在回父国途中,于蓝毗尼分娩后7天去世,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关于释迦牟尼生卒年代,南传和北传的佛教有不同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传佛教或认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一说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一说是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开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跟随“数论”先驱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后到尼连禅河附近树木中单独修苦行6年。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转而到伽耶(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达到觉悟。时年35(一说30)岁。先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说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组成传教的僧团,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其子阿阇世王的皈依,在舍卫城受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称为十大弟子。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
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简介
佛教的创始人的领袖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的王子。那释迦牟尼生平是怎样的的?下面是我为你搜集释迦牟尼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释迦牟尼生平简介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 故事 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释迦牟尼佛生平 事迹
释迦牟尼出家之前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人,也是这个国家的太子,他的父亲是净饭王。相传她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一头长者6个牙齿的大白象飞进了她的肚子里面,后来就生下了悉达多。但他母亲生下他没几天就去世了,悉达多是由他母亲的妹妹波阁波提抚养长大的。
悉达多年少非常聪明,据说他12岁就掌握了印度最高的学问。16岁娶了自己的表妹为妻,悉达多看到了人世间太多的痛苦和命运的枷锁,为了解救人世间的这些痛苦,于是在29岁的时候,他丢下家庭和亲人,出家修行娶了。悉达多在民间尝遍了民生疾苦,遍访各地,35岁的那年,悉达多在一颗菩提树下打坐,连续七天七夜他总结了过去的 经验 ,终于彻底的觉悟,立身成佛,号称释迦牟尼,意思是彻底觉悟的贤者。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这要的任务就成了宣传佛教教义了,他先后收的了十个弟子,比如摩诃迦叶、阿难陀、舍利弗、须菩提等等,在宣传教义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十个人也因此非常有名。随着释迦牟尼带领弟子宣传教义的过程中,他们的规模也逐渐扩大,45年后,释迦牟尼佛来到了拘尸那城,在城外的树林里涅槃成佛,终年八十岁,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也就这样走完了。但佛教没有随着释迦牟的去世而覆灭,而是不断壮大,中国的佛教也正是从印度传入的。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
有人常常在问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同一个佛,这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到底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两尊佛并不是同一个,而且从时间上推算,两者也不是一个时期。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比释迦牟尼佛要早很多,但在一些经书上 传说 两者的前身是君臣关系、兄弟关系。
在《悲华经》中有记载,很早很早以前,好几个劫以前,这里的劫是指时间单位。有一位梵志大臣对无诤念国王建议建立一方净土,而这大臣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国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释迦牟尼在那个时候就许了五百个大愿,后被称为大悲菩萨。但是他不忍心看到众生对与人类百岁寿命的苦痛,于是释迦牟尼佛在人寿一百岁的时候投身到现在这个世界并成佛。
在《法华经》里也记载了,很久远之前,在另一个世界里的国王有十六个王子,阿弥陀佛是第九个王子,释迦牟尼佛是第十六位王子。当时他们选择了各不相同的刹土成佛,也就有了今天的两尊佛,阿弥陀佛选择了清静的极乐世界成佛,而释迦牟尼佛则选择了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成佛。
因此,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经书上来看,只是版本太多,也不知道到底是君臣关系还是兄弟关系。但总得来说,不管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关系,只要我们理性信仰,学习其中的禅理,明白为人处事即可。
猜你喜欢:
1. 释迦牟尼出生在什么时候
2. 释迦牟尼怎么死的
3. 佛陀的格言佛陀本指释迦牟尼
4. 印度的释迦牟尼和如来是同一个人吗
5. 释迦牟尼是男人还是女人?-脑筋急转弯
释迦牟尼简介
释迦牟尼(梵文:?ākyamuni ,汉语读音释迦牟尼shì jiā móu ní)是佛教创始人。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本为迦毗罗卫国太子,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他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释迦牟尼诞辰日。
释迦牟尼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兼习兵法与武艺,相传释迦牟尼16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岁(一说1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并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即菩提树)下,沉思默想。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并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即菩提树)下,沉思默想。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
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5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释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所到之处,专心讲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弟子据说有500人,著名的有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优婆离等十大弟子,佛、法、僧这佛教的三宝已具备,佛教正式形成。
释迦牟尼(约前624-前544;),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者,“佛”;民间信仰信徒也常称呼佛祖。
http://www.eshuba.com/soft/7792.htm下载电子版《释迦牟尼佛传》
先是古印度的一个王子,后见生老病死之境而不解,为解决宇宙人生的真相,弃太子位而出家。后证悟了宇宙真相,为众生讲说,后来成为佛法典籍。
释迦牟尼尊师佛,
看破放下得正果;
大彻大悟观宇宙,
修得舍利无量佛。
弘传圣道愿众得,
教化众生度恒河;
禅门密授真妙法,
慈航接引第一佛。
http://baike.baidu.com/view/2078.htm
释迦牟尼的生平
佛陀释迦牟尼,他的人生经历到底怎样呢?
就像我们一直追问“我是谁”,“我从哪拉来”,“要到哪里去”,古人都论证过。他们从自然万物追问心为何物,从上古记载的一切事项上依身起证,而明白了万有存在的形式,并将自己所明的理讲述给他人听,以教授大家都有他的知见。而我们因智慧或者世界观的不同,或不信或否定或迷信,唯独不会像古人一样依身起证。就像我们的认为所有物质都是原子构成,在波粒二象性暂时找到答案前;古人也是认为万有一切无关大小都有一个解释,所以研究自然规律之道反用自身,成就智慧。根据质能方程我们认为质量和能量彼此转化的不会消失,而古人认为转化的是态,无关存在的形式,实为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就像水变成冰又变成气体一样,本质都是水。古人证得了这个“水”的特性,一切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唯心而变,心却被粒子所困、无法向波转化。我们所认为的物质在古人看来是一直循环的,而这循环的原因在心,就像波粒二象性一样,被观察就显示粒子、未被观察就是波,万有的存在就是因为彼此的观察,细分下去就是眼睛观察会有这种效果,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及人的意识又会怎样呢?所以去除六根聚拢来的所见所闻,剩下的那个不动的便是“我”的本来,毕竟波粒二象性的。很多时候我们迷之信之,迷之否之,都是莫名其妙,只因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若一边享受着科学带来的物质生活,一边宗教上的神能带来平安健康则最好了,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观念因两边的争执而令大众潜移默化的站队了?是对是错谁又说的清楚。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需要生活的,我们享受科技的方便,却不知科技认识世界的原理,是以我们大众对世界其实并无根本上的认知,我们只知道要怎么做,却不知为何要这样做,用古语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许等被物欲冲昏的头脑冷静下来时才会变得客观吧。但不是现在,因为我们还在把未知的当做已知,并在已知前一直这样认为,等到真的探索到真谛时,也许心地也就清明了。我们发展科技应当保持那颗发现真理的初心,不管与个人的认知是否违背,因为实验发现的现象必定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所做的不应是聚力攻克吗?为何要转移未知另寻出入?科技发展真的不易,何必自己为难自己,短短百年我们都做了什么?树枝发展的真不错,但树干却被自己剪断。我们总以利害关系栓住自己也栓住他人,使的生命绽放不出一成的火花而早早逝去。
不忍众生受苦难,时时示现人世间,苦口婆心教念佛,念佛就是救命船,众生能知因果理,念佛成佛得安乐。阿弥陀佛!佛陀是念阿弥陀佛佛号成佛的。我也是念阿弥陀佛佛号成佛的。因为佛的名号是阿弥陀佛。敬请大家常念阿弥陀佛,一门深入,莫在外染,清净自清,乐乎真乐。阿弥陀佛!大家要常随佛学,才能很快在今生成佛。人人来学佛,深信有因果,诸恶切莫作,众善都要行,种族大团结,世界永和平。众生是弥陀。无二无有别。阿弥陀佛!
他从小是个贵族,但是他看见人民生活痛苦之后,就放弃贵族的上流生活,专心传授人们生活技巧和农业技术
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母后就因病去世,由姨妈抚育,青年时期的释迦牟尼,对宫廷的生活感到厌烦,就出去游赏大自然景物。
佛陀释迦牟尼,他的人生经历是他一开始是一个传教人,后来在机缘巧合下成佛了。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梦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七步莲花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姨母抚育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出游感苦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夜别妻儿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夜渡凡尘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削发更衣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面壁静心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释迦摩尼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