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一而不党是什么意思
- 2、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是什么意思
- 3、一而不党打一生肖
- 4、马说(节选)
- 5、《庄子·外篇·马蹄》原文鉴赏
- 6、《庄子》外篇·马蹄原文及译文
- 7、一而不党 命曰天放
- 8、天放的释义
- 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怎么解释
一而不党是什么意思
一而不党意思如下:
[ yī ér bù dǎng ]。
谓混一而无偏颇。
“党”的基本含义为为了政治目的结合起来的团体,如党派、党团;引申含义为意见相合的人或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团体,如党羽、朋党。
在中国、朝鲜、古巴等国,党特指代表人民的执政党,在中国大陆特指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名称由来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是什么意思
做事情顺其自然。根据查询中国知识网显示,一而不党,命曰天放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独立而不依附于他人、等同于他人,做事情顺应自然而行。
一而不党打一生肖
一而不党打一生肖如下:
生肖鼠。
属鼠的人容易相处,工作努力,生活节俭,除非他非常喜欢的人,他是不会慷慨解囊的。所以,假如你从他那里得到一件贵重礼物,那么,他对你的评价一定相当高。然而尽管他会精打细算,并以此来炫耀,但他从不需要崇拜者。
表面上,属鼠的人可能表现得沉默寡言,但实际上,他很容易激动,但他能控制自己。这一点是他为什么受欢迎,并有许多朋友的最好解释。
属鼠的人天性灵巧,勤劳而且注重积蓄,一般没有衣食之忧。中年后会有一笔可观积蓄,其胆小谨慎性格决定他们不会将之投向股票市场,而宁愿将此存入银行以稳定利息。
属鼠人的后半生仍然继续过着平稳的小康生活,或者比前半生过得更好。属鼠人的性格魅力就象沃尔特·迪斯尼笔下和米老鼠一样诱人。他们诚实、坦率、开朗、乐观,无论在多么险恶的环境中也不会意志消沉,在愁眉苦脸的人群中,如果有一个依然谈笑风生,那么此人一定属鼠。
勤奋、积极进取,意志坚如铁。有顽强的生存能力,灵活机变的适应能力,看似渺小,也不喜欢突出表现自己,没有虎虎生威的魄力,不具咄咄逼人的气势,但他们不屈不挠,默默奋斗,为事业,为家庭,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表面沉默寡言,实际上从来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安静。他们性格开朗、快乐,善于交际。很珍惜与亲朋好友的关系,并对之有着深深的依恋。收好结伙、集会、聚会,积极参与并成功地组织。在社交场合,属鼠人总是以自己的聪明机敏使气氛活跃,大家开心。
属鼠人很勤俭,爱储存,喜收藏。生活中属鼠人没有穷困潦倒的时候,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过着富足、和美的日子。
属鼠人直觉敏锐,能预示危险,并因此适可而止。但也有不相信自己直觉的时候,这时就碰得头破血流。不过一生中这样的例子只有一次。机警灵活的属鼠人也喜欢冒一点小的风险,也许受老鼠神灵的何佑,成功的机会很多。
马说(节选)
一、译文:马,蹄可以用来践踏霜雪,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饿了吃草,渴了喝水,性起时扬起蹄脚奋力跳跃,这就是马的天性。即使有高台正殿,对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等到世上出了伯乐,说:“我善于管理马。”于是用烧红的铁器灼炙马毛,用剪刀修剔马鬃,凿削马蹄甲,烙制马印记,用络头和绊绳来拴连它们,用马槽和马床来编排它们,这样一来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
饿了不给吃,渴了不给喝,让它们快速驱驰,让它们急骤奔跑,让它们步伐整齐,让它们行动划一,前有马口横木和马络装饰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条的威逼,这样一来马就死过半数了。制陶工匠说:“我最善于整治粘土,我用粘土制成的器皿,圆的合乎圆规,方的应于角尺。”木匠说:“我最善于整治木材,我用木材制成的器皿,能使弯曲的合于钩弧的要求,笔直的跟墨线吻合。”
粘土和木材的本性难道就是希望去迎合圆规、角尺、钩弧、墨线吗?然而还世世代代地称赞他们说,“伯乐善于管理马”而“陶匠、木匠善于整治粘土和木材”,这也就是治理天下的人的过错啊! 我认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就不是这样。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本能和天性,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行和本能。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浑然一体没有一点儿偏私,这就叫做任其自然。所以上古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时代,人们的行动总是那么持重自然,人们的目光又是那么专一而无所顾盼。正是在这个年代里,山野里没有路径和隧道,水面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相连而没有什么乡、县差别,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遂心地生长。
因此禽兽可以用绳子牵引着游玩,鸟鹊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在那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类跟禽兽同样居住,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无智慧,人类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愚昧而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能够像生绢和原木那样保持其自然的本色,人类的本能和天性就会完整地留传下来。
等到世上出了圣人,勉为其难地去倡导所谓仁,竭心尽力地去追求所谓义,于是天下开始出现迷惑与猜疑。放纵无度地追求逸乐的曲章,繁杂琐碎地制定礼仪和法度,于是天下开始分离了。所以说,原木没被分割,谁还能用它雕刻为酒器!一块白玉没被破裂,谁还能用它雕刻出玉器!人类原始的自然本性不被废弃,哪里用得着仁义!
人类固有的天性和真情不被背离,哪里用得着礼乐!五色不被错乱,谁能够调出文彩!五声不被搭配,谁能够应和六律!分解原木做成各种器皿,这是木工的罪过,毁弃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谓仁义,这就是圣人的罪过!
再说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颈交颈相互摩擦,生气时背对背相互踢撞,马的智巧就只是这样了。等到后来把车衡和颈轭加在它身上,把配着月牙形佩饰的辔头戴在它头上,那么马就会侧目怒视,僵着脖子抗拒轭木,暴戾不驯,或诡谲地吐出嘴里的勒口,或偷偷地脱掉头上的马辔。所以,马的智巧竟能做出与人对抗的态度,这完全是伯乐的罪过。
上古赫胥氏的时代,黎民百姓居处不知道做些什么,走动也知道去哪里,口里含着食物嬉戏,鼓着吃饱的肚子游玩,人们所能做的就只是这样了。等到圣人出现,矫造礼乐来匡正天下百姓的形象,标榜不可企及的仁义来慰藉天下百姓的心,于是人们便开始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智巧,争先恐后地去竞逐私利,而不能终止。这也是圣人的罪过啊!
二、原文:战国 庄子《庄子·外篇·马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 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 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 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 ,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辟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夫赫胥氏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扩展资料
一、启示
本篇表现了庄子反对束缚和羁绊,提倡一切返归自然的政治主张。 在庄子的眼里,当世社会的纷争动乱都源于所谓圣人的“治”,因而他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文章对于仁义、礼乐的虚伪性、蒙蔽性揭露是深刻的。
二、表达思想
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三、作品简介
《庄子》与《归藏》、《黄帝四经》、《老子》等著作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庄子等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铺垫。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四、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2-20]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庄子·外篇·马蹄》原文鉴赏
《庄子·外篇·马蹄》原文鉴赏
(解题) 本篇以“马蹄”为名,但所讨论的并非马蹄,这只是篇首的两个字,句为“马,蹄可以践霜雪”,“马,蹄” 实为二词。这是古著名篇的习惯。 主旨在论事物一任自然,不能以人的造作伤其本然之性。
原 文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 (一),此马之真性也 (二),虽有义台路寝 (三),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 “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 (四),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 “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解 说
(一)“翘足而陆”: 成疏谓为“举足而跳掷”。用表马的情态,似也无可厚非。如此解法,“陆”便释为跳跃。但下文有“陆居则食草饮水”,如以“陆”为跳跃,便不通了。因有以陆地为释的,而同一字在同篇中而表达同一事物的神态,采用两种解释便不相宜了。郭庆藩《庄子集释》指出:“陆”为“踛”之讹。踛是“?”的异体。《说文》:“?,曲胫也,读若逵。”曲胫就是走动,“翘足”就是抬腿。依此做解,这句话便是抬起腿来走动。郭著又以“《释文》在本作翘尾”,认为“足”作“尾”,就不必然了。用以解“陆居则食草饮水”也是通的。 (二) “此马之真性也”: “真性” 即本性。 (三) “虽有义台路寝”: “义”通“我”借为峨,高也。“路”大也。“寝” 居室。 (四)“连之以羁絷”:“羁”络首的笼头。“絷”本作“馽”,绊足的绳索。 语 译
马,蹄可以踏着霜雪行走,毛可以挡御风寒,吃草饮水,抬起腿来走动,这就是马的本性,虽然有高台子大房屋,却派不上用场。到了伯乐出现,他说:“我能够管好马匹。”于是烧毛啊,削脚啊,烙火印啊,钉蹄铁啊 (附注: “雒”通“落”),把笼头、绊腿的绳索用来牵引,把它编排在槽前棚下,十匹马就死去两三匹了。又来饿它,渴它,使奔驰,加速度,规整它,驯服它。前有嘴戴嚼子头戴缨的苦恼,后有鞭笞抽打的威胁,马死的就超过一半了。陶工说: “我能够处理黏土,圆的滚圆,方的方正,合乎规矩。”木工说:“我能处理木材,弯的曲弯,直的笔直,合乎钩绳。”说到黏土和木材的本性,哪里想要合规矩钩绳的规范呢! 可是一代一代的都称赞说:“伯乐能够管好马,陶工、木工能够处理黏土和木材。” 这也是治理天下的人所犯的毛病。 原 文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一)。一而不党 (二),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三)。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鸟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 (四),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 (五),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 (六),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知已此矣 (七)。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 (八),而马知介倪 扼鸷曼诡衔窃辔(九)。 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十), 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十一)。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解 说
(一)“是谓同德”:“同”共也。在此做专词用。“同德”可解为“共性”。 (二) “一而不党”: “一” 整也。“党” 私也,私则排异。 (三) “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填填” 从容之貌。“颠颠” 无心之貌。 (四)“同与禽兽居”:从其并列句“族与万物并”看,此句当为“居与禽兽同”。“居”,“起居”之略,意为生活,与“族”意为品类并立。“同”共也,与 “并” (匹也),并立。 (五)“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蹩躠”音别谢(bie xie),跛足。“踶”即踢, “跂”爬行。 对“蹩躠”、“踶跂”二词, 注家多以费力、 奋力为解,但不足传其形象。二词都是以行路为喻。跛足则一瘸一拐,踢爬便一溜歪斜,都是不正的状态。 (六)“澶漫为乐,摘僻为礼”:“澶漫”、“摘僻”注家释为放纵、拘束。如依字义取解,“澶”是水流,“漫”是漫溢。水流漫溢,以喻感情的滥发。“摘”是拣取,“僻”是邪僻。拣取邪僻,喻其拣拾些扭曲了的东西。两词表示对礼乐的鄙视。 (七) “马知已此矣”: “已”止也。 (八) “齐之以月题”: “月题”是加之马额上的月形金属饰物。因此“齐”便以装饰解之。装饰固然也有损自然,但与对马加以束缚,违反其本性不相类。大概“月题”也不单是装饰,而是一种限制。故“齐之”以释约束、限制为宜。 (九)“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这是说马在毁坏加在它身上的设备,以示抗拒。“介倪”,“倪”为輗之假,是车辕与衡连接处的关键。“介”横在中间。马横立在輗的中间,便无法驾车。“闉扼”,“扼”为轭之假,是支持衡在驾车时卡在马身上的。“闉”弯曲。把轭扭弯,车便无法驾驶。“鸷曼”,“曼” 为?之假, 是车盖及四周的布帘。 “鸷”撞击。 把?撞坏, 车便残破。“诡衔”,“衔”马嚼子。“诡”偷着脱掉或咬坏。“窃辔”,“辔”缰绳。“窃”暗中咬断。都是破坏行为。 (十) “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 “态”在句中无所取义。实为 “能” 之误字。 (十一)“民能以此矣”: 上有句“马知已此矣”,结构相同,但此为“以此”,彼为“已此”,实则“以”“已” 相通,“以此”即“已此”。 语 译
我认为能够治理天下的不是这样。那些民众是有一定之性的。织布穿衣,种田吃饭,这就叫做共同的品性。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分你我,把它叫做自然存在。在那品性最高的时候,行动那样从容悠闲,目光那样任意随便。在这时候,山里明道暗道一概皆无,水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齐生共存,所在之地连接成一片。鸟兽繁盛成群,草木尽情地生长。就这样,禽兽可以绑着牵着来玩耍,鸟鹊的窝巢可以爬上去扒着偷看。那品性最高的时候,人和禽兽在一起生活,物种和各种物类都不做分别,怎么分得出君子小人呢! 都一样没有知识,本然的品性没有脱离; 都一样没有欲念,(附注: “同乎无欲” 之下,似脱“其德不□” 一句,有此语意方足。“□”权作“坠”)。〔本然的品性没有失落〕,这就是素朴,素朴就算抓到民性了。到圣人出现以后,一瘸一拐地做什么仁,一溜歪斜地做什么义,天下开始疑惑了。感情冲动作为乐,拣拾破烂儿作为礼,天下就开始分裂了。如果不把纯真的木胎残毁,谁能做成牺尊? 不把白玉破坏,谁能制作珪璋等礼器? 本始和其所派生的品性没有废弃,要仁义干什么?人原有的感情没有改变,礼乐有什么用处? 正色没有紊乱,有谁去搞什么文采? 正声没有紊乱,有谁应合什么六律? 残毁纯真的木胎制造器具,是工匠的错误; 毁弃本始和其所派生的品性来推行仁义,就是圣人的错误了。马,走动着吃草饮水,高兴时就互相脸贴脸地亲昵,不高兴时就背过身子连踢带踹,马的智慧就是这些了。待到把衡、轭加在它身上,把金的月题箍在它头上以后,马就懂得了横身立在輗的中间,扭弯卡在身上的车轭,撞坏车?, 咬断嚼子,挣脱缰绳。马的智慧竟然像强盗一样,都是伯乐的过错。当古来赫胥氏的时代,人们在家都不懂得要干什么,出门也不晓得要到哪里去。嘴里嚼着食物自由玩耍,吃饱了肚子随意游荡,人们所能够做的就是这些了。有了圣人出现以后,扭折着礼乐来整饬人们的外貌,高吊起仁义来安抚天下人的心灵,人们也就开始一溜歪斜地费尽心力,争持着寻讨便宜,再无法停下来了。这也是圣人的错误啊!
《庄子》外篇·马蹄原文及译文
外篇·马蹄 作者:庄子及门徒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 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 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 生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 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 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 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 ,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 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 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 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 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 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夫马 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马知已此矣!夫加 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 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 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 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译文 漠北大草原,野马动成群。啊,自由的象征!
史前时代,是我们的祖先有求于马,而马无求于人。马与人曾经互不相识,真正平等。
快蹄跑雪踏坚冰,厚毛抗风御寒冷。适应辽阔荒凉的环境,是马的天性。
渴了自寻甜泉喝,饿了自觅茂草啃。喜欢独立自在的生存,是马的天性。
翘起后腿尥蹶子,踢偷咬的豺狗,踢追捕的猎人。爱和平,是马的天性。
马群告别故乡,被卖进城,看见高楼大厦,非常吃惊。母马嘶叫:“天啦,里面居然住人!”公马喷鼻:“但愿这里不住我们。”
与人类的相识,乃马类的不幸。一旦被相马权威伯乐先生看中,检验合格,便是马最大的不幸。伯乐通知马主人:“牵那畜牲来受训。”从此开始苦难的历程。
训练班的总教练是伯乐,姓孙,名阳,又名伯乐,以马师的身份侍候爱马的秦穆公。其实伯乐是一个群体的共名,哪个时代都有,哪个国家都有,可以姓张李王,赵钱孙。他对人说,“鄙人的特长是整治畜牲。”他对马说:“朋友,我了解你。你们谁优谁劣,谁纯谁杂,谁千里谁豆腐,我一眼能看出来。请信任我,同我愉快合作。”那些好出风头的马见他走来,都很激动,引颈长嘶。
训练课程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烙烧杂毛,理鬃剪鬣,修脚钉掌,火印打号,安笼头,衔嚼铁,系缰绳,又用皮带捆扎背部、胸部、腋部、腹部、臀部,再拖进马棚内,关入糟枥,押上栈床,其事甚烦。有一些天性倔强的马,受不了一连串的厚爱,或咬或踢,怙恶不悛,遂被拉到屠场,宰了卖肉。第一阶段结束,十有二三之马被杀。
第二阶段,耐饥考验,饿毙一批,耐渴考验,又渴死一批。测试高速长跑能力,倒毙一批。突然加速,说是培养爆发力,又累死一批。整顿作风,淘汰自由散漫分子。统一步调,清洗离心离德分子。这两类被叫做害群之马,当场屠了示众。第二阶段结束,十有五六之马已呜呼了。
伯乐训练班能卒业的马仅有小部分,均获毕业证,被称为良骏。因其毛色互异,赐以嘉名,例如骅、骝、骢、(马因)、(马辛)、骓、骐、骠、骝、骊,都很好听。可怜这些骏马,口中嚼铁横卡,压疼舌根硌疼牙,缰绳一拉,勒痛嘴巴,全身绊绊挂挂,从颈项周围到肛门上下,屁股还要挨鞭打,说不出的尴尬,天性完全抹杀。自然之马,悲哉,被改造成人类之马!
岂但整治马匹,人间七十二行,行行都有伯乐先生。陶匠说:“鄙人的特长是整治粘土,捏造陶器,圆的溜圆,方的正方。不信请用圆规比比,矩尺量量。”木匠说:“鄙人的特长是整治木料,打造木器,曲的正曲:直的笔直,不信请用曲线板比比,直尺量量。”伯乐何其多呀!
马师强奸马意,还以为马应该谢他的恩。似乎马喜欢被整治,被勒,被鞭。
陶匠强奸土意,还以为土应该谢的他恩。似乎土喜欢被整治,被捏成方圆。
木匠强奸木意,还以为木应该谢他的恩。似乎木喜欢被整治,被曲,被直。
有谁尊重马的天性,土的天性,木的天性,为马呼吁,为土呼吁,为木呼吁。我只听见一片激赏之声,说孙马师本领高,说张陶匠技艺强,说李木匠工夫好。
七十二行之外,还有国王。
国王强奸民意,还以为百姓应该谢他的恩。似乎大家喜欢被整治,被管,被奴。他永远不晓得自己有什么错,正如七十二行大大小小的伯乐,洋洋得意,死不觉悟。当然,我说的是坏国王。
好国王的治天下不会是那样的,我相信。
好国王能觉悟。他晓得,百姓有百姓的永恒。织布穿衣,耕田吃饭,便是百姓的永恒。国王江山易改,百姓永恒难变。凡是百姓,同得耕织,同得吃穿。同得就是同德。耕织吃穿便是百姓永恒的同德了。好国王还晓得,百姓有百姓的自由。百姓好比野马野牛野羊,自由蕃息在漠北草原上,各自成群,大家一样,不偏私,不朋党,一便交给大自然去牧放,就是天放。所以好国王让百姓同德,让百姓天放,而不自作主张,弄得百姓停耕罢织,东流西浪,家破人亡。国王有德,百姓记在心上。所谓有德之世,就是这样。
远古大酋长,比好国王更好国王。那是至德之世,无为而治,天下平康,民间与官方互相遗忘。人人肚子饱胀,身体肥胖,昂头向上,走起路来噔噔响。谁也不必向谁低头,大家眼睛含笑,直视前方,看不见是非,不懂得你短我长。物我混淆,彼此不分,真是好时光。人快活,大自然也欢畅。山不通车打隧洞,水不行船架桥梁。万物与人和平共处,一切生命终老故乡,天下无逃亡。山山群兽同居,树树众鸟合唱。草不割,木不伐,到处莽莽苍苍。虎豹牵去做朋友,不然发扬。
从蒙昧的远古之世到启蒙的尧舜之世,至德萎缩了,降为有德,酋长膨胀了,升为国王。好国王坏国王交替上台,这时候出现了圣人。圣人耳聪目明,智能优异,发现社会危机,于是手忙脚乱。(三‘贝’,如‘磊’)(上‘尸’下‘贝’)驮碑似的抬出仁来,快马赶路似的奔向义去。众人见他如此卖力,不但不肯凑趣,反而对他怀疑:“人不为财,谁肯早起?嘻嘻。”圣人又觉得仁义大道理,不太具体,于是制礼作乐,让礼法管制众人的行为,让音乐驯服众人的情绪,以为这样将有助于实践仁义。他哪晓得结果是引起了更严重的社会危机。礼法使人弄虚作假,成了高级诈骗。音乐使人纵情快意,成了低级文娱。从前家家耕织,同心同德,人皆是一样的。现在一分为二,一些人锻炼成伪君子,一些人熏陶成真小人。社会由此分裂,永不归一。理想国就这样坍成废墟。
所以我说:
不砍倒朴素的檀,哪有檀木。
不雕檀木,哪有祭怀。
不设祭怀,怎好祭拜神祗。
不敲碎天真的噗,哪有白玉。
不琢白玉,哪有朝版。
不握朝版,怎能朝拜君王。
不整垮天下正德,谁去听鼓吹仁义。
不毁掉天性常情,谁需要制礼作乐。
不沉湎五彩诱惑,谁去看美术图案。
不接受五声扰乱,谁需要音乐律吕。
砍倒朴素,敲碎天真,工匠是罪人。
整垮正德,毁掉天性,圣人是案犯。
漠北大草原,自由的野马,朴素的野马,天真的野马,渴了自寻甜泉,饿了自觅茂草,喜了交颈摩擦,怒了回身踹踢。生活方式简单,学得这四方面的技能,够之足矣。文明人的狡猾狃狠,马不明白。马做梦也想不到人有那样坏。
一经整治,马就明白。人有政策,马有对策。马被派去拉车,背上压辕,颈上套轭,额上戴累赘的铜镜,奈何不得。马失群而孤绝,用阴险的目光看周围的一切。扭颈缩项,诡计脱轭。猛拖蛮撞,皮带断裂。偷咬缰绳,暗吐嚼铁。鬼鬼崇崇,似人做贼。朴素天真,完全毁灭。谁逼马学坏的?伯乐伯乐,难道罪责!
远古大酋长的至德之世,无为而治,家家户户安居耕织。人人思想自由而不起坏心,行为自由而不干坏事。一边嚼一边笑,吃饭也在舞蹈。东走走西逛逛,消消肚子饱胀。生活方式简单,学得耕织两方面的技能,够之足矣。后代人的诡诈贪婪,他们那时做梦也想不到。
后代出了圣人,抬仁奔义,制礼作乐,天下就弄糟了。礼乐剥夺行为自由,仁义妨碍思想自由,使家家户户不安居耕织,而去矜夸智能,而去追逐利益。昏居乱臣,酷吏奸商,大盗恶贼,伪君子啦真小人啦一齐上阵。朴素天真,荡然不存。谁教人学坏的?圣人圣人,该承担犯错误的责任!
一而不党 命曰天放
人的思想和行为独立而不依附于他人、等同于他人,乃顺应自然而行
人的思想和行为独立而不依附于他人、等同于他人,乃顺应自然而行
天放的释义
放任自然。《庄子·马蹄》:“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成玄英 疏:“直置放任,则物皆自足,故名曰天放也。”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疏野》:“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宋 苏轼 《书唐氏六家书后》:“ 张长史 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明 文徵明 《题郭忠恕避暑宫图》:“行笔天放,设色古雅。”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怎么解释
此句出自《庄子·齐物论》篇,所谓“齐物论”当是有两种读法,一是“齐物”论,二是齐“物论”。前者以郭象的注为代表,看到的是“物”,强调事物的自然本性。注曰:“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物莫不皆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从认识的角度来说,众人都是自是而非彼,美化自己而去恶化别人。从这个消极的角度来说,是非虽异,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其实万物一也然。[1]王夫之则是齐“物论”的代表,体味的是以不齐为齐。《齐物论》通篇先以“丧我”发端来说明万物不齐是由于“我”的偏执所至,只有达到“忘我”,才能实现万物的“齐”。接着又引发出“三籁”之问,对天籁的大笔的描述为下文的“不齐”的人情做了铺垫,由此逐步导出“是非”二字,接着进一步指出“是非”得以产生的根源就是“成心”。全文的论点在其后也显露出来,即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后又连发三喻来重发此旨,最后由罔两之问引出庄周梦蝶,对应开头“丧我”之意。
二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全篇的主旨之句,何谓“天”?郭象注《庄子·齐物论》指出:“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郭象所注的“天”指的是自然万物,庄子对天有这样是界定:“无为为之之为天。”(《天地》)“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庄子认为无为就是天,即是将天的属性定为自然、无为。此外,庄子还将“天”与“人”进行对比,在无为之性“天”的对比之下,所谓的“人”就是刻意为之,去破坏事物自身的天然性。庄子认为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属性(自然性),人不应该也不能去破坏他们,刻意的去毁坏事物的禀性就是“人”。在《养生主》一篇中,庄子进一步阐述了造成天与人差别的原因:“天者,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是以知其天也,非人也。”人与天的差别在于人易于被“心役”所捆,容易迷失本性,就是“丧我”。[2]庄子反“人”的思想很浓厚,如《庄子·马蹄篇》里就反其道而行之,极力的讥讽世称“善治马” 的伯乐;又《庄子·至乐篇》里那只可怜的“海鸟”因人的过分“殷勤”而死。庄子反对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来改变动物的本性。这不禁让人想到现在这样的社会,本就是人人自危型,突然遇到好人好事就像是遇惊的“海鸟”,现在的人大多会带着这样的逆向思维,例如送人去医院却变成肇事者的事件也报道的不少。至此,“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
何为万物?“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是从道的观点看的。吕惠卿云:“天地虽大,无异一指,以其与我并生而同体也;万物虽众,无异一马,以其与我为一而同类也。”也就是说万物的“多众”抽象之后也不过就是“一指”。冯友兰先生说:“从逻辑上说,一个名的外延越大,它的内涵就越少,在理论上说,‘有’这个名的外延最大,可以说是‘至大无外’,它的外延就越少,少至等于零,既然它的内涵等于零,它的外延也就等于零,这也就是无。”[3]即:大“有”就是大“无”。“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小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4]“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破除“我执”,[5]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庄子·马蹄篇》里曾描绘这样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日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朴素。朴素而民性得矣。”
在这里百姓依“天性”而生,恬淡无为,淡泊自甘,破除了“我执”,没有私欲,人与鸟兽混居,与万物并体,没有君子与小人之别,民风淳朴,一片详和宁静之景。
三
庄子所提倡是破除“我执”、顺应自然的思想对于今天这个生活节奏过快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有冲动,过后又悔之莫及。现下更流行的说法是要“有个性”,其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全然不顾他人感受。我们在对金钱或是其他物质方面的追求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带者这样的目的办事必定形成今天这种“事事利益当头”的局面,人与人的关系恶化,学习、事业、家庭的压力往往让我们的心理压力巨增。而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我执”的危害,懂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理对于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不必过于在意得失,以致于在对物的追逐中迷失了本性有着积极的作用。以平等的身份和心态对待他人与自然万物,认识自己在自然界的地位,以一颗淡定的情怀去处身于人生之道,尝试着做到“风过无声,影不留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
“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小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自庄子的《齐物论》。
扩展资料:《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齐物论》末节中的“昔者”二字,为推断其著作年代提供了一项铁证。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已处于战国后期。“昔者”说明在庄子死后又隔了很长一段时期,推断为秦汉之间,是有可能的。从文字上看,也确为后人追述的口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齐物论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思是说: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天地与我并生的意思是自然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追求欲望,而破坏自然知道。
而万物于我唯一的意思是就是为了免除了,我只别大小分之体验五枉费我只妙。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思是说: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1、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
2、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小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齐物论》。原文节选: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译文:
整个的天下在实相上不会比秋毫的尖头大,相形之下那有形的大山却是渺小得很;我们的寿命在实相上不会比夭折的小儿寿长。
相形之下那八百寿的彭祖却是夭亡的小儿,这就证明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扩展资料: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解析:
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被许许多多研究庄子的学者、各路大师做过不同的翻译和理解。其中南怀瑾在他的《庄子讲记》中解释道,“天地是与我同存的,万物是与我同一的”。
也就是说把天地、万物和我从性质上分离开来——我并不是天地的一部分,也不是万物的一部分,而天地、万物也不属于我。我与天地、万物同属于一种不知名的东西的一个部分,至于这种东西究竟为何物,大概是“道”吧。
庄子的前辈(或者更多的人定义为老师)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普遍地说,庄子与老子在思想上并无差异,只是一般认为老子表达思想重逻辑,而庄子却更像个浪漫的诗人、散文家、预言家(照我看来更像那个楚狂接舆)。
他也同老子一样论“道”,虽然成文下来洋洋洒洒,不如老子简洁,但本质上也是老子的“道”。因此他说的天地、万物、人,究其根源就是“道”所生。而“天人合一”的“一”,根据“道生一”的法则倒退一步,“一”也是“道”所生。那么,与其说“天人合一”。
不如说是“天人合道”。“天人合道”一词似乎把“天”和“人”的位置摆正了,但又回到了“道”的概念问题上。道是何物,能够囊括天地、万物和人呢?又该如何做到“天人合道”呢?用现代的语言,或许可以把“道”称之为“自然”吧。
现代科学似乎总是喜欢将人与自然划分开来,似乎人从拥有社会性的那一刻开始就脱离了自然,站在了与自然对立的一面,甚至把人摆在了比自然更高的地位上。但庄子《齐物论》一篇的篇名就已经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包括人,都是一体的。
因为“齐物论”一名包含“齐物”、“齐论”两大方面。其中,“齐物”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虽然看似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是齐为一体,也就是“合一”的,“合道”的。既然“天”、“人”生而同宗,固成一体,人又哪里需要去做到“天人合道”呢?
庄子云:“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作为人,“无适焉,因是已”,地位无需摆正,思想才是需要摆正的——顺应自然,顺应与生俱来的“天人合一”。
作者介绍: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