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如逆旅,人生如逆旅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5 05:59:45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全句是什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意思是: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就是个行人。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大意是: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
《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如下: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原文译作: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大意是说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不要徒增自己的烦恼。
临江仙是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哪?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翻译过来是“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就是个行人。”大意是说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不要徒增自己的烦恼。
这两句出自苏轼的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如下: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白话译文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友人所去瀛洲为僻郡,繁华不如越州,更不如开封府。特别是熙宁年间又连遭旱灾、地震,赤地千里,五谷不收,倾墙摧栋,遍地洪流。百姓南来逃荒,到元祐年间仍未恢复元气。钱穆父由知开封府徙越州,复徙瀛洲,每下愈况,内心郁郁寡欢。
早春时节,春风已绿江南岸,而河北仍然朔风凛冽。但规定的到仕期间已逼近,不得不启行。因此“惆怅孤帆连夜发”。夜中分别,送行的也只能是“淡月微云”。这两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别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在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在宦途多变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就不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了。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送别词的结尾,一般均为友人解忧释虑,此首从道家借用思想武器,流露出一定的消极成分。但在当时,他为友人提供一种精神力量,使友人忘情升沉得失,虽远行而能安之若素。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
此词以思想活动为线索,先是回顾过去的交往,情谊深厚,怀恋足珍。话别时对友人关怀备至,双方意绪契合。而展望未来,则以旷达相期。感情一波三折,委曲跌宕,写得可谓动人心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江仙·送钱穆父》

人生如逆旅出自哪里,全诗

出自七堇年的《尘曲》。
原文: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稣合于言,安之若素。自言自语,无喜无悲。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三月桃花,四月欢唱,两人一马,明日故乡。
流浪陌路,暖然绯凉,写意人生,相识一场。
不关此世,不负己心,我自倾杯,且君随意。
全文的意思是说心里想去的地方,穿着朴素的鞋就可以到达,生命是一条逆流的河,即使乘一支芦苇也可以航行到远方。那些如同人间四月芳菲未尽时的美丽依旧暖上心头,所有的悲痛与伤痕都不是不能承受,三月桃花花开浓艳,四月欢唱歌声嘹亮,两人一马上路流光,明日便是天涯海角。
漫无目的行走流浪在陌生的世界,虽是三四月间的天气,也让人感到阵阵凉意。我所受之愁苦必是上天给予我的灾难,亦是我的福祉,流浪陌路,才发现人生原来就是一曲远方。
扩展资料:
此诗化用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原文: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座旅店,我只是匆匆过客。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
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愿初相遇,不负有心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但愿初次相遇到那个有情人,不会辜负有心人;该诗引申自《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节选如下:
作者:宋代文学家苏轼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取自宋代诗人苏轼所作《临江仙·送钱穆父》的最后两句。大意是人生就是一次艰难跋涉的旅行,每个人都是旅行途中的一员。人生很短暂,不要计较太多,该放下的放下,活出人生的洒脱和精彩。“但愿初相遇,不负有心人”的意思是爱是不对等的,希望自己最早能够在对爱保持纯真的时候,就能够遇到合适的人,希望能够给真心爱我的人全心全意的爱。
意思是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但愿初次相遇到那个有情人,不会辜负有心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愿初相遇,不负有心人”他的意思就是人的一生。都像逆风而行啊,或者是逆水行舟那样的。我们都是普通的行人。都要克服很多的困难,才能够到达目的地。他希望两个人就像刚刚相遇那样的,不要辜负对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就像旅途,我也是旅行者。希望我们最初的相遇,不会辜负彼此的心意和努力。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人生旅程的感悟,表达了他对自己人生旅途的珍惜和对于相遇的珍视。同时,他也希望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决定,都能够不负自己的心意和努力。
具体来说,“人生如逆旅”这句话用了比喻,把人生比作一段旅程,强调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探索性,而“我亦是行人”则表示作者也是这段旅程的旅行者,与读者产生了共鸣。接着,“但愿初相遇,不负有心人”则表达了他对于相遇的珍视和对于自己努力的期望,希望每一次的相遇都能够带来美好的回忆和故事,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不会辜负自己的期望。
总的来说,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对于人生旅途的感悟和对于相遇的珍视,强调了珍惜每一个瞬间,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人生如逆旅,每个人都在旅途中奋斗和探寻,人生短暂而珍贵,我们应该勇往直前,不畏风雨,不忘初心。
[ 作品背景]这段原文是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中的节选,表达了作者对别离和人生的思考。整首词是苏轼送行好友钱穆父亲离世时所作,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临江仙·送钱穆父》作者:宋代文学家苏轼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作品赏析]“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描绘了一个别离的场景,孤帆在黑夜中孤独地驶向远方,淡淡的月亮上挂着一丝云彩,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樽前不用翠眉颦。”这句话表示在送别之际,不需要太多的伤感和痛苦,应该心平气和地面对离别。“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话是整首词的核心所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人生如逆旅,每个人都在行走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这句话中的“我亦是行人”,表示作者自己也面临着和其他人一样的人生困境和选择,希望在这条漫漫人生路上能够珍惜时间、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 哲理]人生如逆旅,每个人都在旅途中奋斗和探寻,人生短暂而珍贵,我们应该勇往直前,不畏风雨,不忘初心。同时,也要珍惜当下的美好和缘分,不让人生的无常和离别让我们迷失自己。

[ 启示]这段原文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要被短暂的成功或挫折迷失自己,而是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勇往直前,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人生如逆旅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翻译过来是“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就是个行人。”大意是说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不要徒增自己的烦恼。
这两句出自苏轼的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如下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此词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在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临江仙·送钱穆父》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苏轼的哪一首词,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出自于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该词表达了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 …… …… …… …… …… …… ……
【原文】: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宋代〕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同:樽)
…… …… …… …… …… …… …… ……
【译文】: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 …… …… …… …… …… …… ……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
《临江仙》。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舍,旅店。
…… …… …… …… …… …… …… ……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今属浙江)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穆父)而作。当时苏轼也将要离开杭州。所以以此词赠行。
…… …… …… …… …… …… …… ……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 …… …… …… …… …… ……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谢邀:
开篇明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很有名的两句话,出自苏轼的送别词《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与钱穆父曾同朝为官,两人志同道合,情同知己。钱穆父很仰慕苏轼的才华,苏轼也很敬佩钱穆父的胆识与人品,两人经常在下班之余吟诗作赋,谈论文学,诗词唱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1年)十月,钱穆父从越州任上调往瀛州,于次年春天从越州出发,途中正好经过杭州。当时苏轼正在杭州知州任上,他听闻钱穆父到了杭州,于是立刻将车马劳顿、风尘仆仆的钱穆父接到到自己的家中。
好友重逢,而且是在异地重逢,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苏轼为老友安排了隆重的接风仪式,两位朋友在杭州还共同游览了风景如画的西湖。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况且两人都有各自的工作需要去做,所以苏轼在杭州又为钱穆父安排了隆重的送行仪式,在钱穆父即将踏上前往瀛州的路上,苏轼还为钱穆父送上了一首词作,为好友赠行,这首词就是《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一生交游广阔,挚友很多,他对友人坦诚相待,与朋友推心置腹,表现在词作中的是苏轼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从元祐初年两人同朝为官算起,到元祐三年钱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苏轼赋诗赠别算起。此次两人在杭州再次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真是岁月如流,人生何处不相逢呀,所以苏轼也不无感慨地说“一别都门三改火”。
三年来,钱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两人的友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情谊愈深。
杭州再次相逢,两人欢聚欢笑,友情的可贵犹如春风入怀一般温暖,这样的相聚、以及相聚带来的欢乐可以将仕途上带来的种种不愉快消散地无影无踪。
苏轼在送别词中还赞誉了钱穆父为官以来的高风亮节和为人处事的操守。这不是苏轼的过誉之词,而是他真实情感的表达,因为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钱穆父有苏轼这样的知心朋友、这样的知己,何尝不是快慰人心的事情呢?在这三年里,虽然两人在两地各自忙碌于自己的工作,未曾谋面,但两人依旧保持着书信往来,诗词作为他们共同的爱好,也频繁见诸于书信中。
相对静坐而不觉冷场,相隔万里而不觉距离,这不就是知己的真谛吗?知己就像黑夜中的一盏路灯,为朋友照亮前行的路。
苏轼在该词中以儒家思想的身和道家的操守风节勉励好友、宽慰好友,为钱穆父开释胸怀,不仅动人以情,而且还使好友从理性上受到感悟。苏轼还说钱穆父像汉代的名臣汲黯那样的气节和品行。其实苏轼这样赞颂这样称誉钱穆父,也寓有身世之感。
下片描写的是月夜送别好友的场景。钱穆父所去的瀛州,繁华不如越州,更不如繁华的京城汴梁。钱穆父的仕途履历由汴梁越州,由越州到瀛州,渐行渐远,他的内心是郁郁寡欢的。
早春时节,春风已绿江南岸,而瀛州却没有江南这样的温暖,也没有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但钱穆父必须要踏上去往瀛洲的道路了,因为按照规定,钱穆父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到达,纵使苏轼像千般挽留,钱穆父也不得不启行了。
夜晚分别,除了为钱穆父送行的苏轼之外,还有天上的淡月微云。苏轼在此处突然加入一句景物的描写,让送别的深情得到了升华,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只是苏轼对暂时离别的伤伤感,表达的是对人生与人生际遇的感悟。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苏轼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表现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旅程?每一个人何尝不是这场旅途中的过客呢,苏轼带着真挚感情的口吻向好友说这句话的时候,无非就是告诉钱穆父:你和我一样,我们都是人生旅途上的过客,所以我们都不必介怀人生中那些伤心的过往,在人生低潮的时候,更不应该去感伤,而应豁达处事,这样才不会徒增烦恼。
在上下两片的结尾句中,苏轼都融入了议论,借助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形象的文学语言,不直接说理,而理在其中,又都含有对人生的感悟,这种写法引人深思,也使词作波澜起伏。
苏轼的《临江仙》其实还体现了他送别好友时的内心活动,苏轼先在回顾中叙述了两人过去的交往和情谊深厚;月夜送别时对钱穆父关怀备至,双方意绪契合;最后他又展望了未来,未来可期,这又是很旷达的境界与胸怀。
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在于不以情景交融取胜,景物并不是独立的描写对象,词作着重抒情,却又言尽而意不尽,读这首词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词作。苏轼在词中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只感觉他旷达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句话主要是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单词表达的情感就是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人生哲理,给意境当中人们带来启示,我们每个人不过是岁月长河当中的一叶偏舟,但我们更应该坚定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
出自苏轼写的临江仙送钱穆父 ,这首诗写出的是苏轼对于人生的感慨,觉得人生来是非常渺小的,不过是岁月长河中很微小的存在,就应该以平常心对待。
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而且通过这首词当中也可以看到舒适惆怅的心情以及所发出来的感叹,而且从这首词当中更有助于我们对于人生的规划和后续情感的发展的一种想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解释: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出自于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该词表达了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出处】:苏轼〔宋代〕《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古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筠:竹。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颦:皱眉头。逆旅:旅舍,旅店。
【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今属浙江)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穆父)而作。当时苏轼也将要离开杭州。所以以此词赠行。
轶闻:东坡凉粉:相传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 签书判官时,于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滨豆(也称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等佐料凉拌,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之后流传与凤翔民间。后人为纪念他称其为“东坡凉粉”并流传至今。
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忠。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 《临江仙》 《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
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人生如逆旅是什么意思?

常看网上有人写文引用“人生如逆旅”,但细看一下那些文章,大致意思都是说,人生遭遇的阻碍与挫折太多,有如逆风飞翔或逆水行舟,所以大概作者就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吧。他们大概把“逆旅”理解为人生逆境的旅程吧!但这显然是望文生义。

苏轼原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其本意是说人如寄生于这天地之间,就如旅居在外的游子,没有根基,飘泊安定,只是一个行人过客。人生一世也只不过是一段匆匆的旅程罢了,强调的是人生的短暂,和顺不顺、逆不逆的没什么关系。




不过,错误的人越来越多了,错误的人便掌握了话语权,爱怎么理解怎么理解去吧,我也没力气和谁较劲。念了多少年的戛jiá然而止,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戛jiá字又多了一个gā音,还不是因为有太多人把戛jiá纳错念成戛gā纳了。

字典改了,美其名曰尊重影迷和媒体的习惯,那我们这些念对了字音的习惯谁来尊重叫?所以,对错重要吗?还不是谁占大多数谁就有理!

但是,我现在所使用的万能五笔输入法,仍是显示戛jia纳,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说万能五笔太因循守旧了、太不与时俱进了!



那么逆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当然,我不反对大家对古代的词语进行新的理解与运用,“桃之夭夭”都能变成“逃之夭夭”,还有什么什么是不能以讹传讹最终却成就另一个经典的呢!

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其本意,毕竟传统文化的创新,是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不能跳过理解的环节,直接去创新。否则我们又怎么与古人对话、怎么去理解那些古文诗词的真正蕴意呢!



附苏轼全词如下:





在我的印象里,“逆旅”一直是旅店的意思。所以说其实我也是孤陋寡闻了。

人生如逆旅。苏轼的人生像旅程,而我的人生像旅店。

苏轼一生为官却也四处飘零,所以才会用“此心安处是吾乡”来聊以自慰。而我却一直原地未动,安定得就像一个钉子户,出生、上学、工作,都在方圆二十里地之内完成了,所以才会对云游天下那么向往。

不同境遇,不同感慨!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什么意思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意思是:人生就像一趟艰难的旅程,而我只是其中的过客。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人生挑战时,积极应对、坚定前行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即人生就像一趟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旅程,我们都是其中的旅行者,需要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和前行。
这句话的含义是,人生充满了困难和挑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这些困难,并且努力前行。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只是人生旅途中的过客,要珍惜当下,不断向前,不断探索和成长。
意思是说人生就像走逆风的旅途一样,我也只是一个行人,同其他人一样,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一步步前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这句话表达了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平等和无助。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得失离合等命运的考验。人生旅途中,我们需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也需要保持一份谦逊和坦然的心态,不断地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力做到自我完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以便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人生如逆旅

意思是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但愿初次相遇到那个有情人,不会辜负有心人;该诗引申自《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节选如下:
作者:宋代文学家苏轼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一句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期望。具体含义如下:
1. “人生如逆旅”:意味着人生就像一个艰难的旅程。逆旅在这里比喻人生的艰辛和不易。
2. “我亦是行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自己也是这段旅程中的一个行人,和其他人一样面临人生的困境和挑战。
3. “但愿初相遇”:诗人期望能与志同道合的人初次相遇,并珍惜这段缘分。
4. “不负有心人”:这句话表示诗人希望付出的努力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综合来看,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认为人生充满艰辛和挑战,但同时也充满了希望和可能。诗人期望能与志同道合的人相遇,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句话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勇敢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追求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