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南朝金粉,北地胭脂出处以及如何翻译
- 2、暮色四合,北地胭脂,你我皆是百代过客!
- 3、王湘绮 莫轻他北地胭脂 看艇子初来 江南儿女无颜色 什么意思?
- 4、北地胭脂的介绍
- 5、张爱玲的《怨女》原来是《北地胭脂》翻译来的,那“北地胭脂”究竟是什么含义?
- 6、这幅对联是什么意思(关于蔡锷和小凤仙的)
- 7、名联赏析:小凤仙挽蔡锷的两副对联
- 8、幽州胡马客歌原文_翻译及赏析
- 9、张爱玲的《怨女》原来是《北地胭脂》翻译来的,那“北地胭脂”究竟是什么含义?
- 10、北地胭脂的剧情简介
南朝金粉,北地胭脂出处以及如何翻译
南朝金粉指宋齐梁陈南四朝,因为当时社会文化浮华靡丽,所以有南朝金粉的说法,出处可能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北地胭脂指北方燕国出产的胭脂,徐陵《玉台新咏序》有“北地燕脂,偏开两靥”的句子。
南朝金粉和北地胭脂都是出自中国的古典文学。
南朝金粉指的是宋、齐、梁、陈四个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因为当时社会文化浮华靡丽,所以被称为南朝金粉。这一说法可能源自孔尚任的《桃花扇》。
北地胭脂则是指北方燕国出产的胭脂。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中有“北地燕脂,偏开两靥”的句子,借以描述燕国女子化妆的美丽。
至于如何翻译,这可能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对应的表达方式。例如,如果要将“南朝金粉”翻译成英文,可能需要用类似“flourishing culture”或“splendid art”之类的词语来描述南朝时期文化的繁华和美丽。而“北地胭脂”可以翻译为“northern rouge”或“northland cosmetics”。
暮色四合,北地胭脂,你我皆是百代过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在,不怕千万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既然能成为你所说的百代过客,那岂不是很幸运啊
1、暮色四合——暮晚的夜色从四面八方合拢过来。
2、北地胭脂——北面的地平线处(天空呈现)像胭脂一样(红彤彤的云彩)。
3、你我皆是百代过客——你与我(我们)都是(人生)世世代代(川流不息)的过往的客人。
4、根据以上,整合全句的意思是:暮晚的夜色从四面八方合拢过来,北边地平线处的天空呈现红彤彤云彩像胭脂一样,我们都是人生世代川流不息过往的客人。
5、释义:该句意境深远,从每天的日出日落,暗喻人生的短促。人生代代过往客,犹如每天日出日落,暮色苍茫,景色迷人,已近黄昏,比喻人生短促,稍纵即逝。
王湘绮 莫轻他北地胭脂 看艇子初来 江南儿女无颜色 什么意思?
王闿运题在江苏省南京莫愁湖胜棋楼上的对联的上联,王闿运字壬甫(或作壬父),又字壬秋,号湘绮,学者称湘绮先生。全联为“莫国他北地燕支,看画艇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依旧,春来桃李又芳菲”。此联上联是在夸说洛阳女儿莫愁的美丽,“莫轻他”,犹言要重视之意。“北地燕支”,即指北地姑娘,燕支犹胭脂,此称莫愁。后两句赞美其英姿,谓令江南女儿相形见绌、颜面无光。“画艇初来”,化用《乐府·莫愁乐》曲:“莫愁在何处?住在石城西。船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之意。
北地胭脂的介绍
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出品的《北地胭脂》,由一代大师李翰祥执导,何莉莉、岳华、胡锦、汪禹、井淼主演,如今已是国际巨星的成龙也在本片中跑龙套,是李翰祥的风月片经典代表作之一,本片也是汪禹在邵氏的首部作品,刚满17岁的他在片中扮演同治皇帝一角。
张爱玲的《怨女》原来是《北地胭脂》翻译来的,那“北地胭脂”究竟是什么含义?
其实北地胭脂是英文名,我个人认为是说怨女里面的主人公嫁的人是北方迁移到上海的显贵,曾经提过她嫁到这家里面以后曾经涂胭脂按照北方规矩,涂得很重很红 怨女其实是先由《金锁记》扩展开写的英文小说《北地胭脂》,后张爱玲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怨女》
这幅对联是什么意思(关于蔡锷和小凤仙的)
“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是赞蔡将军在南方领导的护国讨袁运动;
“北地胭脂,自悲沦落”是说小凤仙在北方做风尘女子的境遇。
后面的话,是感叹二人的知音成绝唱的意思。
名联赏析:小凤仙挽蔡锷的两副对联
小凤仙挽蔡锷的两副对联
公元1916年,辛亥革命时的元老,讨袁名将蔡锷在日本福岗医院逝世,终年三十五岁。噩耗传来举国哀痛,当时的民国政府在北京举行公祭,大总统黎元洪和远在海外的孙中山先生都送了挽联,蔡锷的红颜知己小凤仙也送了一副挽联:
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实际上,这副挽联原是由当时的文人易顺鼎代作的。易顺鼎,湖南龙阳人,清光绪举人、曾在广东任道员,辛亥革命后滞留京师,常代人捉刀代笔写楹联、状纸等。易顺鼎的原作本来是:
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十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此对联当时被人相互传诵,名噪一时,被誉为名联。经人相互传抄,期间经多人修改画蛇或传抄有误,最后在蔡东藩先生所著的民国通俗演义里面所载的就成了前面所录的版本。
除了上面的对联以外,报纸上还发表过另一副小凤仙挽蔡锷的对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这副对联也是当时的著名文人方尔谦代小凤仙所作的。方尔谦,江苏扬州人,曾任袁世凯的家庭教师。
幽州胡马客歌原文_翻译及赏析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唐代·李白《幽州胡马客歌》 幽州胡马客歌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边塞 , 人民 , 生活 , 战争厌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幽州的一位骑马的胡族壮士,长著一双碧眼,头戴虎皮之冠。 他善于施弓放箭,有万夫不当之勇。 只见他弯弓如满月,仰天一箭,便射中了云中的白雁。 他与同伴们成双结对地挥鞭纵马,前往楼兰的边塞之地游猎。 他们义无返顾地出门报国,将生死置之度外。 人称天之骄子的匈奴,他们狼性凶残,生性好杀。 其牛马遍布北海,吃生肉如虎餐狼食。 匈奴人虽然住在大漠之北的燕支山,却不畏朔风大雪之严寒。 其妇女骑在马上嘻笑,其面色如红玉盘一样红润。 她们能像男儿一样在马上翻飞,射猎飞禽走兽。 像男儿一样喝酒,醉后面如花月,依雕鞍而卧。 胡星旄头四放光芒,匈奴又开始侵掠了。 大汉与匈奴交兵,如两窝马蜂一样搅在一起。 双方兵士的刀枪上沾满了鲜血,大漠上的流沙都被血染红了。 古时御敌名将是谁,将颓疲兵实在是令人慨叹。 何时才能将天狼星射灭,使天下父子团聚过上太平的日子呢?
创作背景 赏析 此诗可分四段,旨在企盼如胡马客之名将,绥靖边患,生动刻画了边地民族的骁勇善战和风俗生活,以及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渴求和平的愿望。
诗的一开头就赞叹“幽州胡马客”的骠骑与威猛。所谓的“幽州胡马客”应该是指安禄山手下那些横行无忌的“壮士”,也就是安禄山私养的奴才。大多数是契丹等少数民族勇士,力大无穷,身怀绝技,被安禄山收为义子。因为多是胡人,所以就不乏有碧眼金发之辈。这些勇士带着用虎皮做的冠帽,笑拂著两只利箭,有万夫不当之勇。胡人张弓搭箭,弯弓如张满月,能把白雁射落在云端。胡人双双掉鞭而行,游猎驰向楼兰,胡人一出门就不顾身后之事,慷慨报国,义无反顾。可惜这些勇士选择安禄山为主子,所谓的报效国家恐怕也只是“幽燕”这个小朝廷。
诗人在作这段描述时心情颇为复杂。一方面任侠尚武的性格使诗人对这些年青勇士的高超武艺和绝技绝活发出由衷的赞美,对这些勇士报效主子的忠心也发出由衷的赞叹。也许是刚到幽州时李白对安禄山的野心认识还不足,有的学者说李白当初甚至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这样看起来李白说“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也就可以理解。可是另一方面,李白对这些勇士也有隐隐的担心,这些勇士愈健壮、武艺愈高、对主子愈忠诚,那么日后对李唐朝廷的威胁也就愈大。“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两句看似平常,其实也满含隐忧,游猎向楼兰是要经过中原腹地。而且“楼兰”一语暗指国都长安。
接着诗人又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匈奴”犯边的故事来寓含对国家将或发生战乱的隐忧。所谓“天骄五单于”一般认为是西汉后期,匈奴势弱内乱,分立为五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相争斗,后为呼韩邪单于所并。其实在这里,“五单于”是泛指匈奴各部首领。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匈奴屡屡来犯,侵犯了今河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不仅给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以莫大的威胁,而且严重破坏了中原的社会经济。由于汉初政权初建,国力较弱,不足以抵抗匈奴的侵扰,故只得采取消极的和亲政策,以公主嫁给单于,并岁给絮、缯、酒、米、食物,直至武帝即位,采纳抗战派的主张,发动正义的防御性战争,才把匈奴的侵扰势力击退。
诗中所说的“燕支山”又名“焉支山”或“胭脂山”,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汉以前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的驻牧地。在更早的时候,原属月氏和乌孙的游牧地区,后来月氏和乌孙先后西迁至今伊犁河流域,这一带才被浑邪王和休屠王占领。燕支山的草原上不仅水草丰美,据说还产一种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诗话·稗史汇编》说:“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故旧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即是对此的生动写照。燕支山草原是浑邪王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和大本营,所以才有“虽然居住于燕支山,却不怕朔风冰雪寒”的慨叹。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兵出临洮,越燕支山,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诗人还用惊秫的笔调描写了征服匈奴战争的惨烈和悲壮:“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雪白的锋刃上流洒著赤红的鲜血,连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红。“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诗人关注的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将,而是那些被战争机器摧残的疲惫将士和因为战争而动荡和民不聊生的社会。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唐代·李白《幽州胡马客歌》 幽州胡马客歌
唐代 : 李白
∨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 边塞 , 人民 , 生活 , 战争厌恶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唐代·高适《自蓟北归》 自蓟北归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边塞 , 写景 , 抒情 , 壮志未酬愤懑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唐代·张乔《河湟旧卒》 河湟旧卒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边塞战争
张爱玲的《怨女》原来是《北地胭脂》翻译来的,那“北地胭脂”究竟是什么含义?
其实北地胭脂是英文名,我个人认为是说怨女里面的主人公嫁的人是北方迁移到上海的显贵,曾经提过她嫁到这家里面以后曾经涂胭脂按照北方规矩,涂得很重很红
怨女其实是先由《金锁记》扩展开写的英文小说《北地胭脂》,后张爱玲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怨女》
北地胭脂的剧情简介
由三个发生在妓院“百花楼”的单元故事组成,乃李翰祥编导的典型艳情喜剧:《花街柳巷》讲述妓女大琴(于枫)不甘沦落为娼,竟冒险向巡官告状,要求救她脱离火坑;《满宫春色》讲述同治皇帝(汪禹)大婚之前,往妓院寻欢,终于染上梅毒不治;《游龙艳史》讲述正德皇帝(岳华)与名妓佛动心(何莉莉)同入鸳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