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沆瀣一气的典故,沆瀣一气的典故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6 04:53:01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沆瀣一气成语故事典故

故事典故:据说,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流,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个名叫崔淘的,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因此不免怀疑:“崔流和崔灞,是有特殊关系的吧?”有人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成语用法: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用于人或其集体、组织,含贬义。
运用示例:北宋·王谠《唐语林·补遗》:1. “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谭者称:‘座主门生, 沆瀣一气。’2. 清·普朴《孽海花·第三四回》:“皓冬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勾结成一伙 臭味相投
成语辨析:沆瀣一气— 臭味相投 同:两者都可指因坏思想、坏作风相同而合得来。
异:①沆瀣一气往往还含有“勾结成一伙”的意思,而“臭味相投”则没有。②“臭昧相投”仅用于人,而沆瀣一气除了人,还能用于人的集体、组织。③“臭味相投”的“臭”读“xiù”时,表示“气味相投”,为中性成语;而沆瀣一气为贬义成语。

茕茕孑立沆瀣一气的来源

沆瀣一气(拼音:hàng xiè yī q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沆瀣一气”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成语典故
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
崔沆是唐僖宗年间的官员,官至礼部侍郎,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崔沆担任主考官,许多读书人都来到长安应考。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为赞赏,连声叫好。发榜那天,许多人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
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按当时规矩,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崔瀣不免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如今刚好在两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块,实在难得。一时,许多人聚在崔府门前,看个热闹。人们指指点点,津津乐道。
于是,爱凑趣的人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本来这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不过后来有人听说崔瀣中举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职,遭到他人质疑,于是便把“沆瀣一气”的说法暗指他们俩有私人关系。

沆瀣一气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沆瀣一气”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成语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成语典故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
汉书·司马相如传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应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气也”列仙列描写仙人陵阳子的神话故事也说“春食朝霞,夏食沆瀣”可见“沆瀣”一词,最早并不是贬义词,但是后来作为成语“沆瀣一气。
成语 沆瀣一气 拼音 hàng xiè yī qì 解释 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成语故事沆瀣,是夜间的水气,有人说是露气,也有人说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气例如。
沆瀣一气意思 典故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宋middot钱易南部新书middot戊集释义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坏人。
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本来这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不过后来有人听说崔瀣中举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职,遭到他人质疑,于是便把“。
沆瀣一气的意思是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个男人相遇,尤其臭味。
沆瀣一气的意思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崔沆与崔瀣二人串通一气,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沆瀣一气的近义词 臭味相投狼狈为奸同流合污一丘之貉沆瀣。
沆瀣一气的读音及解释如下读音hàng xiè yī qì解释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沆瀣一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沆瀣一气”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
1沆瀣一气的拼音hàng xiè yī qì2“沆瀣一气”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3出自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的典故

沆瀣一气的典故是在唐朝时,要想当官是要考科举的,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在唐朝时,要想当官是要考科举的,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个名叫崔瀣的,颇有才学。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为赞赏,连声叫好。发榜那天,许多人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沆瀣一气典故

  沆瀣一气是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你们知道沆瀣一气的典故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沆瀣一气典故,供大家阅读!
  沆瀣一气意思   【典故】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
  【释义】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坏人聚在一块
  【相近词】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相反词】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精诚团结
  沆瀣一气典故   瀣,是夜间的水气,有人说是露气,也有人说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气。
  例如《楚辞·远游》有“餐六气而饮沆瀣”,王逸注:“沆瀣,夜半气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应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气也。”《列仙列》描写仙人陵阳子的神话故事也说:“春食朝霞,夏食沆瀣。”可见“沆瀣”一词,原来并不是什么贬词,但是后来作为成语“沆瀣一气”,就不是一句赞美的话了。这是从唐朝的一个故事开始的。
  据说,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个名叫崔瀣的,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因此不免怀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关系的吧?”有人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个故事,载宋人钱易编撰的《南部新书》。
  所谓“座主”,即主考官。科举时代,应试者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由于上述故事,后来“沆瀣一气”就流传而为成语,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一起。
  沆瀣一气造句   1. 酒店掌柜是和当地所有的大政客沆瀣一气的.
  2. 我纳闷是否他不喝酒这个事实有助于把他跟他的客人们截然分开,因为我觉得随着沆瀣一气的欢闹的高涨,他却变得越发端庄了。
  3. 其改革因循守旧,片面追求财政收入,与引岸专商沆瀣一气,致使食盐运销制度的改革陷入停滞状态。
  4. 肆南当地的军官早就与叛军沆瀣一气,连淮上和淮下两省直属于慧王的联军也在隔岸观火。
  5. 之前黄明黄大哥与你们有过沟通,我们可以沆瀣一气,共同来对付那个狗皇帝,只要我们同心合力实力和势力定会强大起来。
  6. 它高效顺畅,上挂下联,各尽所能,各得其利;它利欲相投,沆瀣一气,互相庇护,能量惊人。
  7. 大师尚且可以“自损”,说明一团和气甚至沆瀣一气的乡愿帽子,真的不用继续戴下去了。
  8. 如果定点企业再为了追求高额回报,与一些蛀虫蛇鼠一窝、沆瀣一气的话,助长奢侈浪费之风,甚至贪污腐败之气,那么国家财产损失浪费终将难以避免。
  9. 如果人云亦云、好歹不分、良莠不辨、沆瀣一气,狼狈为奸,藏污纳垢,致使“污垢”越积越厚,这样势必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不和谐。
  10. 有些地方的三青团?被复兴社分子操纵?堕落成了特务组织?与军统?中统沆瀣一气?设立青年劳动营?关押?迫害爱国进步青年。
  11. 别说无法保证他们能铁面无私地行使监督、揭发权利,甚至,如果同属“蝇虎”,那么,利益结盟而沆瀣一气恐怕就是必然。
  12. 这么说来,你们都是一群狗腿子,沆瀣一气,怙恶不悛,更像一群混饭吃的!
  13. 腐败分子和不法分子就此沆瀣一气、“猫鼠同眠”,同气连枝,共同攫取到大量“黑金”和不义之财。
  14. 这一幕不由让人想起《老残游记》里关于清末河工的故事:为了渔利,河工和官员沆瀣一气,偷工减料甚至人为凿开河坝。
  15. 宋高宗赵构与秦桧可以说是天作地合的一对昏君奸臣,他们在卖国乞降、认敌作父、摧残爱国力量、迫害民族英雄岳飞等罪恶活动中,沆瀣一气,臭味相投。
  16. 豫贝勒,你也是大清皇族,竟与龟公沆瀣一气,**幼女,实属鲜廉寡耻。
  17. 在内地,我们不是见惯了“猫鼠同眠”的现象吗?警察和小偷坐地分赃,安监局官员在非法煤矿中入股分红,海关官员和走私团伙沆瀣一气……等等。
  18. 官商勾结、猫鼠同眠、反贪人员和贪污分子沆瀣一气的事时有发生。
  19. 回主子,这种人讲究操守,能洁身自好,不肯趋炎附势,与奸佞之臣沆瀣一气;但虑事行事拘泥礼教,不懂变通,一味寻章摘句,穿凿附会,不敢革故鼎新,勇创新局。
  20. 当日,端方则参劾赵尔丰已与王人文“沆瀣一气”,“庸懦无能,实达极点”,建议中央政府先派重臣赴川查办,另派袁世凯出任四川总督,要求果断行动。
  21. 在内地,我们不是见惯了“猫鼠同眠”的现象吗?警察和小偷坐地分赃,安监局官员在非法煤矿中入股分红,海关官员和走私团伙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什么意思?

“沆瀣一气”是一个成语,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分辨或分清是非曲直的混乱状态。它通常用来形容一系列不合理、混乱、矛盾或荒诞的事情或行为,没有任何逻辑或条理可言。
这个成语的“沆瀣”指的是一种古代楚国特产的贝类,它的形状扭曲、纷繁复杂,不易辨认或分辨。而“一气”则表示这种混乱状态是完全统一的,没有明显的区分或界限。
因此,“沆瀣一气”常用来批评那些不讲道理、乱作为、互相勾结的人或事,指出他们的行为混乱不堪,使事情更加复杂和困难。
沆瀣一气,释义是: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记载,唐朝有个主考官崔沆,录取了他的门生崔瀣。当时有人嘲笑他们:“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后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成语:沆瀣一气
读音:hàng xiè yī qì
意思: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翻译:唐朝有个主考官崔沆,录取了他的门生崔瀣。当时有人嘲笑他们:“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典故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
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
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成语沆瀣一气的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语沆瀣一气的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崔柯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释义:
  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现带贬义,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故事: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古代成语沆瀣一气的故事典故

  沆瀣一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那么沆瀣一气成语典故是什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古代成语沆瀣一气的故事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语】: 沆瀣一气

  【拼音】: hàng xiè yī qì

  【解释】: 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成语故事】:

  沆瀣,是夜间的水气,有人说是露气,也有人说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气。

  例如《楚辞·远游》有“餐六气而饮沆瀣”,王逸注:“沆瀣,夜半气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应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气也。”《列仙列》描写仙人陵阳子的神话故事也说:“春食朝霞,夏食沆瀣。”可见“沆瀣”一词,原来并不是什么贬词,但是后来作为成语“沆瀣一气”,就不是一句赞美的话了。这是从唐朝的一个故事开始的。

  据说,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个名叫崔瀣的,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因此不免怀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关系的`吧?”有人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个故事,载宋人钱易编撰的《南部新书》。

  所谓“座主”,即主考官。科举时代,应试者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由于上述故事,后来“沆瀣一气”就流传而为成语,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一起。

成语典故_沆瀣一气是什么意思?沆瀣一气的典故简介

【成语】:沆瀣一气
【拼音】:hàngxièyīqì
【沆瀣一气的意思】: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沆瀣一气的典故】:
沆瀣,是夜间的水气,有人说是露气,也有人说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气。

例如《楚辞·远游》有“餐六气而饮沆瀣”,王逸注:“沆瀣,夜半气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应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气也。”《列仙列》描写仙人陵阳子的神话故事也说:“春食朝霞,夏食沆瀣。”可见“沆瀣”一词,原来并不是什么贬词,但是后来作为成语“沆瀣一气”,就不是一句赞美的话了。这是从唐朝的一个故事开始的。
据说,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个名叫崔瀣的,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因此不免怀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关系的吧?”有人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个故事,载宋人钱易编撰的《南部新书》。
所谓“座主”,即主考官。科举时代,应试者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由于上述故事,后来“沆瀣一气”就流传而为成语,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