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历史书上不提黄桥事变,现在的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不讲皖南事变了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7 03:08:10 浏览184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黄桥战役为什么不公开

黄桥战役有公共。
黄桥战役,共歼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1.1万余人,其中俘3800余名。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扩展资料:
1940年春,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国民党顽固派在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密令第3、第5战区和鲁苏战区的部队,大举进攻华中新四军。6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根据中共中央5月4日关于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进攻的指示,为执行独立自主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率所属主力北渡长江,于7月初挺进苏北。
下旬,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组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下辖第1、第2、第3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为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随即东进黄桥地区。8月,为策应新四军发展苏北,八路军第5纵队东进淮(阴)海(州)地区,形成南北配合、打开苏北抗战局面的有利态势。

现在的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不讲皖南事变了吗

不会了,大学历史可能会讲
皖南事变又称为新四军事件,此间的“皖南”即指事变发生地区:“安徽南部”,而新四军则是指中国共产党辖下;由叶挺、项英分别担任正副军长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发生于1941年1月4日-1月14日的该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共产党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一般认为,此事件原因为稍早两党军队的军事冲突——黄桥事件。

揭露真相黄桥之战

黄桥战役真相:黄桥战役是新四军在江苏泰兴县以东的黄桥地区打了5次仗,最后死伤了国民党军7000人。一万多人。那么,黄桥之战的真相是什么?让我们了解一下黄桥之战的真相。黄桥战役持续了105天。新四军在江苏省泰兴县以东的黄桥地区与国民党军激战5次,最终死伤国民党军7000人。一万多人。新四军伤亡900余人。经此一役,新四军获得华中地区抗日战争领导权。黄桥战役真相:1939年1月,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了两个敌后游击区:冀察战区和苏茹战区。苏茹剧院的辖区是“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以东,老黄河以南”。1939年10月,韩德勤正式出任苏茹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辖33个县市。自苏茹战区建立以来,游击战争在苏北持续了多年。据统计,从1939年初到1943年春的5年时间里,03号老二米利契奇的重生,在苏茹战区有20次大规模游击战,5000多次小规模游击战,2900多次确切胜利。大约三分之一的战斗发生在苏北。黄桥战役真相:当时苏北人口众多,近2000万,粮食资源丰富。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撤退时丢失的枪支还有很多。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发布了“五四指示”,我们正式出兵苏北。新四军刚在江南立足时,就考虑如何向苏北发展。但是,韩德勤的部队牢牢地驻扎在苏北。粟裕率新四军进入苏北后,与韩德勤发生了多次摩擦。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严重阻碍了新四军的发展。有了韩德勤这个“拦路虎”,新四军再也无法在苏北立足,更谈不上建立根据地了。用陈毅的话来说,就是“立足点还没有建立起来,同八路军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根据地还没有发展起来。”1940年3月,新四军进攻苏北,韩德勤以数万兵力抵抗。6月底后,新四军江南陈毅部主力渡江。7月12日,毛泽东下令:“华中目前正在苏北与韩德勤等顽军作战,发展苏北。”7月29日,新四军攻占属于苏北国军的黄桥等地。四方面军经过郭村保卫战、黄桥攻坚战、迎西攻坚战、姜堰攻坚战、黄桥第二次歼灭战五次战役,最终取得胜利。1940年10月6日,战败的韩德勤绝望地逃往兴化。

黄桥战役和皖南事变到底哪个先

先有黄桥战役,后有皖南事变。皖南事变的起因,就在于苏北新四军对国民党军队的打击。
黄桥战役发生于1940年10月4日-7日,苏北地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与黄桥所属战区的国民革命军韩德勤部之间发生的中等规模武装冲突。是役使国军第八十九军中将军长李守维战败溺水身亡,中将旅长翁达战败自杀,国军1.1万余人伤亡或被俘。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数万人规模的中等冲突事件,事件中,新四军所属军部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牺牲,部队共伤亡、被俘、失踪8千余人。
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黄桥是摩擦引起战斗,双方拉开架势公平一战,不过你战斗力差,太废物,输惨了,然后心怀怨恨,加上百团大战后极度忌惮共产党,发动突袭,阴了新四军。他是玩阴的,理上站不住的。
先有黄桥战役,后有皖南事变。
黄桥事变爆发于1940年9月30日,又称为黄桥战役;皖南事变爆发于1941年1月4日。
黄桥战役简介:
黄桥战役又称黄桥事件,是1940年10月,苏中地区的新四军为保卫苏中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反击的战役。
1940年,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以七千人的兵力,战胜了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率政府军89军1.5万,歼灭其一万一千余人,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
一般认为,黄桥事件是皖南事变的起因之一。它是新四军改编以来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该战役的作战对象为坚持所属的执行“防共、溶共、限共、反共”政策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部国民党顽固派部队。黄桥战役新四军获得胜利,击毙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并收复前段时间主动出让的姜堰。
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提出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坚实基础。
皖南事变简介: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扩展资料
皖南事变历史背景:
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反共磨擦活动。
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
“皓电”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
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皓电”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皖南事变
百度百科-黄桥战役

黄桥是什么战役

黄桥战役,又称黄桥事件。
1940年10月6月上午,新四军停止了对国民党军韩德勤部的追击,主动结束黄桥战役。自新四军攻占黄桥后,韩德勤先是派人与新四军谈判,拟定防区,继又破坏协议,向新四军进攻。新四军击退韩部进攻,井乘势攻占姜堰。
攻占姜堰后,为保持政治上的主动,新四军联络各界绅民代表向韩德勤发出呼吁,要求重开谈判,解决争端,并于9 月30日退出姜堰,满足了韩德勤提出的谈判条件。然而,韩德勤却视新四军和平解决争端为软弱,于当日向新四军发起进攻。
新四军首先争取了李明扬、李长江的苏鲁皖游击总队、陈泰运的税警团等国民党军队保持中立,然后集中兵力,在运动中歼击顽军。战斗打响后、第一纵队经过3小时激战,全歼了韩德勤部主力独立六旅,斩断了韩德勤进攻的右翼。接着,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又围歼了其第三十三师主力,并向东全力围攻野屋基一带的第八十九军军部及第三四九旅。
经过一夜激战,6日晨,韩德勤部第八十九军军部被彻底歼灭,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落水而死,第三四九旅也大部被歼,韩德勤率千余人向兴化逃窜。为扩大战果,新四军猛追韩德勤余部,占领海安。在到达东台后,新四军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于当日停止了追击、主动结束了这场决战。
黄桥决战,共歼国民党军1.1万余人,俘团长以上军官10余名,其中包括其第三十三师师长孙启人、九十九旅旅长苗瑞林等,缴获长短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189挺,山炮3门,迫击炮59门,还有大量弹药和军需物资。
黄桥,地处长江北岸,是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镇之一,是省政府划定重点扶持的革命老区,是江苏省首批命名的“百家名镇”之一,也是在建的苏中地区小城市之一。

黄桥战役: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


黄桥事件,是1940年10月,苏中地区为保卫苏中,对敌进行反击的战役。
1940年,陈毅领导的指挥部,以七千人,战胜了韩德勤所率89军1.5万,歼灭其一万一千余人,取得了黄桥的胜利。
它是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该作战的作战对象为韩德勤所部。黄桥获得胜利,击毙李守维,并收复前段时间主动出让的姜堰。
黄桥事件的胜利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提出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坚实基础。
新四军黄桥战役的背景
1940年春,密令第3、第5区大举进攻。6月,根据5月4日指示,为执行任务,率所属主力挺进苏北。
下旬,遵照指示,组建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下辖第1、第2、第3纵队9个团,共8000余人。为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根据地,苏北所属随即东进黄桥地区。
8月,为策应发展苏北,八路军第5纵队东进淮海地区,形成配合、打开抗战局面的有利态势。韩德勤,视苏北为心腹之患,企图先集中进攻黄桥,消灭立足未稳的苏北队,然后移兵北上,攻打南下的第5纵队。
苏北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在第5纵队的配合下,积极做好迎击韩德勤的准备,并灵活运用斗争策略。

黄桥战役和皖南事变的关系是什么

黄桥战役发生在1940年10月,皖南事变发生在1941年1月。都是新四军与国民党军的冲突与战斗。
表面是上看,时间上的确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是黄桥战役新四军激怒了国民党而引发皖南事变,国民党对新四军痛下杀手。
但是,黄桥战役之前,国共摩擦不断,黄桥战役只不过给了国民党对新四军下手的借口。
实质上,是蒋介石一直视新四军为眼中钉,一直图谋限制、剿灭八路军新四军的一次阴谋大暴露。
因此,有没有黄桥战役,蒋介石也会从别处找借口对新四军动手,抗战胜利后的中原战役就是最好的证明。
国共多年宿怨没法消除。黄克诚下苏北,陈粟裕发展苏北都是执行中共战略,进入国民党统治区,矛盾是必然的。从此可看出黄桥决战的高明。葛村保卫战胜利,陈毅三下泰州,修复与2李的关系,就是从国共双方关系着手,当然也是分化瓦解国民党军队。后来又表示让出姜堰,一忍再忍。但韩德勤要求必须退出黄桥。如陈毅粟裕退出黄桥,以前的努力白费。黄桥决战不得已。如果粟裕说不打,陈毅也下不了决心,毕竟风险大。如果先退,等与黄克诚合兵再战,冒国共分裂的危险,同时陈毅粟裕面子也下不来,没法体现新四军的巨大作用。好在粟裕战术水平高超,精准分析敌情,布置合理:1000余人守东门,北面敌人未到城门就被消灭,南、西门只有警戒,预计2李等不敢出兵。事实完全与判断相符。东门虽遇险,粟裕说增援部队到,秒退敌兵。接下来李守伟再也没机会。可以说,郭村保卫战的胜利,是黄桥决战胜利的基础。关键是,国民党被击败,有苦到不出,毕竟国民党主动进攻,陈粟被动还击。国共关系虽没有破裂,但蒙上阴影。可以看出,陈毅粟裕配合天衣无缝。曹甸共产党主动进攻,加剧双方的分歧。如新四军军部早退,不深入国民党区域,使国民党疑惧,尚不至于造成悲剧。
黄桥战役原本就是国民党自己用3万人原本想碰瓷新四军,却被新四军七千人揍得自己损失一万多人,结果现在果粉那帮货色拿黄桥战役来洗皖南事变,真的搞笑。
黄桥战役与皖南事变可以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黄桥战役一般都被认为是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因为在黄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凭借着少数的军队力量成功地战胜了具有大规模兵力的中国国民党军队,而在皖南事变中,中国共产党同样是以少数的兵力,但是却遭到了国民党的致命一击,可以说两场战争有了十分不同的结果。
黄桥战役与皖南事变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不仅仅是因为黄桥战役是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同时这两场战役都是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和摩擦的鲜明体现。其中黄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一夫当关,凭借着少数的兵力成功地打败了十分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并且在黄桥战役中取得了十分重大的胜利成果,国民党军队中可以说是损兵折将,但是黄桥战役却拉大了国共两党的摩擦和矛盾,可以说黄桥战役之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出现了很大的裂痕。
而紧随黄桥战役之后,国民党政府便开始发动了皖南事变。在皖南事变中,中国共产党则并没有以少胜多,反而是在国共交战中遭到了致命打击,叶挺也遭到了国民党的羁押,同时项英也死于皖南事变之中,新四军的军事力量可以说遭到了毁灭性的的破坏。
黄桥战役与皖南事变都是发生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之中,可以说也都是中国两个政党在对外战争的过程中进行的内战与较量。

黄桥战役和皖南事变的关系是什么

黄桥战役发生在1940年10月,皖南事变发生在1941年1月。都是新四军与国民党军的冲突与战斗。
表面是上看,时间上的确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是黄桥战役新四军激怒了国民党而引发皖南事变,国民党对新四军痛下杀手。
但是,黄桥战役之前,国共摩擦不断,黄桥战役只不过给了国民党对新四军下手的借口。
实质上,是蒋介石一直视新四军为眼中钉,一直图谋限制、剿灭八路军新四军的一次阴谋大暴露。
因此,有没有黄桥战役,蒋介石也会从别处找借口对新四军动手,抗战胜利后的中原战役就是最好的证明。

求黄桥战役背景,话说1940年那不是日本占领的吗?怎么泰州会有那么多的国军的,难道1940年泰州还没陷落?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确定了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陈毅、粟裕奉命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部队挺进苏北,在黄桥地区建立了根据地。
黄桥镇地处苏北泰兴县,南扼长江天险,北接苏中平原。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便于与我江南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胁日寇和切断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与江南之敌的联系,对奠定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打开华中抗战的新局面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虽然国共合作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但国民党反动派却没有从根本上放弃其消极抗战的政策。他们不断制造摩擦,寻隙向新四军进攻。
扩展资料战争影响:
黄桥战役共歼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1.1万余人,其中俘3800余名。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战斗意义:
通过这次决战,新四军与八路军实现了胜利会师,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同时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陈毅曾慷慨赋诗歌颂这次著名的战役:“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黄桥战役是怎么回事

说到黄桥战役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那就是这场战役还是挺有故事的,很多网友也都说了问题很大,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要搞清楚比较细节的东西了,所以更多的我们不多说了,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黄桥战役的具体情况吧,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
黄桥战役真相:黄桥战役是新四军在江苏泰兴县以东黄桥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了5次作战,最终以7000人的兵力,毙伤国民党军队1。1万余人。那么,黄桥战役真相是什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黄桥战役真相。
黄桥战役历时105天,新四军在江苏泰兴县以东黄桥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了5次作战,最终以7000人的兵力,毙伤国民党军队1。1万余人。新四军伤亡900余人。经此一役,新四军夺得了华中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黄桥战役真相:1939年1月,为开展敌后游击战,国民政府军委会设置了冀察战区和鲁苏战区两个敌后游击战区,鲁苏战区的辖区为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以东,老黄河以南。1939年10月,韩德勤正式担任鲁苏战区副总司令、江苏省主席,管辖33个县市。自鲁苏战区成立以来,苏北连年游击作战不断。据统计,在1939年初至1943年春撤离鲁苏的五个年头里,鲁苏战区大规模游击作战达20次,小规模游击战斗达5000次以上,获有确切战果者达2900余次。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战斗发生在苏北。
黄桥战役真相:当时苏北人口众多,近2000万,且粮食充足,资源丰富。当地还留有抗战初期国民党军撤退时遗失的很多枪支。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发出五四指示,我们正式派部队到苏北。新四军在江南刚立足时就考虑到下一步如何向苏北发展,但韩德勤部队牢牢驻守苏北,粟裕率新四军进入苏北发展后,和韩德勤发生过多次摩擦,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严重阻碍新四军的发展。
有了韩德勤这一拦路虎,新四军根本无法再苏北立足,更谈不上建立根据地。用陈毅的话说,是脚跟尚未站稳,同八路军联系尚未打通,根据地尚未开拓。1940年3月,新四军往苏北进攻,韩德勤用数万兵力抵挡。6月下旬以后,新四军江南陈毅部主力渡江。毛泽东在7月12日下令:华中目前斗争策略,以全力对付韩德勤及苏北其他顽军切实发展苏北。7月29日,新四军攻占苏北国军所属的黄桥等地。
新四军在经过郭村保卫战,黄桥奔袭战,营溪进攻战,姜堰攻坚战,第二次黄桥歼灭战这5次战役后,最终取了胜利。1940年10月6日,战败的韩德勤在绝望中率残部向兴化方向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