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 3、己所不欲,亦勿施于人的解释?
-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哪里?
-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全文和翻译。
-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解释
- 8、己所不欲是什么意思
-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一、诗句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做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这句话想表达的道理是尊重他人,以善良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自己不喜欢的、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与和平。
二、诗句出处
1、【出处】
这句话在《论语·颜渊篇》 、《论语·卫灵公》中都有记录,它们都是论语中的其中一篇。《论语》共有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们编辑整理而成,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教育、道德、政治、文化、历史等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哲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原位节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节选译文】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孔子说:‘那就是恕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4、【赏析】
这段话想表达的道理是,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尊重他人,不要伤害他人的利益,要遵循恕道,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这段话强调的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准则,强调人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尊重他人,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别人,要遵循恕道,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三、使用场景
这句话适用于提醒人们要以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尊重他人,不要伤害他人的利益。可以在以下几个的场景使用:
1. 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你不希望别人对你做出某种行为,那么你也应该避免对别人做出这种行为。例如,如果你不希望别人对你发脾气,那么你也应该避免对别人发脾气。
2. 在处理冲突或矛盾时,如果你不希望别人对你采取某种行动,那么你也应该避免对别人采取这种行动。例如,如果你不希望别人指责你,那么你也应该避免指责别人。
3. 在教育孩子时,你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不希望别人打你,那么你也应该避免打别人。这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四、相关拓展
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一样强调了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注重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也要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利益,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和权益的名言名句还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
2. 以己度人,以己量人。出自《汉书·张敞传》。
3.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出自《宋史·刑法志》。
4.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出自《论语·卫灵公》。
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
6. 己所不欲,方能让人。出自《论语·子路》。
7.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道德准则,也被称为"金律"或"伦理原则"。它的意思是:
"不要对他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句话强调了待人处事的原则和道德准则。它提醒人们在与他人交往和行为中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对待的行为。
这句话的背后是一种互惠和尊重的道德观念。它鼓励人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应该与自己希望被对待的方式一致。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受到伤害、欺骗或不公正对待,那么他也应该避免对他人施加这样的行为。
这个原则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都有类似的表达,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互惠和公正。它提醒人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努力以善良、公正和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可进一步引申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也就是,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自己本身也做到和别人一样了,那么提出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可通俗理解为,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己:指自己。
欲:想,想做。
勿:不要。
施:施加。
于:介词,在。
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颜渊》篇第二章,原文如下: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译文】
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出门办事如同要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扩展资料:
《论语·颜渊》篇第二章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这是一个哲学反思。
对于一个命题,要做全面的分析而不是仅仅从片面出发得出偏见。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自己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百度百科-论语·颜渊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一、句子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二、句子拼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三、句子出处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成语典故
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了二十九岁。虽是平民出身,仲弓却非常注意自己在德行上的培养,孔子也因此更多地侧重于从道德品质方面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仲弓谦虚而又好学,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上,回去之后反复咀嚼回味,遇到有不解的地方就去请教。
有一天仲弓去找孔子,问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称得上“仁”。孔子回答:“出门在外的时候循规蹈矩、彬彬有礼;役使百姓的时候庄严隆重而又极其小心。一件事如果是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那么也就不应该去强求别人。倘若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朝堂之上就不会招致不满,私下与人交往时也不会惹来怨恨。这样,也就可以称得上仁了吧!”仲弓听了不由得点了点头,说道:“弟子虽然资质愚钝,但是一定会按照老师您说的那样去做。”
五、成语寓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人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如果不愿被人背后非议,那么也就不要背后非议他人。如果不愿被人欺骗,那也就不要欺骗他人。如果只想“自己高兴就好”“自己便利就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友善,社会也就难以和谐。除此之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当今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复杂国际格局中,孔子于2500多年前所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全世界公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重要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若人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安宁。
六、成语运用
复句式结构:一般作主语,宾语,分句。
①古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不该让别人去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活。
②经常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或者行为,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去想、去要等等,体现了一种宽容的态度。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儒家经典读物《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孔子对弟子仲弓讲解仁的内涵时提出的。
【原文节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赏析】
这个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选择,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以此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作背景】
这句话的背景是儒家学说提倡的一种思想和道德体系,旨在推崇人类之间的关爱和宽容,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同时,这句话的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如权利斗争、官场勾心斗角等,提醒人们要以身作则,不做强加于人的事情,保持公正和良知。
【注释】
己所不欲: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不喜欢的事物或行为;
勿施于人:则是不要强加于人、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愿。
【生活启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些人会对我们非常友善,有些人则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烦恼和不愉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含义。
对于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或行为,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去做或去伤害别人。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到快乐和幸福。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还可以使我们周围的人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印象,从而带来更多的好运。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我发现当我用心去对待他人,遵循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我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我发现,当我对他人表现出真诚和善良时,他们也会对我同样友好和热情。这使得我更加愿意去接触新的人和事,也更加乐于去尝试新的事物,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满足,还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遵循这个原则,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发扬人类的善良本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己所不欲,亦勿施于人的解释?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的意思是:即使是你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是告诉人们,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己:自己。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
这句话的典故出自于《论语·颜渊》篇第二章,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对应,原文如下: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但一定照您的话去做。”
扩展资料:
《论语·颜渊》共计24章。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二章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百度百科-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哪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
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 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字义解释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自己也不要让别人去做。于:介词,在。
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句话在借机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是可以做到的。这还能促进团结,使社会安定。
出处
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2.《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说:‘那就是恕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编辑本段
定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辨析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示例:孔子告诉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违背,就会与人不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典故来自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 其含义大致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
对于一个命题,我们要做全面的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逻辑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从逻辑学可以看出,原命题成立,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同时成立,但是“己所欲,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的否命题,否命题并不必然成立。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自己不想要的,未必是别人不需要的;勿施于人的正是拥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时的个人看法;你觉得早餐剩的包子自己不想要,但这正是旁边乞丐难得的美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说的不是早餐剩的包子很凉了,也许会对胃不好,还有点脏,不应该施舍给别人当食物,而是不应该把你所认为的个人看法“早餐剩的包子很凉了,也许会对胃不好,还有点脏,不应该施舍给别人当食物”强加给别人欲包含个人看法,有着主观方面的内容和含义,勿施于人的正是拥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时的个人看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整句话解释为,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不到想要的对待。
详解
原文出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字义
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己:自己的意思。
翻译
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意译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全文和翻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拼 音: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释 义: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 处:
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示 例: 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示例:孔子告诉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Ethic of Reciprocity,Treat the othe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接受的东西,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在《论语·卫灵公》中也可见。欲指的是想要、希望。施指的是施加。
典出
《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公冶长第五》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颜渊第十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出自周礼,受到儒家始祖孔子推崇。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拼音】: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示例】: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
【近义词】:己所不欲,毋加诸人
【语法】:作主语、宾语、分句;用于劝戒之语
己所不欲的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
己所不欲,释义是: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例句:古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不该让别人去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或者行为,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去想、去要等等,体现了一种宽容的态度。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儒家经典读物《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孔子对弟子仲弓讲解仁的内涵时提出的。
【原文节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赏析】
这个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选择,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以此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作背景】
这句话的背景是儒家学说提倡的一种思想和道德体系,旨在推崇人类之间的关爱和宽容,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同时,这句话的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如权利斗争、官场勾心斗角等,提醒人们要以身作则,不做强加于人的事情,保持公正和良知。
【注释】
己所不欲: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不喜欢的事物或行为;
勿施于人:则是不要强加于人、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愿。
【生活启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些人会对我们非常友善,有些人则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烦恼和不愉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含义。
对于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或行为,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去做或去伤害别人。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到快乐和幸福。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还可以使我们周围的人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印象,从而带来更多的好运。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我发现当我用心去对待他人,遵循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我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我发现,当我对他人表现出真诚和善良时,他们也会对我同样友好和热情。这使得我更加愿意去接触新的人和事,也更加乐于去尝试新的事物,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满足,还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遵循这个原则,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发扬人类的善良本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对这一句都不陌生也深知其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修养。大意是自己不喜欢的、不愿意做的、或不想要的东西或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去想、去要等等。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切不可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要求别人,这即是自私、也是缺乏素养的表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体现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儒家经典读物《论语》中的《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 是孔子跟名叫“仲弓”的弟子的对话,对话目的是向弟子传授什么是“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字面意思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没有必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这句话引申意思可以理解为,自己都做得不够好,就不能要求别人比自己做得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怕的是不能相互理解而产生隔阂, 有智慧的人,往往知人善用,懂得如何发掘和调动每个人的优势,让其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申意思可以理解为,自己都做得不够好,就不能要求别人比自己做得好。
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一定要有宽容之心,用宽容心去和世界进行沟通,才会给自己少树立敌人。否则,会四面树敌,人生路越走越窄。
从处理人际关系的层面来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当有用处。比如,老板给甲乙两名员工布置了相同的任务,甲因为综合能力要远远超过乙,他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乙没有完成。这时,不管是老板还是甲员工,都不能去训斥,甚至挖苦乙员工。
意思应该就是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求给别人做。所以也是告诉你,你要理解别人的感受。
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者是自己不想从事的工作,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也不要强求别人做,别人根本就不喜欢做这个事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中文古训,源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指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做给别人,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想被对方做什么,就不要去做那件事情。
这句话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的本意是教导人们要行事谦虚、谨慎,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不要去伤害或侵犯别人的权益。同时,它也在教导人们要正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养、有责任心的人。
这个古训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人际交往、职场沟通、法律规范、团队合作等各方面。它提醒每个人在与他人互动中要有意识地尊重彼此,注重自我反省与修正,从而促进和谐、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断不可加在别人身上。
【出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十则》。《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与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任,路途又很遥远。以‘仁’为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的担当吗?直做到死才罢休,不也是路途遥远吗?”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看得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践行?”
孔子说:“只有恕道!自己不愿意的事,断不可加在别人身上。”
【写作背景】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出门办事就像去接待贵宾一 样,役使百姓就像去举行重大的祭祀一般,都要认真严肃地做。自己 不愿意要的,就不强加给别人。
此句出自孔子.《论语》颜渊篇,原文如下: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像孔子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出门办事就像去接待贵宾一 样,役使百姓就像去举行重大的祭祀一般,都要认真严肃地做。自己 不愿意要的,就不强加给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扩展资料:
这句话讲的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