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心经的前三个字是什么?
心经的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所以前三个字是:“观自在”
抄班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什么作用
抄班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什么作用:
一、增长智慧,提高记忆
《心经》是开启大智慧的经典。无是孩子还是成人常诵或者抄写《心经》能开启智慧,增长记忆力,促进学业、事业增长。
二、趋吉避凶,聚集能量
《心经》是聚集正能量的经典。《心经》能摄住心神,长期诵读或抄写可拓展一个人的格局或胸怀,聚集正能量,规避不吉。
三、内心修行,积蓄福报
《心经》是修心养性的经典。长期诵读或者抄写可保自己内心澄澈并为家人带来福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名字的含义:
1、般若:智慧之意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2、波罗蜜多:到彼岸。
波罗蜜多意为"度",到达彼岸之上的意思。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
在《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大师也曾说过“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3、心:"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言下之意是说,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4、经:径也。
不建议亲抄写哟,因为抄错一个字或者漏掉一个字是对菩萨不恭敬的反而不好,然后抄完的纸张,不能烧掉,也不能乱扔,所以不建议抄写,如果亲有时间,建议亲可以多念心经,多积功德。
心经是接通观世音菩萨的心咒,用菩萨慈悲心开智慧。其中的一种功能适合:小孩不听话,大人不信佛,老人太固执,情绪不稳,智慧不开,忧郁症等。一般三遍或七遍以上,宜每天念诵,晚上10点以后不要念诵,阴雨天的晚上或者雷雨闪电等恶劣天气最好不要念。
念《心经》之前可以祈求:“请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我XXX(您的名字)开智慧,头脑清醒冷静,去除烦恼(念诵经文时注意力集中)”。
祝亲学佛精进,合十!
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如果能认真的抄写或背诵,功德无量,久之可明心见性,增长智慧。人之际遇福祸因心地和外缘相遇而起,如能诚心学佛,就会心气平和,吉祥如意。
佛学在让人解脱,真要学佛的人不避福祸,心内无私,勇力倍增的。不以有所得心学,不以思考思量之心来学,诚心背诵,久之经典不想自明,佛学可育化你的心性,而像学习一样有疑有虑并思考之,是障碍,不达心性之根本,比如有人骂你,你一念怒从心起,这是暂时认为是根本,然后才思考或动手或骂人或忍让什么的是思维,没有心地平和不生气来的根本解脱自在,人不生气会长寿的。
每天坚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念诵,不但能让我们感到内心平静,更能够让我们逐渐认清自己善良的内心,净化不好的念头。随着我们的内心更加美好,认识到的世界也会同样美好,各种烦恼也会得到化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智慧如海。我们每多一分感悟都需要长时间的辛勤体悟,自己的修行就是在锻炼毅力,随着自己的恒心定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就能从经文中得到更多的智慧和经验,在自己面对生活工作中的种种难题和挑战也能够轻松解决,从容面对。
扩展资料:《心经》的全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摩诃意即“伟大的”,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多即“到达彼岸,完成智慧”,心经则为“首要之中心教义”,故全名译为“完成至高无上智慧的首要法门”。 而一个真正到达智慧彼岸的人即是“佛”,即是“觉者”,故此经又可译为“首要的成佛之道”或“首要的成觉者之道”。
《心经》全文共二百六十个字,虽然非常简短,却是六百卷般若经典之精华。众所周知,佛教中以《大般若经》为大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而《心经》即是将此经典浓缩成最精简的佛教根本思想。 若能透过抄写并敬诵《心经》,而透悟佛教根本思想,开启智慧,自觉而觉他,自度而度人,而获圆满之觉行、利益众生,乃是此写经活动最终之目的。
心经为啥不叫多心经?
因为波罗蜜多是一个完整的词,不可能拆分的,心经是一个词。 般若波罗蜜多,六波罗波密之一,亦修唯识行,于修习位所修的十种胜行之一。
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多心经是什么东东?
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多心经是什么东东?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西藏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心经为啥不叫多心经?因为波罗蜜多是一个完整的词,不可能拆分心经是一个词。
般若波罗蜜多,六波罗波密之一,亦修唯识行,于修习位所修的十种胜行之一。“般若”指的是“智慧”,“波罗”指“彼岸”,“蜜”指“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有时“多”也可省略),意思是“智慧到彼岸了”。
般若有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空,而不起人我见的智慧。二法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法空,而不起法我见的智慧。三俱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法俱空,而不起人、法二种我见的智慧。见《成唯识论》卷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白话解释
观音菩萨修行时,把一切都看空了,才了脱了各种苦
世上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法,它们的本质都是空的
这种“空”是原本就有的,不会有任何改变的
“空”中什么都没有,连“没有”也没有
菩萨依此方式,心里无比清净,无任何干扰,证得了涅盘
诸佛依此方式,也都修成正果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
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 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
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心经题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 是梵语,是指大智慧,是指可以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智慧,是指可以从此岸觉悟后到达彼岸的智慧,是指通过色(物质世界)观到空性(精神世界)的智慧!
空: 是看不见的意识能量形态,即为空!
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
波罗蜜是彼岸,彼岸是在N维,是道德经中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是那个如如不动的一,是本体,是如来藏的如,是源头,是万物的本源!
而我们所在的世界,是此岸,是生死此岸,是三维世界,是可以感受到长宽高有空间的立体世界!
一维世界是直线,
二维时间是长和宽的世界,是平面(蚂蚁只能感受到长和宽,蚂蚁生存在二维世界)
三维世界,是有长宽高存在的立体世界,是我们所在的世界
一切诸法起于心,万物变化归于空。空心即合于佛道,空心既是不执着。万事万物来去自如 不取不舍 不着相不离相,心柔似水慈 以天心 行人道。
揭示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经文:
观世音菩萨,行持功夫圆满无碍,湛然明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当下是空性,解脱了一切的苦和烦恼习气。舍利弗你知道吗,色(物质现象)与空是一不是二,物质之外没有空性,空之外没有物质,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受(感受)想(分别)行(造作)识(识性)这四蕴和色蕴一样,受想行识就是空,空就是受想行识。舍利子啊,万法(一切事物)当下就是空不空,因为本来面目不是空也不是有,随缘即空随缘现有,虽然现有增减、净秽、生灭,可万法当下是一念,其实质并无增减、净秽、生灭。所以本来就是无形无相,没有任何法,没有色法(物质现象)和受想行识(心法)这五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没有眼界乃至没有意识界这十八界,总之无万法万相。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尽,乃至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尽等等这十二因缘法,没有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没有般若大智慧,连成佛、涅槃也没有。无得其实也无失,佛不从修得,本来就是,凡圣的区别在于迷悟。因为无所谓得失,菩萨因明了这究竟智慧,心中没有牵挂窒碍,也就没有了一切的恐怖烦忧,也就没有了不如法的妄想等等烦恼习气,心得清净,成就究竟的涅槃。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切佛,也因着这无上智慧,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个究竟智慧,就是大神咒,就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你要真明白了这个究竟智慧,就能解脱一切的苦和烦恼(当下明了这究竟智慧,当下悟入圆教大乘菩萨境界,但要圆满、去习气还需时间修行,象龙女那样当下成佛的毕竟极少),这是肯定的,不用怀疑。那么现在用咒来表达这个真实智慧: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出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出自大藏经的《大般若经》,是《大般若经》六百卷之菁华。
就是六百多卷的《大般若经》。
玄奘法师从六百多卷,缩到三百多卷,又缩到这几十个字的。
是般若智慧的菁华。
确实字字都是宝贝。
出自《大般若经》
唐三藏从印度的经文里译出来的。
大般若经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4%F3%B0%E3%C8%F4%BE%AD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998.htm
出自《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00卷,玄奘法师译)
有缘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