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 2、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哪里?
-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5、达则兼济天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 6、达则兼济天下什么意思
- 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 8、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谁说的
- 9、如何理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有惩恶扬善之意。
在古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是要求儒生在穷困时也要保持为人的节操,没有能力帮助他人的时候,也要自己的道德素养去影响他人,去感化他人;在显达时更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为什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能流传千古就是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家国情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指在穷困时期,一个人应该先关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做出正确自私的决策;而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功之后,应该回馈社会,帮助他人,带动整个团体共同前进。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发展”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的平衡,是一种中庸的处世哲学。
独善其身的人会穷,兼济天下(帮助别人或社会)能达成目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在穷困时要保持自己的善良品德,而在达到成功的时候,则要帮助和照顾到天下所有人的善良品德。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孟子·尽心上》。
【原文节选】
《孟子·尽心上》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当我们处于困境之中时,要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不让困境改变我们的本质。而当我们达到成功的时候,要以大局为重,帮助和照顾到身边所有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创作背景】
《孟子》是一部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而这句话所在的章节《尽心上》,是在强调崇尚德行和助人为乐的同时,提出了在困境和成功之时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善良品德。
【注释】
穷:指经济上的贫穷,也可以理解为困境、困难。
独善其身:指个人应该保持自身的道德、品德,积极自我完善。
达:指达到一定的境界或者目标,也可以理解为成功。
兼济天下:指为了社会的利益而行动,帮助别人、推动社会发展。
【生活启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我们处于何种状态,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当我们处于困境之中时,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而当我们成功达成目标时,我们应该帮助他人,共同构建美好的社会。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给了我很多启示。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谦虚、坚韧、善良的心。我们不能因为遇到挫折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更不能因为成功而变得骄傲自大。我们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此外,我还发现,在帮助他人时,不仅能让他人受益,更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这些行为虽然微小,但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因此,我深深体会到,当我们做好自己时,也应该多关注他人,以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不论处于何种状态,都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提醒我在帮助他人时,我们不仅能让他人受益,更能带来自己的快乐。
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哪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是孟子对宋勾践说的一句话。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意思是在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在得志时就使天下人都能这样。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低谷与彷徨。自认为才高八斗可是未必有人赏识,并不是每个有才能的人都能各尽所需,发挥自身的作用。所以当没人欣赏你的时候,不能自暴自弃,停滞不前或颓废守安逸,而是要更加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优点,添补自身的缺点。
扩展资料:
这局话的原文为: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过来就是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言论。以下是完整的原文:
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贫穷的时候,应该注重修身养性,追求个人的德行和道德修养;而在达到富裕和成功的时候,应该关心和帮助他人,为天下众人谋福利。
孔子的这句话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它强调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或贫穷时,应该先从自身做起,通过自律和道德行为来提升自己。而当一个人达到成功和富裕时,应该以广泛的视野和胸怀来关心社会大众,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也成为后世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出自《尽心章句上·第九节》,是战国时期孟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该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的思想,即性善论。
原文
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告诉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宣扬吗?我告诉你怎样游说宣扬自己的主张吧。有人知道你,你表现出很傲慢的样子;有人不知道你,你也表现出很傲慢的样子。”
宋勾践说:“怎么样才能做到很傲慢的样子呢?”
孟子说:“尊重规律乐于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就可以做到很傲慢的样子了。所以读书人再穷困也不要失去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发达了也不偏离自己的人生道路。穷困也不要失去采用最佳行为方式,所以读书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发达了也不偏离自己的道路,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现于世间。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
注释
1.勾践:人名。
2.游:《列子·汤问》:“孔子东游。”《史记·郦生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这里用为游说、宣扬之意。
3.嚣:(ao敖)通敖。《《诗·大雅·板》:“我及尔谋,听我嚣嚣。”《尔雅》:“仇仇,敖敖,傲也。”《孟子·万章上》:“嚣嚣然曰。”这里用为傲慢之意。嚣嚣然:很傲慢的样子。
赏析
忘掉权势,不畏权势的人,这种人从外表上来看,不是显得很傲慢吗?确实如此,但这种傲慢不是小人似的傲慢,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类的假傲慢。是我固守我的本性,我走我的道路的傲慢;也是不阿谀奉承、谗谄媚俗的傲慢。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也是一种傲慢。所以孟子强调,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这就是读书人坚持自己理想和立场的一种最佳行为方式。这种傲慢就称为“骨气”。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它的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也要洁身自好,正好趁此机会不断完善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有能力的时候,就要把真善美发扬光大,并且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崇尚品德,坚守正义 ,就能悠然自得了。所以, 穷困时不放弃正义,显达时不背离仁道 。穷困时不放弃正义,因此能保住自己的操守;显达时不背离仁道,因此民众不会失望。 得志时,施予民众恩惠;不得志时,修养自己立身于世 。总之一句话:穷困时就做好自己,显达时要兼顾天下人共达于善。
“嚣嚣”,音熬熬,“自得貌”(《古汉语大辞典》)。形容内心满足、愉悦、志得意满、悠然自得。后文“得己”,亦即自得。
“穷”,穷途末路,包括物质生活的困乏,但主要是指理想追求和事业发展受阻,无法再向前进 。与之相反则是顺利、顺畅、通达、显达。
“独善其身”,说的是穷困时不随波逐流,不颓废沉沦,思想上固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行为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一句话,在不良环境中和不利条件下,做好自己。
独善其身免不了“慎其独”。 一人独处,亦需谨慎,不放纵 。孔子弟子曾参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即便是一人独处,也要觉得好像是大家的眼睛都在盯着你,大家的手指都在指着你,即严厉地监督着你。
独善其身并非要与世隔绝。孔子赞赏隐士的品格,却不赞同隐士的做法——“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和世人同群又和谁同群呢?孟子说“不得志,修身见于世”,与孔子完全一致。
“兼善天下”,是说在善己的前提下还要善天下。善天下是指使天下美好,亦可指使天下人共善。细辨起来,两者有先后之别,善己是前提。己未善,何以善天下?不过,两者没有主次之分,而是同一事的不同阶段。不能说善己为主,善天下为次。 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其价值在于尽己之力,使社会美好。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洁身名言,为奋斗理想。至今仍如此。(白子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大概意思是: 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造福天下百姓 。这句话千百年来不知道鞭策和激励了多少读书人, 这些有志气、有修养、有抱负的读书人,往往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人生座右铭。 应该说,这句话对一个人的激励和指导意义是 非常积极的:引导人们在人生落魄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不要破罐子破摔,而要努力提高在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同时也告诫人们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而要多接济和救助更多的普通人。
追求“名”和“利”失败后的极端表现:堕落、放纵。 这种一蹶不振是不对的。
尽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但实际上,人生难免遭遇挫折和失败,有的可能是一些较小的失败和挫折,有的可能是致命的失败或挫折。当遭遇了失败或挫折后,一些人就变得堕落、放纵,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认为人生已经失败,自己的精神世界已经轰然坍塌,再也没有勇气保持此前的积极上进和对自己修养、品德上的严格要求。倘若一个人一旦遭遇失败和挫折,就变成这个样子,很有可能他就会一直堕落、放纵下去,沉沦下去,这辈子再也迎不来人生转机。
追求“名”和“利”成功后的极端表现:放纵、自私。 这种表现同样也是错误的。人不能飘。
一些人努力奋斗,经过了辛苦付出,刚好又把握住了机遇,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这个时候,走到哪里都是鲜花和掌声,都是笑脸和奉承,很容易让一个人飘起来,让自己内心的私欲极度膨胀,慢慢遗忘了自己曾经的美好品质,转而追求物欲的享受,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自以为是,再也听不进别人中肯的话。认为此前那么多的辛苦付出,现在好不容易成功了,我就有足够的资本去满足自己的私欲,谁也无权干预。事实上,倘若一个人成功后变成这个样子,大体上,就会慢慢众叛亲离,危机就在内部积聚,当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危机突然大爆发,一下子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正如那句话所说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我的理解是人生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养活自己;第二个层次是给家人更好的生活;第三个层次是实现自我价值;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做贡献。我们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层次,都要始终坚持“独善其身”, 因为只有始终坚持对自己修养和品德的修炼,不管是面对失败还是成功,我们都不会迷失自己。 当我们很幸运地让自己人生跨入第四个层次的时候,我们就能很自然而然做到“达则兼济天下”。 从古至今,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古代的诸葛亮、范仲淹,现代的袁隆平、屠呦呦等等,他们堪称世人的典范。 (乔木三十)
达则兼济天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穷则独善其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它告诉我们,人们一旦发达了的时候,就要想着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为了这天下人来尽力。而当自己还处于穷困的时候,这个时候也要思考如何让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以及不断的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这样将来才能通达四方,这样才能为天下人尽力,这句话被无数的读书人以将此作为信条,而且这句话的思想也融入了很多文人墨客的灵魂。
原文
(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四)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五)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六)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达则兼济天下什么意思
即“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九),常与“穷则独善其身”对举,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后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
原 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现代含义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章 节
孟子·尽心章句上
精神态度
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意思是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造福天下百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造福天下百姓。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经历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后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共有七篇传世,分别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
《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了“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提出的一种处世哲学思想,表达了一种处世的态度和方法。
“穷则独善其身”是指在自身处于困境时,应当以独善其身为首要目标。当个人处于贫困、困难或遭受不公平待遇时,首先应该保护自己,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等,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
“达则兼济天下”是指在个人已经获得成功,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时,应当把握机会去帮助他人,造福于人民。当个人达到一定的境界和成就时,就应该将精力用于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为人类的幸福、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哲学思想强调了个人修身、助人的道德观念,既重视个人的利益,又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寻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它强调了“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句古代中国的谚语,意思是指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很穷困,就应该先把自己的生活搞好,自己努力奋斗,让自己变得更加富裕和有能力。而当一个人达到了一定的成就和财富时,就应该帮助别人,尽可能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提高整个社会的水平和素质。这句话强调了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并提出了一个理想的人生价值观。
地位普通甚至低、经济普通甚至差时,修身养性低调做人,地位高甚至站在顶峰、经济好甚至富可敌国时,接济大众普助众生,使幸福充满人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达,即为显达、发达。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谁说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孟子说的,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谁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孟子说的,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如何理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句出自《孟子》的名言,意思是当一个人处于困难时期,要先关注自己的内心修养,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而当一个人达到了成功和富裕时,就应该考虑如何去帮助他人,分享自己的财富和资源,为天下公益尽一份力。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不同时间段中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的态度和行为是不同的。当个人处于困境时,首先要摆脱外部的困扰,关注自己的内在修养,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而当个人取得了成功时,就应该回馈社会,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句话也强调了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平衡。只有当个人能够先满足自己的需要,充实自己、提升自我修养时,才能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大的能力去关注社会问题,并为之作出贡献。在此基础上,个人应该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贡献范围,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论去帮助更多的人,让自己的成功和价值不仅停留在个人层面,而能够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因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既强调了个人内心修养、个人价值的实现,又强调了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通过平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提出的一种处世哲学思想,表达了一种处世的态度和方法。
“穷则独善其身”是指在自身处于困境时,应当以独善其身为首要目标。当个人处于贫困、困难或遭受不公平待遇时,首先应该保护自己,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等,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
“达则兼济天下”是指在个人已经获得成功,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时,应当把握机会去帮助他人,造福于人民。当个人达到一定的境界和成就时,就应该将精力用于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为人类的幸福、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哲学思想强调了个人修身、助人的道德观念,既重视个人的利益,又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寻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它强调了“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