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洋务运动简介
- 2、什么是洋务运动?
- 3、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性质
- 4、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 5、洋务运动
- 6、什么是洋务运动?
- 7、什么是洋务运动
- 8、洋务运动有哪些内容?
- 9、试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 10、什么叫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指,1860年后清王朝中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他们所从事的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与外洋往来的一切事情,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指1861~1894年间清朝洋务派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其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前、后期以“自强”、“求富”为目的。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海军;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除此以外,还有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制造厂等一系列军用工业生产厂。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如在上海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同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什么是洋务运动?
正文如下:
洋务运动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侵略的晚清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辟道路。
写作手法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5、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6、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7、分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性质
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内容:洋务企业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属于近代企业。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使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的。
代表人物: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欣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性质: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扩展资料:
运动结局
19世纪,世界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国际或国内斗争的失败,都可能被视为落后,洋务运动也因甲午战争之败被归为此列,但它不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连续“失败”中的一次。
历史影响
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内指太平天国运动,外指列强侵略)。
2、内容:
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如在上海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同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3、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4、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扩展资料
运动结局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19世纪,世界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国际或国内斗争的失败,都可能被视为落后,洋务运动也因甲午战争之败被归为此列,但它不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连续“失败”中的一次。
尽管“自强”进程颇多可指摘之处,但传统中国的架构已被突破——洋务运动以引进技术为富国强兵手段;百日维新则以为立宪才能救国;“五四运动”时国人已认识到改革还需从思想着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②清朝内外交困(内指太平天国运动,外指列强侵略)。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镇压人民,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发动者: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4)代表人物:奕?6?0(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5)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结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口号(思想主张)和任务:前期:“自强”主要任务是发展军事工业;后期:“求富”主要任务是 发展民用工业。
(7)内容:
①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创办)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创办)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创办)设备最齐全的一个船舶制造厂
②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创办)
③筹建海军:19世纪70~80年代中期,筹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水师;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
④兴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原因: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1861年总理衙门建立)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作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洋务派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如留学回国的严复、詹天佑等,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8)评价:
①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②局限性: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③积极性: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也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看,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不可能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看,洋务派学习西方仅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②清朝内外交困(内指太平天国运动,外指列强侵略)。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镇压人民,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发动者: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4)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5)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结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口号(思想主张)和任务:前期:“自强”主要任务是发展军事工业;后期:“求富”主要任务是 发展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性质,他是为了全民的幸福而而期的
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内容: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
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奕?等人。
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扩展资料:
积极作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历史局限:
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失败原因 :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至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综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统治阻碍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是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阻碍分不开的。
洋务运动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过程,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过程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
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
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 *** 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
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
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 *** 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
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
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
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植
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
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
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
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
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
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
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 *** 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
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 *** 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
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
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
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
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
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
坞和威海卫军港。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
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
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
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
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
民族工业的发展。办“洋务”30年间,中国被迫开辟的通商口岸,由1860年前的7个增
加到1894年的34个,外国的进口额,也由1864年的5100余万两,激增为1894年的1亿6千
余万两。进口货物中,80年代前鸦片占首位,80年代后棉织品跃居第一,鸦片退居第二,
但绝对数仍一直上升。出口的货物,80年代前主要是茶和丝,80年代后棉花和大豆逐步
增长。中国被迫加速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成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产
地。因此,洋务运动的过程,就是中外反动派进一步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
过程,也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虽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洋务运动同一
个过程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近代经济规律制约的结果,对洋务派来说
是事与愿违的。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近代工业的兴
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
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
同时,企业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资
本主义发展起了 *** 作用。
什么是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为求“自强”、“求富”,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等,史称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产物,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吸引了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标志着我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由于清朝内部的腐朽,外国势力的挤压,最终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这告诉我们一个历史教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就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和富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前期口号:自强,后期口号:求富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拓展资料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洋务运动本身的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兴起是为维护封建王权,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服务。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敌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二、洋务派内部腐败,无组织,无纪律
洋务派后期发展工商业来为军事提供资金,历史证明,工商业确实为洋务运动提供了不少资金,但不少“财政”被中饱私囊,流入洋务派官员手中。那些所谓的近代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贪污盛行。军队(北洋水师)内部也派系林立,相互拆台。各水师不听命于皇帝,而是听命于中堂大人,这种现象只能让人无奈。
三、西方列强不允许中国“自强”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联合侵略,以及由此造成的中国国内接连不断的战争,极大的消耗了清朝的国力,是造成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
四、清朝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致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清朝中央政府把洋务企业的创办管理、人事任用和经营筹措之权都交给了经办督抚,造成了中央对地方控驭能力的进一步削弱和地方财政权利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出现了“近世非疆吏不能治军办事”的罕见局面,致使整个洋务运动的发展混乱不堪。可以这样说,洋务运动兴起得益于地方权力的扩大,而制约它并最终导致它失败的也是地方权力的扩大。
什么是洋务运动
即所谓自强新政、同光新政。19世纪60—90年代(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马尾船政局)、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阳炼铁厂),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的活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内部一些思想开放的官僚崇尚“自强”和“求富”,在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及外交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革新运动,兴办“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有哪些内容?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第一,创办军事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军、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
第三,筹划海防,创办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第四,培养近代人才,开办新式学堂和派出留学生,主要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的国际背景
从15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
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就外部而言,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殖民战争的狂潮,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自己的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亚洲自然而然成为了英国殖民扩张的目标,英国在成功地占领印度后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中国。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发动了对中国的殖民战争。1856年又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时,北方的沙俄,西方的法国、美国等国也开始侵犯中国,中国一时间遭遇了严重的外部安全威胁。
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
当时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试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洋务运动的内容
(1)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重点由军事转向民用企业;
(3)编练新式军队;
(4)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楚国深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2、性质
洋务运动是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3、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1)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洋务派实力相对较强,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3)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
(4)总理衙门设立后,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统治者,暂时支持了后实力且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5)工业革命的扩张,“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什么叫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期间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洋务运动释义:旧称“同光新政”。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所进行的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的活动。管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为总理衙门。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以“自强求富”为名,先后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工矿、运输业,又购置军舰建立了南洋、北洋海军,并派遣留学生学习外国科学技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一些客观条件。经过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他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 “ 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他以“ 本”“ 辅” 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从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人,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1896年四月,他在《匡时策》一文中说: “ 中西学问术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学” 、“西学” ,最初都是作为学问提出来的。“ 中西学问” 对于社会, 对于一个政权, 对于统治者来说, 本来都是“ 用” , 沈寿康在此以“ 体” “ 用” 处分,并非是作为目的与手段之分, 而只表明主次。这种主次之分, 是“ 为华人计” 。是为了发展中华民族, 是为了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时候, 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 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不仅要保留使用中国的学问, 而且要将其放在主要的地位, 还要使西学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 为发展中华民族服务。因此, 由于“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这一口号, 非常简切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一般思想倾向, 甚至可以说, 在当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 以先进的西学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的情况下, 这个口号是一面爱国的旗帜。因此, 它在中国的大地上, 风行数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务派思想家, 不断热举起这面旗帜, 并不断地阐发这一口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