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商鞅变法?
- 2、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 4、商鞅是怎样进行变法的?
- 5、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是什么?
- 6、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 7、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 8、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 9、商鞅变法内容是什么
- 10、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秦孝公时期,商鞅帮助秦孝公进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政治上:改革户籍,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种。军事上率领秦军收复河西失地。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一场变法改革。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9年(一说前356年),贯穿了秦孝公在位期间(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商鞅变法第一次变法为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或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变法为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二是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三是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简介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内容有七:
其一,度弃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其二,整改、编写户籍,家中两个壮丁的必须分家;
其三,鼓励百姓开荒,对于一些生产特定商品的农户免除服徭役的权力;
其四,建立军功爵,无论什么人,无军功不得封赏爵位;
其五,加强秦国中央集权,把乡合并成县;
其六,重农轻商;
其七,制定各种法律,实行什五连坐。
商鞅变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使秦国经济繁荣,军力强大;天下人才汇集;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强盛。
二、消极影响:
(3)燔儒书,使大量儒家文化及其他名家学派著作被毁,禁锢世人思想。
(4)重农抑商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难以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5)实行专制中央集权导致国家逐渐僵化,失去活力,难以进入民主社会。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内容:
第一次变法
主条目:商鞅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1]
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商鞅是怎样进行变法的?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项著名的改革举措,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总督商鞅在公元前334年至前329年期间提出并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如下:
1、土地改革:商鞅提出了“土地公有制”的改革措施,即将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再按照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分配给农民使用。这一改革措施旨在解决土地所有权的纠纷,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军事改革:商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军事改革措施,即结束了将领的“赏赐制”,开始以职务和贡献为基础进行晋升。这一改革措施旨在提升军事组织的效率,使军队更加专业化。
3、社会改革:商鞅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社会改革措施,即建立了法律体系,使社会更加法治。这一改革措施旨在规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是什么?
变法内容: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鼓励发展农业,奖励生产(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 (3)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同时,触犯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4)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阶级统治最为关键的一项) (5)推行县制 (6) 整顿秦国社会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并规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还不分家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7)实行二十等爵制度
5影响: (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但是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资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6性质: 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7作用: 是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同时也确立了封建社会地主以占有土地的方式剥削农民的生产方式,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
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着手改革。政治上确立了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4、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内容:
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4、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在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舌战群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于是,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
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从公元前359年至前350年,商鞅先后进行了两次力度空前的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颁行军功爵制度,发布重农抑商的政令。他还“废分封,行县制”,并制定什伍连坐法,统一度量衡制。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秦国国情,因而成效显著。变法之后,秦国确立了新型的地主阶级政权,实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升了国力,并开始向东扩张。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有人诬告商鞅“欲反”,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施第一次变法。其内容如下:
1.废除世卿世禄制
商鞅针对“有罪可以得免,无功可以得尊显”的旧风俗,规定国君的亲属(宗室)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宗室的属笈。实行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按等级的不同分别占有土地、住宅、奴婢,以及享用车骑、衣服等等。没有军功的,虽然富有也不能尊荣。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为国立功的,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规定在战争中杀敌一人赐爵一级,或授予50石俸禄的官。杀敌军官一人,赏爵一级,田一顷,宅地9亩。私斗的按情节轻重,受不同的刑罚。
3.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
凡境内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登记在户笈簿上,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如别家不告发,则十家连坐,处以腰斩;告发的人,如同杀敌一人受奖,赐爵一级。藏匿坏人的,如同投降敌人受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否则,店主连坐。
4.奖励耕织
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使粮食和布帛超过一般产量的,可以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不安心务农而去从事工商业,或游手好闲而贫穷的,全家罚做官奴。商鞅还招徕韩、赵、魏的无地农民到秦垦荒,给他们土地和住宅,免除三世的劳役,不让他们当兵,只为秦国提供粮草。
5.鼓励个体小农经济
规定一户有两个儿子以上的,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各自独立门户,不能过依赖生活。否则要出双倍的赋税。
商鞅的新法实行1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秦国开始日益富强。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以商鞅为“大良造”(秦爵第十六级,相当于相兼将军)。公元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同时商鞅实施第二次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一、商鞅变法的内容:
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商鞅变法首先废除了井田制,将土地分为私有,并准许自由买卖。这一举措激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情,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奖励耕战,以鼓励人民勤劳致富。 商鞅变法实行了一系列奖励耕战的措施,如免除勤劳农民的徭役,减免税收,以及授予一定的官职或爵位等。这些激励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也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3、推行县制,强化地方管理。 商鞅变法实行了县制,将地方行政单位划分为县、乡、里等,并明确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限。这一举措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实现和社会稳定。
4、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 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以军功为标准来授予官职和爵位。这一举措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鼓舞了普通人民争取军功的热情,提高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5、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统一了度量衡,规定了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器具,方便了商业交往和物品交换。这一举措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6、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商鞅变法改革了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即一家有罪,邻里同罪。这一举措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
7、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即开辟新的土地并进行封赏。这一举措打破了旧有的土地制度,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涌现。
8、行什伍制度,实行“使民无得私田”。 商鞅变法实行了什伍制度,将居民按照什伍进行编制,小户编制为什,大家编制为伍。每什设立一伍长,每伍设立一什长。平时监督组员活动;战时则充当兵员。同时又推行“使民无得私田”的政策,将耕地分配给百姓,禁止私人占有土地。这一举措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保障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9、重农抑商,实行盐铁官营。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商业活动。同时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统一管理和经营盐铁业等重要物资的产销。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中央集权地位,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军事事业的发展。
10、重视法治,强化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条文来规范社会秩序和行为。同时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这一举措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二、商鞅变法的影响:
1、推动了秦国的发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国力不断增强。这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2、促进了中国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 商鞅变法的实施打破了旧有的社会制度框架,使中国社会逐步由封建制度向中央集权制度转变。这一转变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商鞅变法的成功为中国后来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思路。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改革都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商鞅变法的原因
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商业日趋活跃。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儒、道、墨、法等学派百家争鸣,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秦国自上而下的变法需求。
2、秦献公嬴师隰战死后,留给秦孝公的就是一个土地狭小贫瘠、国库空虚、国民极度贫穷的烂摊子。秦孝公接任之后第一要务便是休战,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内容是什么
1、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施第一次变法其内容如下1废除世卿世禄制 商鞅针对“有罪可以得免,无功可以得尊显”的旧风俗,规定国君的亲属宗室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宗室的属笈实行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按。
2、商鞅变法的内容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4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
3、2商鞅变法的内容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都有怎样的商鞅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贸易这在法律上保护了封建土地的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二是奖励耕种,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户男耕女。
5、商鞅变法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核心内容奖励耕战奖励耕织国富奖励军功兵强,建立县制目的是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
6、商鞅变法内容是1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2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
7、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涉及维度最全面执行程度最彻底后辈延续最深远的一次变法运动,它为秦国从一个西方强国走向超级大国,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下面一起来看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吧内容简介 1在政治上。
8、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包括井田制的废除,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度量衡的统一以及军功奖赏制度的完善等公元前362年,秦国国君变更为秦孝公秦孝公即位之时,秦国因为地处偏僻的缘故而受到其余诸侯国的疏远与轻视为了改变这一。
9、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统一度量衡,在秦国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颁布垦草令 主。
10、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
11、公元前350年,商鞅开始第二次变法,内容为开垦荒地拓展疆土在全国划分行政区域实行县制统一度量单位禁止儒学提倡法学等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6和350年在秦国进行的,一共变法两次,通过这两次变法使得秦国在严苛的法制下。
12、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
13、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4、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前361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毁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户籍制度遍推行县制定秦律等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商鞅变法以。
15、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今归纳如下1 政治方面枣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政治措施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
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4)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二是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三是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希望对您有帮助!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商鞅变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