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韬光养晦的意思是什么?
- 2、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 3、韬光养晦的解释
- 4、“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 5、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 6、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 7、韬光养晦的真正含义
- 8、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 9、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什么?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意思是指刻意隐藏自己的才能,使其不外露,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韬光养晦是汉语词语之一,可以作谓语,其意思是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该词语出自于《旧唐书·宣宗记》。韬光养晦还包括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
例句
1、这些年来他们韬光养晦,在各地暗暗发展自己的势力。
2、背地里,看破系统真面目,韬光养晦,时刻准备着与最后的敌人——武侠系统一战。
3、韬光养晦之后,才能厚积薄发,成就一番事业。
4、文帝杨坚在位时,以宋缺的雄材大略,始终不敢轻举妄动,还得韬光养晦,潜心修隐,免招皇家猜忌。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韬光养晦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释义】历太和会昌朝,才能行迹隐藏不露,和大家一起相处游玩,从来没有说过相关话题。指的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处】晋·刘昫《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示例】我们不提倡反衣狐裘,韬光养晦,而提倡毛遂自荐,敢为天下先。
【用法】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
【近义词】韫匵藏珠、闭门不出、韬光用晦、韬光晦迹、养晦韬光、杜门不出。
【反义词】锋芒毕露。
韬光养晦造句
1、经过十多年的审时度势,他的性格依然是那么让人捉摸不透,韬光养晦高深莫测。
2、小明昨天打我,我现在个子比他小,但是我要吃得比他多,每天坚持,韬光养晦,总有一天长得比他结实,报仇雪恨!
3、来日方长,年轻人不应急功近利,而应静下心来韬光养晦,他日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4、当国家不够强大时,不必强出头,韬光养晦,积累实力,才是稳当的政策。
5、想当年楚庄王韬光养晦,在春秋争霸之战中,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6、相信假以时日,韬光养晦,川籍艺术家将再次崛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的解释
韬光养晦的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1、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不同于含而不露。“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2、韬:按捺,柔化,隐藏;光:锋芒,外露的锐气。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荣誉等;“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宋史·邢恕传》中则有“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一段历史公案。
3、养:休养,培养;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指隐藏锋芒,在不显眼的地方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作为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清朝末年。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遁迹澳门写了《盛世危言》。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此前,则有清朝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写下“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
4、谓隐藏锋芒,不使外露。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5、通过古人使用“韬光养晦”的记载,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韬光养晦”是一种低调做人的行为模式。低调做人以利于冷静观察,缜密思考,进而统揽全局,谋划未来,是一种战略行为模式。其二,“韬光养晦”思想既适用于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适用于成功或胜利之时。其三,“韬光养晦”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于埋头苦干,积蓄力量,着眼长远。从这个意义上说,“韬光养晦”是“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其四,把“韬光养晦”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类说法相混淆纯属误读。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
解释 :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读音:[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韬光养晦(tāo guāng yǎng huì),汉语词语之一,褒义词,可以作谓语,其意思是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该词语出自于《旧唐书·宣宗记》。韬光养晦还包括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
出处: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同义词:
闭门不出 、杜门不出 、韬匮藏珠、 韫椟藏珠、 韬光晦迹 、养晦韬光
反义词:
锋芒毕露
历史典故:
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则出自《三国演义》。其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骗城斩车胄"载:"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两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两人乃不复言。"一日,曹操摆下酒筵来试探刘备的野心,问刘备天下有哪些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叱咤风云的一些人名,就是不提自己。《三国演义》载:"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释义是: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按捺,柔化,隐藏。光:锋芒,外露的锐气;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荣誉等。“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养:休养,培养。晦:隐藏。“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成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在不显眼的地方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亦作“韬晦之计”。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历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则出自《三国演义》著名的“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很大。刘备虽贵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光养晦之计。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说:刚才看见院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往一件件往事,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
刘备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觉得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理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能叫做英雄的人,应该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
刘备问:“那谁能被称为英雄?”
曹操用手指指刘备,然后又自指向自己,说:“现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人而已!”
刘备听到这句话,吃了一惊,手中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在地上。正巧此时大雨倾盆,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弯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打雷吗?”
刘备说:“圣人听到刮风打雷也会变脸色,何况我怎么能不怕呢?”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怀疑刘备了。从而才有了以后的东山再起,三分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
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
韬光养晦是一种策略.目的是保护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多为政治家(或野心家)所用.历史上比比皆是,
三国演义中,刘备灌园,仲达装病,都是典型实例 .
韬光养晦,是汉语的一个成语,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
我的理解是,自己的身体很虚弱,常被别人欺负,只有忍气吞声,暗暗的强身健体,准备好了以后反扑。把对手彻底的打趴下。
韬光养晦,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典籍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七十六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近义词:韬光晦迹
韬光晦迹比喻不显露才能。
成语典故:唐·魏徵等《隋书·薛道衡传》:“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
词语辨析:单说这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十。
韬光养晦的真正含义
韬光养晦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于《旧唐书·宣宗记》。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该成语的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清·俞万春《荡寇志》: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成语寓意
韬光养晦启示人们要坚忍、谦虚、谨慎、深藏,永远沉下心、沉下意、沉下身段与弱势的大多数在一起。提倡坚忍、谦逊与亲民,要在行动和谋略上,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外在表现得低下、委屈、无能,使人对自己产生厌恶的感觉,放弃对自己的戒心。
依靠这种骗人的假象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而自己则暗中准备,积极备战,再瞄准时机,出奇制胜。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做个真正的智者,胜利终将属于自己。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汉语成语。属于中性词,形容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释义?:谓敛藏才智,不使外露。出处:《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详细解释:1.?【解释】:"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2.?【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3.?【语法】:主谓式;作谓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4.?【近义词】:韫匵藏珠 ,闭门不出,韬光用晦, 韬光晦迹5.?【反义词】:锋芒毕露?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的意思,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一种竞争状态,为了维续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同样,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处在竞争的状态,由于人比动物更聪明,这种竞争也更加复杂和残酷!
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往高处爬,这过程要牺牲许许多多弱小或者不幸的人!每当这种生存竞争经历过一次较大的动荡之后,社会会走向有序化和规范化,社会或者国家的组织秩序、尊卑贵贱也都已经确立下来,按理说至此天下就该太平无事了,可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生存竞争的延续性和永恒性,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因为担心周围的人侵犯到自己、把自己拉下马,故时时充满恐惧、没有安全感!他们警惕四周的人,看哪些人可能对自己构成危协!如果他发现目标,就会展开清洗,这种流血事件在历史上举不胜举。
比如说,曹操就是一个极其多疑而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他连给他盖被的侍卫也杀了,且说:“吾梦中好杀人!”可见在古代和帝王权贵相处的危险性,难怪古书上有伴君如伴虎之说,真的一点都不为过。由于帝王权贵缺乏安全感,生性好疑,常好杀人!在其身边相对弱小的群体为了保护自己,韬光养晦这种生存艺术就诞生了。
实现韬光养晦的要旨在于:实施对象没有安全感、怕人谋害,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实施对象怕有人威胁到他的位置,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实施对象害怕失去权威,就向他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当你成功地让实施对象相信你的这种意图,你就是一个成功地掌握韬光养晦这种艺术的人。
如果说弱势群体为了保护自己有向强势群体示弱的必要,强势群体何必韬光养晦呢?这里面也有很多奥妙。一般来说,强势群体大权在握,处在比较显眼的位置。这样,他受人关注的就必然多,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这样,会让他把许多的精力分散在与人周旋、应付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指挥、领导、周旋、应付。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识、智慧,都会受到亏损!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这样的位置有助于人修身养心、恢复精力;有助于人们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灵魂的力量。这样,当人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就会获得足够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对。所以,强势群体也常常会运用“韬光养晦”这种生存策略。只不过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运用韬光养晦的手段和目的不一样。
韬光养晦还包括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易经谦卦说:谦卑是指人因为虚心所以能进入对方的心,被别人接纳。而在沟通时彼此接纳是很重要的,因此谦卑作为一种品格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谦卑,就不能够被别人接纳。不被别人接纳你就无法与别人沟通,无法与别人沟通你就什么事也别想做!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谦卑、互相尊重,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好,大家团结一致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因此,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美德。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所以说,谦卑对一个人很重要。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
意谓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
韬光养晦 tāoguāng-yǎnghuì
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处:《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主谓式;作谓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荡寇志》第七六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郑观应 《<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近义词: 闭门不出 杜门不出 韬匮藏珠 韫椟藏珠 韬光晦迹 养晦韬光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
韬光养晦
tāoguāng-yǎnghuì
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
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读音为tāo guāng yǎng huì。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
出自清代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扩展资料:
近反义词解析:
一、韬光晦迹
【解释】: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十:“单说这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二、锋芒毕露
【解释】: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出自】:现代华而实《汉衣冠》二:“黄熙胤奉承地解释,想借着师友渊源、故旧情谊来笼络这位锋芒毕露的身居要位的武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好表现自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韬光养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