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
- 2、格物致知的意思
- 3、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 4、格物致知的意思
- 5、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 6、格物致知的意思
- 7、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
- 8、“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 9、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拼音】gé wù zhì zhī。
【基本释义】格是指推究。致是指求得。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语法】该成语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近义词】致知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获得不尽的知识。构词方式是连动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格物致知造句
1、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2、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3、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4、“格物致知”是传统文化与知识论的重要概念,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5、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6、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知而行之,努力做到为善去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拼音:gé wù zhì zhī,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
成语出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
成语寓意
政德启示: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
一般启示: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诚实,端正心意,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具体释义:
1、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2、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3、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4、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5、修身,就是要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出自曾子《礼记·大学》,原文选段: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扩展资料:
文化的力量在于“格物致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五年,有学者称之为镀金时代。上一轮狂飙突进的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让中国成功实现了“逆袭”,1979年到20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总量增长了20.6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可以说,前30年经济建设的爆发力是很强,但现在持续力弱下来了,而文化的力量正是体现在行政力、控制力、持续力上。”郑宇民口中的行政力与控制力不难理解,而持续力,郑宇民认为这是文化最核心的作用,即“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农民休耕,渔民休渔,事实上就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表现,有文化的农民才会知道休养生息,有文化的商人才会知道兼济天下,有文化的主政者才会知道创造一个持续性、共享性的发展生态。”
郑宇民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化的智慧对事物的把握调度、界定、应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从而真正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为:格:推究。致:求得。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拼音:géwù-zhìzhī)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该成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
成语出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
成语寓意
“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结构是连动式成语。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年代是古代成语。关于成语格物致知的详细内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出处 点此查看格物致知详细内容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二、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三、语法格物致知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成语接龙格物致知、知错就改、改邪归正、正言直谏、谏争如流、流芳千古、古色古香、香温玉软、软语温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戒奢以俭格物致知的成语翻译英语:study natur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格物致知相关成语格物穷理、穷理格物、格格不入、格格不纳、格格不吐、形格势禁、自成一格、格古通今格物致知相关词语致知格物、格物致知、格物致和、格物致理、格物致用、格致、致知、格知、格物、物格、格致家、有格致、格致会、致良知格物致知的成语造句1.他们皆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之人,像萧传香精于建筑设计,学的是格物致知之学,而萧华楼则是被当做一派掌门培养,即所谓的帝王术。2.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3.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4.实际上,“格物致知”包含更多的还是“即物穷理”的意思。5.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6.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格物致知的详细信息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通俗解释: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就是专心致志地把一件事情的原理(道理)揣摩透彻。
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格物致知通俗解释
“格物”是道德范畴,指人对物事的态度,意思为“按照一定的法则取舍物事”。《礼记》中的类似表达为“仁人不过(失)于物”,志士仁人不让自己丧失在物事之中。由此才能获得“静心”,才能思考问题,从而在知识智慧上有所得。
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很多人的内心失去了平静,因而就很难在知识和智慧上有所得。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成语读音为: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成语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格物致知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词组,格物是因,致知是果。格物的意思就是断除物欲,致知意思就是通达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欲断除的越彻底越干净,就越容易获得通达宇宙万法的真实智慧,就越容易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格物致知造句
1、我们要格物致知探求事物的本质,不能略知一二就放弃。
2、人不是生来就伟大的,是岁月里成长,摸爬滚打,是格物致知,一步一步日积月累的,所以要成功先成长,自强者恒强,自立者恒立。
3、一段旅途,一段心得,格物致知。还是得多看世界,多读人文,这次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一起携手赤足一步一步地翻完了险峰,来过爷辈走过的路。很棒!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成语出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白话释义
《礼记·大学》:“先要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
扩展资料:
历史观点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格物致知
[成语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典故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
[近义词]致知格物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致知格物
[成语解释]致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
[典故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
[近义词]格物致知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格物致知的意思
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文化的力量在于“格物致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五年,有学者称之为镀金时代。上一轮狂飙突进的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让中国成功实现了“逆袭”,1979年到20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总量增长了20.6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可以说,前30年经济建设的爆发力是很强,但现在持续力弱下来了,而文化的力量正是体现在行政力、控制力、持续力上。”郑宇民口中的行政力与控制力不难理解,而持续力,郑宇民认为这是文化最核心的作用,即“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
【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示例】:
1、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2、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3、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是道德范畴,指人对物事的态度,意思为“按照一定的法则取舍物事”。《礼记》中的类似表达为“仁人不过(失)于物”,志士仁人不让自己丧失在物事之中。由此才能获得“静心”,才能思考问题,从而在知识智慧上有所得。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词,被统称为八目,纲举则目张,它们是《大学》的八个重要的词眼、条目。
《大学》中的八目,概括了儒家的三观,并给出了成为“圣人”的方法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说的是对自身道德的存养,齐家、治国、平天下,超乎了个体,将个人道德外延,进入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更大的维度上。从个体到世界,从个人道德至天下大德,一步步递进。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出处:西汉戴胜《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思是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格物与致知的关系:
1、格物以致知为目的,致知也离不开格物。首先格物以致知为目的,格物是直接接触感知事物的一种认识方法,是经验的、零碎的,而致知是在格物获得的知识足够多以后进行的归纳和升华,格物是量变,致知是质变,量变以质变为目的,格物以致知为目的。
2、致知也离不开格物,朱熹认为理虽然含于人心中,但人心并不能直接感知到理,仍然需要通过接触具体的一事一物才能够呈现事物的分殊之理,穷理走到极致,才能做到物我之理贯通,真正地理解并获得理。格物是量变,致知是质变,质变的发生离不开量变的积累,所以致知也离不开格物。
3、致知是格物过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格物是指考察事物来穷尽事物之理,而当人们穷尽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彻底的完备了,所以致知是格物过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因此,格物和致知是一体的,是同一件事物的两面,格物是具体的、归纳的,而格物是抽象的、实践的。
所以说,格物与致知的关系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互补互成。格物和致知是同一件事的两个角度不同论述方式,而非两种不同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