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滥竽充数,滥竽充数的意思解释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7 01:20:55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滥竽充数的意思解释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也比喻以次充好。
1、拼音:
滥竽充数:làn yú chōng shù。
2、详细释义:
滥:失实,与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竽:古代一种簧管乐器。滥竽:冒充会吹竽的人。充数:凑数。
①比喻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也比喻以次充好。
②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3、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4、近义词:
名不副实、碌碌无为、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浑水摸鱼、掩人耳目、冒名顶替。
5、反义词:
名副其实、鹤立鸡群、鹤在鸡群、宁缺毋滥、出类拔萃、居安资深、货真价实。
6、例句:
夏天的池塘边各种蛙鸣交汇在一起,就连蟾蜍也滥竽充数,低声叫几声。
滥竽充数造句:
1、小明唱歌非常好,在一次合唱中得了奖,回到教室同学们都祝贺他,他却说我只是滥竽充数而已。
2、小明为了获得市三好的加分,在合唱比赛中滥竽充数,最后还是被老师发现了,真是玩火自焚。
3、他其实一直都只是在他单位滥竽充数,老板因为觉得他是亲戚,所以没有解雇他。
4、路边卖果的摊贩总是滥竽充数地给顾地给顾客加果,但嘴巴却说顾客是上帝!
5、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么这些年我到底是滥竽充数地混在群众之中呢,还是不知不觉就脱离了群众。

滥竽充数什么意思?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 无 本领 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成语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 处士 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成语例句: 言调整人事, 滥竽充数 ,依然如故。 繁体写法: 滥竽充数 注音: ㄌㄢˋ ㄧㄩˊ ㄔㄨㄙ ㄕㄨˋ 滥竽充数的近义词: 名不副实 徒有虚名,与实际不相符合 名不副实的作家 掩人耳目 掩:遮盖。堵住人的耳朵,遮住人的眼睛。比喻以假象来蒙蔽别人那两个和尚,却不都烧死?又好掩人耳目。《 鱼目混珠 鱼眼睛掺杂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乱真 他道你是鱼目混珠,你该罚他一钟酒。《花月痕》 滥竽充数的反义词: 货真价实 货物是真货,价钱也实在。原是商人招揽生意的话。后引申为实实在在,一点不假他这是招徕生意之一道呢。但 名副其实 ∶名称与实质相合一致 名副其实的美洲印第安人 ∶真正的,符合真实情况的他和他的妻子是名副其实的老资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be there just to make up the number 俄语翻译: занимáть место только для полного счёта 日语翻译: 実力(じつりょく)のない者がその职を埋(う)め合わせていること 其他翻译: <德>wie ein kuckuck unter nachtigallen<法>occuper une place pour laquelle on n'est pas qualifié 成语谜语: 南廓先生吹竽 读音注意: 滥,不能读作“jiān”。 写法注意: 滥,不能写作“烂 ”;竽,不能写作“芋”或“竿”。

滥竽充数的意思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
1、近义词:名不副实、碌碌无为、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浑水摸鱼、掩人耳目、冒名顶替、因陋就简、以次充好、老婆当军、备位充数。
2、反义词:名副其实、鹤立鸡群、鹤在鸡群、宁缺毋滥、出类拔萃、居安资深、货真价实、宁缺勿滥。
3、滥竽充数的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滥竽充数”。
4、滥竽充数的寓意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虽然可以得到赏赐,但是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弄虚作假的方式纵然可以换取一时的成功,但换不来一世的成功。人只有刻苦学习,使自己拥有真才实学,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滥芋充数的例句:
1、选拔人才,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宁肯拔十得五,甚至拔十得一,也不要滥竽充数。
2、通过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就是不根据应考者自以为是就予录用,而是要通过具体试题来检测水平究竟如何,避免南郭处士招摇撞骗,滥竽充数,贻误众生。
3、这样的作品难免会良莠不齐,但读者会淘汰掉大部分滥竽充数者,只留下少数的精华。
4、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只有拥有真才实学,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5、小明为了获得市三好的加分,在合唱比赛中滥竽充数,最后还是被老师发现了,真是玩火自焚。

滥竽充数的成语意思是什么?

滥竽充数
?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123
【含义】
竽:形状像笙的古乐器。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队伍中充数。也比喻以假的冒充真的,以次的冒充好的,或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解析】
见“鱼目混珠”。
【用法】
除自谦外,多用于贬义。
【示例】
① 叶圣陶《倪焕之》二五:“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滥竽充数。”
② 伍修权《我的历程》五:“同别的同志相比,我感到他们的工作能力都比我强,让我担任和他们同样的职务,多少有点‘滥竽充数’。”
【出处】
①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②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方今朝廷在整饰文风,自然要向清真雅正一路拔取真才。若只靠着才气,摭些陈言,便不好滥竽充数了。”
【近义词】
① 鱼目混珠
【反义词】
① 名副其实
② 宁缺毋滥
【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意思: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滥:失实的,假的。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释义:齐宣王让人吹竽,必须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的口粮。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示例: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只有拥有真才实学,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名不副实、碌碌无为、凑数其间、鱼龙混杂
扩展资料
反义词:宁缺毋滥
拼音:[ nìng quē wù làn ]
意思: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顾质量贪多凑数。宁:宁愿;毋:不;滥:过度。
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即令宁缺勿滥;这开封是一省首府;祥符是开封首县;却是断缺不得的。”
示例:对于这次选拔人才,我们宁缺毋滥。
反义词:多多益善
滥竽充数
  【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竽,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像笙;充数,凑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冒充有本领,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于自谦。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yuè,悦)之,廪(lǐn,米仓,也指储藏的米)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释义】
  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他手下有300个吹竽的乐师,个个都是高手。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齐宣王听了十分高兴,把他也编进了吹竽队中。从此,南郭先生就随着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其实南郭先生压根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他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装腔作势、蒙混过关。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南郭先生不劳而获地白白拿着薪水。可是好景不长,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喜欢听合奏,而是喜欢听独奏。他让300人轮流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混在队伍里冒充行家的南郭先生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滥竽充数的意思

解释:
滥:多而杂,蒙混的;竽: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冒充。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行列里冒充凑数。后用“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假充内行或物品以次充好。也作自谦之词。
读音:[lànyúchōngshù]。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例句:我们公司一向考核严格,滥竽充数的人是没办法生存的。
近义:南郭先生、鱼目混珠、备位充数。
反义:名副其实、宁缺毋滥、货真价实。
经典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国君叫齐宣王,他喜欢音乐,特别喜欢听竽合奏,吹竽的乐队越大,他听得越起劲,有个南郭先生,既没有学问,又不会劳动,专科蒙骗混饭吃,他听到齐宣王要组织大乐对的消息,就拖人向齐宣王介绍,说自己是吹竽高手。
齐宣王很高兴,请他加入竽乐队,合奏时候,他坐在300人组成的乐队里,腮帮子一鼓一瘪,上半身前俯后仰,好像吹得十分卖力,其实他的竽一点声音都没出来,就这样南郭先生混过了一天又一天,和大家亨受着优厚的待遇。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齐宣王死了。齐王当了国君,这个齐湣王也喜欢听音乐,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认为三百人合奏太吵了,就让乐师挨独奏给他听,这样一来,南郭先生就混不下去了,只能悄悄的走人了。

滥竽充数原文及翻译

滥竽充数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湣王同样爱听吹竿。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们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湣王还没叫他演奏,他就赶紧溜走了。
作品赏析:
本文讲述了,一位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如下:
【滥竽充数 làn yú chōng shù】: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近义词:名不副实 掩人耳目 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 名副其实 相似词:充数 数不胜数 数一数二 数一数 泛滥 滥用 滥觞 下三滥。
(1)南郭先生本事不济,却又偏偏要滥竽充数。
(2)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只有拥有真才实学,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3)有些人就是靠关系在公司里滥竽充数,混日子过。
(4)这个乐团高手如云,我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
(5)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总有些同学滥竽充数。
(6)这些绘作水准根本不够,也敢滥竽充数来参展!
(7)他其实一直都只是在他单位滥竽充数,老板因为觉得他是亲戚,所以没有解雇他。
(8)小明为了获得市三好的加分,在合唱比赛中滥竽充数,最后还是被老师发现了,真是玩火自焚。
(9)路边卖果的摊贩总是滥竽充数的给顾客加果,但嘴巴却说顾客是上帝!
(10)做学问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滥竽充数。
(11)不怕你笑,我们团里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
(12)滥竽充数之辈永远承担不起这样的交易。
(13)这可是精密仪器,维修时可不能用普通零件滥竽充数。
(14)南郭先生在皇宫乐队里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
(15)上音乐课时,小明不会唱这首歌,还跟着大家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滥竽充数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这个故事不仅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还讽刺了那些虚荣,且对人不加以鉴别而重用的掌权者。
希望解决了你的问题,望采纳。
滥竽充数,指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在有真才实学的人里面,或以次充好。有时也表示自谦。
滥竽充数,意思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会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齐宣王好音乐,每次都要三百多人吹竽。有一个姓郭的人说他的竽吹得于好,于是宣王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先生听后便逃跑了。
一分钟了解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 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在乐队中凑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自谦。
--------出自哪里--------
先秦·韩非《滥竽充数》
--------作品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作品翻译--------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相关注释--------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使:让。
必:一定,必须,总是。
南郭:复姓。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请:请求,要求。
为:给,替。
说:通“悦”,喜欢。
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
以:用,拿。
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好:喜欢,喜好。
逃:逃跑。
立:继承王位。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姓南郭的人听说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例句--------
需要扩大以避免僵化及滥竽充数的并不是社会秩序,而是市场本身。
社会秩序由于滥竽充数,由于维持划分清楚的认同感,反而有助于维持。
处于不同的营销策略发挥滥竽充数的次数从消费者身上.
贻笑大方的垃圾程序,为了注册没办法了只能滥竽充数了。
人们有时也用“滥竽充数”来表示自谦。
我们用了那些滥竽充数的承包商来粉刷房子的外墙面,但在数月之内它又必须重新粉刷了。
--------作者简介--------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成语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指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可以用于人或者物,也可用作自谦。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贬义成语。
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这里有一个典故: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滥竽充数"。这就是成语“滥竽充数”的由来。
【滥竽充数】是一个主谓式结构的成语,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滥竽充数】的近义词有【鱼目混珠、名不副实】等,其中【鱼目混珠】的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一般用于物,不表自谦。【名不副实】指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滥竽充数】的反义词有【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等。
那我们怎么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来造句呢?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如果用【滥竽充数】来成语接龙,则可以接:数短论长、数典忘祖、数黄道黑、数一数二、数米而炊等。
好了,本期视频就到这里,以上就是成语滥竽充数的全部介绍,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