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马帝国衰亡史,史书推荐(探索历史的精华)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6 15:16:44 浏览9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罗马帝国衰亡史:回顾罗马帝国怎么灭亡

鼎盛时代的罗马帝国,统治着西起不列颠、西班牙,东至幼发拉底河的土地。千百年来,罗马帝国被当作人类统治的制度典范,拥有严密的防御体系、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复杂的行政体系和繁荣的交通贸易网。当时人们相信,“永恒之城”罗马永远不会陷落。
罗马人想不到的是,帝国由盛转衰只在转瞬之间,而毁灭的种子来自最匪夷所思的地方——北方人烟稀少的草原。公元4世纪末,呼啸而来的匈人骑兵打破了罗马世界的平衡,本来已经和罗马相安无事的欧洲蛮族被匈人击溃、驱赶。376年,第一批哥特人难民请求进入罗马境内居住,大量涌入的蛮族人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帝国百年衰亡史的大幕拉开了。
378年的哈德良堡战役,罗马军队惨败于暴乱的哥特武装,皇帝瓦伦斯战死。局势逐渐失控,蛮族军队开始蚕食罗马的领土。406年,莱茵河防线失守;410年,罗马城首次被洗劫;412年,西班牙全境沦陷; 439年,北非全境失守;446年,不列颠行省脱离罗马统治;455年,罗马再次遭到洗劫;468年,罗马帝国最后一次北非远征惨败;476年,帝国灭亡。讽刺的是,废黜罗马末代皇帝的哥特势力,正是100年前那批哥特难民的后裔。
罗马帝国衰亡史
公元395年,狄奥西多一世(确立基督教为国教,这也是基督教成为后来许多王国权威宗教的主要原因)将罗马帝国分为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这两个帝国的正式名称都为:罗马共和时代的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公元410年,西哥特人(东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的首领阿拉里克率军侵入意大利,攻破了罗马城。
2、公元418年,西哥特人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公元452年,匈人(蒙古人种)阿提拉攻陷西罗马帝国的第二个首都拉文纳,赶走了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
3、公元455年,旺达尔人(古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攻陷罗马城,纵兵焚掠两个星期,大批罗马古文物遭到破坏。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外族入侵只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外因,更重要的是帝国内部民族起义频起和其它社会制度等等不可忽视的内部原因。
二、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1、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克并洗劫了君士坦丁堡,还建立了一个短期的封建王国——拉丁帝国。直到1261年东罗马帝国才得以恢复。
2、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扩展资料:
西罗马帝国(公元395-476年)定都梅蒂奥拉努(今米兰),但自建立之日起就没几天太平,时刻忍受着蛮族的入侵。
东罗马帝国(公元395-1453年)定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也称拜占庭帝国,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和命运多舛的西罗马帝国相比,东罗马帝国不仅完美避过了西罗马帝国所遭受的困难,还几乎多活了整整一千年。在西罗马帝国多次被征服时,东罗马帝国选择视而不见、交纳贡献以免也遭受那些爱好掠夺财富的蛮族入侵。
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宣告着欧洲中世纪的开始,而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则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
以下是罗马的宗教信仰排列:
古罗马人信奉罗马多神教;罗马帝国前期信奉罗马多神教,后期将基督教奉为国教;西罗马帝国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东罗马帝国一开始确信基督教是立国之本,但是受到了犹太教神学和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后来这一教派逐渐发展为东正教。另外,神圣罗马帝国(公元962-1806年)是地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和西罗马帝国或者东罗马帝国没太多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马帝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拜占庭帝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罗马帝国

如何评价《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

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
全书共有六卷,分期出版。第一卷出版于1776年,第二、三卷出版于1781年,第四、五、六卷出版于1788年。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对罗马帝国的衰亡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阐述。在此,我将从背景介绍、概览、价值、不足、个人观点等几个方面对本书进行评价。
首先,从背景介绍角度来看,吉本出生于18世纪,这是一个历史学研究发展的时期。同时,吉本受到了启蒙时代背景的影响,这对于他书中体现出的对基督教的观点有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是关于本书的概览。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大量的历史文献为基础,通过对罗马帝国衰亡的多方面原因进行探讨,展现了罗马帝国衰亡的全过程。吉本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了导致罗马帝国衰亡的根本原因。
在价值方面,首先应该承认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详尽而全面的历史研究著作。吉本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多维度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罗马帝国的衰亡。此外,吉本在书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
然而,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吉本在某些历史细节方面可能存在错误和遗漏,有些观点可能存在主观性和偏见。此外,由于时代限制和史料的局限性,吉本在书中未能够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探讨。
从个人观点来看,我认为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著作。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罗马帝国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以及衰亡的原因。同时,吉本在书中表现出的深刻见解和敏锐洞察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仍然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全面了解罗马帝国衰亡的视角,并启示我们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罗马世界衰亡史哪个版本好

答案:《罗马世界衰亡史》最好的版本是爱德华·吉本的版本。
解释:爱德华·吉本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罗马世界衰亡史》是目前最受欢迎和最被推崇的版本之一。在这本书中,吉本详细讲述了罗马帝国从开始到灭亡的历程,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和解释,如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罗马帝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对西方文明的影响等等。
拓展: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版本也很不错,例如爱德华·吉本的学生Arnaldo Momigliano的版本。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版本的书籍,例如彼得·布朗的《罗马帝国晚期》,这些书籍也提供了对罗马帝国衰落的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解释,可以作为吉本版本的补充。
答案:对于罗马世界衰亡史的版本选择,学术界普遍认为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其中最为经典的版本之一。
解释: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版,被誉为史学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罗马帝国衰亡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详尽地描述了罗马帝国的历史和衰落过程,分析了罗马帝国从繁荣到衰落的各种原因,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并对罗马文化的遗产进行了精彩的阐述。
拓展:除了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之外,还有其他许多版本的罗马世界衰亡史,如迈克尔·格兰特(Michael Grant)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亚瑟·费勒(Arthur Ferrill)的《罗马帝国的衰落》等等。不同版本的著作可能会有侧重点不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罗马世界衰亡史哪个版本好?
答案:《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的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这本书被认为是罗马帝国衰落史的经典之作。
解释:《罗马帝国衰亡史》首次出版于1776年,是吉本花费了20多年时间写作的。这本书详细地描述了罗马帝国从公元2世纪开始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的历史。吉本在书中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探究了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并且对于不同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释都非常详细。
此外,吉本在书中还提出了“文明的衰退”这个概念,认为罗马帝国的衰落是文明普遍衰退的一部分。这个概念对后来的历史研究产生了影响。
总之,《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本研究罗马帝国历史的重要著作,是了解罗马帝国衰落的经典之作,因此被认为是最好的版本之一。
罗马世界衰亡史哪个版本好?
答:罗马世界衰亡史的版本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和迈克尔·格兰特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两本书都是经典之作,但是它们的立场和观点存在很大差异。
我建议读者可以同时阅读这两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的衰落历程。《罗马帝国衰亡史》重点关注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而《罗马帝国衰亡史》则更加注重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分析。
当然,除了这两本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版本和研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无论选择哪个版本,都应该注意其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立场,以及其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的评价。
罗马世界衰亡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之一,其评价之高已经达到了极致的程度,不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普通读者之间都备受推崇。但是,罗马世界衰亡史的版本繁多,不同版本的好坏可能各有千秋,需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和目的进行选择。
首先,对于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来说,其需要更加权威严谨的版本,这就需要选用经过严格校验、有丰富注释和资料支持的版本。例如常用的包括《罗马世界衰亡史》的奥克苏福德版和洛夫特版等。这些版本内容详实,注释完备,适合于学术研究和专业用途。
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更加易读易懂的版本则更为合适。这种版本保留了原书的主旨和精华,但又加入了更多的便于理解的注释和解释。例如常用的包括《罗马世界衰亡史》的两卷本中文版等。这些版本让历史著作更加亲民、简明易懂,适合于普通读者和历史爱好者。
总之,罗马世界衰亡史的版本选择需要根据使用需求来决定,是否需要注重权威、严谨和专业或是追求简捷易懂和通俗易读。
罗马帝国的衰亡历史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有很多版本的著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和米歇尔·罗斯勒的《罗马世界的衰亡》。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经典的历史著作,它主要讲述了罗马帝国从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的爱情故事到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历史过程。这本书对罗马帝国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不仅讲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还探讨了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和影响。这本书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
而《罗马世界的衰亡》则是一本比较新的著作,它主要探讨了罗马世界的衰落和转型的历史进程,包括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的兴起、拜占庭帝国的崛起等。这本书着眼于罗马世界整体的历史演变,对多种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综上所述,这两本书都是比较好的罗马世界衰亡史的著作,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罗马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在人类文明当中,罗马帝国一度称为了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也正因为它的存在,欧洲的社会才得以快速的发展。从罗马的诞生一直到灭亡,期间经历了千年的事件,那么,这个曾经强大到不可一世的国家,为什么会在内忧外患之际走向最终的衰亡呢?
1、罗马帝国曾经的强盛
罗马帝国起源于公元前27年,起初,罗马只是一个混合民族,但随着军队的建立与部落的融合,罗马也一步步强大起来。随着其内部政治的发展以及对外扩张的加强,在公元二世纪时,罗马帝国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在最开始的罗马帝国发展过程中,在一些英明君主的带领之下,罗马政治的发展也越发繁荣。然而,在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后,罗马帝国就从此失去了中央统治的君主权威,后来,罗马帝国也开始陷入混乱,从此,这个强盛的国家逐渐走向了灭亡之路。
2、罗马帝国走向灭亡的原因
2.1、外来蛮族部落开始入侵罗马帝国
根据《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记载可知:
导致罗马帝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蛮族入侵。
在公元前五世纪到来之前,罗马帝国的霸主地位就遭遇到了威胁,当时,在那个时候,罗马的军事实力已经开始减退,因此,在面对蛮族入侵时,他们也接连挫败。随着战争的不断拉锯,到了四世纪后期,其他的一些蛮族也开始觊觎罗马帝国的土地,最终,在公元前476年,罗马帝国彻底灭亡。
2.2、罗马帝国内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众所周知,当奴隶制度出现后,罗马帝国的经济也开始飞速发展,并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在罗马帝国军事力量的强盛时期,由于其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因此,大量的战俘也被带回罗马帝国内部,成为了罗马人的奴隶。
当时,这些奴隶被放置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各个领域内。对于那个时候的罗马帝国来说,正因有了充足的劳动力补给,所以,罗马帝国才能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将罗马帝国推向霸主地位的制度,最终却间接导致了罗马的灭亡。
在《西方哲学史》中曾经记载:
古罗马帝国的最终消亡,离不开奴隶的反扑。
在当时的罗马帝国内,奴隶的地位是非常低的,而奴隶主们为了从奴隶里的身上获取到更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奴隶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的。久而久之,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激化。
随着奴隶逃亡起义事件不断发生,罗马帝国内的经济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低谷阶段,而在奴隶主统治遭遇重创后,这也为其他部落侵略罗马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
2.3、罗马帝国内部统治阶级逐渐堕落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奴隶起义给罗马帝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这其实并不是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因素。经过对罗马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之所以这个曾经的世界霸主会逐渐走向衰亡,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统治阶级的腐败。
随着第三次布匿战争大获全胜,罗马帝国进入到了一个和平的发展时期内,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之下,罗马人的生活逐渐变得腐败、堕落。此时,奋斗与理想不再是罗马人前进的动力了,整个国家都笼罩在及时行乐的享受主义中。正是因为这种社会风气的流行,罗马帝国才开始逐渐被腐蚀。
2.4、罗马社会精神与文化的相继堕落
除了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外,罗马帝国内文化的堕落也加速了其灭亡的脚步。在《罗马人故事》中曾有这样的论述:
那个时候,如果众多的罗马人能够做出奉献,罗马帝国就可能最终获救。
由此可见,随着罗马帝国在世界范围内地位的不断提高,罗马公民也失去了最开始的爱国情怀和荣誉观念,久而久之,这种腐败的精神文化就蔓延到了罗马国内的所有阶级中去。
受到奢靡风气的影响,最终,罗马人的进取心与创造力也被消磨殆尽,基于文化上的分裂,罗马内部的团结性也逐渐降低,这样一来,当蛮族入侵时,罗马人的战斗能力就被自然而然地消磨了。
3、结语
在经历了近千年的繁荣后,罗马帝国也最终灭亡。虽然说蛮族的入侵成为了罗马帝国灭亡的直接导火索,但实际上,早在蛮族入侵罗马之前,罗马帝国内部就已经分崩离析了。可以说,罗马帝国的灭亡是一种历史必然,即使没有外族侵略的出现,他们也无法再维持过去的繁荣了。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说到罗马帝国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帝国是真的很强很强,但是再强的帝国也有消亡的一天,所有这个罗马帝国的故事也挺吸引人的,话说国外就有一本叫《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书了,那么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还有就是读完这本书的读后感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一
文明是一种工具
那些衰落中的帝国已经丧失了自知之明,它们会挣扎着靠剩下的力量来维护自己,从而无可救药地削弱自己;那些宗教团体也会曲解对宿命的信仰,为种种不可理喻、出离想象的行为寻找借口。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发生在土耳其的恐怖袭击事件像是詹姆斯﹒奥唐奈此言的注脚。以后见之明,站在制高点评说历史是容易的,但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往往充满无可奈何。
读奥唐奈的《新罗马帝国衰亡史》,常令人唏嘘,是非成败转头空,相似的片段常会重演,而我们自以为固若金汤的文明亦可能云飞雨散。奥唐奈并未再现罗马帝国的恢宏伟业,甚至直接点破意大利人民荣耀的误解:罗马帝国最杰出的公民们生活在远离意大利的地方。书名中的新一方面是与爱德华﹒吉本的经典对应,展现奥唐奈的自信,他直言吉本虽学识渊博,毕竟生于现代学术研究方法成型之前,难免有所局限;另一方面也卒见奥唐奈经世济用的决心,对历史的评说时刻不离对现实的忧虑,更不忘对志得意满的未来泼冷水。
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内包地中海,在奥唐奈看来,这种出于人为而非自然的地理形态是不太稳定的,可它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作理所当然。于是,自以为是、脱离社会的朝廷变得不讲原则,导致了它的衰亡。书中着墨最多的两位统治者是西部的狄奥多里克和东部的查士丁尼一世,奥唐奈对他们的褒贬围绕着对文明的定义。
狄奥多里克被称作成功的开创者。在当时社会,宗教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信奉同一宗教如同亲人血脉,是身份认同的标志。身为哥特人的狄奥多里克是个异族,但他巧妙地化劣势为优势,追溯更古老的族群观念,即罗马人。他的政权明确宣称要促进civilitas(拉丁语文明或法律与秩序),遵循罗马帝国传统制度,强调哥特文化是以罗马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充满自豪感的文化。由是,帝国归心。
反观查士丁尼一世则显得短视,尽管奥唐奈也承认以今天的视野期待1500年前的罗马皇帝有失公允。查士丁尼主要的问题简而言之是情商太低,或者说他根本没把邻国放在眼里,对世界格局存井蛙之见;在宗教问题上过于苛刻,坚持基督教一性论(与狄奥多里克恰成对比);以夷制夷、修建堡垒更是雪上加霜,分化了多瑙河对岸的人民。这与奥唐奈对城市的期许南辕北辙,非但未能影响周边,发展帝国边境内外,反而造成隔绝。
罗马化程度是奥唐奈常用的度量文明的标尺:有文化、高贵、文明、理智。当然,我们不能因鼎盛时期的罗马就认为罗马化的一切都是好的,但与其好大喜功地走向毁灭式的改变,不如在传统中挖掘值得保留的财富,在丧钟敲响之前,从当年之勇中醒来。
撇开作者不时相提并论的今昔,读者亦可在遥远帝国的衰亡中反思当下生活的雷同:与德行无关的追名逐利、排外的成见、浮光掠影的繁华、光荣掩盖虚弱、甚或惊觉,貌似可贵且越来越成熟的文明像是一种工具。然而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沦为工具的文明会不会变成借口,而是它是否足以撑起未来。
作为全书总结,奥唐奈说:文明属于平和、耐心、务实和明智的人。然而他也补充道:我们无法断言它终将取得胜利。投石问路罢了。
——丙申年读詹姆斯﹒奥唐奈《新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二
叩问罗马之心
作者/东渔
条条大路通罗马相信大家都记得这个俗语,也常常以此表示豁达的心态,俗语已成了意愿,已经没有人去认真考量其中罗马二字的分量,而我们的史学家们将会乐此不彼地研究着古罗马的辉煌成就,给后人留下更多精神食粮。美国古典学家奥唐奈的新著《新罗马帝国衰亡史》,开篇即在浩瀚星空的包容下,展现了罗马的风云变幻,吸引着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傲视群雄的帝国。
奥唐奈的叙述带着文学的色彩,在《序曲》中,以商人科斯马斯为线索展开,让读者跟随他的脚步一路前行,认识各个城市或地区,深入罗马城、亚历山大港,君士坦丁堡,关于这些关键城市的历史陈迹和文化标识,以及不同文化之间融合和分歧。作者的笔墨更多触及一些宗教活动和商业活动频繁紧密的地带,通过辨析文化如何渗透、演变历程,解读宗教或民族的疏离和融合,从衣食住行切入探寻历史的道路,以商人的眼光去看待物质生活,以及所反应出来的精神面貌。
奥唐奈的叙述完全按照罗马为中心铺展开。罗马城的建成、繁荣、衰落,这其中宗教所产生的作用,每个皇帝所取得的成就,或者一些关键人物对这个古老帝国的贡献,以及所发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本书历史人物繁杂,也有侧重点。从奥多亚克和狄奥多里克争斗时期开始,接着解读了后者较长的统治时期,保持了暂时的和平局面。更多篇幅给了狄奥多里克,对其作者基本持肯定的态度,在他统治时期,对东西方的融合,罗马的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奥唐奈注重狄奥多里克倡导的文明和宽容,使得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罗马人能够和谐共存,虽然最后的结局不尽完美,他的政权后继无人、充满变数。而在关于查士丁尼这一章,对其持有否定观点的评判,他随意发动战争,傲慢自负,被奥唐奈称之为皇位上的哈姆雷特。
了解事实才能把握历史,进而汲取教训。这是作者奥唐奈的读史特点,和中国文化有近似之处,皆是以史为镜的说法。他的写作善于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比如,将查士丁尼与斯大林和米洛舍维奇做比较;拿美国建立之初,来比较罗马帝国的形势。解析角度的更全面,便于读者加深认识。奥唐奈讲究史实,自称尽量客观的描述,这在一些描述中可以看得出来,模棱两可的记录他会特别标注。相对于日本作家盐野七生的作品,围绕罗马文化和各个名人的事迹逐一记录,奥唐奈更多将恢宏的历史蓝图综合性呈现出来,并没有遵照编年史的形式,而是打乱了顺序,按照某些切入点深入,然后平行叙述,力求完整阐释。
整个罗马帝国的历史即是皇权和教派之间权利的争夺史,大局表现在两方的对抗和融合,局部的表现是各个皇帝和教皇之间的对抗,当然也有皇帝之争和教皇之争。政治和宗教的纠葛是罗马帝国历史演变的主要形势,即便我们看到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宗教影响政治的痕迹,都没有这么息息相关,推动历史大流滚滚向前。
基督教作为正教的一个成长历程,也是奥唐奈的研究课题,教派争斗也是文明进程的体现,经过不断地演变,最后稳定下来。《新罗马衰亡史》正是以王侯征战和宗教为叙述中心,剖析叩问罗马之心,成为了解罗马帝国的一面窗口。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三
罗马帝国的衰亡,不是一天完成的
文/吴情
在前现代世界,东、西方都曾屹立着一些今天我们称其为帝国的政治实体,东方有中华帝国,而西方则有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等。视线放到罗马帝国身上,美国小说家爱伦·坡那句著名的断语——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总容易在第一时间成为我们对罗马帝国的泛泛印象。西方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was not built in aday.)从台伯河畔的共和国到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罗马帝国,自有其荣耀鼎盛的岁月,可试问,它究竟为何逐步走向衰落和灭亡?
关于罗马帝国的学界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书山学海之中,很多人可能会想起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皇皇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Rise andFall of RomanEmpire)。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吉本在叙述帝国衰亡的历时过程时,发出了野蛮最终战胜文明的感叹,令人颇有共鸣。不过在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詹姆斯·奥唐奈看来,罗马帝国的衰亡,非吉本之叹可以完全揭示。他认为作为一名史学家,吉本有很大的局限性,虽为大家,但如今许多学术上的平庸之辈知道的也要比他多,为此,他写作《新罗马帝国衰亡史》(TheRuin of the RomanEmpire),以讲故事的方式重新描绘了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的特定过程,同时在解读文献资料、人物评价方面给予读者以启迪,当然,在所论述的范围上,奥唐奈的《新罗马帝国衰亡史》无法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相较。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除序曲和尾声外分为三大部分,依次为狄奥多里克的世界、查士丁尼的世界和格列高利的世界,分别以意大利总督狄奥多里克,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教皇格列高利为主角,围绕他们如何走上权力巅峰、如何试图有效统治所辖地区、如何处理内外部各方的威胁,辅之以时代背景,从而展现了罗马帝国多个方面的特征。
在第一部分狄奥多里克的世界中,读者可以看见狄奥多里克如何从边境事务官逐步蜕变为意大利总督的过程。狄奥多里克文治武功都堪称不凡,他担任军职后,参与的战事多胜,逐渐受到君士坦丁堡的皇帝青睐,后者对其委以重任。狄奥多里克不久即担任意大利总督,他治理意大利时,意大利几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他曾到访罗马,罗马帝国的旧都,象征性仪式中表现自己对帝国传统的尊崇,也是在对君士坦丁堡的皇帝表示政治上的忠诚;终其一生,他从未称帝,却掌握大权,也为君士坦丁堡的皇帝时刻忌惮着。他对宗教的态度则糅合了童年经历与政治目的,威望一部分来自他所扮演的罗马帝国合法的地区统治者这一角色,一部分来自他在童年和青年时代在君士坦丁堡所培养出的对基督教各教派的宽容。
在第二部分查士丁尼的世界中,读者则可以领略到查士丁尼皇帝丰富而又辉煌的一生。罗马自共和国起便以法律著称,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更是在法学界影响甚远,细致入微、条理分明的法律,是罗马帝国的骄傲。然而,即便英明神武如查士丁尼,其要求编纂的法典尚不能维系帝国的长治久安,毕竟,查士丁尼采取的宗教政策,远比不上狄奥多里克宽容,他推崇的基督教一性论激起了轩然大波,制造敌人无数,他甚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炮制出了所谓的基督肉身不朽论,悲哀的是,没有多少信徒愿意追随这面旗帜。查士丁尼当政,竭力恢复祖上的领土,战争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可腐朽的政府机构、前线战事的巨大消耗,却在不知不觉间逐渐侵蚀着帝国的根基。
在第三部分格列高利的世界中,读者则可以暂时进入宗教领域内的罗马帝国,走近教皇格列高利,感受他的振作与虚无。罗马帝国幅员辽阔,但罗马人从未实现征服区的罗马化,即以罗马的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取代征服区的原貌。格列高利教皇的出现,似乎是借助宗教力量实现罗马化的一个可能。不过,格列高利教皇本有政治职务,意外进入教会顶层;他常思考宗教问题,期待基督教的教义放之四海而皆准,可在推广过程中面对着重重阻碍,尽管偶尔也带来了一些现实利益。在奥唐奈看来,假如说狄奥多里克很实际地展望了一个可持续、有领导的罗马帝国,假如说查士丁尼出于错觉而展望了光复大业这一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那么格列高里所预期的就是最后审判。基督教关于末日的启示完全占据了他的身心,他将西方各行省在6世纪末经受的军、民两方面的挫败视为末日将近的征兆。事实也如此。
奥唐奈的《新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写给普通读者的历史读本,故事叙述多于历史理论。全书采用一种平易的讲述方法,前后呼应,轻松而又不乏历史深度。对于如何解读历史文献,对于如何理解人物神话,如何处理现实与历史的差距,奥唐奈在本书中都作出了不错示范。以解读历史文献为例,奥唐奈总能剔除某些作品中带歌功颂德或贬损诋毁色彩的扭曲成分,以价值中立的态度解读出历史事实(叙述的意义上)。庞大的罗马帝国当然不是一天建成,反之,她的衰亡,其实也不只在一天。

吉本 罗马帝国衰亡史 迄今为止哪个翻译版本最好?谢谢!

吉林出版集团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全译本(这好像是目前唯一的全译本),还有就是商务印书馆的选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学术著作方面在国内是比较权威的)
我有个pdf的 除了人名地名有点粗糙 其他的都能看懂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著作,由吉本所著。至于翻译版本,可能因人而异,但以下两个版本可供参考:
1. 黄宜生、杨治宜译本,分为上下两卷,由商务印书馆于2017年出版。这个版本的翻译较为准确,语言流畅,且为全本,因此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2. 盐野七生著、田建国译《罗马人的故事》,由中信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这个版本的特点是生动有趣,盐野七生以女性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了罗马帝国的历史,而且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
总的来说,以上两个版本均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如果你对翻译质量要求较高,推荐选择商务印书馆的黄宜生、杨治宜译本;如果你更注重生动有趣和通俗易懂,盐野七生著、田建国译的版本会更好。

史书推荐(探索历史的精华)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记忆,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史书,我们可以了解各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领悟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推荐一些精选的史书,帮助大家更好地探索历史的精华。
一、《罗马帝国衰亡史》
这本由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撰写的巨著,被誉为史学界的经典之作。它详细地描述了罗马帝国从繁荣到衰亡的历程,让读者深入了解了罗马帝国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变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罗马帝国的兴衰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联,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
阅读这本书的步骤如下:
1.先阅读书籍的序言和作者的简介,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动机。
2.逐章阅读,注意理解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3.阅读时可以做好笔记,记录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思想。
4.阅读完毕后,可以进行思考和讨论,对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人类简史》
这本由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畅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书从人类的起源开始,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思考,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传承等诸多问题。它不仅对过去进行了回顾,还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阅读这本书的步骤如下:
1.先阅读书籍的前言和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思考角度。
2.逐章阅读,注意理解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3.阅读时可以做好笔记,记录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思想。
4.阅读完毕后,可以进行思考和讨论,对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由当代作家当年明月所著的系列小说,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讲述了明朝历史上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和传闻。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人物轶事,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阅读这本书的步骤如下:
1.先阅读书籍的前言和作者的写作动机,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
2.逐章阅读,注意理解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3.阅读时可以欣赏作者的幽默和夸张手法,感受历史的趣味和魅力。
4.阅读完毕后,可以进行思考和讨论,对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
通过阅读这些史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精华,感受历史的魅力。希望大家能够抽出时间来读一读这些经典之作,开启探索历史的旅程。

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是全本吗

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不是全本。商务印书馆的选译本,最吉林出版集团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全译本,是目前唯一的全译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全书包括罗马帝国后期和整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事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47章,描写的是公元641年以前罗马500多年的历史。头三篇是全书的开篇,简要概括公元98年至公元180年罗马帝国相对稳定的时期,自第4章从公元180年罗马帝国开始衰亡起,按时间顺序叙述,内容更加详尽。

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介绍

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 1737 - 1794)的一部巨著,共有六卷。第一卷出版于1776年,第二、三卷出版于1781年,第四、五、六卷出版于1788年。记述了五贤帝时期到东罗马帝国灭亡期间的历史。.

谁谈谈罗马帝国衰亡史,最近想看这本书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18世纪伟大的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旷世名著。全书从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写起,直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为止的近1300年间的罗马史。全书原为六卷,英国现代作家D.M.洛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两卷节编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了这个版本的中译本,篇幅虽只有吉本原著的三分之一,但绝非简单地缩写,重要部分整章录入,被节略的部分有简明的提要,所以读起来并不觉得磕磕绊绊。书中关于罗马帝国的衰亡原因除公认的罗马人腐化堕落、生产力衰退、蛮族入侵等等以外,还有一个吉本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即基督教会的胜利对罗马的衰亡起到了直接催化作用,节编本对原作者这一最重要的新观点的有关章节几乎全盘录入。全书(即使是节编本)文笔流畅而不失幽默,节奏舒缓,词句典雅,百读不厌(这也得感谢译者)。如果能在闲暇时,细细品读,真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上的享受,不过可没时间上网喽。
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10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 变为封建制国家,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上古时期 根据传说,当特罗伊城遭到希腊人进攻的时候,维纳斯女神的儿子亚尼斯及其追随者逃出来,沿北非西行穿过迦太基,来到罗马。 根据现代的研究,意大利半岛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到了新石器时代,利古里亚人从非洲经过西班牙,法国来到意大利。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一些讲印欧语的部落从多瑙河和喀尔巴千山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其中一支拉丁人进入拉提乌姆平原,约于公元前800年移至后来罗马城所在地 ,居于帕拉提乌姆等山丘。与此同时或稍后,萨宾人居于邻近山丘。其后伊特拉斯坎人也来到这里。 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移民,并建立城邦。公元前7世纪,以帕拉提乌姆为中心开始部落联合过程,由单一的拉丁人部落联合包括萨宾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个部落组成罗马人公社。公元前7世纪末~前6世纪末,罗马人公社处于伊特拉斯坎人的统治之下。此时,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市国家的过渡。前5世纪末,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波河平原。这些部族经过长期融合同化,形成了意大利人的祖先。 罗马王政时代 公元前8世纪 - 前6世纪史称王政时代。先后有7个王,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库里亚会议(罗马称胞族为库里亚,每10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后为百人队会议取代)。后来又出现了贵族与平民之分。 第一王罗慕洛在前753年建立罗马城。前4王是罗马人公社的军事首领,后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王政时代最后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无道,被愤怒的罗马人赶走,传说于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罗马贵族掌权的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 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 罗马刚建国时,还是一个小国家。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先后战胜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土著和希腊人的城邦,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罗马又发动了3次布匿战争,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 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前82年贵族派支持的苏拉率军占领罗马。次年,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终身独裁官,开创了罗马历史上军事独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苏、凯撒、庞培秘密结盟,共同控制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政治。前48年, 尤利乌斯·恺撒先后打败另外两人,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 凯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前43年,安东尼、李必达、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 ,史称后三头政治。随后屋大维将另外两人打败,于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国宣告灭亡。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 奥古斯都创建的政治制度,史称元首制,其实就是共和名义的帝制。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对外扩张,使帝国北疆达到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 奥古斯都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开创了皇位继承制。从前27年开始到1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前期帝国时期,包括3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安东尼王朝皇帝图拉真(98年-117年)在位时,帝国版图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道幼发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达莱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经济空前繁荣。 192年,安东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被杀,罗马出现了近百年的混乱时期。史学家将193年塞维鲁王朝建立,到235年这段时期称为后期帝国时期。始于安东尼王朝后期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危机,在公元3世纪达到空前规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划出一个三世纪危机时期(193年~ 284年)。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皇帝更迭频繁,奴隶和隶农的起义遍及各地,3世纪60年代在高卢开始的巴高达运动,对统治阶层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 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做皇帝,取得帝国政权,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正式采用东方君主的统治形式和礼仪。并实行了许多改革,史称戴克里先改革。其后继者君士坦丁一世废除四帝共治制,于324年成为唯一君主,皇权得到加强。330年迁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后,战乱又起。狄奥多西一世曾一度实现帝国的统一。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 在西罗马帝国,经济不断出现危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城乡萧条。410年,西哥特人占领罗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进兵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再陷罗马城。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国、汪达尔-阿兰王国、勃艮第王国和东哥特王国等蛮族国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位君主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它历经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以及内部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于7世纪左右进入封建社会。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