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论衡.自纪篇》阅读理解
- 2、东汉唯物论者王充的代表作是
- 3、“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出自哪里?大至讲什么意思?
- 4、“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出自哪里?大至讲什么意思
- 5、文言文自纪篇王充
- 6、?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才高见屈, 遭时而然。” 是什么意思?
- 7、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翻译
- 8、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翻译
- 9、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的意思
- 10、笑看浮华苍生是什么意思
《论衡.自纪篇》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论衡.自纪篇
【东汉】王充
充书既成,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或曰:谓之饰文偶辞,或径或迂,或屈或舒。谓之论道,实事委琐,文给甘酸①,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稽之子长不当,内之子云②不入。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答曰: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③,禹目当复重瞳④。
充书文重。或曰: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今所作新书,出万言,繁不省,则读者不能尽;篇非一,则传者不能领。被躁人之名。
以多为不善。语约易言,文重难得。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众,少者固为神。
答曰:有是言也。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不得褊。事众文饶,水大鱼多;帝都谷多,王市肩磨。书虽文重,所论百种。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余,吾书亦才出百,而云泰多,盖谓所以出者微,观读之者不能不谴呵也。
(选自《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注释】①文给甘酸:此处疑有脱误,大意是:文章中尽是杂七杂八的东西。 ②子长、子云:司马迁,字子长;扬雄,字子云。 ③八采: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参见《白虎通义·圣人》。 ④重瞳:传说舜的每只眼中有两个瞳仁。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饰貌以强类者失形 强:强求
B.文人之辞寡而章 章:同彰,鲜明
C.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 被:遭受
D.按古太公望 按:根据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王充阐述自己写作主张的一组是(3分)
①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 ④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
②调辞以务似者失情 ⑤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③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⑥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充的书写成后,世人予以否定,因为世人认为王充的书不符合前人的经验,既不像司马迁的文章,也不像杨雄的文章。
B.面对世人对自己文章不似前人的指责,王充运用饰貌、禀赋、美色、悲音、酒醴、百谷等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世人,把深奥的理论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C.世人劝王充文贵约言尚省,而王充则认为写书就像积累财富一样,多比少好,他所出的新书多达万言,且篇幅长分量很大。
D.本文在写作上的确不类前人。作者用或曰摸拟世人的不解与质疑,通过对比辨别,更加充分地论述了自己的写作主张。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3分)
(2)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3分)
(3)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③墙赐④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⑤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②子服景伯:鲁国大夫,据说也是孔子的学生。③宫: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④赐,即子贡,名端木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⑤官:房舍。
东汉唯物论者王充的代表作是
王充的代表作品《论衡》
慧楠
提起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我们往往会想到战国时期的荀子、东汉时期的王充、南朝时期的范缜以及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等人。其中东汉王充的代表作《论衡》又是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重要著作。
官场失意后著书立说
关于王充的生平,主要记载在《论衡·自纪篇》以及《后汉书·王充传》中。王充,字仲任,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他的先祖,本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因立了军功,封于会稽阳亭,但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就被削去爵位而成为普通平民,从事农耕。他的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论衡·自纪篇》中用的是“任气”一词,结果可想而知,就是与谁都合不来,结怨众多。此后不久便赶上了灾荒年头,又值兵荒马乱,王充的祖父王泛怕被仇人捉住,无奈之下不得不舍弃田园,领着全家肩挑车载着家当来到钱塘县,在这里以“贾贩为事”,就是做起了小生意。王泛生子二人,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
曾祖父王勇“任气”的传统,到了王蒙、王诵这里非但没有收敛和改变,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结果不用说又是结怨众多,特别是与当地豪强地主丁伯结了怨。要知道,在东汉时代,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与他们结怨一定没有好的下场。于是,王家又不得不举家搬往上虞(今浙江上虞)。王充正是出生在这个地方。
王家经历了两次大的迁徙,家道逐渐衰落了。但是,王诵并没有放弃让儿子王充受教育的机会。6岁时,王充开始读书写字,8岁入书馆读书。王充自幼聪慧,又无过失,受到了老师的赞扬。大概是这个缘故,王充被保送到京城洛阳的太学(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读书,当时他的年龄才28岁。他的老师即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如果你对班彪这个人不太熟悉的话,那么提起他的儿子班固,应该算是家喻户晓了。其实,班固修撰《汉书》,很多史料都来源于他父亲班彪所著的“后传数十篇”。在班彪这里,王充学习的是《论语》《尚书》等儒家经典,但是,他不肯盲目地相信一家之言,而是博览群书。由于王充家贫,买不起书,他就到洛阳的书肆里去看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太学中禁止阅读的诸子百家之言。加之王充的记忆力特别好,能过目成诵。就在看书之时,王充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充之所以能成为大学者,于天赋之外,还有刻苦的学习。
在读书之余,王充不断思考,越来越对太学中教授的儒家学说产生疑问,以致认为“伪书俗文,多不实诚”,“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从今天的研究来看,王充的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中便加入了黄老之术乃至谶纬之说,变得神秘化了。对于儒学中一些“神秘化”的言论,王充不盲从,而是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这是他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发端。王充说自己“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这背后应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老师班彪有所不合。在当时人眼里,王充是一个“异类”:进太学如此之难,王充却谢师而退;学习儒家经典就可以做官,王充却对其加以批判。
“谢师”后的王充,回到了故乡上虞,一面教授学生,一面独立研究。其间他也做过官,说是“官”其实有点勉强,我们先看看他做过的职务:“在县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为从事。”无论是掾功曹,还是从事,不过是州郡的属吏,主要起辅助的作用,地位卑微。但是,职位虽低,王充却不盲目附和,溜须拍马,以求升迁,而是不趋炎附势,不同流合污,甚至还直言谏诤,因此触犯了一些权贵,终至罢官回家。
官场失意的王充并没有灰心丧志,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得官不欣,失位不恨”。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著书立说上,“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幽处独居,考论虚实”,最终完成了《论衡》《讥俗节义》《政务》《养性》等著作,其中《讥俗节义》是批判当时社会风气的,《政务》表达了王充的政治见解,《养性》是关于养气自守的议论。可惜,这三部书都已经失传了,留下来的仅有《论衡》一部。而《论衡》可以说是王充花费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作品,创作前后历时达30余年,充分反映了王充的见解和主张,特别是他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到了晚年,王充又做过一些小官,但都不长久,生计也出了问题,乃至“贫无供养,志不娱快”。大约在公元95—96年间,王充病逝于家。
“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出自哪里?大至讲什么意思?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
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 大羹:即太羹,古代用来祭祀的不加作料的肉汤。至宝:最珍贵的宝玉。瑕:玉的疵病。秽:污浊。大简:指文章高手。不好:犹言“败笔”。不巧:不巧妙的作品。○汉·王充《论衡·自纪篇》
【原文】
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夫贤圣殁而大义分,蹉跎殊趋,各自开门。通人观览,不能钉铨。遥闻传授,笔写耳取,在百岁之前。历日弥久,以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故作实论。其文盛,其辩争,浮华虚伪之语,莫不澄定。没华虚之文,存敦庞之朴;拔流失之风,反宓戏之俗。
充书形露易观。或曰:“口辩者其言深,笔敏者其文沉。案经艺之文,贤圣之言,鸿重优雅,难卒晓睹。世读之者,训古乃下。盖贤圣之材鸿,故其文语与俗不通。玉隐石间,珠匿鱼腹,非玉工珠师,莫能采得。宝物以隐闭不见,实语亦宜深沉难则。《讥俗》之书,欲悟俗人,故形露其指,为分别之文;《论衡》之书,何为复然?岂材有浅极,不能为深覆?何文之察,与彼经艺殊轨辙也?”答曰:玉隐石间,珠匿鱼腹,故为深覆。及玉色剖于石心,珠光出于鱼腹,其犹隐乎?吾文未集于简札之上,藏于胸臆之中,犹玉隐珠匿也。及出核露,犹玉剖珠出乎!烂若天文之照,顺若地理之晓,嫌疑隐微,尽可名处。且名白,事自定也。《论衡》者,论之平也。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三年盲子,卒见父母,不察察相识,安肯说喜?道畔巨树,堑边长沟,所居昭察,人莫不知。使树不巨而隐,沟不长而匿,以斯示人,尧、舜犹惑。人面色部七十有余,颊肌明洁,五色分别,隐微忧喜,皆可得察,占射之者,十不失一。使面黝而黑丑,垢重袭而覆部,占射之者,十而失九。夫文由语也,或浅露分别,或深迂优雅,孰为辩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何为犹当隐闭指意?狱当嫌辜,卿决疑事,浑沌难晓,与彼分明可知,孰为良吏?夫口论以分明为公,笔辩以荴露为通,吏文以昭察为良。深覆典雅,指意难睹,唯赋颂耳。经传之文,贤圣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读异也。当言事时,非务难知,使指意闭隐也。后人不晓,世相离远,此名曰语异,不名曰材鸿。浅文读之难晓,名曰不巧,不名曰知明。秦始皇读韩非之书,叹曰:“犹独不得此人同时。”其文可晓,故其事可思。如深鸿优雅,须师乃学,投之于地,何叹之有?夫笔著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纷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睹。孟子相贤,以眸子明瞭者;察文,以义可晓。
充书违诡于俗。或难曰:“文贵夫顺合众心,不违人意,百人读之莫谴,千人闻之莫怪。故《管子》曰:‘言室满室,言堂满堂。’今殆说不与世同,故文刺于俗,不合于众。”答曰: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论说辩然否,安得不谲常心、逆俗耳?众心非而不从,故丧黜其伪,而存定其真。如当从众顺人心者,循旧守雅,讽习而已,何辩之有?孔子待坐于鲁哀公,公赐桃与黍,孔子先食黍而后啖桃,可谓得食序矣,然左右皆掩口而笑,贯俗之日久也。今吾实犹孔子之序食也,俗人违之,犹左右之掩口也。善雅歌,于劂为人悲;礼舞,于赵为不好。尧、舜之典,伍伯不肯观;孔、墨之籍,季孟不肯读。宁危之计,黜于闾巷;拨世之言,訾于品俗。有美味于斯,俗人不嗜,狄牙甘食,有宝玉于是,俗人投之,卞和佩服。孰是孰非?可信者谁?礼俗相背,何世不然?鲁文逆祀,畔者三人。盖犹是之语,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众之书,贤者欣颂,愚者逃顿。
充书不能纯美。或曰:“口无择言,笔无择文。文必丽以好,言必辩以巧。言瞭于耳,则事味于心;文察于目,是篇留下手。故辩言无不听,丽文无不写。今新书既在论譬,说欲为戾,又不美好,于观不快。盖师旷调音,曲无不悲;狄牙和膳,肴无淡味。然则通人造书,文无瑕秽。《吕氏》、《淮南》,悬于市门,观读之者,无訾一言。今无二书之美,文虽众盛,犹多谴毁。”答曰:夫养实才不育华,调行者不饰辞。丰草多华英,茂林多枯枝。为文欲显白其为,安能令文而无谴毁?救火拯溺,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入泽随龟,不暇调足;深渊捕蛟,不暇定手。言奸辞简,指趋妙远;语甘文峭,务意浅小。稻谷千钟,糠皮太半;阅钱满忆,穿决出万。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
“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出自哪里?大至讲什么意思
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
大羹:即太羹,古代用来祭祀的不加作料的肉汤。至宝:最珍贵的宝玉。瑕:玉的疵病。秽:污浊。大简:指文章高手。不好:犹言“败笔”。不巧:不巧妙的作品。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
【原文】
答曰:夫养实者不育华,调行者不饰辞。丰草多华英,茂林多枯枝。为文欲显白其为,安能令文而无谴毁?救火拯溺,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入泽随龟,不暇调足;深渊捕蛟,不暇定手。言好辞简,指趋妙远;语甘文峭,务意浅小。稻谷千钟,糠皮太半;阅钱满亿,穿决出万。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然则辩言必有所屈。通文必有所黜。言金由贵家起,文粪自贱室出。《淮南》、《吕氏》之无累害,所由出者,家富官贵也。夫贵,故得悬于市;富,故有千金副。观读之者,惶恐畏忌,虽见乖不合,焉敢谴一字!
【译文】
王充回答说:养植果实就不注重养育花,修养品行就不在言辞上下功夫。茂盛的草丛中往往有许多落花,茂密的树林中必然会有许多枯枝。我写文章是想公开表明我的目的用意,怎能使自己的文章不遭受谴责和诋毁呢?忙着救火或救落水者的时候,顾不上讲究自己的仪表;辩论是非的时候,也顾不上言辞的美好。下水追捕乌龟,顾不得调整自己的步伐;入深渊中捉蛟,顾不得考虑使用哪只手。我的文章言辞直截了当,但思想内容却很深远;有些文章虽然言辞甜美文笔尖刻,但思想内容却很浅薄无聊。千钟稻谷,糠皮就要占一大半;上亿的铜钱,坏了钱孔的会有成千上万。祭祀用的太羹必然淡而无味,最珍贵的宝石也必然有杂质;书籍文章难免出差错,良工巧匠也会有不精巧之处。用此,再雄辩的言论也会有说理不周密的地方,再博古通今的文章也还会有可以指责的地方。有的人的话像金子一般是因为它出自权贵之口,有的人的文章像粪土一样是因为它出自平民之手。《淮南子》、《吕氏春秋》没有一再受到攻击责备,那是因为它们出自有钱有势的人家。因为有势,所以才能把书挂在城门上;因为有钱,所以才能以千金为赏格。看到这种书的人,个个惶恐畏忌,即使见有不合理之处,谁又敢提出一个字的批评呢!
文言文自纪篇王充
1. 《选自论衡·自纪篇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自纪篇【东汉】王充充书既成,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或曰:“谓之饰文偶辞,或径或迂,或屈或舒。
谓之论道,实事委琐,文给甘酸①,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稽之子长不当,内之子云②不入。 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答曰: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
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
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③,禹目当复重瞳④。充书文重。
或曰:“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今所作新书,出万言,繁不省,则读者不能尽;篇非一,则传者不能领。
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
语约易言,文重难得。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众,少者固为神。”
答曰:有是言也。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
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
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不得褊。 事众文饶,水大鱼多;帝都谷多,王市肩磨。
书虽文重,所论百种。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余,吾书亦才出百,而云泰多,盖谓所以出者微,观读之者不能不谴呵也。
(选自《论衡·自纪篇》有删节)【注释】①文给甘酸:此处疑有脱误,大意是:文章中尽是杂七杂八的东西。 ②子长、子云:司马迁,字子长;扬雄,字子云。
③八采: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参见《白虎通义·圣人》。
④重瞳:传说舜的每只眼中有两个瞳仁。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饰貌以强类者失形 强:强求B.文人之辞寡而章 章:同“彰”,鲜明C.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 被:遭受D.按古太公望 按:根据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王充阐述自己写作主张的一组是(3分)①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 ④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②调辞以务似者失情 ⑤为世用者,百篇无害③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⑥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充的书写成后,世人予以否定,因为世人认为王充的书不符合前人的经验,既不像司马迁的文章,也不像杨雄的文章。
B.面对世人对自己文章不似前人的指责,王充运用饰貌、禀赋、美色、悲音、酒醴、百谷等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世人,把深奥的理论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C.世人劝王充“文贵约”“言尚省”,而王充则认为写书就像积累财富一样,多比少好,他所出的新书多达万言,且篇幅长分量很大。
D.本文在写作上的确“不类前人”。作者用“或曰”摸拟世人的不解与质疑,通过对比辨别,更加充分地论述了自己的写作主张。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3分)(2)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3分)(3)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
(3分)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③墙赐④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⑤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②子服景伯:鲁国大夫,据说也是孔子的学生。
③宫: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④赐,即子贡,名端木赐。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⑤官:房舍。
2. 文言文 王充求学 翻译 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班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扩展资料
文章背景
本篇文章选自南朝宋时期范晔的《后汉书·王充传》。《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范晔在撰写《后汉书》以前,已经有许多后汉书流传。其中,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等。范晔的《后汉书》,就是在这些后汉书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 有了前人的成就,范晔便参考各家内容,融会贯通,写成《后汉书》。由于范晔的著作叙事简明扼要,内容全面,所以其成就超过了前人,受到后世的重视。
人物背景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他小时候不但聪明而且用功。6岁开始识字读书,8岁被送入本乡书塾。20岁时,王充到洛阳的太学里去求学,他还感到不满足,就用课余时间读各种书。日子久了,他把太学里收藏的书几乎都读遍了,又去街市的店铺里找书来读。王充读书十分认真,记忆力又强,一部新书,读过一遍就能把主要内容记下来。就这样,他的知识越来越多。
因为王充对朝廷的腐败看不惯,所以不做官,一生大都在家里写书。《论衡》就是他的有名的著作。
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出身士族家庭,博览群书。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迁宁朔将军。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随从孔熙先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
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著作《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3. 《后汉书·王充传》文言文 译文 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译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是从魏郡元城迁徙来的。王充少时丧父,乡里都称赞他的孝顺。后来到京师,在太学学习,拜扶风班彪为师。他喜好博览群书而不拘守章句。家贫没书,常到洛阳市集中走动,阅读那裹卖的书,看一遍便能背下来,于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回到乡里,隐居教书。在郡中任功曹,因多次谏静不合而辞职。
王充爱好议论辩说,开始好像是诡辩,最终却是有理有据。他认为世俗儒生拘泥文字,常常失去真正的含意,于是便闭门思索,回绝庆贺吊唁之类的礼节往来,门上窗上墙壁上都放置刻刀刻笔。着《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说明事物类别的异同,纠正当时世俗的疑问。
刺史董勤征召王充为从事,转为治中,他自我免职回家。同郡友人谢夷吾上书引荐王充才学很高,肃宗特韶令公车征召他,但因病没去。年近七十岁时,神志精力衰弱耗尽,于是着《养性书》十六篇,节制嗜好欲念,安神自守。永元中,病逝于家中。
4. 母未尝非翻译 本句出自《论衡·自纪篇》,作者:王充
部分原文: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译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
5. 文言文 《王充求学》 阅读题和答案 (二)王充求学
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 ②师事扶风班彪( )
③一见辄能诵忆( ) ④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2、翻译句子。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答案:
(二)王充求学1、①迁居②拜----为师③就④终于2。(王充)喜欢广泛的阅读,并且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3。A
译文: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喜欢广泛的阅读,并且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6. 文言文《王充博览著书 《王充博览著书》选自《后汉书·列传三十九》第13卷。
原文: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
王充幼年丧父,家乡人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了京城,在学校学习,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喜欢广泛阅读但不死记硬背。(王充)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就常常到京城洛阳的店铺游览,看卖的书,一遍就能背诵记忆。时间久了,(王充)就广泛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7. 文言文 王充求学 翻译 《王充求学》
孤儿王充自幼喜读书,且过目不忘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1),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8. 王充博览的阅读答案 包括解释加点词语 王充①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②,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④。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⑤,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注释
①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青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徙焉:迁居到这里。
②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③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
④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
⑤市肆:书铺。
翻译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孝顺在乡里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的阅读书籍而且不摘章守句。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书铺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于是,(不久)就广泛地通晓了众多流派的各家学说。王充后来回到乡里,隐居从事教学。
?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才高见屈, 遭时而然。” 是什么意思?
汉代王充《论衡?自纪》中的“才高见屈,遭时而然”,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才能高超的人受到压抑,因为遭遇时运不济才这样。
才:才能。
高:高超。
见:表被动,遭受。
屈:压抑。
遭时:遭遇到的时运。
然:这,这样。
王充的《自纪》是《论衡》的最后一篇。“自纪”就是自序,其内容包括个人自传、著书目的和全书纲领等。本篇记述了作者的家世、生平和写作《论衡》等书的目的,驳斥了时人对他本人及其著作的种种责难和攻击。
论衡?自纪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翻译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翻译: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泛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
出自王充《论衡·自纪篇》,《论衡》一书为东汉思想家王充(公元27年-97年)所作,大约汇编成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论衡》共八十五篇,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被称为“奇书”。公元189年蔡邕来到江东,看到《论衡》一书如获至宝,密藏而归。蔡邕友人发现他自江东回来以后,学问突有大进,猜想他可能得了奇书,便去寻找。果然在他帐间隐蔽发现了《论衡》一书,便抢了几卷就走。蔡邕急忙叮嘱:“此书只能你我共读,千万不要外传”。友人读后称“真乃奇书也”。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翻译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翻译: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出自王充《论衡·自纪篇》,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原文节选: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泛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的意思
此即天文地理之源头
《论衡》:“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正义:“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天文:
文的意思是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古人把风、云、雨、露、霜、雪等地文现象也列入天文范围.
地理: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意思是天上有日月星辰,所以称为天文,地上有山川岭谷,所以称为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出自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自纪篇》,此即天文地理的源头。
天文:“文”的意思是:自然界的某些现象,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古人把风、云、雨、露、霜、雪等地文现象也列入天文范围。
地理: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扩展资料:
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天文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译文:抬头观察天文,低头观察地理)。
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中国古代词义概念上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概念完全不同,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念包含了大量的风水学内容,风水学内容的书籍常常使用“地理”的名字。
以现代观念中的“地理”概念来看,古代较早描述相关内容的书籍包括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且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和有关地球数据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且这样的书籍中并不会使用“地理”这一词汇。
笑看浮华苍生是什么意思
好似看透了世界一般,不在乎人世间种种东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浮华,指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不务实际;虚浮不实的荣华富贵。语出汉 王充 《论衡·自纪》:“其文盛,其辩争,浮华虚伪之语,莫不澄定。”
苍生,指百姓、一切生灵。《文选·史岑<出师颂>》:“苍生更始,朔风变律。” 刘良 注:“苍生,百姓也。”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
好似看透了世界一般,不在乎人世间种种东西,就像自己是个局外人罢,看着世界上的事情发生。
苍生为苍天所生,浮华?
看破红尘的意思
好似看透了世界一般,不在乎人世间种种东西。
出自汉代王充 《论衡·自纪》:“其文盛,其辩争,浮华虚伪之语,莫不澄定。”
节选: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孙。一几世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泛举家檐载,
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译文:
王充,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的祖先籍贯在魏郡元城,又姓孙。
祖上几代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
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泛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
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扩展资料
王充(公元27- 约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青年时游学洛阳,家贫无书,常到市肆(店铺)阅所卖书,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他疾恨俗恶的社会风气,常常因为和权贵发生矛盾而自动去职,
以至于终身“仕路隔绝”不得通显。他十分推崇司马迁、扬雄、桓谭等人,继承了这些先行者的叛逆精神,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谶纬迷信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斗争中,王充建立了一个反正统的思想体系,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衡·自纪篇》中,王充说自己一生作四部书,因“疾(厌恶)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忧伤)人君之政,故作政务之书”;“又伤(痛感)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晚年作“养性之书”。
但今天只有《论衡》一书被保存下来。《论衡》全书85篇,20余万言。所谓论衡,是说他所论述的是铨衡真伪的道理。在这部书里,他全面地批判了以神秘主义为特征的汉儒思想体系,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