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马革裹尸还全诗是什么?
- 2、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 3、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 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
- 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何处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
- 6、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自哪一首诗??
- 7、“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处何在?
- 8、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
- 9、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什么?
马革裹尸还全诗是什么?
“马革裹尸还”全诗是: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处:清代徐锡麟的《出塞》
《出塞》的情感表达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诗人徐锡麟的《出塞》,原句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意思是:战士只懂得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何必需要在战死后,用马革将尸体包裹而还。《出塞》是一首边塞诗,抒发了诗人渴望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出塞
徐锡麟〔清代〕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发誓一定要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
全诗前两句“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第三句“只解沙场为国死”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末句“何须马革裹尸还”总领全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这是当年东汉大将马援在战场上的豪言壮语。马革裹尸就源出于此。这个词常在参军时被用来形容英勇作战,献身疆场的大无畏精神,就是说死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尸体用一张马皮卷起来运回故乡去罢了。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的“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意思是去时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回来时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1、金戈铁马
拼音:jīn gē tiě mǎ
释义: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出自:宋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意思是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2、马革裹尸
读音:mǎ gé guǒ shī,
释义: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扩展资料:“马革裹尸”故事: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戈铁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革裹尸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跟清代徐锡麟的《出塞》相改编而成的句子,并不是真正的古诗。
拓展知识1、“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原型是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的句子。
松江徐氏女咏《岳墓》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随园诗话》
2、“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原型是《出塞》里的句子。
《出塞》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3、勘误:并不是《已亥杂诗》的句子
有部分人生搬硬套,说是龚自珍的句子,实际上原句并没有这两句话。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近一年的时间了~~~~
去年教五年级语文。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前,要求孩子们回家预习,提出问题:查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
参考书上是这样解答的:“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为求更确切的答案,如,龚自珍的诗到底是如何写的?前段时间已经就这个问题上网查找过资料,遍寻答案,并不统一。总的来说,不外乎两种答案:
其一:“青山处处埋忠骨”好象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其二:此诗出自西乡隆盛,原诗为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另附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另有百度双飞客博客就此问题答曰:
从网上可以搜到:
版本1“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版本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之一 有误传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版本3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版本4 人间处处有青山,何须马革裹尸还
版本5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版本6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
其实这首诗不是中国人写的,只是一首徘句、要叫诗也能免强哦!
那么,到底原版是怎样的哩?看官请了:
一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事情,原来它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读《毛泽东传》,里面讲到: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写的诗多了,当时也没在意“改写”两个字。后来去查《毛泽东诗词全集》,发现了“改写”的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震憾啊,震憾啊!原来改的竟然是西乡隆盛(西乡隆盛(1828-1877)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和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并称为“维新三杰”)的诗!真是很难把西乡隆盛跟老毛联系起来。以为老毛只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那西乡的原诗到底是什么?上网搜了一下,找到了西乡的原作,结果又把我震憾了!西乡的原作: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太熟悉了,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过了,印象深刻啊,这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请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说出的一句诗。原来不是毛主席的原创,也不是引自中国古人的(我还记得课本中的注释只是提到“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伏波将军马援),竟然是西乡隆盛的诗!在这样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西乡的诗,可见这句诗以及西乡在老毛心目中的地位。看来西乡隆盛是毛泽东少年时崇拜的偶像是无疑了的。
由此我想到,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不说日文学得比中文还好的周氏兄弟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留日生,连“土包子”老毛都是哈日的,没想到啊!看来这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啊。
借这首诗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诗词文化哦:
由于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大家都说日本是一个肤浅的民族,其实不然。具我所了解的最早的成熟的日本诗歌是出现在大约公元500--600年之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个悠久而厚实的民族哦!
村上喜代子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为何又为何,
然后复然后。
儿童询问间,
黄叶落悠悠。
稻叶京子也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花儿如雨纷纷落,
触景生情几万千。
生平长篇宏论语,
不敌心中未吐言。
(PS:另说改自我国古代一位名叫月性的和尚的<题壁诗> 原诗为: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若不成死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 人间到处有青山。)
还有,我已经遍查龚自珍的315首《已亥杂诗》,却没有找到教参上说的这首诗。就此问题,有些迷惑了。希望有识之士予以指点!在这里先谢谢您了!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此诗出自西乡隆盛,原诗为: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本诗改编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僧人月性的诗——《锵东游题壁二首》之其二。以下为原诗:
其一
二十七年云水身,又寻师友向三津。儿乌反哺应无日,忍别北堂垂白亲。
其二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拓展资料:
西乡隆盛
(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Saigō Takamori、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原名西乡隆永,隆盛是其父的名字。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为求更确切的答案,如,龚自珍的诗到底是如何写的?前段时间已经就这个问题上网查找过资料,遍寻答案,并不统一。总的来说,不外乎两种答案:
其一:“青山处处埋忠骨”好象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其二:此诗出自西乡隆盛,原诗为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另附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另有百度双飞客博客就此问题答曰:
从网上可以搜到:
版本1“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版本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之一 有误传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版本3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版本4 人间处处有青山,何须马革裹尸还
版本5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版本6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
其实这首诗不是中国人写的,只是一首徘句、要叫诗也能免强哦!
那么,到底原版是怎样的哩?看官请了:
一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事情,原来它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读《毛泽东传》,里面讲到: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写的诗多了,当时也没在意“改写”两个字。后来去查《毛泽东诗词全集》,发现了“改写”的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震憾啊,震憾啊!原来改的竟然是西乡隆盛(西乡隆盛(1828-1877)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和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并称为“维新三杰”)的诗!真是很难把西乡隆盛跟老毛联系起来。以为老毛只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那西乡的原诗到底是什么?上网搜了一下,找到了西乡的原作,结果又把我震憾了!西乡的原作: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太熟悉了,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过了,印象深刻啊,这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请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说出的一句诗。原来不是毛主席的原创,也不是引自中国古人的(我还记得课本中的注释只是提到“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伏波将军马援),竟然是西乡隆盛的诗!在这样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西乡的诗,可见这句诗以及西乡在老毛心目中的地位。看来西乡隆盛是毛泽东少年时崇拜的偶像是无疑了的。
由此我想到,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不说日文学得比中文还好的周氏兄弟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留日生,连“土包子”老毛都是哈日的,没想到啊!看来这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啊。
借这首诗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诗词文化哦:
由于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大家都说日本是一个肤浅的民族,其实不然。具我所了解的最早的成熟的日本诗歌是出现在大约公元500--600年之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个悠久而厚实的民族哦!
村上喜代子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为何又为何,
然后复然后。
儿童询问间,
黄叶落悠悠。
稻叶京子也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花儿如雨纷纷落,
触景生情几万千。
生平长篇宏论语,
不敌心中未吐言。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何处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
勘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出自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近日在观看河南省中小学“名师课堂”时,看到这样的说法:
当时稍有怀疑,便上网去查,网上多处都显示这两句诗出自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还给出了原诗:
看到这里,我就更怀疑了,是我之前学习的诗不对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龚自珍的没错,但全诗的前两句可不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诗前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随后我又查阅了龚自珍的诗,《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共315首。
然后,我对这315首诗进行了检索,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出现“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句。也没有出现“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一句,更不用说两句一起出现了。
可见这两句诗根本不是出自龚自珍。
但,为什么网上会有这两句诗是出自于龚自珍的说法呢?我猜测大概是因为龚先生这组诗,数量多,且内容上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这种情感与这两句诗多抒发的情感是不谋而合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己亥杂诗》。
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
《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一部组诗。这是一组315首自叙诗。题材非常广泛,内容也很复杂,而且大多是利用题目攻击社会。诗歌组运用了多种手法和艺术风格,既瑰丽又悲凉。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羽琌山民,仁和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写作背景: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道光十九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原型是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的句子。松江徐氏女咏《岳墓》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随园诗话》意思是:青山有幸埋忠骨: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 白鐡无辜铸佞臣:写岳飞坟前以白鐡铸造的秦桧夫妇像, 不骂二人而写白鐡之无辜, 因二人而日夜为人所唾骂。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青山处处埋忠骨”没有出处,“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
己亥杂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一部组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青山处处埋忠骨”没有出处,“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
【作品简介】
《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一九零六年春。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描写将士的边塞生活。这首诗通过拟写出征者的豪壮心情,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战斗决心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原文】
出塞
[ 清 ] 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
①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古人有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作品鉴赏】
“拼将热血洒疆场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后世评价】
杨慎曰: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李中溪侍御尝问余,余曰:扬子云赋“欃枪为闉,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虽然,亦异乎守在四夷之世矣。
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王昌龄)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问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四)
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王世懋《艺圃撷馀》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亦云: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瑕疵,储光曦、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
施补华:“秦时明月”一首,“黄河远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岘庸说诗》)
黄牧邨:” 秦时 明月汉时关"七字天造地设, 诂训不得, 只此一句, 意已尽, 下句乃申明之。大意谓秦筑长城,汉亦戍守,关山明月,同此悲凉;万里征人,迄无还日。庶几边将得人,边氛稍靖;然岂易言,是则此关此月。
【作者简介】
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 -1907年7月7日),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府山阴东浦镇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自哪一首诗??
诗句改编自徐锡麟的《出塞》。原句: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翻译: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注释:1、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2、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3、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4、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5、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扩展资料背景:诗歌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赏析:诗歌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年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全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也就是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出塞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
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之一》的第一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己亥杂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诗句改编自徐锡麟的《出塞》。
原句: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翻译: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
1、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2、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3、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4、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5、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扩展资料背景:
诗歌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赏析:
诗歌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年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处何在?
“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处何出处在清代徐锡麟的《出塞》。
原文: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注释:
1.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2.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3.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4.解:知道,懂得。沙场:战场。
5.何须:何必要。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
“拼将热血洒疆场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作者简介:
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地主绅商家庭,幼读私塾,喜欢算术、天文,先后取得廪生、副举人等功名。因他常宣传革命思想,仇视清廷,其父恐受连累,分了一部分财产给他,表示脱离父子关系。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朝诗人徐锡麟的《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泽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注释
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作者简介
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地主绅商家庭,幼读私塾,喜欢算术、天文,先后取得廪生、副举人等功名。因他常宣传革命思想,仇视清廷,其父恐受连累,分了一部分财产给他,表示脱离父子关系。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处一: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全文如下:
《出塞》
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处二: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全文如下:
《已亥杂诗之一》
清·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处三: 毛泽东诗词《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全文如下: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资料扩展
“何须马革裹尸还”真正来源于典故“马革裹尸”: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并被历代文人引用。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处:《出塞》。
《出塞》是清朝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革命烈士诗抄》
【原文】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白话译文】
倡战斗歌应该唱凯旋歌,只有战斗胜利了,踏着凯歌胜利回来,才是最光彩的事。我立下誓言,决心冲出玉门关去,把入侵的敌人全部消灭干净。
爱国的热血好男儿,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万一我在战斗中牺牲了,也不必用马皮把我的尸体包裹着回来。
【注释】
①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②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③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④解:知道,懂得。沙场:战场。⑤何须:何必要。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典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语,“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见《后汉书·马援传》)唐李益诗《塞下曲》有句:“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作品赏析】
该诗首句起始,即以豪迈的气势将读者带到边塞之上,让读者一起来领略这雄壮的从军的气魄,“应唱”是理直气壮的唱,是充满信心的唱,出征之前就有必胜的把握,一定要战胜敌人,一定要凯旋回乡。诗里没有愁苦,没有悲伤,有的是对前来送行的家人的安慰和鼓励。这种慷慨激昂之情,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以“誓灭”两字表示出征的决心和信心;为此才来到玉门关外。正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消灭敌人,才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挺身赴沙场。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作者简介】
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地主绅商家庭,幼读私塾,喜欢算术、天文,先后取得廪生、副举人等功名。因他常宣传革命思想,仇视清廷,其父恐受连累,分了一部分财产给他,表示脱离父子关系。
出身商人的他,自幼秉性刚强,崇拜英雄豪杰。21岁中秀才,无意仕途,好论国事,曾任绍兴府中学堂教师并副监督,开设特别书局,经销新书,宣传革命。
一,“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原型是《出塞》里的句子。二,原文《出塞》清·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三,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四,注释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解:知道,懂得。沙场:战场。何须:何必要。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五,赏析“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六,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
原文
出塞
徐锡麟 〔清代〕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注释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解:知道,懂得。沙场:战场。何须:何必要。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
“拼将热血洒疆场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作者简介
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地主绅商家庭,幼读私塾,喜欢算术、天文,先后取得廪生、副举人等功名。因他常宣传革命思想,仇视清廷,其父恐受连累,分了一部分财产给他,表示脱离父子关系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
勘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出自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近日在观看河南省中小学“名师课堂”时,看到这样的说法:
当时稍有怀疑,便上网去查,网上多处都显示这两句诗出自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还给出了原诗:
看到这里,我就更怀疑了,是我之前学习的诗不对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龚自珍的没错,但全诗的前两句可不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诗前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随后我又查阅了龚自珍的诗,《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共315首。
然后,我对这315首诗进行了检索,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出现“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句。也没有出现“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一句,更不用说两句一起出现了。
可见这两句诗根本不是出自龚自珍。
但,为什么网上会有这两句诗是出自于龚自珍的说法呢?我猜测大概是因为龚先生这组诗,数量多,且内容上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这种情感与这两句诗多抒发的情感是不谋而合的。
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之一》。
诗句的意思是:世界很大,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另外,毛主席在爱子牺牲后,也曾经用这句话来激励广大解放军战士.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若解决了你的问题,请采纳一下,谢谢
相关问题全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释义及全诗内容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处】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之一》。 【释义】世界很大,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 【原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延展阅读: 毛主席在爱子牺牲后,也曾经用这句话来激励广大解放军战士.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两句诗语意思是什么?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是龚自珍的《后汉.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毛爷爷借用了了古人的名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意思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祖国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他乡,又有何妨?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已亥杂诗之一》 清·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青山处处埋忠诚骨,为什么需要战场马革裹尸还。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龚自珍清朝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行者。 扩展资料: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亥杂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勒古诗还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句的意思是:世界很大,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之一》。
诗句的意思是:世界很大,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另外,毛主席在爱子牺牲后,也曾经用这句话来激励广大解放军战士.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若解决了你的问题,请采纳一下,谢谢
勘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出自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近日在观看河南省中小学“名师课堂”时,看到这样的说法:
当时稍有怀疑,便上网去查,网上多处都显示这两句诗出自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还给出了原诗:
看到这里,我就更怀疑了,是我之前学习的诗不对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龚自珍的没错,但全诗的前两句可不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诗前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随后我又查阅了龚自珍的诗,《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共315首。
然后,我对这315首诗进行了检索,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出现“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句。也没有出现“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一句,更不用说两句一起出现了。
可见这两句诗根本不是出自龚自珍。
但,为什么网上会有这两句诗是出自于龚自珍的说法呢?我猜测大概是因为龚先生这组诗,数量多,且内容上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这种情感与这两句诗多抒发的情感是不谋而合的。
编辑于 2021-01-23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源自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
马援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他年过花甲之际,仍向光武帝请求出征交趾,面对皇帝担其不能安享晚年之忧时,大义凛然地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意大丈夫战死沙场上,死得其所,不安老死于户牖之下。
不过要讲原诗,应该脱胎于清末徐锡麟,他所创作的七言绝句《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而非通常所说的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徐锡麟
毕竟这样慷慨一句与"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既不合意又不押韵。
至于最终成句者,则是毛主席。当年他作为热血青年,从韶山冲走出时,为其有牺牲多壮志,而立下的豪迈誓言。
青年毛泽东
而后当毛岸英牺牲后,对于是否要把儿子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毛主席忍住悲痛,以这一句诗作答∶"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充分显示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从此为国人所悉知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释义: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向东从此辞官策马奔赴天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扩展资料:
《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组诗运用多种手法,艺术风格多样,既有雄奇又有哀艳。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释义: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向东从此辞官策马奔赴天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编辑于 2021-04-08
查看全部9个回答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材解读与........
值得一看的青山相关信息推荐
青山处处埋忠骨?立即下载拼多多APP,迅速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晋中 加盟一个零食铺要多少钱,卖不完可退换货
值得一看的零食相关信息推荐
加盟一个零食铺要多少钱,大型零食厂家,一对一供货,卖不完的货源可以退还厂家上千种产品,开店即送万元货源大礼包。
海南苏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告
更多专家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什么?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零食店的加盟,度小满旗下信贷服务,至快1分钟到账!
零食店的加盟,度小满旗下信贷服务,年化利率7.2%起日利率0.02%起,至高可贷20万!
广告2022-03-2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释义: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向东从此辞官策马奔赴天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嘉庆十九年,从徽州护送妻子的棺柩回到杭州,存放在湖西的茅家埠。著四篇《明良论》,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君权专制进行抨击。令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他欣然加墨批点,认为他的论述正中当今政治要害,是别具一格的见解。后回徽州后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重修工作。 文章简介: 《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400赞·90,771浏览2019-05-13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什么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这是毛泽东主席的亲生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毛泽东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泽东主席说出的一句诗。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扩展资料: 一、题目典故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二、写作背景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主席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 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山处处埋忠骨
634赞·15,978浏览2019-03-02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源自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 马援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他年过花甲之际,仍向光武帝请求出征交趾,面对皇帝担其不能安享晚年之忧时,大义凛然地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意大丈夫战死沙场上,死得其所,不安老死于户牖之下。 不过要讲原诗,应该脱胎于清末徐锡麟,他所创作的七言绝句《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而非通常所说的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徐锡麟 毕竟这样慷慨一句与"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既不合意又不押韵。 至于最终成句者,则是毛主席。当年他作为热血青年,从韶山冲走出时,为其有牺牲多壮志,而立下的豪迈誓言。 青年毛泽东 而后当毛岸英牺牲后,对于是否要把儿子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毛主席忍住悲痛,以这一句诗作答∶"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充分显示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从此为国人所悉知了。
180赞·105,588浏览2021-04-0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什么? — 找答案,就来「问一问」
6258位专家解答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材解读与......
值得一看的青山相关信息推荐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广告
【GG Play应用商店下载】—外服账号获取
南昌莱飒网络科技广告
?正在加载
评论
7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释义: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向东从此辞官策马奔赴天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扩展资料:
《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组诗运用多种手法,艺术风格多样,既有雄奇又有哀艳。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释义: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向东从此辞官策马奔赴天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拓展资料:
《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组诗运用多种手法,艺术风格多样,既有雄奇又有哀艳。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释义: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向东从此辞官策马奔赴天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扩展资料:
《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组诗运用多种手法,艺术风格多样,既有雄奇又有哀艳。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这连绵的青山处处都是好地方,处处都可以用来埋葬忠勇壮士们的遗骸,何必要再去用马革包裹遗体送回故乡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所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节选自这两处。
“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主要表现了出征者即便面临为国捐躯的情形,也仍旧觉得死得其所,为国家奋不顾身,根本不考虑身后事的无畏与伟大。这两句话充分地体现着满腔报国之心的豪迈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