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玄同,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有哪些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7 10:35:02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钱玄同简介 关于钱玄同简介


1、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字音韵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在日本期间,曾师从章太炎先生,学习文字音韵之学。
2、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3、三十年代还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4、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1月17日,钱玄同忽然右脑部溢血,在北京的德国医院逝世。

钱玄同的介绍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又号疑古、逸谷,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前夕改名玄同。汉族,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1887年9月12日(农历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月十二日)出生,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钱玄同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三十年代还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钱玄同废汉字的评价

关于钱玄同废汉字的评价如下:
当时满清无能。受列强凌辱。而汉字当时在书写上是受满文化影响需要避讳。加之西方强盛一切都是“西方论”(很简单的例子。玻璃,时至今日应该还有很多人认为玻璃是西方传入中国。其实西方和中国的玻璃是不同。中国玻璃是原产的。)
带有这样思想,钱先生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废止汉字(本意还是希望中国复兴,不失为种“曲线救国”)。其实早年建国後,也是推行繁体至罗马字的道路,但我们推行至二简(当时已经推广了)却戛然而止。
但钱玄同认为,中国文字,其字形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意义又模糊,文法极不精密;其在今日学问上之新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汉字难认难记难写、意思模糊不够准确、跟不上时代,应当被拼音取代。甚至连汉语都不要了,改用世界语。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汉字(繁体)难认难记造成了教育无法普及的问题,教育无法普及的话救亡图存则无从谈起。因此,当时不少人都响应了钱玄同的号召。温和者如陈独秀、胡适认为,先废汉字,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
激进者如鲁迅,也说过“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在临终前更是说过“汉字不死,中国必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郭沫若给鲁迅的挽联中也重点提到,平生功绩尤拉化。所谓的“拉化”,就是拉丁化、拼音化。
当然,也有不少人反对废除汉字。比如钱玄同的老师章太炎,他虽然曾提出切音方案,但那只是“令本音画然可晓,非废本字而以切音代之”,就是方便去认读而非废除汉字。章太炎是坚决反对废除汉字的,他认为汉字与中华民族历史有难以分割的联系,通过汉字可以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激励种性。
因此,当时的保守派和激进派争论得非常厉害。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这种争论又带上了新旧文化之争的色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钱玄同四十岁 钱玄同死过三次是怎么回事

钱玄同  钱玄同原名钱夏,后改名为钱玄同,是武肃王钱镠之后,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父亲,与鲁迅、黄侃、秋瑾等人交好,没有钱玄同的劝说也许文学史上就没有鲁迅这个名字。   钱玄同四十岁   钱玄同出自章太炎门下,与乃师的恃才傲物、目无余子一样,钱玄同思想激进、言辞偏激。为表示对封建遗老的憎恶,钱玄同曾愤言: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钱玄同说这话显然是为了彰显自己坚决、彻底的激进态度,可是当他说这话时他大概忘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自己也有变老的一天。钱玄同冒天下之大不韪,信口说出的这句话为自己日后留下了口实、把柄,从而引发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  1928年9月12日,钱玄同41周岁寿辰,胡适特意作了一首言辞幽默的打油诗《亡友钱玄同先生周年纪念歌》寄给他,全诗如下:  该死的钱玄同,怎会至今未死!一生专杀古人,去年轮着自己。可惜刀子不快,又嫌投水可耻,这样那样迟疑,过了九月十二。可惜我不在场,不曾来监斩你。今年忽然来信,要作成仁纪念。这个倒也不难,请先读《封神传》;回家去挖一坑,好好睡在里面,用草盖在身上,脚前点灯一盏,草上再撒把米,瞒得阎王鬼判,瞒得四方学者,哀悼成仁大典,年年九月十二,到处念经拜签,度你早早升天,免在地狱捣乱。  胡适这首打油诗虽然带有开玩笑的意思,但是却也将钱玄同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所以钱玄同读后哭笑不得。  钱玄同过了四十岁,可是他并没有死。非但没有死,相反还活得很滋润。为了不让别人说他食言,钱玄同废钱姓而以疑古玄同为名。如此一番掩饰之后,钱玄同便心安理得地静居书斋,享受教授清福。   钱玄同死过三次是怎么回事   1927年(民国十六年),钱先生年届40时,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当时正值张作霖进北京自称大元帅,白色恐怖笼罩,为避免引起麻烦,这个专刊并没有刊行。但在与南方交换广告时,这个专刊的要目在南方某刊物上登出来了。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互相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致信函悼唁,在北京演出了一场悼念活人的闹剧。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夏,北平汉奸文人、伪古物陈列所所长钱桐病故。汉口的英文《楚报》误将钱桐为钱玄同,发了消息。他在南方的学子见到后,非常悲痛。虽北平已沦陷,仍有人寄去挽联等悼唁。家里人收到后,都瞒着他烧掉了,怕他生气,因为他对接受日伪聘任的人有切齿之恨。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1月,为解决李大钊子女生活困窘和筹措赴延安的路费,钱先生拖着病体,四处联系变卖大钊的藏书。1月17日傍晚,钱先生从外面回来,即感身体疲惫、头痛,立刻送往医院,确诊为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仅52岁。

钱玄同的人物生平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二日出生于浙江吴兴(清湖州府归安县)。 1904年(光绪三十年),时年18岁,在湖州剪辫,与友共办《湖州白话报》,封面上只写“甲辰年”、不书光绪三十年,以示不遵清代王朝。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习师范,与章太炎、秋瑾等人交往。次年入同盟会。 1908年(光绪三十八年),始与鲁迅、黄侃等人师从章太炎学国学,研究音韵、训诂及《说文解字》。1910年(宣统二年)回国后曾任中学教员、浙江省教育总署教育司视学、北京高等师范附中教员、高等师范国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编辑、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等。他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致陈独秀的白话信,并敦请他人用白话作文。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后,钱玄同先在杭州教育专署任科员、视学。1913年(民国二年)到北京,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附属中学国文、经学讲师。1915年(民国四年),就任该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文字学教授。 1917-1927年,兼任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同年他向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投稿,倡导文学革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揭幕人之一,成为倡导新文化,攻击封建主义,提倡民主、科学的勇士。钱玄同从1913年到北京高等师范执教,连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任专任教授二十余年。他讲授的课程,以音韵学为主,还有“说文研究”“经学史略”、“周至唐及清代思想概要”“先秦古书真伪略说”等。并长期任国文系主任。1917年(民国六年),加入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为会员,会长是蔡元培。该会宗旨是研究本国语言选定标准,以备教育界采用。兼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常驻干事,致力国语运动。他在《新青年》上发表《对文学刍议的反应》,激烈反对作文“用典”即。他说:“凡用典者,无论工拙,皆为行文之疵病。”他 提出“文学之文,用典已为下乘;若普通应用之文,尤须老老实实讲话,务期老妪能解,如有妄用典故,以表象语代事实者, 尤为恶劣。” 1918年(民国七年),《新青年》也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第4卷第1号开始用白话文出版。同年,钱先生成为《新青年》的轮流编辑之一。在这期间,他曾动员鲁迅给《新青年》写文章。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就是钱玄同催促他写出的头一篇作品,并且头一次用鲁迅作笔名。1919年(民国八年),他成为“国语统一筹备会”的会员,并任常驻干事。同年,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出版了《国音字 典》,最终由教育部公布成为教育标准,钱玄同起了关键作用。1920年(民国九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提出:“对于汉字形体的改良……选取普通常用的字约三千左右,凡笔画繁复的,都定他一个较简单的写法。”钱玄同抄用的简体字,大部分是固有“拟体字”,新造字则不多。但不论造新的还是采旧的,钱玄同抱定的“唯一主张”是:减省笔画。钱玄同通过学术的方法,以学理来阐明注音字母的合理性,并以自己的专长,通过学术的途径,为推进国语尽力。在论及“国音”、“京音”问题时,主张国语当以在现在社会上最占势力的普通话为根据,决不能以北京一隅的方言为根据。 钱玄同认为,改用拼音字母需要10年的准备,因此他提出了十项筹备事项和五项“补偏救弊”的办法。 1922年(民国十一年),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4次大会上,钱玄同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 ,并成为“汉字省体委员会”委员。1925年(民国十四年),钱玄同与黎锦熙一起创办并主持《国语周刊》。“国语统一筹备会”于1928年改组为“筹备委员会”,于1935年又改组为“国语推行委员会”,他都一直任常务委员。同年,钱玄同抱病坚持起草了《第一批简字表》。可以说,建国以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钱玄同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做过很多坚实的奠基工作,他称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驱。1928年(民国十七年),钱玄同曾任辞典处国音大字典股主任。1928年7月12日,国民政府大学院(即教育部)电请钱玄同、黎锦熙为“国语统一会”的筹备员,改组国语统一筹备会。9月26日,中华民国大学院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12月国语统一筹备会改称“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钱玄同、黎锦熙、陈懋治、汪怡、沈颐、白镇瀛、魏建功为常务委员。 1931年(民国二十年),钱玄同任国音字母讲习所所长。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钱玄同与黎锦熙共任《中国大辞典》总编纂。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钱玄同又提出《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并自己起草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2300多字。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大学院公布了其中的324个字。这是历史上由官方公布的第一批简化汉字。此外,钱玄同还倡导使用新式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公元纪年法、汉字横行书写等。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1月17日,钱玄同忽然右脑部溢血,在北京的德国医院逝世。

在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中,钱玄同充当什么角色

在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中,钱玄同充当批判新文学的角色。
1918年3月15日,一封署名“王敬轩”的读者来信在《新青年》发表,该文用文言写成,不用新式标点,作者用封建卫道士形象,列数《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罪状”,极尽诋毁之能事。
同时刊出的,还有刘半农用白话写的《复王敬轩书》,该文洋洋万言,与王敬轩观点针锋相对。这两篇言辞激烈、水火不容的文章拉开了“双簧”大幕。
其实,“王敬轩”正是钱玄同的化名。由于对旧式文人非常熟悉,他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守旧派对新文学的种种误解、歪曲,足以乱真。
刘半农的复信,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反驳谩骂,风格直爽泼辣,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将林纾作为“反角”强拉进来,指名道姓地痛斥攻击。
这场激烈的“双簧戏”中,钱玄同、刘半农放下文人矜持,借助自我“炒作”、自我反驳的做法,为反对旧文学、提高新文学影响力立下汗马功劳,给这场文学革命增添了些许戏剧色彩。
双簧戏:
双簧,为一种民间艺术,源于北京的一种曲艺名字,由前面的一个演员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员在自演自唱一样。“双簧”作为一种节目,出现于清朝末年,据说是由慈禧太后定名的。
如今,双簧仍然活动在艺术舞台中,多用于相声。此外,在双簧前,演员一般需要穿上大褂等服饰,在前面的演员需要梳理一个向上的辫子。双簧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
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钱玄同的所有作品

在民国遇见鲁迅
可以触摸的民国·侧影:关于反抗帝国主义
钱玄同文字音韵学论集
疑古玄同 钱玄同随笔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钱玄同文字音韵学论集
钱玄同(1887.9.12—1939.1.17)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浙江吴兴人。原名钱夏,字中季,号疑古、逸谷、德潜。1906年去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与鲁迅同修章太炎的文字学,并在章创办的《教育今语》上发表文章。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在浙江海宁、嘉兴等地教中学。辛亥革命后任浙江教育总署司科员。
1913年9月到北京,在北京高等师范附中教国文,后升任高等师范国文系教授。1915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寄陈独秀》、《寄胡适之》等许多文章,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反对封建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同年参加教育部国语研究会。1918年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多次约请鲁迅为《新青年》撰稿。同年写作的《尝式集序》对于新诗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19年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常驻干事,从此潜心于音韵学、文字学的研究,硕果累累。1923年参与创立国语罗马字拼音委员会,1928年任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至病逝。

钱玄同和徐绾贞结婚多年无子受嘲讽,坚持一夫一妻不纳妾,后来怎样了?

后来徐绾贞为钱玄同生了孩子。钱玄同的妻子徐绾贞体弱多病,因此多年来一直没能孕育成功,可能是钱玄同坚持一夫一妻不纳妾的做法感动了上苍的缘故,徐绾贞既然不可思议的为其产下了六个子女,扬眉吐气。
钱玄同和徐绾贞结婚多年无子受嘲讽,坚持一夫一妻不纳妾,后来两人如胶似漆,拥有了好几个自己的孩子,幸福了一辈子。
后来两个人过得十分幸福,还生了好几个孩子,而且孩子们都很出名,钱三强就是他们的孩子。
鲁迅和许广平的浪漫师生恋,至今仍是一段佳话;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认识许之前,鲁迅就曾有过一段婚姻。只是因为这段婚姻源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鲁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抗,并狠心抛弃了对方,致使人家孤独终老。
20世纪初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西方的先进思想传入国内,滋育了一大批新青年。他们高举自由的旗帜,试图推翻在中国根深蒂固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思想,这其中像鲁迅一样摒弃包办婚姻、抛弃原配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
可是,有这样一位文人,是鲁迅在新文化革命中的战友,也是新思想的推崇者,最终还是默默接受了包办婚姻。他就是钱玄同。
有心追求恋爱自由,无力反对兄嫂之言
钱玄同的父亲曾是清朝的吏部官员,62岁那年老来得子生下了钱玄同。12年后,钱老先生与世长辞,而钱玄同的生母也于4年后去世,于是他只能投靠比他大34岁的哥哥钱恂。
钱玄同17岁时,兄嫂觉得他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便开始为他物色妻子。可是作为一名新青年,钱玄同怎么可能向封建包办婚姻低头呢?于是他明确表示,自己追求自由恋爱,坚决不可能接受包办婚姻。
钱恂虽然是钱玄同同父异母的兄长,却一直将幼弟视如己出;加上他曾担任多个国家的大使,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所以对西方思想也略有耳闻。
他很能理解弟弟对新思想的热爱,但是又深知祖宗规矩的必要性。被夹在中间的钱恂左右为难,急中生智,挑选了徐元昭的女儿徐绾贞为钱玄同的相亲对象。
原来,钱家和徐家世代交好。钱老先生晚年体弱多病之时,也曾将钱玄同交给徐元昭抚养。所以钱玄同和徐绾贞从小一起长大,二人可以说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钱恂这一做法,既满足了钱玄同,也不违背祖制,可谓两全其美。
果不其然,这段婚姻虽然是包办婚姻,可钱玄同却十分满意。婚后和妻子如漆似胶,十分甜蜜,二人便这样携手走过了一生。
无子饱受嘲讽,坚决一夫一妻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钱玄同和徐绾贞结婚多年,感情甚笃,却因为徐绾贞从小体弱多病,二人一直没有孩子。这时,钱玄同身边有很多朋友开始劝他纳妾,建议他赶紧娶个小老婆为家族延续香火。对于纳妾一事,钱玄同始终持反对态度,他曾慷慨激昂地说:我自己是个反对封建制度的人,又怎么可能会娶三妻四妾呢?我要是不坚持"一夫一妻",那不等同于打自己的脸吗?
说来也是巧合,就在钱玄同说完这句话之后不久,徐绾贞便有了身孕,并在怀胎十月后为他诞下了长子钱秉雄。之后几年,徐绾贞的肚子更是愈发地争气,接连为他生下了好几个孩子。
钱玄同
鼓励长子自由恋爱,主张三子修改大名
钱徐二人一共生有5子1女,其中3个早夭,另外的孩子长大后也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在各自的行业都出类拔萃。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钱家的三子。
钱三子原名钱秉穹,因为身体强壮,又排行老三,所以在学生时代有一个绰号叫"三强"。后来,钱玄同无意中听说了这个外号,甚是满意,便主张将钱秉穹改名为钱三强,祈望儿子"德"、"智"、"体"三强。
钱三强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物理系,并致力于原子能的开发。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更是成为了我国屈指可数的原子能大师,为原子弹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因此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能之父。
和多数父母不一样,在恋爱方面,钱玄同提倡子女们自由恋爱、大胆追爱。据说,长子钱秉雄交了女朋友,钱玄同得知后大为喜悦,来回奔走通知各家亲戚朋友,并自作主张组织他们一同前往公园为儿子举办"订婚仪式"。
在聚会现场,钱玄同和亲朋好友们举杯欢庆,兴奋之余还不忘来一篇即兴演讲,甚至直接多次高呼:"反对包办式婚姻!"其热情和开放可见一斑。
"包办式婚姻"是制度的问题,但其引发的后果却不应该由弱女子一人承担。像鲁迅、郭沫若等人,为了追求新思想潮流、摒弃包办婚姻固然没有错,可是抛弃糟糠之妻、让她们在世人的白眼下度过余生。这样的做法就一定正确吗?当然,有爱情基础的钱玄同无疑是幸运的,晚年的他事业有成、子孙满堂,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福报了。

钱玄同:人活40,不死就枪毙,41岁生日胡适写文骂他为何不死

人的思想,是最易变的东西。年轻时候是一回事,等到岁数渐长了又是一回事。甚至有的时候,只是看了本以前没看过的书,去了个新地方,思绪也是瞬息万变。
现代学者钱玄同历经时代变迁,从一个“老古板”变成现代文化的推崇者,前后思想转变就非常大。
不过关于想法的改变,钱玄同还有好几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名言“人到四十就该枪毙”,就没少被人嘲笑。
钱玄同生于1887年,也就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个书香世家,原名师黄,字德潜,是浙江吴兴人。
其父钱振常六十二岁才有的他,对这个老来子十分上心,钱玄同才四岁,钱振常就亲自教导他,让他站在书架前日日苦读书。
和当时大多数文化家庭的小孩一样,钱玄同受的是封建儒家教育,讲求对朝廷、君主怀有敬畏,国学功底也要深厚。不过钱玄同对自己小时候这段读书经历的印象不是很好。
到了晚年,他还常说自己腿脚差,就是因为当时读书站得久了,还称自己当时背得滚瓜烂熟的东西是些“鬼玩意儿”“屁款式”。
钱玄同少年时代时,国内陆陆续续发生了几件革命大事。以前,因为环境封闭,钱玄同一直保持着对清廷和皇帝的敬意,见不得别人说一点不好。
不过十六岁后,钱玄同在报纸上屡屡看见“革命”二字,又辗转读到了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訄书》等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书,心里顿时燃起了反清的念头,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于钱玄同来说,此时他的革命念头是民族革命,反清也纯粹是因为排满,想要复兴汉族文化,倒不是真想推翻封建 社会 。
这是钱玄同思想的第一次巨变,他还剪掉了辫子,宣示“义不帝清”的决心。和朋友办报,要在封面写日期,他也绝不肯写成“光绪”这个清朝年号。
1906年,钱玄同兄长安排下,与徐婠贞结婚,并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钱玄同的变化也不少,他在东京见了当时正在《民报》做主笔的章太炎,对 章太炎 极尽崇拜,听他讲文学、音韵学。
更加立志要灭绝清廷,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号曰汉一,认为文化体制“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
他对清廷这种刻骨的仇恨,在1911年终于得到纾解。10月10日,武昌首义,各地云从,辛亥革命大爆发,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社会 终于崩塌。
清朝灭亡,钱玄同自然十分振奋,认为这正是光复汉族的大好机会。为此,他还费了不少心血,参考古书以及诸位大家考证,做了一身《礼记》中所说的古代服装“深衣”。
为了身体力行,复兴国故,他就这样戴上高冠,穿着深衣到上班的地方去了。
当时革命、创新思想满天飞,他这种迂腐行为自然只能引得一番哄笑。钱玄同倒也没那么容易被打倒,还是乐此不疲地做复古。
不过很快,钱玄同思想的第二次巨变就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重又开始尊孔读经。这样倒行逆施的举措,自然落得一个败亡的下场,已经年近三十的钱玄同大受挫败。
亲眼目睹行古不但不能救国,还会损民利敌,钱玄同从此醒悟:凡事是前进,决无倒退之理。复古之梦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反古的新思想。
他更加认识到,自己就是“纲伦压迫下的牺牲者”,势必要反对纲伦,打倒封建毒蛇。
钱玄同开始频繁活跃于新文化运动和国语运动。他经常给胡适所办《新青年》投稿,做了编辑后,还动员鲁迅给《新青年》写稿。
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钱玄同动员鲁迅写出的,可见钱玄同已经彻底走上了反古道路。同时,他学术方面也是建筑颇丰,所著的《文字学音篇》是国内大学最早的音韵学科教科书。
钱玄同生平最出名的一件事,应该是参与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主张“废除汉字”。他这个人一旦有什么思想,多半就有点偏激。
当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大力推行白话文、新文学,后来干脆主张废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来代替。
有趣的是,当时本来很多人反对新文学,钱玄同此言一出,这些人就纷纷转移阵地,去大骂钱玄同,反而让新文学的空间大了一些。这样看来,钱玄同对推进新文学还是有很大帮助。
钱玄同还有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四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枪毙。”然而他四十岁的时候并没有枪毙自己。
为此,在他四十一岁过生日的时候,胡适还专门为他写了一首诗歌《亡友钱玄同先生成仁周年纪念日》:该死的钱玄同,怎么至今未死……
不仅没死,钱玄同还活到了五十二岁,因为脑溢血而猝然离世。本来听说一个学者五十二岁去世,是件令人惋惜的事情,但因为他那一句惊人之语,不少人心里的想法估计也很微妙。
钱玄同和妻子徐婠贞的感情甚笃。徐婠贞虽是旧式女子,又是他年轻时娶的,但钱玄同不像当时许多文人一样抛妻,而是一生没纳妾。
夫妻二人共同养育了五个子女,其中一个,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钱三强。
钱三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在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获博士学位。
回国以后,钱三强运用所学,对中国原子能事业、“两弹一星”计划都做出了巨大贡献。逝世以后,他还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玄同钱三强父子,一个文化,一个 科技 ,都有所成就,确是一门国士。
虽说思想易变,但其实到了年纪,大多数人都僵化了,或者受了刺激从此颓废。钱玄同却能在思想的几次巨大转变后调整自己,重新投入巨大精力在事业上。
虽然说时不时热情过剩闹出笑话,但毕竟在语言文字方面著书立论,是个难得的人物。

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有哪些

19世纪末,满清皇朝日落西山,中国面临列强瓜分危机,许多有志之士,走出国门,寻求强国之法。回国后,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冲锋陷阵,顽强奋斗,建立了功勋。钱玄同就是其中成绩卓著的一位。 《新青年》的干将 在1917年《新青年》发端的文学革命中,熟悉封建文化的钱玄同,针对当时中国文坛最有势力的桐城派和文选派,提出打倒“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两种文妖,并在《尝试集?序言》中进一步阐明这一观点:“这两种文妖是最反对那老实的白话文章的,因为作了白话文章,第一种文妖便不能搬运他那种垃圾旧典故、肉麻的辞藻;第二种文妖便不能卖弄他那些可笑的义法,无谓的格律。并且若用白话作文章,那么会作文章的必然渐多,这些文妖就失去了他那会作文章的高贵身份,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的。”一针见血揭穿了卫道者们抱住旧文化不放之目的在于垄断文化。 钱玄同还敏锐地将文学革命与反封建的政治内容联系起来,认为倡导白话文,就是“去铲除阶级制度里的野蛮款式”,所以“对那些腐臭的文学,应该极端驱除,淘汰净尽,才能使基础稳固”。将斗争矛头,直指旧文学赖以生存的“阶级制度”。 文学革命大旗举起后,为壮大文学革命声势,钱玄同与刘半农合演“双簧信”:1918年3月,在《新青年》四期三卷上,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以反对新文化运动顽固派身份写《文学革命的反响》,历数新文化运动的罪状,攻击《新青年》;刘半农则以新文化运动的捍卫者身份作《答王敬轩》,洋洋万言,痛快淋漓地把王敬轩所列罪状,一条一条,驳得体无完肤。一时反对声浪大高。有作文为王敬轩鸣不平的,有写信直接责问《新青年》的,顽固派代表人物林琴南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要蔡将陈独秀、钱玄同从教师中除名。还在上海《新申报》上自撰文言文小说《荆生》,影射攻击钱玄同,希望军阀来镇压文学革命。“双簧信”也引起了《新青年》内部胡适的不满。他认为“太轻薄”,“有失士大夫身份”。 鲁迅的《狂人日记》,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其特有的深刻性,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有力地推动了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斗争,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战斗实绩,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钱玄同是《狂人日记》的催生者。当时鲁迅热衷于搜集碑贴,研究版本,钱玄同从鲁迅发表在《新青年》的“杂感录”中看到鲁迅有深刻敏锐的洞察力、犀利明快的文笔,有写小说的天才条件,就极力怂恿他写小说:“我常常到绍兴会馆去催促,于是他的《狂人日记》小说居然做成而登在第四卷第五号里了”(钱玄同《我对于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鲁迅在《呐喊?自序》里也说,是因为不忍抹煞钱玄同们“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终于答应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一篇《狂人日记》。”在《自叙传略》里又说:“初做小说是1918年,因了我的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