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说马其顿方阵当时无人可破?放到古中国会怎样?
- 2、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 3、马其顿方阵怎么破解
- 4、马其顿方阵是由哪国步兵方阵的改良而成?
- 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被其灭亡了三个!历史上的马其顿方阵有多厉害?
- 6、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在十三世纪还能有那么大威力吗?为什么?
- 7、马其顿方阵的战术与兵种比例?
- 8、马其顿方阵曾经一路横扫欧亚大陆 为什么最后会被罗马帝国消灭呢
- 9、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被其灭了三个,马其顿方阵究竟有多厉害?
- 10、马其顿方阵的优点与缺点
为什么说马其顿方阵当时无人可破?放到古中国会怎样?
打仗的时候要有策略,这是很多人的共识,当然不能乱打一通,除非这个乱打也是一种策略。同样的,士兵前行也要有策略,如何才能更有效的进攻或者防守。亚历山大大帝曾经有一种威名远扬的马其顿方阵,这种号称无坚不摧的方阵曾经是很多国家的噩梦。那么,如果马其顿方阵遇到我国古代的士兵,最后结果会是谁赢?
而且古代欧洲人打仗基本上是数百人,规模大一点也是两三千,发动万人战争那就是有非本土入侵,需要各个国家联合了。在古中国我们可以随意发起万人战争,动辄十几万人,著名的长平之战双方更是打动了几十万人,光赵国就有四十多万人参战。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之战和公元前332年的高加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
马其顿方阵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它整齐划一的作战模式。当时主要都是从小就一直逐渐成长在一起的公民兵,所以在方阵中每个士兵与身旁的人几乎都是非常熟识的关系。所以在作战的过程当中,他们几乎不会逃跑或者发生溃败,用整齐划一的作战方式来作战,这就是马其顿方式厉害的原因。
亚历山大大帝在作战中往往愿意出奇制胜,在他和波斯作战中数次都是用骑兵穿插对方的薄弱点,直接攻打对方的主帅。所以在数次会战中,真正获得胜利的并不是马其顿方阵,而是亚历山大用兵如神那就有读者会问了:马其顿军团如果跟当时中国开战会是个什么结果?
马其顿方阵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这种方阵不是全方位阵型,全方位阵型的全方位防御的话你想想该怎么排?大家围着一个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这样除了站在原地不动还能干吗?
而且古代欧洲人打仗基本上是数百人,规模大一点也是两三千,发动万人战争那就是有非本土入侵,需要各个国家联合了。在古中国我们可以随意发起万人战争,动辄十几万人,著名的长平之战双方更是打动了几十万人,光赵国就有四十多万人参战。
放在古代中国马其顿方阵就可以破解了,古代欧洲有几百人就可以称军阀了,几千人那就是小国国王了,几万人的军队基本上都是联合军,有几万人的军队的话那就是大国的国王,也是这附近几个小国的盟主。
古代欧洲人打仗基本上是数百人,规模大一点也是两三千,发动万人战争那就是有非本土入侵,需要各个国家联合了。在古中国我们可以随意发起万人战争,动辄十几万人,著名的长平之战双方更是打动了几十万人,光赵国就有四十多万人参战。
要说破马其顿方阵齐国上就行了,当年齐国险些被灭火,最后靠着火牛阵破了燕国和他们的联军,火牛阵真的是中国最神奇的阵法,只考蛮力没有阵型可言,可破万人大军。再者给项羽一万人,马其顿方阵一万人,项羽能把他们打到后悔来到这个世上。更绝点,给白起一万人,马其顿方阵的人一个都别想回去了,通通交代在这里。想玩花样多的?给韩信五千人,打到马其顿人绝望。
要我看马其顿方阵最重要的不是阵型(当然阵型也有关系)而是人,只要人够多,打什么仗都赢。做个假设,赵国长平之战那四十万人没有死,而是一路转战逃亡到了古欧洲,就按一路上死了十五万人,还有二十五万人,就让赵括领军,欧洲怕是姓赵了,因为赵括这一路逃亡肯定也明白实战的重要性,凭着饱读兵法这个条件,欧洲就要灭亡了。
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事实上,再厉害的阵法也绝对不是无敌的,因为组成阵法的核心是人,而只要是人就一定会有弱点。那么,面对刺猬一样的马其顿方阵,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去破解呢?
(一)马其顿方阵
看过《斯巴达三百勇士》的人可能都会对斯巴达人的战斗方式印象深刻,他们凭借天险将300人的人数劣势扭转为了优势,即采用右手长矛左手圆盾的战术,进攻时盾牌可以护住左边身体和队友,形成盾墙,长矛再从空隙中伸出,像刺猬一样的挺进方式。而马其顿国王历山大创建的经典战术便源于对希腊方阵的改良,早期的希腊方阵由斯巴达人首先发明,当金属盔甲和重步兵普及,士兵的灵活性越来越差,之前一窝蜂的乱斗式肉搏体现不出重步兵的价值,斯巴达人的这种战斗方式就能充分发挥重装步兵的优势。
而亚历山大改良之后的马其顿方阵一般采用这样的配置:简单说这是一种重装步兵的长枪阵,一般每列有16个人,横队长度看战场情况来定。每名士兵都配有6米多的长矛和圆盾来作为武器,前五排士兵将长矛持平对准前方 ,而后排的士兵则把矛以不同的角度向上倾斜,形成五层有层次的矛阵,在战斗当中,如果前排的士兵被击倒,后排的士兵能够及时接替,以确保队形的完整。
(二)如何破解它
从马其顿方阵的原理入手,找到针对它弱点的方法就没有那么难了。所以,马其顿方阵总体而言有三点无法克服。
首先,受制地形因素。一个马其顿方阵由256人组成,纵横都是16人,面积怎么说也得上百平方米。所以为了保持方阵的整齐,战场必须是平整的开阔之地,不能有坑、树木、沟渠,也不能在丘陵和山地作战。而且为了保持这样整齐的军阵,势必会影响行军速度。
其次,缺乏远程攻击。从马其顿方阵的人员配置和武器装备来看,使用长矛和圆盾,似乎意味着攻防一体。但缺乏强大远程攻击能力的马其顿方阵,在拥有远程消耗能力的敌人面前,可能这能站着挨射了,所以在网上才有那么多马其顿遇见秦军箭阵的假设出现。
最后,侧面后方薄弱。这种马其顿方阵推进起来,如一面长满荆棘的高墙,接近敌人后,前几天排士兵将长矛刺向对手,方阵前的每个敌人都要面对3~5根矛头,让人无可躲避。但很明显它侧面和后方却薄弱,如果对方采用灵活机动的骑兵部队扰袭的话,阵型容易溃散。
所以,综合以上这几点情况而言,想要打败马其顿方阵,最好的战术方法就是在山地丘陵地带伏击:先以地形分割其阵型,再以骑兵从侧翼骚扰,居高临下以箭阵突袭。
马其顿方阵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来源于希腊的步兵阵型。枪兵们只有短小的圆盾作为防护,排列成重步兵方阵,在可能的条件之下,极力加长作为战斗力输出的长枪。
另一部分就是在旁边随时等着发起致命一击的重装伙伴骑兵,他们可以在敌人忙于对于中央方阵的时候从侧翼卷击,从下图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致的阵型。
马其顿方阵的厉害之处在于兵种分开:骑、步、炮(弩炮)、弓分开布阵,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这要求极高的协调能力,步兵有着很强的自保能力,能够维持正面方阵枪兵战线的完整性。
理论上万无一失的阵法,在马其顿和继业者帝国的初期,真的找不到一丝突破口。而实际上随着战争的持续,马其顿阵法也露出了致命缺点,两次败于罗马军团手上,而且都是同样的原因。公元前197年,在库诺斯克法莱的一处山丘之上,罗马人利用他们阵法之中左右翼之间的空隙插入马其顿阵法之中,从而破了他们的阵法。而在彼得那会战之中,罗马军团已经在平原之上被马其顿方阵打得连连败退,马其顿人乘势追击,追到一处山坡之上,罗马军团同样利用方阵之间的间隙打入马其顿阵法之中,将他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在阵法之中的士兵拿着长枪无法作战,仅有的小圆盾和短剑,根本就不是罗马重兵的对手,一番恶斗之后,方阵内已经慌了手脚,罗马人直接杀敌两万。
所以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破解马其顿的方式无非就是破坏方阵的完整性或者阻止两翼骑兵的围攻。近战破解马其顿方阵需要部队有极高的士气、纪律性和灵活性,能够承受牺牲一小部分部队诈败,诱使马其顿方阵走上山区,导致阵型破裂,从而可以深入到马其顿阵型内部,将其打乱并歼灭之。
马其顿阵型组织起来很吃时间和地形,而到了后期,帝国还是看不到根本缺陷,坚持迷信长枪的长度,甚至于增加到6米以上,这样的枪杆子已经完全失去了机动性。马其顿方阵比罗马严密,攻击力更强,但是它对地形和战士的体能要求太高,一个战士要高度紧张随时保证队列完整,而且还要举着长枪,听领导者调令。罗马的百人队方阵就是专门针对古典长矛方阵的,更小,但更灵活,看过一种说法是罗马战术的容错率要高于马其顿方阵。
光听这个名字,这个战术体系更像是一个阵法,也确实,它算得上是一种阵法,只不过它所包含的东西更加的多,可以说在亚历山大的手上,它成为了一把利刃,为亚历山大开疆拓土。
马其顿方阵虽然在亚历山大手上发扬光大,但这并不代表着这就是亚历山大所创造出来的,马其顿方阵的雏形是古希腊时期的底比斯方阵,底比斯方阵主要依托的是底比斯人强悍的肉搏技巧和能力,而到了腓力二世所在的时期,兵器早已经经过了无数的改良,已经不再是古希腊时期的简陋的兵器了,不需要再把重心放在肉搏之上,于是腓力二世来了一个与时俱进,把底比斯方阵改造了一下,成为了符合时代特色的马其顿方阵。
而当腓力二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亚历山大大帝一边继承了亲爸的皇位,一边也把马其顿方阵继承了下来,他不仅继承了爸爸的遗产,还可开心的进行了二次改造,不过这次改造挺成功的,靠着改造老本,亚历山大收获了一个强大的军团,而且这孩子有点喜欢炫耀,自己一优秀就憋不住,非要去外面炫耀炫耀,就像那种学渣一下子逆袭成了学霸,总要向外人炫耀一下自己的好成绩,亚历山大也不例外,但是他这又不是成绩册,而是军队,怎么炫耀呢?打呗,把人家土地打下来,人不就知道自己厉害了吗?
他不仅这么想,还就真的这么做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庞大帝国依靠着马其顿方阵建立了起来,这也就算了,这个体系后来还被罗马军团继承和改良了,罗马把这用的可是相当的好,有事没有就用它,堪称是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绝对稳,而就依靠着这像“万金油”的马其顿方阵,罗马帝国最终建立,之后,马其顿方阵还被编入了西方军事理论史册之中,为后世军事家们所研究,可谓是完成了一个战术体系一辈子最大的梦想!
作为一个战术体系,不得不说,马其顿方阵真的十分的“时髦”了,因为它具有俩意义,一个广义,一个狭义,这可不是一个战术体系随随便便就能够得到的荣誉,广义的马其顿方阵讲究的是以重装步兵组成的方阵为核心,其他的兵种根据核心协同合作,而狭义的马其顿方阵就是指核心位置的重装步兵组成的方阵,可以说,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之下,重装步兵都是整个方阵的灵魂所在。
这个方阵的规模也很大,基本上是由4个小方阵组成的,而每个小方阵又是由16个当时叫做辛塔格玛的队伍组成,一个辛塔格玛也相当于一个小方阵,而且是一个16x16的方阵,这其实也就等于是一个正常情况下的重装步兵方阵至少要动用16384的士兵才行,这是一个对于当时的人口来说很庞大的数字,而且还不算上其他的兵种,就此就可以想象出一个完整的马其顿方阵是如何的庞大了。
在马其顿方阵出现之前,古希腊处在城邦时期,这个时候的军队在作战的时候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重装步兵的密集方阵,也因此,重装步兵才被认为是军队军种之中最强悍的一部分,现在来看当时的艺术作品,基本上英雄全是重装步兵的形象,至于其他军种才没有这样的待遇,而腓力二世很明显是一个关心军队内部协调发展的人,他将以前被鄙视的其他军种纳入自己的军队里,让他们也有了姓名,使得军队内部“百花齐放”,而不只是只有一个重装步兵“一枝独秀”。
确实,在现代先进的军事理论体系之下,不难发现,马其顿方阵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它的机动性太差了,上文已经说到了,马其顿方阵光一个重装步兵都有16384个人,这还不算上轻重骑兵、轻步兵和辅助兵,人数绝对不会少,而以重装步兵为核心也就把其局限在了最中心的位置,但是这样密集并且已经固定了的阵容,一旦有人来个诱敌深入打破这个队形,很容易使得这些军人自乱阵脚,很容易就能够取胜。但是这毕竟是一种理论说法,因为前锋部队的那些游骑兵会在你决定破坏整个队形的时候将你绞杀。
那同时期就真的没有办法破解马其顿方阵了吗?从同时期其他的军队还在采用单一的重装步兵战术就很明显能看出来似乎真的没有办法。
但当时没有办法,不代表没有破解办法。破解办法并不是取决于对手,而是要看这个战术之中所有人的合作是否协调。
首先,作为先锋部分,重骑兵是否能够有效率的把敌人的侧翼防御给击破;其次是重步兵方阵,这要看这个方阵的抗压能力了,因为只有他们能抵得住敌人一个劲的重装步兵的袭击,才能够为友军的的进一步的突破赢得时间,不然重装步兵完全碾压,其他身体素质远不如重装步兵的军种很容易被剿灭。
最后是轻步、骑兵是否能够把来自敌方侧翼的攻击给顶住,保证整个队伍的侧翼是安全的,而这三个要素是不能够少的,就算是只有一点做不好,都很容易导致整个队伍全军覆没,所以说团队之间的协调真的十分重要。
不过破解方式虽有,不过在当时的其他国家的队伍真的是没有办法破解的,毕竟其他国家远没有这样的多军种协同意识,没有那么重的后勤意识,更没有组合协同意识,更多的是一盘散沙,又如何和马其顿方阵争呢?如果只论当时,能打败马其顿方阵的也就只有马其顿方阵而已。
主要是防守作用很明显,当时的敌人一般吃不了 兜着走,但机动性很差。所以配合弓箭和侧骑才是亚力山大的制胜之道。 破解是有的,如罗马常用的重型弩机、投石机等
有的当时有很多人可以破掉这个方阵,但是并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他们都害怕被别人报复。
说起马其顿方阵,相信很多喜欢研究兵法的小伙伴一点都不陌生。这是一种经过改良之后的步兵方阵,来自于希腊。而将之发明光大的是亚历山大大帝。那么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方法吗?
我们先来了解:马其顿方阵的布局。这是一个纵深16人的横队步兵长枪阵。而方正的长度会根据战场的情况做不同的调节。步兵的标配是6米的长矛,可以将6米开外的敌人捅伤,但随着不断的改进,长毛的长度最终加到了6米半。除此之外,步兵还要拿着直径约60厘米的圆盾防身。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步兵都有匕首或者是近战短剑,以备不时之需。
在缺少中奖的冷兵器时代,马其顿方阵成为了装甲师。了解文坊镇的布局,我们再来说行军打仗时的布阵手法。第1排的步兵一般都处在半蹲的模式,第2排的士兵会将矛头搭在第1排步兵的肩头,对迎面而来的骑兵发起攻击,减少马震带来的冲击力。如果第1排的战士不幸倒下,第2排会继续轮番战斗。
马其顿方阵也有弱点,这就是破阵方法。从正面看马其顿方阵非常的坚固,可以说是无懈可击,但是它的软肋是两侧。正面冲击的时候单兵作战可以用元盾抵御,弓箭的射击长矛可以解决前方的敌人,但是两侧却无法保证安全,而且这个方阵要挪动的时候必须90度大转弯,这样也让敌人有机可乘。
所以在不是配合作战的情况下,马其顿方阵还是很容易破解的,如果有轻装步兵,有辅兵,有马其顿,那么这个方阵很难破。
马其顿方阵怎么破解
马其顿方阵怎么破解
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堪称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大杰作。方阵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希腊步兵编队,他们只有小型圆盾防御,但可以排列成重装步兵方阵,尽量拉长长矛以增加战斗力;另一部分是重伴骑兵,他们在敌人忙于中央方阵时可以突袭侧翼,实施致命打击。
马其顿方阵的优势在于兵种分离,每个兵种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步兵有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可以保持阵线的完整;骑兵能快速机动,打出意外效果。在战争初期,这一理论上可谓万无一失的阵形表现得非常强大,几乎无往不胜。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马其顿方阵也表现出了致命缺陷,两次被罗马军团击败,这也使得这种阵形被推向了历史舞台的边缘。
罗马人在库诺斯克法莱一战中发现了马其顿方阵的漏洞。他们趁机从左右翼之间的空隙插入马其顿阵中,将其打破。在彼得纳战役中,罗马军团在平原上多次被马其顿方阵击败,但是在一处山坡上,没有退路的罗马军团发挥了惊人的战斗力,直接进入马其顿方阵中心,将其瓦解。
结果,马其顿方阵变得慌乱不堪,竟然不能用长枪形成优势。事实上,其只剩下了小盾和短剑,无法与罗马重兵抗衡。最终,方阵被罗马人直接杀死了两万名敌人。这一战,不仅是马其顿方阵的失败,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一页,它告诉我们,不管是再完美的阵型,也有其致命的缺陷,需要保持不断地创新和提升。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想要破解马其顿的方阵,其办法就是破坏方阵的完整性和整体性或防止两翼骑兵的围攻。在近距离作战中破解马其顿方阵,需要部队具有高昂的士气、纪律性和灵活性,能够承受少数部队的牺牲进行欺骗和击败,诱使马其顿方阵走上深山导致阵型破裂,从而深入马其顿阵型,对其进行扰乱和歼灭。
马其顿方阵是由哪国步兵方阵的改良而成?
马其顿方阵是由哪国步兵方阵的改良而成?
A.希腊
B.马耳他
正确答案:A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改良方阵。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被其灭亡了三个!历史上的马其顿方阵有多厉害?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值得学习
中国的历史文化能传承下来确实不容易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对我们的影响力很大
看过斯巴达三百勇士就知道了 冷兵器时代武将决定一切
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很有文化
在世界历史上,尤其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仗是没有章法的,但是马其顿方阵是一个例外,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被其灭亡了三个!历史上的马其顿方阵有多厉害?
马其顿方阵的人员编制:通常情况下,由64名士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初级方阵,四个初级方阵组成一个联合方阵,里面有步兵、重骑兵、辅助兵源。这些人组成一个集合体,在行动的时候统一起来,这个导致了很多的骑兵冲下来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导致被灭。这个就跟刘裕时期进行的那个方阵是类似的,这样的一个军团,很容易消灭对方的军队。
刘裕的方阵可以用2000人灭掉对方的3000骑兵的精锐部队,自己的伤亡很小,甚至是没有。这个就非常厉害了,马其顿方阵凶狠之处也是在这里。这个方阵的厉害就是各军种的相互配合紧密,跟我们的八卦阵一样,可以跟着你的进攻变化而变化,这个是不是太牛气了?亚历山大就是靠着这个来灭掉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
当然,马其顿方阵也是有弱点的,只要破坏了它的统一系统,攻其两翼或背面,避开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但是,想要突破侧翼,也是很困难的。因为投射武器的进步,令到对敌一方可以在远离方阵的地方通过箭射和投枪杀伤阵中士兵,瓦解马其顿方阵的攻击能力, 最终导致了这个方阵的瓦解。
所以,技术的进步才是战争取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你觉得什么才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在十三世纪还能有那么大威力吗?为什么?
完全不行,因为战场不一样了
马其顿是希腊时代最后的巅峰,这类的重甲方阵有很多局限性包括罗马方阵在内都有,就是转体太慢,阵型转个弯就乱套,在狭小的巴尔干或者双方人数超多的波斯战场,转体还不太费劲,在中世纪的主要战场,德国大平原或者阿拉伯大平原,笨重的方阵往往被装备了马蹬的轻骑兵绕着走,堵不住,追不上。而且排方阵需要军队极端纪律性,对中世纪普遍义务兵制也不适用(希腊是贵族职业兵)。实际上不用13世纪师承马其顿的罗马人中期就大改了方阵,把长矛换成了灵活的短剑,可见古典方阵局限性多大
一样很有威力,在平原上一样近乎无敌
战术用对了就有效
没有了吧,就像跟现在的枪干。等于找死,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在十三世纪可能仍然具有相当的威力,但可能受到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马其顿方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战术,其特点是长矛、盾牌和密集阵列,可以在战场上形成强大的防御和攻击力量。这种战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非常流行,而且在历史上也一直被使用。因此,即使在十三世纪,马其顿方阵的基本战术仍然可以发挥作用。
然而,在十三世纪,战争的形态和战场环境可能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会影响马其顿方阵的有效性。例如,中世纪的战争通常发生在开阔的战场上,这使得马其顿方阵在面对装备了马蹬的轻骑兵时可能会面临困难。此外,中世纪的军队通常由义务兵组成,他们的军事训练和纪律可能不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职业军队。这可能会影响马其顿方阵的组织和执行。
另外,十三世纪时,武器和战术也在不断变化。例如,骑士和弓箭手等中世纪特有的兵种可能会对马其顿方阵造成威胁。此外,中世纪战争的特点是混乱和混战,这可能会使得马其顿方阵难以保持紧密的阵型和控制。
总的来说,尽管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在十三世纪仍然可能具有威力,但是它可能会受到多种挑战和限制。要适应中世纪战争的环境并发挥最佳效果,可能需要一些适应和改变。
马其顿方阵的战术与兵种比例?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详情请参见以下链接:
先进的编制
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
方阵的布置
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马其顿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每个纵列的排头三人和末尾一人属于关键位置,因而选用骁勇而技术高强的士兵。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就象一把攻城锤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
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
方阵的配合
马其顿方阵必须和骑兵紧密配合,单纯依靠方阵是不容易取胜的,马其顿人在作战时会把方阵排成斜阵,即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斜面向外,这样就会根据具体需要从某一侧包围敌人。一般敌人在马其顿方阵面前不会被立刻杀的四散奔逃,象割草机一样利索(除非遇到马其顿方阵的冲锋。这一点在游戏中没有体现,马其顿方阵时可以整体合一,后面推前面,然后象一堵墙一样冲过去),他们大部分会为其所困,竭尽全力的躲避众多的矛头,而这恰恰是马其顿将军所要的,敌人被放在一个大大的案板上,那刀就是马其顿骑兵。游戏中的马其顿骑兵非常强,整体上要好于罗马共和国,这使他们有能力对抗并击败(拖住)敌人的骑兵,然后绕过头来,总后面重重一击,就像用刀剁菜板上的肉一样。这要求步骑协同,不能晚也不能早。另外在游戏中也没有体现马其顿游击步兵,他们主要是使用圆盾短剑着轻甲的轻步兵,善于近身(在《亚历山大大帝》中有表现)他们主要的任务是防御方阵侧后或跟随骑兵一起进攻。
马其顿方阵曾经一路横扫欧亚大陆 为什么最后会被罗马帝国消灭呢
还不知道:马其顿方阵的读者,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马其顿方阵是马其顿王国创建的一种强大的旷野战术。这种战术最大的特点,是攻击强劲,防守严密,无坚不摧,无人可破。马其顿王国也依靠这套马其顿方阵,征服希腊,攻陷巴比伦,横扫欧亚,成为历史上疆域广阔的大帝国之一。
那么什么是马其顿方阵?这个方阵有多强大?为什么马其顿王国依靠它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最终又是被谁被破掉的呢?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把步兵和骑兵结合起来协同作战的方阵。步兵居于中间,骑兵分居两侧。步兵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杆6.3米长的长矛,所有的长矛错落有致地向前挺进,同时也可以立刻倒转过来对着后面,整个方阵就像一个刺猬一样。除此外,两边的骑兵则灵活推进,协同配合。在步兵方阵冲散对方队形之后,骑兵来回冲杀,对敌人进行各个击破。
为什么马其顿方阵一兴盛起来后,就显得无坚不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看当时战争的总体面貌。
当时,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从原始部落时代往奴隶制时代推进。在原始部落时代,部落之间打仗没有什么章法,都是一窝蜂地往前冲,打败了又都四散奔逃。后来进入奴隶制时代以后,奴隶主贵族们把征战作为贵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在战争中展现他们的形象,展现他们的派头、气质。通过打仗获得尊严感。因此华丽的风格、齐整的形式,便在军队中被特别强调起来。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也是一样的。我们看原始部落时期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史料记载中,当时在战争中,有很多野兽都参与进来了,自然现象中的风沙雨雪也参与了进来,神仙鬼怪也参与了进来。为什么会这么热闹呢?其实不过是无章法的想象罢了。
但是,到了奴隶制时代,尤其是成熟的奴隶制时代,战争的打法就不一样了。
比如周朝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他们都是利用战车打仗。在旷野上,把战车排列好阵型,两边车辚辚马萧萧往中间冲杀。
欧洲战场打仗也是一样的,古希腊城邦战争,都是这样展现派头的作战方式。
不过这种打仗,虽然气势可以追求到,但明显缺乏战术素养。大家唯一依靠的,只有战士们身体的强壮和武器的锋利。谁的部队强壮,谁的武器锋利,就能够打赢。斯巴达当时为什么打起来很厉害,就是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进行严格军事训练,锻炼出了良好的身体条件。
马其顿王国的开创者腓力,通过深入的研究,明白在战场上打仗,不能光靠力量。力量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战术配合。也就是因为这样,他创造了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非常厉害,但是最终被罗马人给破了,马其顿王国最终也被罗马帝国给消灭掉了。那么,罗马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中国奴隶制时代战术的变化情况。
前面说了,中国奴隶制时代最正规的战争,是两支军队用战车排成方阵,往中间冲杀,依照力量来硬拼。
但是,后来很多战术逐渐摆脱了这样一种形式。比如长勺之战中,曹刿就不按套路出牌,等敌人三次击鼓,军队注意力松懈,力量减弱以后,再发动冲击。以此打败齐军。再比如晋楚之战,晋国也是利用“避退三舍”,把楚国诱进他们的埋伏圈,给予了楚国极大的杀伤。到了后来,孙武、吴起、孙膑这样的谋略家出现后,奴隶制时代的那种方阵形式,就全部给瓦解了。
罗马人之所以能够打败马其顿王国的强大无比的马其顿方阵,靠的也是灵活与谋略。
马其顿方阵虽然强大无比,无坚不摧。但是这种方阵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必须在平整的地方上打仗,而且阵型必须保持齐整不乱。如果遇到的地方不是那么平整,或者对方先采用冲乱其阵型的方式。那么,他们6.3米长的长矛,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实际上,罗马人正是采用这种方式,破了马其顿方阵的。他们首先是把马其顿军队引到不平的地方去,接着从侧翼往马其顿方阵里面钻洞。马其顿的步兵方阵前方和后方都坚不可摧,但是侧翼却是他们的盲区。罗马人的短剑和盾牌,正好可以从侧翼打进去,搅乱马其顿方阵的阵型,然后再实行各个击破。
毕竟这个阵型是由人组成的,并非是铁板一块。当它不是铁板一块的时候,它笨拙不灵活就显露出来了。而马其顿王国灭亡后,这种方阵就再也没有人使用过了。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被其灭了三个,马其顿方阵究竟有多厉害?
马其顿方阵的人员通常情况下,由64人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初级方阵,四个初级方阵组成一个联合方阵,里面有步兵、重骑兵、辅助兵源。这些人组成一个集合体,在行动的时候统一起来,这个导致了很多的骑兵冲下来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导致被灭。
马其顿在整个欧洲大陆上是非常厉害的,纵横无敌,方阵分为重装步兵,轻装步兵,重骑兵,辅助兵和雇佣兵,重装步兵是马其顿方阵中的核心,轻装步兵是重装步兵的协助兵种 。
马其顿军团的军队组织非常严密,阵法布置几乎没有破绽,而且在指挥的过程中异常凶狠,在训练、协同等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世界一流水平,可以说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强军团了。
马其顿方阵的厉害可以以时间轴为脉络来证明。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统一希腊后开始了东征,他率领马其顿军队3、4万人在奇里乞亚(今小亚细亚)古城附近的伊苏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伦北)与波斯帝国皇帝大流士三世率领的军队12万多人展开了大战,大流士将军队排成长达4公里的两个横队,亚历山大则将军队分成3个战斗队形:右翼是亚历山大亲自率领的重骑兵,中央是重兵方阵,左翼是由色萨利骑兵、伯罗奔尼撒骑兵组成的联盟,马其顿方阵的平推决定了交战的结局,方阵首先击溃了波斯军队的左翼,尔后亚历山大重骑兵和色萨利骑兵两翼包抄,合围并歼灭了大流士战斗队中央的希腊雇佣兵,波斯人见势不妙,四处逃窜,因而避免了波斯人被全歼的下场。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尽倾麾下四万帝国军队与波斯帝国的近百万军队,在巴比伦(今巴格达)以北的高加米拉地区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此战虽然波斯帝国也做了充足的准备,无奈时命不与,再加上对马其顿方阵的忌惮,导致军心涣散,马其顿方阵在亚历山大大帝的正确指挥下,最终以歼敌十多万人的情况下大败波斯军队,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也于战后被杀,马其顿帝国随之占领波斯帝国全境,波斯帝国灭亡。
在荡平波斯后,亚历山大率领大军一路向东攻到印度河流域,占领了古印度,自此,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被其占领了三个,征服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超过同时代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的领土面积总和,到公元前323年为止,亚历山大帝国是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亚历山大大帝在其短短13年的征战时间里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战绩,他有力地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了东西文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其顿方阵的优点与缺点
真实的马其顿方阵究竟有多厉害?今日,有友人数人来访。同是古代军事爱好者的我们,再一次讨论了有关古代马其顿帝国PK我们古代大秦帝国的老话题。期间,有朋友谈起6米长的长枪,马其顿人是怎么拿着作战的?是单手拿,还是双手拿?是只拿枪,而不拿盾牌,还是既拿长枪又同时拿着盾牌的?立刻让我们发现马其顿方阵一个对秦军的绝对弱点,及马其顿方阵根本防御不了密集持续的弓箭射击。 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那就先说说,一个古代马其顿战士,如果要耍一支6米的长枪,所必须要有的起码作战肢势了。长6米的长枪,单手使如果在是一个密集的方阵排列的情况下,是绝对毫无实战可能性的。单手使6米长的长枪刺杀敌人,那只能将长枪夹在腋下,一手做平推动作去刺杀前方的敌人。而历史上对马其顿方阵的描写是前5排马其顿战士使用2米左右的普通长矛,而后面的马其顿战士使用6米的长矛,以架在前排战士的肩上将几排长矛组成密集几乎同长度接触敌人的长矛墙来同时刺杀敌人。这里,单手将长矛夹腋下拿6米长矛的使用方法,怎么能单手将长矛从前排战友的肩上去刺杀敌人?一旦这个长矛手将6米的长矛单手拿到前排战友肩上去用刺杀的动作,在没有夹腋固定长矛的方向和借腋下控制长矛后,6米长的长枪就变成一个人以自己的手腕力量来做刺的动作了,这可能和现实吗?即使前面战友的肩可以做长枪的一个支点,但这个支点不是固定住长枪的,在前后几个战士都在做刺杀动作的时候,这6米长枪一旦从前排战友肩上划落,再单手举上或扛上前面的战友肩上吗,有这可能吗?所以6米的马其顿长枪绝对不是单手使用的作战武器。这种长枪必定是双手使用,才可能出实战效果的。可这样以来问题马上就又出来了,既然是双手用的6米长枪,那马其顿人又怎么同时拿直径1米左右的厚重大盾牌呢? 这个是以前网上得到的有关马其顿方阵的示意图,类似的这样描写马其顿人,一手拿长枪一手拿大盾牌的这类马其顿方阵的示意图,其实都是在乱画和无事实依据的瞎画。 一面直径1米左右的厚重盾牌是什么分量,古代马其顿人的盾牌是怎么使用的,其实这些做画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清楚。这些所谓的马其顿方阵的示意图完全就是西方的画家仅凭自己想象,画出来的错误的,且误导人的画。 真正的合乎逻辑的可能性是,马其顿方阵前5排战士是单手既使2米长矛,又同时拿着厚重大盾牌的。而5排后面的,使用6米长枪作战的马其顿战士,则是完全以双手拿长矛的作战方式进行作战的。他们是绝对不拿什么1米直径的大盾牌的,这不是他们不想拿,而是他们根本不可能拿。 在搞清楚马其顿方阵前5排战士后面拿6米长枪战士,是双手拿长矛不使用一米直径的大盾牌这一事实后,马上就可能想出如果马其顿方阵,对上拥有大量弓箭弩箭兵的大秦帝国军团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了。虽然马其顿人穿青铜护具,但充其量也就和战国的重装魏国军队一样了。当时身穿重甲的魏国步兵在对上大秦帝国军团后是什么结果,那马其顿方阵在对上秦军后的结果,也不会比魏国军队差不多少。
优点不易攻克,缺点是一人失手满盘结束。
菲利普的陆军改革最多的是步兵。最有经验的人都被安置在马其顿方阵的前线附近,每个人都打算作为一个更大的、训练有素的群体的一部分战斗。
优点
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相比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防守能力略为逊色,但攻击则凌厉得多,战败的雅典人这样描述,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不难理解,为何雅典人会在马其顿人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漫过底比斯人的阵地,仍然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埸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
缺点
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