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唇亡齿寒古文翻译
- 2、唇亡齿寒(古文翻译)
- 3、文言文《唇亡齿寒》全文翻译
- 4、唇亡齿寒的文言文翻译?
- 5、唇亡齿寒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周子劝说齐王救赵的理由有哪些
- 6、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7、文言文唇亡齿寒的翻译
- 8、《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有谁知道?
- 9、“唇亡齿寒”的古文翻译是什么?
唇亡齿寒古文翻译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玩(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23)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26)。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名,姬姓。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虞在晋南,虢在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翫(wán):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23)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4)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25)此句以下有删节。
(26)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冬天,晋灭掉虢囯。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
吴国为了邾国的缘故,准备攻打鲁国。吴王询问叔孙辄,叔孙辄回答说:“鲁国有名而无实,攻打他们,一定能如愿以偿。”退出来告诉公山不狃。公山不狃说:“这是不合于礼的。君子离开自己的国家,不到敌国去。在鲁国没有尽到臣下的本分而又去攻打它,为吴国奔走听命,这就可以死去。有这样的委任就要避开。而且一个人离开国家,不应该因为有所怨恨而祸害乡土。现在您由于小怨而要颠覆国家,不也很困难吗?如果派您领兵先行,您一定要推辞。君王将会派我去。”叔孙辄悔恨自己说错了。吴王又问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回答说:“鲁国平时虽然没有亲近的盟国,危急的时候却一定会有愿意共同抵抗的援国。诸侯将会救援它,是不能如愿以偿的。晋国和齐国、楚国会帮助它,这就是吴国的四个敌国了。鲁国是齐国和晋国的嘴唇,唇亡齿寒,这是您所知道的,他们不去救援还等什么?”
唇亡齿寒
【原文】
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仇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若使子率,子必辞,王将使我。”子张疾之。王问于子泄,对曰:“鲁虽无与立,必有与毙;诸侯将救之,未可以得志焉。晋与齐、楚辅之,是四仇也。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不救何为?”
【译文】
吴国为了邾国的缘故,准备攻打鲁国。吴王询问叔孙辄,叔孙辄回答说:“鲁国有名而无实,攻打他们,一定能如愿以偿。”退出来告诉公山不狃。公山不狃说:“这是不合于礼的。君子离开自己的国家,不到敌国去。在鲁国没有尽到臣下的本分而又去攻打它,为吴国奔走听命,这就可以死去。有这样的委任就要避开。而且一个人离开国家,不应该因为有所怨恨而祸害乡土。现在您由于小怨而要颠覆国家,不也很困难吗?如果派您领兵先行,您一定要推辞。君王将会派我去。”叔孙辄悔恨自己说错了。吴王又问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回答说:“鲁国平时虽然没有亲近的盟国,危急的时候却一定会有愿意共同抵抗的援国。诸侯将会救援它,是不能如愿以偿的。晋国和齐国、楚国会帮助它,这就是吴国的四个敌国了。鲁国是齐国和晋国的嘴唇,唇亡齿寒,这是您所知道的,他们不去救援还等什么?”
唇亡齿寒(古文翻译)
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翻译:
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上书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 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 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望采纳。
文言文《唇亡齿寒》全文翻译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翻译:
“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对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将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爱虞国,这种爱比桓叔和庄伯的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而且还要把他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胁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明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说:“我听说过,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会芳香四溢。’《周书》上又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民众就不会和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用他的美德向神明进献祭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返回途中在虞国驻扎,趁机袭击了虞国,把它灭掉了。晋军抓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他们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但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贡物归于周王室。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复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谏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
晋献公以垂棘之壁假道於虞而伐虢, 大夫宫之奇谏曰: "不可.唇亡而齿寒, 虞虢相救, 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 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 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 还反灭虞.
晋献公以虞国国主敌友不分,不听劝告,贪图小利,同意借路,实际上是帮助晋国灭掉了虢国,结果自身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上书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 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 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最后 都被灭了~ 4个翻译的版本 随便选一个.......
翻译:公元658年,晋国准备攻打虢国,可是要途经虞国,又不知虞国是否让晋国经过他的国土。大夫荀旬息献计说:“如果把美玉宝马送给虞国国君,他一定会答应借路的。”晋献公就采纳此计。虞国的贤臣宫之奇劝国君不要借路给晋国,否则大祸就会降临到虞国的头上,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就像车子和车旁的夹板一样紧密。车子要依靠夹板,夹板也要依靠车子,否则就不稳固,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都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天虢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依靠的是我们虞国;虞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是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去打虢国,那么虢国如果在早上灭亡,虞国就会在当天晚上被消灭。所以,千万不能借路珍晋国啊!”虞公又不听宫之奇的忠告,把路借给了晋国。于是晋国派荀息带兵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晋国把虢国灭了之后,回来时把虞国也消灭了。后来,人们用“唇亡齿寒”来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休戚相关。
原文: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且急矣。”甘茂曰:“秦重国知王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甘茂曰:“先生毋复言也。”甘茂人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
唇亡齿寒的文言文翻译?
唇亡齿寒的文言文翻译: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八月某一天,晋献公包围上阳。问卜偃说:“我能够成功吗?”
卜偃回答说:“能攻下。”
晋献公说:“什么时候?”
卜偃回答说:“童谣说:‘丙子日的清早,龙尾星为日光所照;军服威武美好,夺取虢国的旗号。鹑火星像只大鸟,天策星没有光耀,鹑火星下整理军队,虢公将要逃跑。’这日子恐怕在九月底十月初吧!丙子日的清晨,日在尾星之上,月在天策星之上,鹑火星在日月的中间,一定是这个时候。”
冬季,十二月初一日,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亡到京城。晋军回国,住在虞国,乘机袭击虞国,灭亡了它。晋国人抓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员,但并不废弃虞国的祭祀,而且把虞国的赋税归于周王。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唇亡齿寒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周子劝说齐王救赵的理由有哪些
唇亡齿寒
【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
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米暂借赵国,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会无所忌惮,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象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罹难,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楚身上.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不去显示正义张扬威名,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是战略决策的重大错误啊.”
唇亡齿寒
【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就退兵;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就要乘势攻打它。”(这时),赵军没有粮食吃了,(就派人)向齐国借粮食,可是齐王没有理睬。(齐国的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食借给赵国来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不会退兵,这样秦国的计策就得逞了,而齐国、燕国的策略就失误了。而且赵国对于燕国、齐国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灭亡了,那么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国、楚国身上了。再说援救赵国的关键,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而救赵国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而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现在能够有机会)坚持道义挽救即将灭亡的赵国,以威力击退强大的秦兵,不努力去做这些事,却一味地吝惜(一点)粮食,为齐国利益考虑,这种战略决策显然是错误的啊。”
【启示】
周子劝说齐王救赵的理由:1、唇亡齿寒,赵国与齐国利益相关,救赵就是救己;2、救赵一方面显示了齐国的国际道义、高尚道义,一方面也通过击退亲兵而扬名于各诸侯国。合而言之,其实就一条:对齐国有利。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唇亡齿寒的意思是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接下来分享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译文: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注释 晋侯:指晋献公。
假道:借路。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虢(ɡuó):周代国名,又名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宫之奇:虞国的大夫(古官名)。
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表:外面,这里指屏障。
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国的贪心。
寇不可翫(wán):对外来的敌人不能放松警惕。寇,指外敌。翫,习惯而不留心,放松警惕。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还可以来第二次吗?
辅车相依: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辅,面颊。车,牙床骨。
其虞虢之谓也: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之间的关系啊。
唇亡齿寒的启示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形容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弱小的势力相依为命应该联合对抗外敌.事物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只要没有了一个,另一个必定会惨败。只有相互依存,才可以生存更久。要把目光放远。
文言文唇亡齿寒的翻译
唇亡齿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出处〗《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有谁知道?
晋献公持璧向虞国借道,以攻取虢国。
虞国的大夫宫子奇向虞王进谏:“不能答应借道的请求。没有了嘴唇,牙齿会失去保障而感到寒冷。现在虞国和虢国就是这样的相依关系。我们应该救助虢国,这不光是道义的事,还有战略上的考虑。今天晋国灭掉了虢,明天必然会灭掉我们虞国的。”
虞王不听谏言,接受了璧,同意晋献公的借道要求。晋献公顺利攻取了虢国,果然像宫子奇预料的那样,回过头来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古文翻译是什么?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唇亡齿寒 [ chún wáng chǐ hán ]
基本解释: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详细解释
1.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2. 【出自】:《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3. 【示例】:这两家公司有着多种业务关系,正所谓是~。
4.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