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胡适简介
- 2、胡适的《我的母亲》的简介
- 3、胡适的资料
- 4、胡洪这个名字这样含义
- 5、胡适简介。
- 6、尝试集,作者是谁
- 7、胡洪加一个字取名字
- 8、胡适和胡适之是同一个人吗?
- 9、请问胡洪一共多少笔画。
- 10、广州市的副市长是谁?
胡适简介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 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 刊。1932年 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 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 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
其人 传略
像册
生平年表
■
著述 著作及版本推介
《中国哲学史大纲》
《白话文学史》
《尝试集》
《尝试后集》
《说儒》
《治学方法》
《胡适文存》(四集)
《胡适文集》
《胡适日记》
《胡适书信集》
参考资料:http://www.guoxue.com/master/hushi/hushi.htm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胡适,字适之,也是学者
胡适的《我的母亲》的简介
一、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全文的行文结构、内容组织大体是这样的:
先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第1~4段)。
开头写道:“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这两句交代了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的原因和母亲的原因。正是这两个原因,养成了“我总是文绉绉的”性格。在这样的性格的基础上,再加上“社会环境”对我的认同和期望,更加强化了我要“装成先生的样子”。文中写道:“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 ‘野’了。”其中写了一件“掷铜钱”的事,很好地表现了孩童在受到大人调侃时的心理反应。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用了“野蛮”这个词,并无贬意,“野蛮的孩子”主要是指那些身体强健、敢于淘气、能在游戏中冒险的孩子。
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这一段,通过具体的几件小事,既写出了自己爱学习的性格,也写出了孩童时代对游戏的向往。这一段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
第3段,主要写作者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一次是在族长们的反对下失掉了学音乐的机会;一次是在“大骂”、“撕毁”的遭遇中“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写这两件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叹惋之情,是否也透出一点“关于一个人孩提时代的教育与他未来发展关系”的思考?作者写失掉音乐和做画家的机会,是以教育家的视角来写的。细想起来,耐人寻味,对今天的教育也应该有所启迪。
全文用3段文字写童年的性格特点和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往事,突出表现的是,在九年的孩童生活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交代了这些内容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但又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文章的中心:“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文章的主体部分写母亲(第5~8段),写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写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写母亲“气量大,性子好”,仁慈,温和,但又不缺乏“刚气”。总的来说,是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1.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每天天刚亮,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待“我”清醒之后,“对我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如果说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而在做人方面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而她对孩子的严厉的管教,自有自己的方法,“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这就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因为,她处罚孩子,惟一的目的就是对孩子有所惩戒,叫孩子有所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实际上,“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一句也是为下文安排了伏笔。
写母亲对儿子的“严”和“爱”,不仅有简明的叙述,而且有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不许我上床去睡”以及“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两件事,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2.母亲在“当家”的艰难处境中所表现出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的性格品质。这些方面的性格品质,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1)除夕时,不仅要“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而且最为烦难的是还要打发大哥因吸鸦片、赌博而招致的一大群债主,因为是新年,母亲“从不骂他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作者写道:“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这似是一笔带过的交代,但深想一下,母亲做得多么不易!(3)大嫂和二嫂斗气,摆脸色,打骂孩子来出气,对此,母亲是“忍”和“让”,“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而她的“法子”,既不是说清楚,也不是争胜负,而是“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这是一位心地清明、是非分明、情感丰富的女性,也是一位忍辱负重、仁爱宽厚的女性。这种隐忍和善良,能惊天地,泣鬼神,难怪在这样的哭声中,总有一位嫂子端来热茶,劝一会── 这来劝母亲的正是近来怄气的那个,并且换得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的日子。
3.写母亲“很有刚气”的一面。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但“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一个“无正业的浪人”五叔,“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母亲“气得大哭”,“当面质问”,“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从平常看来,这算不上多大的人格的侮辱,但作为一名年轻的寡妇,在当时来说就大有捍卫名节的必要,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对于晚辈们妯娌之间的怄气,实在忍不住了,她也只是“声音很低”地哭,而为这件看起来很小的事却“气得大哭”了。
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作者写道:“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一段里,作者尽管写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但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40岁的胡适,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有幸和胡适交往,或读过他传记的人,都会感觉到他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美好品质。但作者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却极为低调。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体现了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这一点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但细细品读起来,文中还是有艺术技巧可寻的,比如,文中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母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二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等等。
一、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62年在台湾病逝。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后又出版《国学季刊》和《现代评论》。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辞典》,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二、胡适的母亲(易竹贤)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
出上庄,过杨林桥,东北行十里许,即到中屯。顺弟的父亲是村里的农民,名叫冯振爽,小名金灶。青年时参加过太平军,随军里的裁缝学得一手好裁缝手艺。他平日勤耕苦作,农闲时便给人家做衣裳什物,为人勤俭正直,人称金灶官。
金灶的妻子第一胎生下个女儿。在旧社会,重男轻女,女孩子是不受欢迎的,而且农家更特别希望有劳动力。因此,金灶给女儿取名“顺弟”,即含着顺下来生个弟弟的吉利意思。果然第二胎生了个儿子,以后又接连生了两个女儿。一家六口,生活虽然艰难,却也和睦亲爱,自有一种天然纯朴的快乐。
但冯金灶心里总压着一块石头。祖上传下来的老屋,在太平天国那几年的战火里毁坏了。他发誓要重振家业,在那老屋的地基上建造一栋更大更讲究的新屋。然而谈何容易!金灶夫妇苦做省吃,木料砖瓦还是一点也没有着落,没有钱!
顺弟年齿渐长,懂事也比一般人家的孩子早。她长得──
圆圆的面孔,有一点雀斑,头发很长……面貌并不美,倒稳重得很,不像个庄稼人家的孩子。
在家里,她上侍父母,下扶弟妹,手脚勤快,为人也贤慧,最得父母钟爱,村里人都说金灶修得了个好女儿。顺弟也很体贴父母。望着父亲梦想新屋而忧愁的面孔,她常恨自己不是个男子,不能帮助父亲劳动,赚钱,建新屋。
顺弟16岁的这年春天,上庄的星五嫂来到中屯金灶家,给顺弟说媒,说的便是她家的大侄儿,人称“三先生”的胡传。
这一年,胡传已经48岁了。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他在外边做官,没有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打算续娶个填房。
金灶夫妇听了星五嫂的来意,当下心里为难。一来,怕攀不上做官人家,将来反让旁人笑话;二来,三先生比顺弟大32岁,又是填房,怕女儿不愿意;三来呢,三先生已有一大堆儿女,大女儿大儿子都比顺弟大好几岁,这样人家的晚娘不容易做,怕害了女儿一辈子。因此,金灶便对星五嫂说,这件事须同女儿商量,把媒人打发走了。
晚饭后,金灶夫妇把上庄三先生要娶填房,星五嫂来说媒的事,对女儿说知。又说,做父母的也心里为难,要女儿自己拿定主意。顺弟听了,低着头,半晌不肯开口,但心里却在紧张活动。三先生她是见过的,人家都说是好人。她想,做填房,可以多要聘金;前妻儿女多,又是做官人家,聘金财礼应该会更好看些。这是她报答父母的好机会,可以帮助父亲建起他一生梦想的新屋。于是,顺弟暗暗下了决心,应承了。
八字开过去了,与胡传的八字合过了;礼单送过来了;二月订亲,三月迎娶,农家姑娘冯顺弟,便变成了上庄胡传家的官太太。中屯冯家也造起了一栋新屋。
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不过那时还不叫“胡适”,而叫“儿”。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亲生的一点骨血。
小儿出世后刚满90天,胡传被调往台湾供职。到一八九三年春天,冯顺弟便带着一家子,抱着小儿,去台湾投亲,在胡传做官的台南和台东,度过了将近两年的很快乐的团居生活。那时已年过50岁的胡传,在公务之暇,剪一些红纸方笺,用毛笔端端正正写上楷字,教年仅20的冯顺弟认字。他们两人又一起教刚过两岁的小儿也开始咿哑识字,父亲当教师,母亲既是学生又兼助教。这老夫少妻稚子三口,享受到了人间最神圣的天伦之乐。到离开台湾时,母亲认了近千字,小儿也认了七百多字。
幸福是那样短暂,瞬息即逝,悲痛却来得那样突然,沉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刚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最初的记忆:
这时候我只有三岁零八个月。我仿佛记得我父亲死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记得这一点凄惨的情状,其余都不记得了。
胡适的母亲遭到这般沉重的打击,当时还只有22岁多两个月零17天,虚龄也只23岁!她在人生的途路上还刚刚迈开几步,刚刚尝到一点生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的最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诚如她的儿子所说,“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
(选自《胡适传》)
胡适的资料
胡适,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为白话文和五四文化的倡导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洪这个名字这样含义
胡洪,您好,
姓名: 胡 洪 (繁体:胡洪)
拼音: hu hong
笔划: 11 10
五行: 土 水
吉凶: 吉 吉
天格-> 12(木)
人格-> 21(木)
地格-> 11(木) 外格-> 2(木)
总格-> 21(木)
先天运势:(天格12所示之先天运,1-12岁运势,代表先天遗传,影响不大,若不理想不必计较)
签语:(掘井无泉)无理之数,发展薄弱,虽生不足,难酬志向。
含义:无理伸张之象。妄顾自身薄弱无力,企图做力不从心的事,反致失败。遇事易生不足之心。家庭缘薄,孤苦无依, 一生寂寞。陷于孤独、遭难、逆境、病弱、不如意等困境中,或因其他运的配合不善而导致意外的失败,甚至有不能完寿的悲运。 (凶 )
基本运势:(人格21所示之主运,12-24岁运势,代表个性、才华及成功运,影响一生运势)
签语:(明月中天)光风霁月,万物确立,官运亨通,大搏名利。
含义:光风霁月之象,万物形成自立之势。独立权威,能为首领之运。为人尊仰,享受富贵荣华。路径属迈进发展,中途难免相当苦心步步而进,宛如登梯。立业兴家,大博名利,寿禄丰厚,乃贵重的吉数。女性得此数者,易招灾害,故不宜之。 (吉 )
青少年运势:(地格11所示之前运,24-36岁以前运势,代表家庭夫妻、子女田宅,影响基础运)
签语:(旱苗逢雨)万物更新,调顺发达,恢弘泽世,繁荣富贵。
含义:旱天降雨之象。阴阳复新,享天赋之幸福。万事顺利发展,稳健着实。有得富贵繁荣,再兴家业的暗示。为能挽回家运平静和顺的最大吉数。 (吉 )
中青年运势:(外格2所示之副运,36-48岁运势,代表社交、朋友、工作环境等,影响后天的机遇)
签语:(两仪之数)两仪之数,混沌未开,进退保守,志望难达。
含义:混沌未定之象,为最大凶恶的暗示。意志不坚,无独立之气力,进退失自由,内外生波澜,困苦不安。摇动、病患、遭难,甚至残废。若伴有其他好数者可免致短命夭折。其人辛苦一生,志望难达,破灭无常。 (凶 )
中晚年运势:(总格21所示之后运,48-60岁运势,代表财富、收成,影响人生最终的成就)
签语:(明月中天)光风霁月,万物确立,官运亨通,大搏名利。
含义:光风霁月之象,万物形成自立之势。独立权威,能为首领之运。为人尊仰,享受富贵荣华。路径属迈进发展,中途难免相当苦心步步而进,宛如登梯。立业兴家,大博名利,寿禄丰厚,乃贵重的吉数。女性得此数者,易招灾害,故不宜之。 (吉 )
三才配置:性情温厚平静,一般与同事和朋友的关系好,并具有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若先天条件不忌木者,这是良好配置。若是女性,易陷孤独。 (吉 )
基础运:基础安泰,能得到贵人相助,其雄心常发,事业有成。(吉)
成功运:同为木,相辅相成,成功顺利,能平安实现自己的目的。(吉)
人际关系:善容忍,少言多行,外柔内刚,能努力发展。但有猜疑心,三才不善者有急性的缺点。大多合作不利。有皮肤病。 (吉 )
人格21有以下数理暗示 败财运、女有孤独运
地格11有以下数理暗示 吉祥运、女德运
外格2有以下数理暗示 败财运
总格21有以下数理暗示 败财运、女有孤独运
总评及评分:
你的名字起得非常棒,成功与惊喜会伴随你的一生。但千万注意不要失去上进心。取此名可能对婚姻不利。需谨慎处理财富。
起名测试打分,胡洪的姓名评分为:96
胡适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 原名胡洪骍、嗣穈,字希强,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今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一生著述丰硕,遍涉文史哲各学科,均有极深造诣。其学术研究和创作主要集中前期,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短篇小说》(翻译)、《先秦名学史》(博士论文、英文)、《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淮南王书》、《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词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丁文江的传记》、《齐白石年谱》、《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尝试后集》等。以抗战后期到晚年,学术方面主要从事《水经注》的研究。另有颇多时论文字。
胡适作品集:《四十自述》、《胡适文选》、《文学改良刍议》、《问题与主义》、《水诉传与红楼梦》、《贞操问》、《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我们的政治主张》、《西游记考证》、、《海外读书杂记》、《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三百年的女作家》、《说儒》、《神会和尚传》《醒世姻缘考证》、《我们走哪条路》、《白话文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丁文江的传记》、《胡适演讲集》、《尝试集》、《尝试后集》、《胡适选注的诗选》、《胡适选注的词选》、《中国古代哲学史》、《戴东原哲学》、《章实斋先生年谱》、《胡适留学日记》等著作共计30种。
胡适简介
--------------------------------------------------------------------------------
胡适(1891-1962)
胡适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1891年2月17日胡适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母冯顺弟。
1893年4月12日胡适随母到台湾住铁花先生任所。1895年2月7日偕母离开台湾返绩溪。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读铁花先生所撰的「学为人诗」,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1912年春,改入文学院。1914年2月,得学士学位。1915年9月,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院,系主任为杜威。胡适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
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1917年5月,胡适在哥大通过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1917年7月胡适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旌德县江村江世贤之女江冬秀订婚。而后,冬去春来14载,两人未曾见过面。1917年12月,胡适回故里完婚,无情人终成眷属。
胡适一家。左为胡适长子胡祖望,右为次子胡思杜,中坐者为胡夫人江冬秀
1919年5月1日,应中国教育团体之邀,杜威携同夫人、女儿来我国讲学,停留两年零二个月,由胡适陪同并任杜威的翻译,作了一百多场的讲座,仅以教育问题为题的讲演就达20多次。来华讲学时间之长,内容范围之广泛,在西方学者中实属罕见。他的讲演传播实用主义哲学,宣传美国的文化、社会政治观、道德观和教育观,在我国知识界中产生很大影响。在这期间,我国学者撰写发表的介绍、评述实用主义的文章甚多。当时颇有影响的《新教育》杂志,1919年第3期还特地出版了“杜威号”专刊。传播与宣传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首推胡适,他不仅系统地介绍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实在论、经验论、真理观、方法论,而且把杜威的方法论概括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具体运用到“朴学”与“红学”的研究中去。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胡适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剧情里女主角留下「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字条,与恋人离家出走。这是受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他的小说《一个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派「问题小说」。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从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
1920年3月,胡适(右二)同蔡元培(左二)、蒋梦麟(左一)、李大钊(右一)合影。
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他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
1920年,胡适与高一涵、马君武、蔡元培丁毂音合影
从1920年至1933年,胡适主要用历史演进法来从事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研究考证,胡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十二部小说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万言,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出版。
自1923年2月到1924年年底,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又称“人生观论战”。整个论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论战的缘起与爆发:从1923年2月张君劢发表“人生观”讲演,到同年张发表长文反击丁文江的驳斥。(2)论战的展开与深入:从1923年5月梁启超作《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到同年吴稚晖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其间科学派、玄学派双方人物纷纷登场,论战愈演愈烈。(3)论战的转折与结局:从1923年11月陈独秀为论战文集《科学与人生观》作序、邓中夏发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直到1924年岁末,其间“科-玄”论战发展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三大派的思想论争。胡适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
胡适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取代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旧红学。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说:「我现在要忠告诸位爱读《红楼梦》的人: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胡适是红楼梦海内孤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发现者和拥有者。并且接下来发现了一系列珍贵的版本比如《庚辰本》,为近代红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胡适在写《中国禅宗史》的过程中接触到神会与北宗辩论的记载,感到如果不写神会,就难以写好禅宗史。1926年,胡适因在巴黎、伦敦相继发现三卷及一份残卷,约两万字有关神会和尚的资料,也就是《神会和尚语录》和《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又在伦敦发现了神会的《显宗记》,他不仅「要把禅宗史全部从头改写」,而且强调「这位大和尚神会实在是禅宗的真正开山之祖,是《坛经》的原作者」。印顺认为此为他的结论是不足取的,但在禅宗史的研究上,仍旧是有贡献的。胡适说:「一千多年中,几乎没有人知道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过於此事的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2010.htm
尝试集,作者是谁
胡适
胡适
胡适
晕,当然是小胡了。
胡适
(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
1917年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胡洪加一个字取名字
胡洪甜、胡洪宜、胡洪一奕、胡洪绎、胡洪一、胡洪斌、胡洪鑫
胡适和胡适之是同一个人吗?
是同一个人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
是同一个人
适之是胡适的字
胡适字适之
胡洪骍是他的学名
是一个人
是一个人
是同一个人 请上http://baike.baidu.com/view/2010.htm
请问胡洪一共多少笔画。
一共18笔画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答案如下:
9+9=18画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
广州市的副市长是谁?
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志英广州市副市长:胡洪、杨江华、王东、黎明(女)、林道平
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志英广州市副市长:胡洪、杨江华、王东、黎明(女)、林道平
广州市市长:温国辉
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志英
广州市副市长:胡洪、杨江华、王东、黎明(女)、林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