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岁最漂亮的女院士,中国女科学家有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6 14:17:28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最年轻中科院院士是谁?

截止到2020年1月10日,最年轻中科院院士是卢柯,男,1965年5月出生,河南汲县人,1990年4月参加工作,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工学博士。
现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扩展资料:
1981年09月至1985年07月 华东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
1985年07月至1988年09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8年09月至1990年04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0年04月至1993年01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其间:1990年9月至1993年1月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3年01月至1997年01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1997年01月至2001年02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1年03月至2001年07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其间:1993年1月至1997年7月分别于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材料系、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教授)。
2001年07月至2005年02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02月至2008年01月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2007年12月)、辽宁省副主委、沈阳市主委(2006年12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2005年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8年01月至2012年12月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辽宁省副主委、沈阳市主委,沈阳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2012年7月免)、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
2012年12月至2018年01月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辽宁省副主委(2015年1月免)、沈阳市主委(2014年12月免),沈阳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
2018年01月至2018年10月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18年10月至 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卢柯: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是如何炼成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柯
截止到2019年,最年轻中科院院士是卢柯,曾于2003年的时候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的时候年仅才38岁。
接着2005年被德国科学院增选为院士。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3月被选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卢柯,男,1965年5月出生,河南汲县人,1990年4月参加工作,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工学博士。现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卢柯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材料及亚稳材料等研究。发展了非晶完全晶化法,揭示了纳米材料的本质结构特征和性能,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建立了过热晶体熔化的动力学极限理论,发展了利用表面机械变形处理实现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的新技术。
扩展资料:
卢柯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而且还是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卢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纳米金属材料的多级结构设计,制备与加工技术,力学性能表征与分析,物理化学性能,结构稳定性等,重点研究纳米孪晶结构、梯度纳米结构等多级纳米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及使役行为,并探索其工业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柯
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38岁被增选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最近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这就是卢柯。职业科学家,是他的自我定位。
卢柯的研究组,在位于沈阳市文化路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多年来,其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开发纳米结构金属制备技术,探索纳米结构金属优异性能,成果在国际纳米结构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结构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是卢柯研究团队最引以为傲的成果之一。从1997年到2003年,全世界只有卢柯小组在从事这一研究,长达6年,孤军奋战。
卢柯说,做科研,就像海滩寻宝,“如果你捡贝壳,那你一辈子就停留在这样一个高度;如果你找准了地方,挖下去,就能挖到珍珠。”
“表面纳米化”就是卢柯要挖的珍珠。其开辟的纳米孪晶材料、纳米层片材料以及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等研究方向,引领国际潮流。
现在,表面纳米化技术成功应用于宝钢冷轧厂拉矫辊,大幅度提高了拉矫辊使用周期;“纳米孪晶结构”为开发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纳米孪晶材料的创新,增强了材料的塑性。
卢柯表示,纳米结构材料领域的研究,将对未来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他介绍,纳米结构材料将提升现有材料的性能,比如,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对材料轻质高强提出了很高需求,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钢铁和铝合金的强度,从而实现减重;同时,材料科学“隐形”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手机的更新换代就与材料的进步息息相关……
扎根东北的卢柯,十分关注当地的振兴发展。
“对辽宁来说,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来自与材料关系密切的装备制造、冶金、化工三大行业。我们要促进原创,要补基础,从整个科学基础、技术基础补起,从根上抓起,努力把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成世界级高水平的研究平台。”
尽管早早成名,卢柯仍然坚持在一线研究、教学。
“我们晚上10点离开,卢老师实验室的灯总是还亮着。”学生张宝兵说。
卢柯认为,科学研究是兴趣驱动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艺术,理想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这些年,他都会给每一位毕业生送一本名叫《博士还不够》的书,告诫学生,从博士到科学家,路还很长。
“现在年轻的科研人员研究条件更好了,希望他们能致力于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成为一流的科学家需要使命感,要让自己的研究回馈社会、报效祖国。”卢柯以此冀望学生,策励自己。
小编以前为大家介绍过很多我国的科学家,他们大多都是怀着满腔的热爱,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着,今天要说的,就是一名年轻的女科学家,她39岁就成为了我国中科院的院士,被誉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学术女神。
中科大校长脱稿演讲,42岁中科院最年轻院士中科大校长脱稿演讲,42岁中科院最年轻院士中科大校长脱稿演讲,42岁中科院最年轻院士中科大校长脱稿演讲,42岁中科院最年轻院士
截止到2019年12月底,最年轻中科院院士是卢柯。
卢柯,1965年5月出生,河南汲县人,1990年4月参加工作,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工学博士。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38岁被增选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扩展资料:
卢柯的研究组,在位于沈阳市文化路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多年来,其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开发纳米结构金属制备技术,探索纳米结构金属优异性能,成果在国际纳米结构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表面纳米化其开辟有纳米孪晶材料、纳米层片材料以及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等研究方向,应用于宝钢冷轧厂拉矫辊,大幅度提高了拉矫辊使用周期;“纳米孪晶结构”为开发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纳米孪晶材料的创新,增强了材料的塑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柯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卢柯: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是如何炼成的

中科院三大美女院士

中科院三大美女院士是李蓬蓬、赵东元、田丽霞。
1、李蓬蓬
李蓬蓬院士是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她长期致力于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突触可塑性和神经环路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她的研究成果为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未来的医学和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赵东元
赵东元院士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她长期致力于颗粒制备、表征、功能化及在多领域应用的研究,特别是在纳米颗粒和介孔材料的合成与性能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田丽霞
田丽霞院士是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湿法冶金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她长期致力于难处理矿物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在资源加工过程无废弃物排放和高效节能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成为院士的条件
1、学术成就:成为院士的首要条件是需要在本领域有卓越的学术成就。这包括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拥有发明专利、在科研项目中有重要的贡献等等。候选人需要在本领域内有突出的创新和突破,并且其研究成果需要经过同行的认可和验证。
2、学术领导力:成为院士需要具备学术领导力,能够引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并推动学科进步。这包括能够组织科研项目、领导科研团队、推动学术交流等等。候选人需要具备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有效地推动科研工作的进展。
3、学术道德:成为院士还需要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保持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信誉。这包括遵守科研伦理、不抄袭、不造假等等。候选人需要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能够树立良好的学术榜样。

中国女科学家

1、李方华
李方华院士是凝聚态物理学、电子显微学专家,是中国科学院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李方华院士于1950年考入武汉大学,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李方华院士是首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科学家。
2、叶玉如
叶玉如院士是著名神经生物学家,是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科学院、香港科学院院士或外籍院士。叶玉如院士于1974年就读于美国西蒙斯学院,1977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后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工作。
3、任咏华
任咏华院士是著名的无机化学家,曾于38岁当选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美国科学院、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香港科学院院士或外籍院士。任咏华院士于1988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香港大学任教。
4、谢毅
谢毅院士是著名的无机化学家,是中国科学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谢毅院士于1984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1992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
5、陈化兰
陈化兰院士是著名的动物传染病及预防兽医学专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化兰院士1987年进入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学习,1994年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习,之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女士你了解多少?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李兰娟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 。

林巧稚逝世38周年,作为中科院唯一女院士你都对她了解多少?

因为她是中国的妇产科主任,而且她的能力也非常不错,就是了很多女性患者,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了解不多。因为英雄是在背后默默为人民奉献的,她的成果造福了大家,但是为人低调让我对她的了解太少。
我了解到这位伟大的女士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尤其在女性的生产与健康方面,不可磨灭。
林巧稚,接生过5万多个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终身未婚,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被尊称为”中国医学圣母“。
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以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毕业以后,林巧稚进入到协和医院工作,主要从事妇产科方面的工作与研究,亲自接生过5万多名婴儿,像我们熟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由林巧稚接生的,还有冰心的孩子、林徽因的孩子也都由她接生。她曾说:我这一生最喜爱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虽然她一辈子无儿无女,但是却被尊称为”万婴之母“ 。
林巧稚从小就立志学医,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她学习成绩优秀,后来有幸进入到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继续深造,最终成为一名女医生。为了自己所热爱的医学事业,她选择终身未婚,她表示: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便是医治病人。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迎接了很多新生命的到来。
林巧稚医者仁心,从不因病人贫穷而有所轻视,听说她有一个出诊包,总是装着钱,用来接济穷苦病人,而且她对待病人及其耐心,总是尽心尽力为病人医治。临死前她还挂念着治病救人,她去世后所有的钱财也都进行了捐助,真的是大爱之人,她是真真正正的生命天使。
这样的好医生,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中国女科学家有谁?

1、李方华
李方华院士是凝聚态物理学、电子显微学专家,是中国科学院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李方华院士于1950年考入武汉大学,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李方华院士是首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科学家。
2、叶玉如
叶玉如院士是著名神经生物学家,是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科学院、香港科学院院士或外籍院士。叶玉如院士于1974年就读于美国西蒙斯学院,1977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后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工作。
3、任咏华
任咏华院士是著名的无机化学家,曾于38岁当选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美国科学院、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香港科学院院士或外籍院士。任咏华院士于1988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香港大学任教。
4、谢毅
谢毅院士是著名的无机化学家,是中国科学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谢毅院士于1984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1992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
5、陈化兰
陈化兰院士是著名的动物传染病及预防兽医学专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化兰院士1987年进入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学习,1994年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习,之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工作。
1、林巧稚
1901年12月23日出生于福建厦门,1921年9月至1929年6月,就读并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本科学士学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进入协和医院妇产科,从住院医、总住院医一直做到主治医。
2、谢希德,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21年3月19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培养出数位当今中国该领域的领军人才。
3、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4、曾凡一4岁半开始学习钢琴,5岁登台演出,开个人演唱会,出版个人专辑;“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看似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在一个人身上重叠。
5、王明贞(1906年10月3日-2010年8月28日),女,江苏苏州人,物理学家。1926~1928年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学习。2010年8月28日,王明贞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4岁。
王明贞对统计物理学,尤其是玻耳兹曼方程和布朗运动有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独立地从福克—普朗克(Fokker-Planck)方程和克雷默(Kramers)方程中推导出自由粒子和简单谐振子的布朗运动。

中国的女科学家有哪些人

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出生于福建厦门,1921年9月至1929年6月,就读并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本科学士学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进入协和医院妇产科,从住院医、总住院医一直做到主治医;1939年至1941年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代理主任、主任。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停办。1941—1946年挂牌“林巧稚诊所”自行开业,同时创建中央人民医院(中和医院)妇产科并任主任,兼北京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教授。1948年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回该院并任妇产科主任、教授。
?
林巧稚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她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在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
林巧稚接生的孩子们
谢希德--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开拓者之一
谢希德,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21年3月19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培养出数位当今中国该领域的领军人才。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物理学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科教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及物理学会的工作做出突出的贡献。
?
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也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
屠呦呦获奖
曾凡一--开演唱会的海归女科学家
曾凡一4岁半开始学习钢琴,5岁登台演出,开个人演唱会,出版个人专辑;“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看似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在一个人身上重叠。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凡一教授。
2010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她获得了第六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而她母亲黄淑帧是第三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获得者,母女俩同获巾帼创新奖,这是头一回。在她心里,科学是神圣的,而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艺术让科学插上想象的翅膀,科学艺术由梦想变成现实。
比较杰出的世界知名女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方华教授(2003年)
中国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2004年)
中国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2011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谢毅(2015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教授(2016年)
林巧稚,屠呦呦,李兰娟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于1998年联合设立,每年授予全球5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
这是唯一在全球范围内奖励女科学家的奖项,被称为“女性诺贝尔科学家奖”。中国当前共有6位科学家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中国首位获奖者:李方华(2003)
李方华院士是凝聚态物理学、电子显微学专家,是中国科学院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李方华院士于1950年考入武汉大学,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李方华院士是首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科学家。
香港首位获奖者:叶玉如(2004)
叶玉如院士是著名神经生物学家,是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科学院、香港科学院院士或外籍院士。叶玉如院士于1974年就读于美国西蒙斯学院,1977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后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工作。
最年轻中科院院士:任咏华(2011)
任咏华院士(左二)是著名的无机化学家,曾于38岁当选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美国科学院、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香港科学院院士或外籍院士。任咏华院士于1988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香港大学任教。
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学者:谢毅(2015)

美女博导颜宁候选中科院院士她今年多大?

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选出初步候选人157位。初选名单正式公布,年仅39岁的清华大学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列,成为此次年龄最小的候选人。
此次公布的157名初步候选人中,数学物理学部23人、化学部25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2人、地学部27人、信息技术科学部20人、技术科学部3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2岁,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学家南仁东;年龄最小的39岁,为清华大学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家颜宁。
中科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据了解,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基数为60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名、化学部10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11名。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初步候选人产生后,将对初步候选人材料进行公示,公示内容为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公示时间为1个月。公示结束后经过会议评审产生正式候选人和终选候选人建议人选,最后经过终选投票确定最终当选名单,最终名单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公布。
美女是一个高智商的人,给一个大大的赞!

李兰娟,一位注定被历史铭记的女院士,有什么贡献?

李兰娟一位注定被历史铭记的女院士出生决定不了一个人的成就,努力才是一个人走向巅峰的正确道路,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李兰娟院士无疑是这条路上的佼佼者。
2020年初,武汉市疫情爆发的前期,有个人,最先提到了封城,这个人,就是李兰娟院士,也正是因为她这一建议,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新冠疫情散播的速度,虽然李兰娟院士的岁数已高,可是,李兰娟院士仍旧维持在一线工作,成为了2020年最美逆行者之一,2020年开始,武汉市新冠疫情拨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本次新冠肺炎汹汹,蔓延速度之快,早已超过了大家的想象,为了更好地抵抗新冠疫情,全国各地群众上下一心,严守在家不出门,在抗疫期内,不断涌现许多让人钦佩的医务人员,这些人不在乎自已的安危,迎战在抵御新冠疫情的前沿阵地,这样的信念感染了祖国的很多人。
因自小立身踏出乡村,因此,幼师的李兰娟,学习知识起来极为勤奋,虽然,因家境贫困,她学习生涯上遇到过许多阻碍,可是她都竭尽全力战胜,小学升初中的李兰娟被提前录取到市区最好的初级中学,可是,就在初二那年,她迫不得已休学,那时候,妈妈着实没法承担她的学习费用,李兰娟也懂得妈妈的困难,为此百般无奈之下向班主任提到了休学申请,李兰娟出身平常,她的爸爸妈妈都是最平常的农民,因此,家境贫困,更加不幸的是,她的爸爸由于眼睛有病,因此,没法干活儿,一大家子生活的重任全都压在妈妈的身上,她的妈妈除去平日种田外,还会时不时上街卖农货,勉勉强强维持家里的开销,李兰娟内心极为明白,要克服这样的生活,踏出封闭的小乡村,就一定得通过念书才行。
李兰娟凭着自已的勤奋,从一位平常大夫顺利升到浙江卫生厅厅长,在任期内,她和自已的队伍一同合作,顺利研制出了人工肝,降低了重症肝炎的致死率,之后,她还向全世界宣传此项目,而且在许多权威杂志期刊上刊登了关于人工肝的文章,为此,在业内颇有名望,在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李兰娟和她的队伍基本上不分昼夜,抢先分离出了病毒毒株。
祖国每次遭遇险境时,李兰娟院士总是冲锋在前,迎战在前沿阵地,也正是由于有这些人的存在,才使我们面对汹汹的新冠疫情时可以维持镇静,不会再害怕,从一位平常大夫到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的成就是依靠自已的努力,脚踏实地勤奋得来的。
虽然家世平常,可是,这从没磨去她对知识的憧憬,她用自已的知识解决了许多现代医学的问题,特别是在传染性疾病领域,所做出的功绩基本上没有人可以超越,就其对现代医学的功绩来讲,李兰娟院士理应被永载史册,供后世瞻仰崇拜。
2003年的非典战疫中,首次提出了感染微生态学理论, 人工肝的开拓者 。今年,已经73岁高龄的她,在疫情面前仍然不怕危险,到一线开展防疫工作,提出武汉封城的建议。
李兰娟是我国唯一的传染病学科女院士,她深入第一线,在对抗非典和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防治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作用。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在这一次所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当中,李兰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这个专家敢说真话:“封一座城”,护一国安康。正是因为她的敢说真话,才使得疫情得以及时控制。同时,她在专业领域有着很出色的成绩,她的人工肝技术被应用到这一次的疫情当中,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很大贡献。
巾帼英雄,虽然没得什么勋章,但我们心目中永远是在新冠防控奋战在一线的真正的英雄!
2020年伊始,武汉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此次新冠肺炎来势汹汹,扩散速度之快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为了对抗疫情,全国民众一条心,坚守在家不出门、少走动。在抗疫期间,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佩的医护人员,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这样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
在武汉疫情爆发的初期,有一个人最先提出了封城的建议,这个人就是李兰娟院士。正是她这个提议,大大减缓了疫情传播的速度。虽然年岁已高,但是李兰娟院士依旧坚持在一线工作,成为最美的逆行者。
一、家境困难、艰难求学
李兰娟出身平凡,她的父母都是最普通的农民,所以家境贫寒。更为不幸的是,她的父亲由于眼部有疾病,所以无法下地干活,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母亲的身上。她的母亲除了平时种地外,还会偶尔买山货,勉强维持家中花销。李兰娟内心十分清楚,要摆脱这样的生活,走出封闭的小山村,就必须依靠读书。
因从小立志走出山村,所以李兰娟学习十分刻苦,尽管因家境贫寒她求学之路上遇到过不少阻碍,但是她都尽全力克服。小学毕业的李兰娟被保送到了市里最好的中学。但是就在初二那一年她被迫辍学,当时母亲实在无法负担她的学习费用,李兰娟也明白母亲的难处,于是万般无奈之下向班主任提出了退学申请。
班主任认为李兰娟是一个好苗子,于是班主任对她说,我允许你请一个月假,家里的事情忙完了你可以再回来上学。辍学在家一个月李兰娟不仅没有耽误干活,而且还自学课程,最终回校参加了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班主任见状想方设法帮她申请了助学金,李兰娟才得以继续上学。高中毕业的李兰娟因政策原因无法升入大学,于是她就自学了医学课程为百姓看病。其实当她完全可以选择当老师在学校任教,那样薪酬更高,但是因为热爱医学所以她选择了放弃。
二、多次奋战抗疫一线,值得被载入史册
之后李兰娟凭借自己的努力,从一名普通医生顺利升至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在任期间,她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合作,成功研发出了人工肝,减少了重症肝炎的病死率。此后她还向世界推广此项目,并且在很多权威杂志上发表了有关人工肝的论文,因此在业界颇有名望。在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李兰娟和她的团队几乎不眠不休,率先分离出了病毒毒株。
在2005年,因为贡献突出,所以李兰娟获封院士称号,面对这一荣誉李兰娟表示,这意味着我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论获得什么样的称号我的第一角色都是医生。十年之后,我国爆发了H7N9,当时李兰娟又勇敢的冲在第一线,对病毒展开积极的研究,最终证明病毒源头是活禽市场。之后她和她的团队还研制出了H7N9疫苗,并且顺利投入使用。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毫无预兆的爆发,李兰娟院士已经73岁的高龄,但是面对如此紧急的状况,她丝毫没有犹豫,立马带领她的团队奔赴武汉,开始病毒研究工作。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在抗疫期间李兰娟院士并没有放松,她一天的休息时间不足四个小时,并且还主动到最危险的病房救治和探望患者。
同团队的同事为了她身体考虑都极力劝阻她上前线,但是李兰娟院士却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坚持事事亲力亲为。在疫情爆发以来,她的团队也一直在辅助她进行毒株分离以及疫苗研发工作,不敢有一丝懈怠。在李兰娟院士以及其他医护工作者的努力下,武汉疫情得到了最快速的控制。
小结:
每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李兰娟院士总是挺身而出,奋战在第一线,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才让我们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时能够保持镇定、不再害怕。从一名普通医生到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的成功是靠着自己的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打拼得来的。
虽然家境普通,但是这从未磨灭她对知识的向往,她用自己的学识和坚持破解了不少医学界的难题,尤其在传染病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几乎无人能够超越。就其对医学界的贡献而言,李兰娟院士应当被载入史册供后人瞻仰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