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谊简介及生平事迹,贾谊是一个怎样的人?贾谊生平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8 13:24:20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贾谊简介(汉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贾谊(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9年),字子长,汉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汉武帝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自幼聪颖,喜好读书,曾经拜访过当时的名士,如刘向、司马相如等。贾谊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才华,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过秦论》、《申屠刘林赋》等。他的思想和言论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谊的政治生涯
贾谊在汉武帝时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如太常、尚书郎、丞相等。他倡导改革,主张减轻赋税负担,加强中央集权,推广汉族文化等。他曾经提出“去苛政、尽忠孝、尚贤达、宽黔首”的治国方略,被誉为“贾子四化”。
贾谊还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外交政策,主张对外强硬,保护国家利益。他曾经写过《过秦论》,其中提出了“兼并天下”的思想,认为中国应该通过战争征服周围的国家,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贾谊的文学成就
贾谊是汉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当时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传播。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散文和赋,其中以《过秦论》最为著名。这篇文章以辩证的方式分析了秦朝的兴衰原因,提出了“夫秦之所以亡也,非外无敌而内无政也”的观点,表达了他对于政治制度的看法。
贾谊的赋也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赋以描写自然风光、历史人物为主,如《申屠刘林赋》就是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佳作。他的文学风格清新简洁,富有感情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谊的思想成就
贾谊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推广汉族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他的“去苛政、尽忠孝、尚贤达、宽黔首”的治国方略,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贾谊的“尊王攘夷”思想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主张对外强硬,保护国家利益,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奉为传统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谊简介

  1、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2、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3、贾谊故居又名贾太傅故宅、贾太傅祠,位于长沙市解放西路与太平街口交汇处,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汉武帝时期,由皇帝敕命修缮贾谊故居,从明朝成化元年始,形成祠宅合一之格局。湖湘人民极重视对故居保护,历代毁建相继,均以贾谊井为中心,原址不变。现贾谊故居为1998年重修,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景点有:门楼、贾谊井、贾太傅祠、太傅殿、寻秋草堂、古碑亭、碑廊等,有《贾谊生平事迹陈列》。

请给我贾谊(汉文帝时贬谪之人)的生平资料(要详细)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汉著名的大儒,人称贾生、贾子、贾长沙。汉高帝七年(前200年),贾谊出生,这个时代正是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年代,它既给贾谊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机遇,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坎坷和痛苦。
贾谊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基本上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他的生活也基本上是以读书习文为主。18岁时,他便以能诵诗书擅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当时的名士河南守吴廷尉欣赏他的才学俱优,将他列置门下。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听闻河南守吴公颇有学识,且政绩卓著,便征召吴公为廷尉。汉元帝元年(前179年),贾谊在老师吴廷尉的推荐下,被征召入朝,立为博士。一年之中,又被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从此,22岁的贾谊便踏上了仕途,成为西汉政治集团中的一员。
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又与诸大臣商议,想把他升擢为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对。此后,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贾谊辞别了京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自认为此去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将他召进皇宫。当文帝听完贾谊的一番宏论后,十分感慨地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过不多久,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在任梁怀王太傅期间,贾谊仍对政事十分关注,而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下了如《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名篇。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人朝,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怀王的太傅而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非常伤心。一年以后,由于伤感过度,贾谊也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死时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

贾谊的故事是怎样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所作的作品大多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世称贾生。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贾谊的 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贾谊的故事
  贾谊从年幼时期就博览群书而财富经纶。在十八岁的时候被恩师吴公举荐,成为西汉最年轻的博士,后来却因为小人进谗陷害,被贬做长沙王太傅,虽然在后来被汉文帝重新召回,但是在不久之后因为梁怀王坠马,贾谊很快就郁郁而终。

  在他任梁怀王太傅的时候,汉武帝曾经让他多教梁怀王读书,但是贾谊却认为读书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一个皇子,更重要的却是如何学会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又做了秦朝的例子,秦朝赵高教导秦二世的都是严刑酷吏所做的,所以秦二世一旦登上高位就开始残暴的杀人,这并不是说秦二世本来天性就如此残暴不仁,而是突出说明了后世环境和教导的重要性,贾谊对于梁怀王很是用心的教导,但是可惜的是梁怀王却意外逝世,贾谊十分自责愧疚,经常忧郁的哭泣,但是他还是用自己最后的精力为国家着想,直到最后郁郁而终。
  贾谊是怎么死的
  贾谊从小就为人聪慧,博览群书,很快就声名远播,十六岁在吴公的介绍下,被汉文帝赏识并封为博士,后来又提出了许多有力的主张,为当时西汉社会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远大的贡献。

  一路成长起来顺风顺水的他,却在汉文帝要封他做公卿时,遭受了很多元老大臣的反对和阻拦,最后又被人进谗言诬陷,失宠于汉文帝,被贬到长沙做了长沙王太傅。后被汉文帝召回,又奉命做了梁怀王的太傅,但是梁怀王最后却,贾谊也在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忧郁而亡,享年三十三岁。

  纵观贾谊的一生,他的顺风路一直截止到汉文帝要破格提拔他为公卿,这时候遭受群臣反对,并且贬斥贾谊出京师,从这时候起,贾谊开始有了自怨自艾的悲观思想,甚至听闻长沙气候潮湿难捱时,觉得自己肯定活不下去了,开始展现出他性格中懦弱的一面。在湘江因为觉得自己和屈原一样悲苦便作了《吊屈原赋》一文,表面上是在怀念屈原,其实心底却是在自己发散着心中的牢骚和愤懑,也有了责怪汉文帝不识人才的意思,但是汉文帝却并没有怪罪于他,反而让贾谊做了几年的长沙王太傅之后,将他调回京师做了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那时候,汉朝还没有立太子,若是梁怀王长大之后成为太子,那么贾谊将来就是太子太傅,差不多是做官的最高境界了,可是贾谊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他还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政论上,这样一来,梁怀王坠马而亡,贾谊足足自责哭泣了一年多,直到最后他忧郁早逝。
  对贾谊的评价
  贾谊年仅三十三岁就病逝了,他是我国 历史 上著名并且非常难得的 政治 家和文学家,在他短暂的一生内,为我国中华 文化 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巨大的文化遗产。

  同时,贾谊也是著名的作家,他创作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都非常的有文采,表达了浓烈的思想情感。而他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等,言辞谨慎,逻辑紧密,对后代的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西汉初年,贾谊等人在总结秦朝灭亡的 经验 教训上,提出了以儒治国的设想,他以清醒敏锐的历史意识和超前的政治眼光看透了当时社会所存在的隐患,又通过对仁义、法先圣、制 礼仪 、别尊卑的儒家主张奠定了汉代王朝社会仁与礼相结合的政治设想,并且 成功 的引起了当时汉文帝的注意重视,为大汉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的影响。

  贾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的研究上,他所留下来的著作也大多是政论性很强的文章,但他的哲学思想却完好的体现在了《道德说》中,借助当时《老子》的学说影响,表现出他一直以来完好的吸收其他的各路思想来更好的完善当时以儒家思想为体系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上的新动向非常值得人们重视。

  贾谊短短一生虽然没有登上高位,可是她的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别具一格的 意见 还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行为和贡献,并不是那些虽然身居高官却庸碌一生的人所能比拟的。

贾谊是一个怎样的人?贾谊生平简介

贾谊是西汉早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年少成名,十八岁时便以善文著称。贾谊作品主要是以散文和辞赋为主,因为他深受庄子和列子的影响,散文风格多为政论文,其文笔朴实、酣畅。但贾谊的仕途之路却称不上完美,他在汉文帝时期任迁太中大夫,但是受到了周勃、灌婴等人的排挤。后来贾谊为梁怀王太傅,但梁怀王因坠马而死,贾谊感到十分愧疚,最后郁郁而终,年仅33岁。
01 少年得志
贾谊是西汉初期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他与屈原同传,仅这一点,他的才华就没边了。他写的《过秦论》,一直是大陆地区高中语文课教材,后三段可是要求背诵的哟。
贾谊18岁的时候,就因能诗会文名闻当地。当地的郡守听说了,就把他召到衙门担任公务员,并非常器重。这个郡守也很有两把刷子,没多久就上调中央担任廷尉,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没忘记贾谊,向汉文帝大力推荐,于是文帝召他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21岁,在所有的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而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大为赞叹,后生可畏,前程无量啊。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放在今天来说,可是副部级或厅局级的高官。
贾谊刚升官,就迫不急待的想做点事情。他建议皇帝改历法、易服色、订立制度、创设官名。这些搞法完全改变了旧的制度,汉文帝刚刚即位,考虑到老旧大臣的阻力,根本不敢实行。
但此后贾谊提出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以及让受封的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建议,得到了文帝的采纳。
02 忧闷而死
鉴于贾谊突出的才华和优异的表现,文帝想重用他,于是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但绛侯周勃、灌婴等一帮老人不干了,老子出生入死,革命几十年才获得高位,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就想和我们平起平坐?于是纷纷说贾谊的坏话,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轻,学识浅薄,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搞得一团糟。
汉文帝也没办法,只好表面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这实则是为了保护他,让他离开朝廷这个漩涡。
当时的长沙,地处偏远,离京师有数千里之遥。贾谊心里非常的失望,生怕死在那里,过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不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圣贤都不能顺随行事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
表面上说是为屈原鸣不平,实际上是发泄心中的怨愤啊。
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猫头鹰飞入房间,又引发了他的伤感情绪,于是作《鵩鸟赋》抒发不平。文中说,请问鵩鸟啊,‘我离开这里将去何方?是吉,就请告诉我;是凶,也请告诉我。生死迟速有定数啊,请把期限对我说端详。’其悲观怨望的心态暴露无遗。
汉文帝并没有忘记贾谊,他完全掌控政局之后,立刻召他回京。贾谊在长沙前前后后,不过呆了两年多的时间而己。
到了京城,汉文帝找他聊天,一聊就是深夜。不久,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这个梁怀王,可是文帝最宠爱的幼子。但倒霉的是,在一次飚马中,梁怀王掉下马来死掉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自个儿哭泣,一年之后,活活把自己哭死了。
贾谊受谪长沙,是因为汉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等人是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臣,汉文帝不得不迁就他们。
但贾谊受不了了,一路南行,一路抱怨。他在长沙只呆了三个年头,就两年多的时间,一直在怨怨艾艾。
梁怀王之死,与贾谊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文帝也没有怪罪他的意思,他竟然自怨自艾,忧闷而死,列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不世出的大才,竟然死于一颗玻璃心,可叹!
03 逆商很重要
人们常说智商很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但逆商比情商更重要。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又怎么可能时时处处都是鲜花和掌声?碰到一时的挫折,就失去耐心、信心和勇气,抱怨这个,抱怨那个,这样的心理素质,能承担多大的责任?
任何困难和挫折,都是对自个儿的磨练,只有通过烈火的洗礼,才能凤凰涅槃,脱胎换骨,获得更持久、更稳定的力量。
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广泛的人脉和强大的专业技能,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颗乐观豁达、充满勇敢、不惧困难的心。
贾谊完全可以等待几年,以他的实力,完全有机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可以给后人留下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就是因为玻璃心作遂,让一切成为了泡影。
如何面对逆境,想必读者都有了正确的答案。
文 | 赵大山

贾谊的代表作品

贾谊的生平
贾谊,字文伯,汉朝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在一个世家,父亲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尉。贾谊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他曾经为汉武帝撰写过《大风赋》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后来,他担任过太学博士、中书令等职务,曾经多次上书进谏,被誉为“谏臣第一”。
《过秦论》的背景
《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一篇政论文,讨论了秦朝的兴衰。当时,汉朝刚刚建立,国家面临着许多问题,贾谊认为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才能使汉朝长治久安。他在《过秦论》中提出了“法家”思想,主张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强调法律的严明和公正。这篇文章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书》的内容
《新书》是贾谊的另一部代表作品,它是一部历史著作,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这部书分为三十篇,涵盖了从汉武帝到王莽时期的历史。它的特点是注重实事求是,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贾谊在书中提出了“史记无隐事,言者无罪过”的观点,强调历史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不应该有任何掩盖和歪曲。
贾谊的思想和影响
贾谊是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和文化。他主张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强调法律的严明和公正,这对中国历史上的法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历史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这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贾谊简介

贾谊——英年早逝的西汉初期儒家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十八岁即以能诵《诗》《书》、通诸子百家言、善属文而闻名于郡中,为李斯的学生河南守吴公所器重。后在吴公的推荐下,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其才华出从,很快超迁为太中大夫。
不久贾谊上疏,提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汉书.贾谊传》),文帝想迁升贾谊任公卿,但却遭到了权臣周勃、灌婴、张相如(东阳候)、冯敬等人的妒嫉和反对,旋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因坠马而亡,自伤失职,抑郁而死,卒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曾著《过秦论》,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强秦所以速败,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又曾上《治安策》疏,提出“众建诸候而少其力”的策略,以前弱地方诸候的势力。贾谊的著作有《新书》五十六篇,其思想兼采儒、法,主张仁义与法治并用,而归结于儒家的六经和德政。认为“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新书.修政语上》);“《书》、《诗》、《易》、《春秋》、《礼》五者之道备,则合于德矣,合则欣然大乐矣”(《新书.道德说》)。提出政以民为本的思想,说:“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新书.大政上》)。

贾谊在文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被认为是汉赋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又通经学,相传曾从北平候张苍受《春秋左氏传》,著有《左氏传训诂》(已佚)。

贾谊简介资料_关于贾谊的资料

贾谊简介资料_关于贾谊的资料
贾谊(前200一前168),西汉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锥阳(今河南省洛阳)人。从小博览群书,以善写文章闻名,“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得吴廷尉推荐,文帝召以为博士。每次参议诏令,均能详尽对答,并得到众人的赞同,故得文帝赏识,超迁为太中大夫。他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他认为汉王朝建立20余年,天下和洽,应当改正朔,易服色,更定律令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文帝认为贾谊很有才干,拟任为公卿。
但他的某些政治主张触犯了豪族的利益,为当时把持朝政的周勃、灌婴、冯敬之等人所不容,他们攻击贾谊“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乃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就职长沙。居长沙时,曾几次上疏陈治安之道,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的攻掠。
他还提出“变化因时”的观点,认为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法令。这些观点对当时和整个汉代的政治有很大影响。几年后,文帝又召见贾谊,没多久,就拜他为梁怀王太傅.数年后,怀王骑马时堕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优伤而逝,享年33岁。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他以其雄辩的、气势充溢的政论文卓立文坛,同时也以情理深致的赋作独步一时。其所著文章计五十八篇,后刘向编为《新书》。贾谊在《新书》中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说:“自古及今,凡与民为敌者,或迟或速,而民必胜之”(《大政》上)。为了解决人民生计问题,他提倡“农本”,反对富人奢侈浪费。

面列迅速巩固政权、完善封建制度的历史任务,贾谊又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如要求削弱诸侯和限制豪强商贾的非法活动,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主张完善地建立以等级制为中心的封建礼制,以巩固封建统治,这些主张适应汉初统一形势的需要,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贾谊的诗文特点
贾谊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题性的政论文,如《过秦》,《过秦》分上、中、下三篇,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的历史原因。上篇主要叙述秦国力量的强大和六国人材的众多,“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仰(《史记》作“叩”)关而攻秦”,结果却为秦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槽”,但就是这个“席卷天下”、“威震四海”的王朝,却在“率散乱之众数百”的陈涉“奋臂大呼”下土崩瓦解。
文章有力地突出了秦代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即农民起义的威力,足以给封建地主阶级以致命的打击,统治者如果不向农民作些让步,即若“不施仁义”,那只有失尽民心、走上灭亡的道路。二是疏犊文,如《陈政事疏》(注:见《汉书》卷四十八。这是班固采摘《新书》五十八篇中“切于世事者”拼凑而成,文字与今本《新书》前五卷若干篇章大致相同。)及《新书》前四卷“事势”类就是这种文章。
它的一个特色是观察敏锐,能透过太平景象贾谊简介,觉察到社会潜伏的矛盾和危机,例如《数宁》篇说:“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无知,固诀者耳……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作者还敢于大胆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加强其笔锋犀利、言辞激切、感情强烈的特色。例如《时变》篇:胡以孝弟循顺为?善书而为吏耳。胡以行义礼节为?
贾谊的散文都有善用比喻的特点,语言富于形象性。他的文章风格对唐宋的政论文是颇有影响的。
贾谊的政治思想
贾谊作为一个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杰出人物,却遭到保守官僚的排挤,政治抱负未得施展。作者以其抑郁不平之气倾注在《吊屈原赋》中:“彼寻常之污读兮,岂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擅鲸兮,固将制于缕蚁。”虽痛逝者,实以自悼。他的《鹏鸟赋》为滴居长沙时所作,赋中据老庄“万物变化”之理,说明祸福荣辱皆不足介意。这是作者滴居时哀伤情绪的自我排遣。
对贾谊的个人身世、仕途遭遇,历来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在历代许多诗词中,为贾谊抱不平者甚多,这种诗作在唐代尤为盛行。唐人在自己贬官作诗 *** ,或朋友被贬作诗相慰时,往往以贾谊之贬长沙为比。李白《巴陵赠贾舍人》写道:“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州望岳阳寄元中丞》也写道:“贾谊上书优汉室,长沙滴去古今怜。”都表达了汉文帝薄恩,贾谊不遇的意思。而李商隐的七绝《贾生》则指出:“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更是用辛辣的讽刺笔调,将汉文帝和贾谊分别塑造成昏暗不明刻薄寡恩和虽然才华绝伦却受人玩弄的典型形象。
后人对贾谊的评价
对贾谊怀才不遇的看法持不同意见的,历史上的文人政客也颇多。一种看法的主要理由是贾谊的许多政治主张,已被汉初统治者接受,并付诸实行。他的早夭虽然带有悲剧性,然而他对汉帝国的贡献却是显著的。后于司马迁100多年的班固,作《汉书·贾谊传》时,对于贾谊的政治理论及具体主张在西汉历史上发生的作用和影响,看得更为分明,所以他说:“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又说:“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北宋王安石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贾谊简介,他在七绝《贾生》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音万公卿?”与班固观点一样,他认为贾谊虽然没有做到公卿,但他的政治主张已被实施,不能说是不遇。但同时也有一种看法认为并非汉文帝昏暗荒唐,不能识人,而是认为贾谊虽然才识过人,但心胸不够豁达。
《史记》中就有“贾生既以滴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悲悲戚戚,郁闷不乐。唐代王勃说:“屈、贾生于长沙,非无明主。”北宋苏轼则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苏东坡认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实难”。鲁迅也说过贾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贾生之言,乃颇疏阔”。
其实,无论后人如何评论贾谊的个人身世和仕途遭遇,贾谊的政论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而广泛的,其富于雄辩而进步的思想和犀利、流畅的文采,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贾谊的生平简介

  1、生平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2、主要成就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3、人物评价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又奠定了汉代骚体赋的基础。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汉著名的大儒,人称贾太傅、贾生、贾子、贾长沙.汉高帝七年(前200年),贾谊出生,这个时代正是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年代,它既给贾谊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机遇,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坎坷和痛苦.
  贾谊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基本上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他的生活也基本上是以读书习文为主.18岁时,他便以能诵诗书擅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当时的名士河南守吴廷尉欣赏他的才学俱优,将他列置门下.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听闻河南守吴公颇有学识,且政绩卓著,便征召吴公为廷尉.汉文帝元年(前179年),贾谊在老师吴廷尉的推荐下,被征召入朝,立为博士.一年之中,又被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从此,22岁的贾谊便踏上了仕途,成为西汉政治集团中的一员.
  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又与诸大臣商议,想把他升擢为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对.此后,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贾谊辞别了京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自认为此去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将他召进皇宫.当文帝听完贾谊的一番宏论后,十分感慨地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过不多久,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在任梁怀王太傅期间,贾谊仍对政事十分关注,而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下了如《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名篇.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人朝,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怀王的太傅而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非常伤心.一年以后,由于伤感过度,贾谊也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死时年仅33岁.
贾谊的生平主要见于史记和汉书。他很有才华,为汉文帝赏识。贾谊也是为文帝出谋划策,写了不少政论文章。后来,他为功臣派嫉恨,汉文帝不得已把他派去长沙,在那里度过几年不得志时光。后来,汉文帝觉得风头过去了,便找回长安。并让他做自己儿子太傅。结果梁王出了意外死亡。贾谊忧郁悲伤去世,英年早逝!他的孙子是司马迁好友,他的后人有三国著名谋士贾诩。
长沙王太傅,《过秦论》的作者
生平
贾于汉高帝七年出生于雒阳(河南郡郡治所在),从小研究讨论诗经、书经的道理才学过人,文笔十分漂亮。十八岁即闻名于郡里得到赞赏,被河南郡守吴公召致门下,成为郡守的门客。
贾谊22岁时,汉文帝登基,擢升河南郡守吴公为廷尉,贾谊也因吴公推荐当了博士,是当时汉朝政府所聘用的博士当中最年轻的一位。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文帝很欣赏他,一年后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贾谊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以进一步代替秦制,主张是“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汉文帝并没有采纳。
前178年,汉文帝想任命贾谊担任公卿,遭到官僚与宗室阶层反对,丞相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冯敬等老臣上书表态反对的立场,认为贾谊“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贾谊又时常在朝堂上讥讽汉文帝宠臣邓通。
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辅佐长沙王吴著。至长沙赴任的途中,贾谊对贬谪不满,又听闻长沙气候潮湿多雨,以为自己会早死。他心情悲观失望,在渡湘江时作了《吊屈原赋》,在长沙度过三年余的左迁生活。
任长沙王太傅三年时,有象征不祥的鵩鸟飞入房屋,贾谊有感而作《鵩鸟赋》。《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是他的骚体赋代表作。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汉文帝突然想起贾谊,召贾谊回长安,问以鬼神之事,夜半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关于此事后世有争论;李商隐颇为贾谊不平,有诗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为贾生不得重用而叹息,不久,汉文帝拜贾谊为自己爱子梁王刘揖的太傅。贾谊此时期除太傅责任以外,主要写政论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汉文帝进行劝谏。
《治安策》、《论积贮疏》是他这时的代表作。其政论文既有战国纵横家古文的余风,又有法家韩非子等人论证严谨风格的影响,洋洋洒洒,文采斐然。所以贾谊的辞赋可谓上承屈原、宋玉,下开枚乘、司马相如,是从楚辞发展到汉赋的重要桥梁。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王坠马而死,谥怀,史称梁怀王。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做好辅导亲王的职责,终日哭泣,于第二年忧郁而终,享年33岁。
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扩展资料:
成就
贾谊虽然早逝,但其文采与见识深受后人赞叹。司马迁在《史记》中作《屈原贾生列传》;《汉书》也有《贾谊传》。后来的文人对他的评价极多,唐代裴度〈寄李翱书〉:“贾谊之文,化成之文也,铺陈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台湾作家柏杨在翻译《资治通鉴》曾写道:“治安策原文,已不可得。司马光在残篇中,摘录他认为重要的部分,连‘六个长叹’,都不能完整。”
贾谊的农本主义思想
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指出:“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月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贾谊认为工商“末”业败坏社会风俗。他主张抑末强本,“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上书《谏铸钱疏》提出反对民间私人铸钱,主张把铜业收归国有,统一铸币权,规定标准的“法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增加财政收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贾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