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多恐怖,魏晋南北朝有哪些你绝对想不到的黑历史?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7 23:38:16 浏览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魏晋南北朝到底有多恐怖

魏晋南北朝这段 历史 总是让人头晕脑眩

400个年间出现了48个政权,被人们称为乱世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永嘉之乱,八王之乱,肥水之战...这些战乱足以让百姓民不聊生,唯独只有西晋的短短三十六年国家处于短暂的和平之中,可在这三十六年间又出现了八王之乱

这是历时16年的大动乱——八王之乱。事实上,参与此次动乱的王多达十几个,只是主要人物有八个,所以被称为八王之乱。这八个王分别为:司马义、司马越、司马颖、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颙、司马冏。

这场战乱是西晋统治的转折点,对 社会 造成了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 离,形成我国古代 历史 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徒高潮

中国发生了一次前后历时16年的大动乱,之后,西晋帝国被摧毁,中国进入长达273年的大分裂时代,南方先后进入东晋、南朝,北方先后进入五胡十六国、北朝,直到进入隋朝,大分裂时代才宣告结束。

西晋因八王之乱灭亡期间,北方出现了十六国

由于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期间,五胡大举侵占古华夏故地,故又被后世称作十六国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胡、氐、羌;十六国指主要的五个北方内迁民族在中国北部及蜀地建立的政权,其中封邦命氏成为战国者有16国,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北魏、冉魏、西燕、高句丽(中国)、吐谷浑、谯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16国。

五胡乱华,

是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正统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开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王朝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 虽然今天我们将东进这个朝代 写进中国古代 历史 但实际上 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 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这种局面一直维持了近300年

晋明帝司马绍在公元322年即位后,北方版图发生变化:石勒(后赵)拿下山东中部,兵锋已过黄河,控制了现在河南商丘、安徽毫州一带。石勒地盘越来越大,晋太宁三年(324年),后赵兵攻克徐州和连云港(东海郡)。另外,河南郡(洛阳)也被后赵夺去。

东晋此时陷入王敦等人内乱,没有精力分心北顾,在北线以守为主。但石勒步步进逼,等年幼的晋成帝于325年继位时,安徽省淮河北岸的地区全部并入后赵。江苏省淮河北岸地区,东晋还控制着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下辖的邳州),像一把利剑直插后赵版图。一年后,江苏省的淮河北岸全部为后赵所有。

东晋的噩梦还没有结束。328年,淮南重镇寿春(今安徽寿县)以南部分地区入后赵,对东晋国都建康构成了巨大威胁。331年,荆州重镇襄阳入后赵,对长江中游构成重大威胁。同时,成汉向东略地,占有整个重庆,东线进入湖北省宜昌。332年,东晋终于收复重镇襄阳,但西南的宁州(四川南部、云南、贵州大部)被成汉占领。此时,赵、成汉、东晋几乎复制了三国割据局面(不包括西北、东北各政权)。东晋较之东吴,多了襄阳、上庸等地。

此时北方的政权是北魏,北魏破柔然之战是北魏神麚二年(429),北魏军远程奔袭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大破柔然汗国的战争。自十六国后期起,北魏王朝为扩充势力范围以统一北方,柔然可汗为掠夺魏境的粮资和雄据大漠南北,连年互相攻战。北魏为防御柔然,拱卫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修筑长城,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延袤2000余里,并设军镇、置戍卒。柔然为适应军事上的需要,也建立了一整套军法。

北魏又分东魏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后又出现了北周政权,最后被隋朝统一 ,这400年来的战乱就结束了

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屠杀 47次屠城虐杀两百万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大乱世,乱世必有乱象,乱象之中最大的乱莫过于战争,而最能体现战争残酷性的就是屠城。目前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屠城现象尚没有予以关注,这是一个盲点,且是一个很不应该出现的盲点。
屠城现象集中凸显了人性的罪恶,同时也暗含着国家政治、文化制度设计的失败。透过这扇鲜血淋漓的窗户,我们在一窥人性丑陋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探讨国家的政治、文化政策设计实施的得与失。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屠城现象概述
考察这一时期的屠城现象主要是依据《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梁书》、《宋书》、《周书》、《陈书》、《魏书》、《南齐书》和《北齐书》等十一部正史,具体内容罗列如下:

1、《三国志》中的屠城:(1)曹操屠彭城、傅阳、虑、雎陵、夏丘。“所过多所残戮。”“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2)曹操屠雍丘。(3)孙策屠东冶。(4)曹操屠彭城。(5)曹操屠邺。“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觽。”(6)曹操屠柳城。(7)孙权屠沙羡。(8)夏侯渊屠太原。(9)夏侯渊屠兴国。(10)夏侯渊屠枹罕。(11)曹操屠河池。(12)曹仁屠宛。(13)毌丘俭屠高句丽都城。
2、《晋书》中的屠城:(1)石勒屠黎阳。(2)韩晃屠于湖。(3)石季龙屠上邽。“尽灭刘氏,坑其党三千余人。”(4)司马懿屠襄平。(5)刘裕屠广固。(6)沮渠蒙逊屠敦煌。
3、《南史》中的屠城:(1)刘裕屠广固。(2)陈庆之屠考城。(3)沈庆之屠广陵。(4)沈林子屠姚鸾守卫之地(具体地址不详)。“劓鸾而坑其众。”(5)程文季屠泾州。(6)裴邃屠安成、马头、沙陵等戍所。
4、《北史》中的屠城:(1)拓跋登珪屠五原。(2)拓跋登珪屠高车薛干部所居之城(具体地址不详)。(3)奚眷、薛谨屠河西山胡白龙所居之城(具体地址不详)。(4)拓跋登珪屠柴壁。(5)宇文神举屠范阳。(存疑)(6)段韶屠定阳外城。(7)李迁哲屠鹿城。(8)万度归屠焉耆员渠城。(9)卫兴奴屠高昌。(10)毌丘俭屠高句丽都城。
5、《梁书》中的屠城:(1)皇甫谌、席宗范屠魏十多个城池(具体不详)。(2)王茂、康绚屠加湖。(3)萧景屠宿预。(4)裴邃屠安成、马头、沙陵等戍所。(5)陈庆之屠考城。(6)夏侯夔屠楚城。(7)刘敬宫屠南康、庐陵之地的县邑。(8)毌丘俭屠高句丽都城。
6、《宋书》中的屠城:(1)刘裕屠广固。(2)孙季高屠广州。(3)沈庆之、宗悫、刘道隆屠广陵。“及屠城,城内男女道俗,枭斩靡遗。将军宗悫偏用虐刑,先刳肠决眼,或笞面鞭腹,苦酒灌创,然后方加以刀锯。”(4)邓盛、刘骖乱、刘宽纠屠金门邬。(5)萧道成、张永屠晋陵之地的两座城池。(6)沈林子屠姚鸾守卫之地(具体地址不详)。
7、《周书》中的屠城:(1)李迁哲屠鹿城。
8、《陈书》中的屠城:(1)周迪屠工塘之地的八座城池。
9、《魏书》中的屠城:(1)拓跋登珪屠五原。(2)拓跋登珪屠高车薛干部所居之城(具体地址不详)。(3)奚眷、薛谨屠河西山胡白龙所居之城(具体地址不详)。“斩首数千级,虏其妻子而还。”(4)尔朱世隆屠建州。“城陷,尽屠之,唯希质获免。”(5)拓跋登珪屠柴壁。(6)李平屠西硖石之外城。(7)刘裕屠广固。(8)孙季高屠广州(番禺)。(9)卫兴奴屠高昌。“无讳将卫兴奴诈诱爽,遂屠其城。”(10)万度归屠焉耆员渠城。(11)拓跋登珪屠高车薛干部所居之城(具体地址不详)。(12)魏军屠许昌(具体将领不详)。(13)拓跋涛屠滑台。(14)拓跋涛屠河东杏城。(15)刘骏屠广陵。“及城陷,悉屠之。”
10、《北齐书》中的屠城:(1)段韶屠定阳外城。(2)宇文神举屠范阳(存疑)。
在有关记载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十一部正史之中除了《南齐书》没有相关的屠城记载而外,其余十部正史都或多或少的载有屠城的史实。在十部正史之中有68处记载了屠城事件,除去重复的记载,合计发生了次47屠城事件,一共屠灭了70多座城池。诚然,鉴于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特点所限,这些绝对不是这一时期发生的全部屠城,它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但是毕竟为后人研究屠城现象留下宝贵的参考资料。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屠城现象的新变化
自从公元前557年晋国军队在齐国临淄展开屠城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直到1937年日本在南京制造大屠杀中国人始终没有摆脱屠城的梦魇。在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屠城始终与城市、大屠杀、大破坏相联系,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又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仔细考察一下上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屠城现象,会发现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较以往有了新的变化:

1、出现了有组织的施虐行为。先前的屠城可以定义为攻破城池之后不分目标的滥杀行为。可以说,除了杀人和抢劫而外,基本上没有其它人为地增加死者痛苦的行为。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屠城却有意识地产生了增加受害忍痛苦的施虐行为。最明显的就是南朝宋时期的沈庆之、宗悫、刘道隆在屠广陵的时候,“城内男女道俗,枭斩靡遗。将军宗悫偏用虐刑,先刳肠决眼,或笞面鞭腹,苦酒灌创,然后方加以刀锯。”“刳肠决眼”、“笞面鞭腹”、“苦酒灌创”和“加以刀锯”这些让现代人看了就不寒而栗的词语第一次出现在描述屠城现象的叙述之中,单纯的杀戮已经不能平息屠城者的愤怒,不能给他们带来胜利的喜悦。
2、屠城区域范围的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屠城事件最北的是襄平(今辽宁辽阳)、五原(内蒙古包头西北),最南的是番禺(今广东广州),最西的是高昌、焉耆,最东的高句丽的都城,大致的范围基本上囊括了今日中国的版图。先秦秦汉时期的屠城主要发生在黄河、长江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扩展到现今中国的15个省:内蒙古、河北、北京、新疆、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广东、山西、陕西、甘肃、辽宁、福建、山东,基本上可以说覆盖了全国。不过,仍然主要分布于黄河淮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和安徽一带。
3、屠城决策权限的变化。魏晋南北朝以前屠城命令是由统军将领做出的,次权限属于将领个人的权力,在其自由裁量的范围之内。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情况有所变化,出现了统军将领要君主准许屠城的请求。“时南郑尚拒守未下,达奚武请屠之,太祖将许焉,唯令全璠一家而已。”达奚武作为统军将领竟然不能下达屠城的命令,而请求君主予以批准,这先前屠城事件中所没有出现过的。
4、个别人免屠恩赐的出现。在上一段的引文中同时还透漏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唯令全璠一家”的命令说明在屠城过程中出现了赋予个别人免屠恩赐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并非仅有上述个例,北朝时期的尔朱世隆在屠建州时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城陷,尽屠之,唯希质获免。”固然,陆希质的“获免”是由于和尔朱世隆有亲戚关系的缘故,但是同样可以说明这一时期屠城过程中出现的赋予个别人免屠恩赐的情况。
5、屠城原因的新变化。秦汉时期屠城的原因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三个:
一是城池久攻不下,激起攻城将领和士兵的愤怒,在城池陷落以后而引发屠城。这是主要的原因。
二是劝降不成,在城池被攻陷后而引发了报复性的屠城。
三是统军将领为了激励士气而放纵士兵的劫掠行为,从而引发的屠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屠城原因除了这三个方面之外还产生了新的变化。
且看下面这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燕凤,字子章,代人也。少好学,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纬。昭成素闻其名,使以礼致之,凤不应聘。及军围代,谓城人曰:‘凤不来者,将屠之。'代人惧,遂送凤。昭成待以宾礼。后拜代王左长史,参决国事。”

本来是一件好事,却以恐怖的屠城令作为邀请函,当日弥漫于社会的霸气与戾气由此可见一般。
史料中还载有另一种屠城的原因:“诈诱”屠城。“无讳将卫兴奴诈诱爽,遂屠其城。”本来志在屠城却以“诈诱”的手段劝降守城者,待劝降成功后再按原计划进行屠城。
*** 之徒自古有之, *** 的杀戮也屡见不鲜,但是象如此针对平民的 *** 杀戮行为,则是先前没有出现过的。有霸气、戾气与 *** 在社会之上的弥漫,不难想象“玄”风的肆虐。
6、屠城理论的起步。中国人,特别是早期的中国人惯于探讨天人关系的问题,他们面对众多惨烈的屠城事件必然有所触动。到了魏晋时期便出现了观察天象以预测屠城事件的理论:“凡屠城之气,或赤如飞鸟,或赤气如败车,或有赤黑气如狸皮斑,或城中气聚如楼,出见于外;营上有云如众人头,赤色,其城营皆可屠。”此外还有:“太白失行而北,是谓反生。不有破军,必有屠城。”
除了依据天象预测屠城之外,其它关于天象与屠城联系的记载有:(1)“八月丙寅夜,有大流星长数十丈,白色有芒鬣,从首山东北流,坠襄平城东南。占曰:‘围城而有流星来走城上及坠城中者破。'又曰:‘星坠,当其下有战场。'又曰:‘凡星所坠,国易姓。'九月,文懿突围走,至星坠所被斩,屠城,坑其众。”
(2)“(大明三年)六月,月入南斗。占曰:‘大臣大将军诛。'南兖州刺史竟陵王诞寻据广陵反,遣车骑大将军沈庆之领羽林劲兵及豫州刺史宗悫、徐州刺史刘道隆众军攻战。及屠城,城内男女道俗,枭斩靡遗。将军宗越偏用虐刑,先刳肠决眼,或笞面鞭腹,苦酒灌创,然后方加以刀锯。大兵之应也。”
(3)“(太安)三年十一月,荧惑犯房钩钤星。是谓强臣不御,王者忧之。至四年正月,月入太微,犯西蕃;三月,又犯五诸侯。占曰‘诸侯大臣有谋反伏诛者'。是月,太白犯房,月入南斗。皆宋分。占曰‘国有变,臣为乱。'十一月,长星出於奎,色白,蛇行,有尾迹,既灭,变为白云。奎为徐方,又鲁分也。占曰‘下有流血积骨'。明年,宋兖州刺史竟陵王诞据广陵作乱,宋主亲戎,自夏涉秋,无日不战,及城陷,悉屠之。”
(4)“武泰元年正月,又逆行复犯之。占曰‘主命将失,女君之象,乱逆之灾'。三月庚申,月掩毕大星。占曰‘连兵起贵人多死者'。是时淫风滋甚,王政尽弛,自大河而北,极关而西,覆军屠邑,不可胜计。既而萧宝夤叛于雍州,梁师骤伐淮泗,连兵青土,万姓嗷嗷,丧其乐生之志矣。”这些记载只不过探讨了天象与屠城的关系,至于屠城的法律与技术问题还没有涉及到,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屠城现象研究工作只是理论的起步阶段,并没有达到完善与成熟的时期。
 三、 *** 军、义军与叛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虽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况且适逢乱世,人口不会太多,但是城市毕竟是城市,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其人数少说也有几千人。能够对几千人的城市进行屠城,必然是有组织的力量。那么,考察一下当时的形式,能够进行屠城的无非是三股有组织的势力: *** 军、义军与叛军,因为只有这三股有组织的势力才有能力去实施屠城。

在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是成王败寇,所谓的 *** 军、叛军与义军其界限十分模糊,为了说明问题本文对做了限定:凡在称王或被 *** 招安之前都被认为是义军或叛军,之后则认为是 *** 军。
例如:石勒派将领石季龙屠黎阳时是公元309年,而其建立后赵则是在公元329年,因此黎阳屠城事件就被认为是义军所为。
再如:沮渠蒙逊先是叛军,称王之后在敦煌屠城,那么敦煌屠城事件就划归 *** 军的作为之中。
还有曹操的军队其起兵之时目的是反对董卓,虽然董卓是乱臣贼子,但是毕竟控制着皇帝代表着 *** ,因此应算入义军之中。建安之后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这时应划入 *** 军之列。
根据上述标准,本文详细地统计了一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47次屠城事件中 *** 军屠了38次,义军屠了6次,叛军屠了3次;
在被屠灭的70多座城池之中, *** 军屠灭了60多座,义军屠灭了10多座,叛军屠灭了3座。仅从数量上而言, *** 军的作为似乎更残暴,更血腥。
但是,这种直观的感觉是不正确的。从史料的记载来看,义军和叛军在人员数量与活动频率上和 *** 军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单单从上述数量上的差异得出 *** 军更残暴的结论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不过,显而易见,它透漏了一个事实:无论是 *** 、义军或叛军都不是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都在把普通民众当作胁迫对方屈服的砝码,当做士兵泄欲和发财的对象。
  四、墨家、儒家与道家
从先秦一直到魏晋南北朝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基本上体现了三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先秦及西汉前期是墨家,西汉后期和东汉三国时期是儒家,而两晋南北朝时期是道家。本文的这种归纳方法是为了说明问题的简单和明了,至于具体的界限和转变需要另文专门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打乱,诸侯混战,民不畏死,士兵骁勇,特别是西部的秦国士兵号称虎狼。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崇尚武力与勇猛就是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

墨家的赴死救难的精神就是当时整个社会崇尚武力、信义思潮的反映。这种风气直到西汉早期仍然被人推崇,当世声名显赫的侠客就是继承了先秦时期崇尚勇力、信义之风气。可是,到了西汉武帝时期 *** 提倡“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兴盛,儒家学说成了人们博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儒家的基本内容是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即使如冠冕堂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的“治国”、“平天下”,其实也是关于个人与君主关系的问题。
翻开《论语》看一下,孔子说了一大堆的话,其中心思想就是:做臣子的不仅要忠于君主,而且要表现出忠于君主的样子;做儿子的不仅要尊敬老子,而且要表现出尊敬老子的样子。
总之,一句话:凡事一定要做出样子来。在这种教条的熏陶之下,西汉后期以来人心大坏,涌现出一大批的伪君子和真小人。中国人从此坠入一个被伪君子和真小人翻云覆雨的社会之中,无畏蜕变为 *** ,中国人两千多年的梦魇从此开始。
儒家学说的发展虽然给中国人带来了 *** ,但是毕竟还是留下“仁”。“仁”是儒家的中心学说之一,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汉更替之际的君主和将领们的作为体现了“仁”的巨大影响,例如:刘秀、邓禹等人。
可惜的是,随着儒家学说的日益庸俗化,伪君子和真小人的与日俱增,“仁”对中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局限于普通民众,特别是无权无势的民众。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仁”一来可以为自己的懦弱和善良辩护,希图获得些许的自尊和安慰。二来可以以它作为自己身处乱世的盾牌,它虽不可以攻取利益,但是至少保护自己置身乌烟瘴气之外。
作为儒学学说对立面的道家为处在乱世之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满足自尊的理想出处。人世与社会之中的恩恩怨怨太多,置身于自然或者上天神仙境界之中则是一种最美妙的选择。
因此,道家以至于后来道教的人们都在致力于摆脱社会,其中包括苦痛,也包括欢乐;包括正义,也包括罪恶;包括是,也包括非。一句话,不论世间的是与非,只去寻找自己的平静与快乐。这种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清谈应运而生,严重到“玄”风肆虐。
了解了上述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就能很容易明白屠城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背后决定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人自尊的丧失(具体内容需另文撰述),整个社会人心大变。具体的表现就是墨家的消失,儒家的庸俗化和道家的龟缩化。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吗?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痛苦最黑暗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汉文化的毁坏。西晋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实力大减,被匈奴人刘渊灭国,史称永嘉之乱。后来北方士族大家衣冠南渡,随琅琊王司马睿在江南维持晋朝政权,北方陷入五胡乱华的乱世,是历史中最残酷黑暗的时期。
南北朝时期人口减少90%,有大约七十多个城市有被屠城的经历。政局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加剧,士族日渐奢靡,百姓生活贫瘠。几百年的战争,人口所剩无几,朝代极其黑暗。
在这一时期,黎民苍生受苦受难,老百姓在偌大的天地间无处安身。唯有西晋三十六年,国家处于短暂的和平之中,但即便是在这名义上的统一期间,西晋的内部矛盾亦极其惨烈。
站在后来人的角度重审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魏晋南北朝不过是秦汉旧制度瓦解所引发的恶果,这一时期世族与国家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化学作用。

魏晋南北朝有多变态

说起南北朝时期,相信大家对这一时期的印象是非常的深刻了。对于这个朝代,出来经常更换朝代之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各个朝代有名的暴君了。暴君这个词似乎已经成为了南北朝时期的土特产一样,不但是多,而且还是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之前在了解这个混乱朝代的时候,还想着是不是后面朝代的抹黑,特地找了一些资料,结果真的是一次次的毁我三观。我这历经教育事业塑造的世界观感觉真的是随时都要崩塌!
真的是堪称心里变态遍地走,耻辱魔王多如狗!为什么会这样呢?真的是没有原因的吗?
1、首先,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第一,南北朝位于三国、两晋之后的乱世,在文化传承上受到了阻碍。两晋时局的动荡,加上士族的力量过于强大,强势的把持着文化传承和权利。其次,乱世不得不面临重武轻文的局面。
种种原因导致: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总会出现几个奇葩皇帝。例如: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皇帝,要求臣子阉割。
还有就是朝代的变更太多了,给人灌输一种变态皇帝很多的感觉。
第二:社会风气问题,当时的领导阶级都是士族,而且上层的人都是越来越腐朽,都喜欢通过嗑药、喝酒麻痹自己的神经。
长期的嗑药,一不小心就嗑嗨了!
这些药物在刺激神级的同时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剧毒,神情恍惚更不要说在建功立业了,他们占据高位却没有作为。这种风气慢慢的影响到皇家,导致变态皇帝越来越多。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被称为个性大解放的时代,当时玄学盛行、都在嗑药,这些才形成了现在大家都在津津乐道的魏晋风流。在思想上追求解放,只是没有把握好度,过了线才变成了疯狂!
还有一个就是,受到了其他异族的影响,当时五胡闹中原。在客观上也把他们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两边的社会风气不一样,时间久了两边都互相受到了对方的影响!
2、其次,和当时的政治也有关联
南朝之前是处于中国历史上标准的门阀政治的大时代,当时的政治特点就是:皇权不行,士族太行。
等到南朝之后,权利重新回归到了皇帝手上。这时候的士族虽然依旧享有很大的权利,但是已经不能像东晋一样直接可以指点江山。皇权驾驭在士族之上,士族依旧保留了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
南朝突然变成了皇权至上,上位的皇帝要么太小了没有人约束,开始直接放飞自我,权利就变成了欲望的出口,就像一只脱缰的野狗,收不回来!
要么是一些壮年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在经历了动乱之后上位,变得凶残!
当时政权多,大部分都是通过武力得到位置,没有正统。当时的皇帝对大臣、将领心怀芥蒂,大家都在互撕,大环境不允许他们失败!

魏晋南北朝乱不乱?

整个魏晋南北朝,违反礼制人伦的事件还是很多的,像认孙子做父亲,侮辱杀戮兄弟,收父亲嫔妃入自己后宫等违背人伦礼制之事,都曾在魏晋南北朝出现过。统治阶层为了权位和享乐,作出人神共愤的事情,在这个特殊乱世时有发生。
认孙作父
西晋末期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掌权之后,曾经自立称帝,把原本的晋惠帝司马衷尊魏太上皇。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子,与司马衷的爷爷司马昭是兄弟,也就是说司马衷是司马伦的侄孙子。
司马伦为了得到皇位,又不像冒天下之大不韪,便尊原本的皇帝司马衷为太上皇,这在名义上是新皇的父亲。而司马伦之所以能做出这种贻笑大方的事情,当然与他对权位的企图有关系。
屠戮骨肉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政权大大小小几十个,很多或长或短的王朝当中,都存在骨肉兄弟、父子等关系中,颇为“变态”的互相残害屠戮事件。
北方胡族政权的这类事件且不谈,就是南朝汉族政权之中,也曾经出现过许多这样的事情。南齐时期,自齐武帝萧赜死后,南齐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皇室相杀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南齐的覆灭。
政权内部的互相屠戮相杀,其实也脱离不开对权位的争夺,但短命王朝自建立到发展的过程,太过忽视“底蕴”的培养,也是出现这种局面的重大原因。
荒诞淫逸之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荒诞淫逸之事也十分严重。像北朝当中的北齐,直接被后世称作禽兽王朝,简直是对诸多君王的荒诞淫逸之事的很好概括,奸淫兄嫂、收纳父辈后宫等禽兽之事,都曾在北齐发生过。
这样的事情,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自然也不少,胡族政权之中的荒诞之事也很常见。这与礼制、文化在北方胡族政权之中的接受度有很大关系。
总起来看,魏晋南北朝之所以给人一种 ,统治阶层大规模出现违反礼制人伦的事件,其实与当时混乱的历史发展轨迹有很大关系。乱世之中,礼制并不是主导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武力和谋乱而得到权势的统治阶层,就很容易出现违背人伦礼制的情况。

魏晋南北朝混乱不堪荒唐至极 这个时期为什么如此混乱

魏晋南北朝,一共快四百年的时间,安定一统的局面也仅仅只存在了几十年。剩下的几百年的时间,一直处于割据混战的状态。魏晋南北朝也很少被人提及,就是因为混乱不堪荒唐至极,没有留下有价值的史料。魏晋南北朝到底为何如此混乱呢?
首先,社会制度的崩坏,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混乱。
根据史料《晋书》记载,公元280年西晋统治者,对三国曹魏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进行改造,将官员品级高低和世族门爵高低划上等号,贵族和门阀世家垄断选举制度。同时恢复了世袭的五等爵位,实行占田制给贵族分配权势和利益。
由此可见,皇族和世族对经济和权力实行垄断,社会制度已经崩坏。如果世族大家和门阀贵族没有垄断权力、控制政治、奢侈狂野,那么社会制度就不会崩坏,整个时代也不会矛盾重重进而倒塌。可以说,就是社会制度的崩坏,才导致了魏晋南北朝如此混乱。
其次,生活环境的恶劣,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混乱。
根据史料《南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瘟疫集中爆发,天下旱灾、水灾、蝗灾频发,人民生活艰苦。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极快,每个政权都对士人进行杀害,天下名士几进屠戮一般。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魏晋禅让、八王之乱每一场战事都死伤无数。
由此可见,天灾人祸频繁,生活环境可谓是恶劣。如果不是天灾人祸集中在一起,整个社会也不会动荡不堪。恶劣的环境也导致人口数量锐减,百姓流离失所居无定所,时代都笼罩在黑暗中。能这么说,就是因为生活环境恶劣,才导致魏晋南北朝如此混乱。
最后,北方异族的入侵,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混乱。
根据史料《南齐书》记载,公元304年开始塞外众多游牧民族,看见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无暇顾及北方,便乘机入侵中原地区。匈奴、鲜卑、羌、羯、氐五族胡人建立十六国,开启了长达135年的五胡乱华时代,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由此可见,北方异族入侵了中原。如果没有五胡十六国掺和进来,西晋“八王之乱”后也许会开启一个和平的时代,百姓不会因为异族入侵生活悲凉,活得毫无尊严,吃不饱也穿不暖。可以说,就是因为北方异族的入侵,导致了魏晋南北朝如此混乱。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如此混乱,完全是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造成的。但凡没有这么多的问题出现,魏晋南北朝也不会处于混乱中,人民的生活也不会如此辛苦,整个社会也不会处于一种荒唐的状态。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周边的环境,不要做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蠢事。只有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魏晋南北朝有哪些你绝对想不到的黑历史?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舱之乱、六城之乱、后京之乱,无疑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战争,这使得它更加混乱。普通人每天都很难打架杀人,更不用说野蛮凶残的胡人了。因此,传统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从222年孙权统治到589年陈朝灭亡,这段历史持续了367年。在这一时期,只有西晋王朝保持了几十年的统一,其余的是分裂和斗争的时代。
普通人每天都很难打架杀人,更不用说野蛮凶残的胡人了。因此,传统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五千年的王朝更迭是美妙的。这不仅是一大批人才,而且到处都是奇葩。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著名的乱花和奇花异草。总的来说,历史背景是东晋王朝在风雨后期处于混乱状态。
琅琊王司马瑞在琅琊大族王氏的支持下,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登基,建立了晋朝东方王朝,历史上称为晋元皇帝。同时,在胡人入侵北方之后,鲜卑族袭击了北方的许多部落,并最终使这些弟弟们顺从。鲜卑拓跋家族建立了完整的北朝,历史上称为北魏王朝。
司马忠,继司马炎之后金辉的皇帝,是一个无能的人。“为什么不吃碎牛肉”这句话是他提出来的。但司马忠有一位雄心勃勃、坐立不安的皇后贾南丰。贾南丰想独力掌权,就在诸侯之间机动,最终导致诸侯互相攻击。纵观南北朝的历史,他无法实现统一。另一个原因是,两岸都有许多出色的皇帝,因为只有一位非常勇敢的领导人才能领导历史上记载的统一。晋元帝即位之时,特地要拉着王导和他同坐御床,接受百官朝贺。如此高规格的特殊礼遇,也就天下望族才配享有。

魏晋南北朝有多黑暗?

魏晋南北朝很黑暗。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从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司马衷继位,先是后宫干政,排除异己,残害忠良,后来又迫害司马炎寄予厚望的太子司马遹,引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王朝的国防力量损失严重,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入侵中原。最终在司马炎立国仅仅半个世纪后,西晋便被游牧民族所攻陷。西晋包括后来的东晋,立国的根本都是各大世家的支持,与百姓的利益存在天然矛盾。
东汉末年,天下下分,从公元184黄巾起义至公元581年,近400年间,华夏大地经历了30余次政权更迭,光三国时期便发生战争上百次,更遑论五胡乱华、南朝北朝对立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可简单划分为:魏蜀吴并立——西晋——东晋——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南宋、南齐、南梁、南陈),仅有的大一统王朝西晋,存在时间极短,仅四帝,国祚37年,并且发生了司马氏相互厮杀的“八王之乱”,大大削弱了中原政权的实力,使得早已内迁的游牧民族摆脱了政府的钳制,趁机发动叛乱,俘虏了晋愍帝,西晋亡国,中国北方从此陷入民族冲突和政权更迭的屠戮中。
南方由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延续国祚,并在淝水之战中击溃前秦,为东南的经济发展保持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但南朝政权主要由庶族和寒门子弟把持军权,虽偶有英主,但国力日渐下降,接连爆发了皇室内乱和持续的糜烂生活,后被隋朝所灭。
扩展资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饥”这四个充满绝望哀怨的字在史书中越发频繁地出现,足以见得当时的农民面临的是怎样的绝境。
由于气候由暖转冷,北方曾经大片适合于耕作的农田变成更适宜放牧的草原,而更偏北的草原被凛冽的极寒彻底封锁,中国的农牧交界线也在此消彼长中南移。这也是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游牧民族受北方严寒封锁,草原无粮不得已内迁,与农耕文明争夺生存空间。
永嘉三年,夏,大旱。江汉河洛皆竭,可涉。”公元309年,即永嘉三年,旱情席卷全国,中国版图内的两条大河——长江、黄河——及其部分支流竟出现断流,曾经只有靠船横渡的天堑在当时甚至可以步行而过,以至于后人将这一景象称为“亘古未有之灾”。同时,史书中竟然出现了“自太康以后无年不旱者”这样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很黑暗。
西晋统治者的政治短视,在王朝中枢权力安排方面上体现得很明显。 晋武帝司马炎指定的接班人晋惠帝,天生憨痴,无力治理朝政。当时“天下荒饥,百姓多饿死”,晋惠帝闻之,竟问臣下:“何不食肉糜?”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素有干政野心,最后竟然勾结藩王作乱,引发宗室、外戚之间的内斗,酿成“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持续16年之久,宗室诸王相互杀伐,人民流离失所,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
扩展资料:
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汉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汉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
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
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
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侯景发动侯景之乱。
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究竟有多乱?

1.从时间轴来看,魏晋南北朝阶段是一个分裂时间长,政权迭代快,且长期持续战乱的大历史阶段。这段历史的“乱”主要有三个方面。 2.第一乱是“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的源头是“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起初社会稳定,形势大好。
南北朝时期天下究竟有多乱,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1)政权对峙存在,战乱四起。(2)权臣当道,朝代更替太快。
南北朝时期我们喜欢把它和魏晋一起称呼,称魏晋南北朝。因为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原因,就是不稳定,天下局势太乱。从魏晋就可以看出,权臣当道,内部纷争太严重,导致国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随时都有可能暴乱。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是由掌握军权的大将篡位立国,北魏后期两大权臣宇文泰高欢分别拥立了两位皇帝,将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后人纷纷废帝自立建立北周北齐。可谓是权臣当道,朝代更替极快。要知道南朝存立时间最久的宋也才60年,齐是最短的,仅为24年。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存在时间最长的是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148年之久。东魏仅存在17年,北朝其他朝代也仅只有二三十年。
南北朝是继五胡十六国之后存在的政权,五胡乱华时期存在100多年之久,一直到北魏建立,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才彻底结束了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时期有多恐怖,大家也是有所听闻的。南北朝时期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是南朝和北朝一直处于对峙状态,战乱需要将军,将军势力增强就篡位自立,新朝还要面对战争,还需要将军,处于死循环。所以这段时期,可以说是非常暴乱不稳定的。
不可否认的是,南北朝时期, 对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北魏孝文帝鼓励鲜卑族与汉人通婚,此举堪称汉化改革的最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