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可夫,崔可夫和朱可夫是同一个人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9 17:28:06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崔可夫从军的背景是什么?

1912年,由于家庭贫困,12岁的崔可夫辍学到首都彼得堡谋生。
1917年的“二月革命”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就此覆灭。同年的7月4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兵镇压反政府的示威游行,崔可夫亲眼目睹了这一血腥屠杀的场面。此后许多工厂倒闭,崔可夫所在的工厂也难逃噩运。崔可夫失业了。
无计可施之下,1917年崔可夫投奔了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的哥哥,在喀琅施塔德成为海军水雷教导队的一名水兵。
不久,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崔可夫随波罗的海舰队加入了红色政权的行列。1918年春,崔可夫去了莫斯科,并在那里参加了红军军事教官短训班,成为步兵第二班的学员。同年7月2日,崔可夫和其他学员受到列宁亲切接见。

20世纪30年代初到1939年,崔可夫担任过哪些职务?

20世纪30年代初,苏军开始大力培养各级指挥官。具有实战经验、系统军事理论素养和外交官履历的崔可夫被苏联军事委员会选派担任首长进修班主任职务。1936年初,崔可夫被选送入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的速成班学习;年底,他从速成班毕业后被分配担任机械化旅的旅长。
1938年4月,崔可夫被任命为步兵第5军的少将军长,这时他才38岁;三个月之后,他又升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博布鲁伊斯克集群司令官。1939年初,纳粹德国疯狂扩军备战致使国际形势急剧恶化,位于苏联西部前哨的白俄罗斯特别军区进行重大改组,在原博布鲁伊斯克集群的基础上组建了第4集团军,崔可夫出任集团军司令官。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政府宣布∶鉴于波兰局势已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苏军将越过苏波边界,“解放”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随后,苏联政府组建了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崔可夫指挥的第4集团军被编入白俄罗斯方面军,参加了入侵波兰的行动。
侵略战争结束后,崔可夫被调至第9集团军,任集团军司令官;指挥该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承担了对芬战争中切断芬兰“腰部”的任务。12月底,崔可夫的第9集团军虽然楔入芬军防御区40多公里,但在随后的战斗中,他的两个主力师由于当地的严寒,被芬军歼灭过半。因此,统帅部下令解除崔可夫第9集团军司令官的职务。

二战之后,崔可夫在苏军中担任了哪些高级职务?

1945年6月10日,驻德苏军部队统编为苏驻德占领军集群,朱可夫元帅出任总司令,崔可夫上将任副总司令;11月,索科洛夫斯基元帅接替了朱可夫的职务,崔可夫升任第一副总司令。
在此期间,崔可夫协助总司令采取各种措施对苏占区实施管制,为后来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及经济的基础。
1949年3月,崔可夫上将继任苏驻德占领军集群总司令,兼任驻德军管局总指挥官。5月,崔可夫宣布取消自上年3月起对柏林与西占区及德国东占区与西占区之间的交通及贸易封锁。此后,崔可夫致大力于东德的筹建工作。
9月21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政府成立。11月6日,苏联部长会议(内阁)任命崔可夫上将出任新成立的德境管制委员会主席,将原来苏联军政府的行政权力移交给东德政府。
1952年,崔可夫上将在苏共十九大上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53年5月底,苏联政府取消了德境管制委员会,崔可夫被调回国,担任基辅军区司令。
1955年,时年55岁的崔可夫获晋元帅军阶。
1960年4月,崔可夫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同年7月,兼任苏联民防司令。1961年,崔可夫元帅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成为苏联武装力量的高层中坚人物。
1972年,72岁高龄的崔可夫元帅改任国防部总监小组组长,仍然着力研究军事理论问题,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

崔可夫和朱可夫是同一个人吗

  崔可夫和朱可夫不是同一个人。
  崔可夫(全名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1900年2月12日出生。在二战期间,崔可夫指挥的部队——近卫第8集团军(原第62集团军)因战功卓著,先后受到最高统帅部17次通令嘉奖。战后,崔可夫在苏军中担任了一系列高级职务。1955年3月11日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街。1982年3月18日,崔可夫去世,终年82岁。
  朱可夫(全名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深受俄罗斯人民的拥戴和敬爱。逝世于1974年6月18日,享年78岁。

崔可夫在卫国战争第一次参加战时被德国采用什么样的兵力攻击?

1942年5月,崔可夫被任命为配置在图拉地区的后备军的副司令员。由于司令员还没任命,崔可夫负责指挥部队。
7月初,统帅部将崔可夫所在的后备军改编为第64集团军,戈尔多夫中将任集团军司令;并在顿河或伏尔加河一带迎敌。
7月23日,戈尔多夫被任命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官,崔可夫开始代行第64集团军指挥权。
7月25日,崔可夫在卫国战争第一次参加了战斗。当日,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战车师的强大兵力对第64集团军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三天过后,第64集团军的右翼撤过了奇尔河,但德军从下奇尔斯卡亚地区突袭斯大林格勒的企图落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官戈尔多夫中将对崔可夫后撤部队的做法不满意,指派舒米洛夫少将担任第64集团军司令。

朱可夫元帅和崔可夫元帅哪位军事指挥才能更强?为什么?

我认为崔可夫元帅的军事指挥才能更强一些,因为他特别善于谋略,而且非常的会利用自己的长处,实力是相当的强的。
朱可夫的指挥才能更强,因为在二战的苏德战争期间,朱可夫的优秀指挥才能挽救了苏联的形势,并且夺得了战争的胜利。
朱可夫的盛名更大,关键时期他是最高副统帅他指挥所有方面的集团军,而崔可夫是一个集团军的蒋帅,!朱可夫是常胜将军,从诺门坎把汉人当玩具吊打的不可一世的日军一举击败,心服口服。在莫斯科保卫战战略眼光超过了斯大林,在列宁格勒保卫战神一样的指挥,在迪诺河秒杀诸葛亮,在柏林蔑视曼施坦因,世界二战众多天才军事家里面是皇冠上的明珠
我个人觉得是朱可夫元帅的军事指挥能力比较强,因为他有很大的大局观念,想事情能考虑全面
崔可夫和朱可夫这两个苏联元帅的成长道路可以说是迥然不同,朱可夫可以说有一点按部就班的晋升,而崔可夫有一点少年得志。
朱可夫的功绩不用多说,胜利的象征。
崔可夫是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不过,崔可夫的元帅是1955年晋升的,这个比朱可夫晚了十多年。
这两个人的军人生涯都是从苏俄内战开始,不过在苏俄内战中,崔可夫在21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步兵团的团长了,而朱可夫当时还是骑兵连连长,从这个方面来说,崔可夫的起点比朱可夫要好。
不过,后来两个人的发展来看,朱可夫进步更快,这个一方面是朱可夫自身的努力,还有一个方面是当时苏俄红军中,骑兵出身的高级将领比较多,这样一来出身骑兵的朱可夫更容易进入高层的视野,而这个时候的崔可夫是在中国从事一些特工活动,进步慢了一些。
朱可夫在斯大林心中的地位是由莫斯科保卫战奠定的。
而在苏德战争中,两个人的距离拉大了,朱可夫是副最高统帅,而崔可夫是一个集团军司令员,不过这个集团军是苏联最强大的集团军,而且这个集团军司令也是扛着大将的肩章,一般的集团军司令一般是上将或者中将,一些方面军的司令员也只是大将,这也可说是斯大林对于崔可夫的特殊奖励,毕竟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死守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的城市,成功的为随后进行的大反攻争取了时间。苏军的强击支队是崔可夫发明的,并且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把步兵、炮兵、工兵、坦克混编在一起的作战单元在巷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到了冷战时期,苏军也是打算用强击支队在北约防御的硬壳上开口子。

崔可夫一生获得了多少勋章?

崔可夫在自己漫长的军事生涯中,以其大胆的独创精神屡建战功,先后荣获了9枚列宁勋章、1枚十月革命勋章、4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红星勋章。

哪一年崔可夫从中国返回莫斯科的?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挑起了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1942年1月,美国政府任命陆军第3兵团司令官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为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参谋长;1942年2月上旬,史迪威赴华任事。
此时身处重庆的崔可夫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来华的任务,便向莫斯科提出:“我认为,在这种局面下,我作为总军事顾问在中国已无事可做。和史迪威将军作顾问竞争是不适当的,甚至是荒唐的。我不能介入,也就是说,不能建议蒋介石或中国军队参谋总部怎样帮助美国和英国打日本……我想回国投入我国人民抗击希特勒的战斗。”
1942年3月,崔可夫将军结束了在中国的使命,奉召返回莫斯科。崔可夫汇报了在中国的工作之后,便要求上前线,迫切地希望马上参加抗击法西斯侵者的战斗。

谁介绍一下苏联崔可夫元帅的生平?

简介 世界大战的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将领为数不少;但是,拥有外交生涯的勇将却不多见。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红军中就有一位这样的将领,他就是与世纪同龄的苏联红军元帅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英文:Vasily Ivanovich Chuikov)。 [编辑本段]乱世从军 初经战火1900年2月12日,阴风低吼。在沙皇俄国图拉省奥谢特尔河谷的谢列布里亚内普鲁德村的一座小木屋里,降生了一个骨瘦如柴的小男婴,他被取名为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这里的村民们此时谁也没有料到,出生时奄奄一息的崔可夫在壮年之后竟成为驰骋疆场并一度主宰东德命运的一名元帅。 1912年,由于家境贫寒,12岁的小崔可夫就不得不过早辍学,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只身一人前往首都彼得堡谋生。在喀山大街的彼得萨韦利耶夫工厂,他干上了一份专门为沙皇军官制作刺马针的苦工;这个苦孩子憧憬着自己将来有朝一日能穿上马靴,带上刺马针去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编辑本段]两度出使中国 1922年,战事停息下来,崔可夫申请系统学习军事理论,他十分向往进入工农红军军事学院深造。这所学院的前身是1918年9月创办的红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是苏联军事学院的开山鼻祖。1924年4月,著名的红军元帅伏龙芝出任该院院长,使该院的教学水准大大提升;为纪念1925年逝世的伏龙芝元帅,该学院于同年10月更名为伏龙芝军事学院。这所学院曾培养出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一大批苏军高级将领。1922年8月,崔可夫如愿以偿地成为伏龙芝军事学院第五期的学员。在三年的时间里,崔可夫得以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使自己的军事理论素养在丰富的实战经验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升。1925年8月,崔可夫以优异成绩随第五期学员们如期毕业;院长伏龙芝元帅向毕业学员提出贺词∶“为部队军事技能和政治觉悟的提升,奉献出全部力量。” 由于学业优异,崔可夫被学院决定留在东方系的中国部继续作为期一年的深造。东方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新一代的军事外交官,对学员的要求十分严格。崔可夫在东方系中国部学习期间,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中国的汉语,并经常去纳里曼诺夫东方大学,与中国留学生一起讨论有关中国的问题。 1926年秋,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中国部的实习生崔可夫,以外交随员的身份,随资深外交官克罗日科前往中国。在首次的中国之旅中,他先后到过中国的哈尔浜、长春、旅顺、大连、天津、北京。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战乱之中,崔可夫深切感受到战乱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1927年秋,崔可夫正式完成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的学业,再度前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在这次军事顾问的两年任职期间,崔可夫四处游历,足迹几遍布整个华北、华南和四川省。他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并学会讲一囗流利的中国话。 1929年,中苏双方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出现纠纷,事态愈演愈烈,两国军队在边境地区不断结集。7月13日,苏联宣布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崔可夫奉命随苏方外交人员撤回国内。8月6日,苏联军事委员会组建远东特别集团军,任命曾在1924至1927年在中国担任孙中山先生顾问的布柳赫尔(即加仑将军)出任该集团军司令官;15日,苏联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16日,中国东北的大将张学良发表了对苏作战动员令,决定以东北军的6万兵力分东、西两路抗击苏军。此时,刚刚回国的崔可夫立即奉命赶赴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部的驻地伯力,在该集团军参谋部从事情报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直接对集团军司令官布柳赫尔负责。从10月10日起,中苏双方在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汇合处——同江、富锦地区进行激战,装备陈旧的中国东北军失利;11月17日,苏军又猛攻黑龙江省东部的密山地区、西部的满洲里与海拉尔地区,再次得手。战场上的失败,使张学良不得不接受了《伯力协定》。而崔可夫则在此次中苏军队交战的前线,首次亲眼目睹了苏军步兵与战车部队协同作战的巨大威力。
崔可夫1900年2月12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里,1917年在俄波罗的海舰队当水兵。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1919年加入苏共。苏联国内战争期间,历任连长、团长,并获得两枚红旗勋章。1922年8月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第五期学习,1925年8月毕业后继续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中国部深造,在此期间学会了汉语,1927年毕业后被派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1929年参加了因中东路事件而爆发的中苏战争。 大清洗期间,崔可夫等年轻军官得以快速提升,以填补那些被清洗掉的高级将领留出的空位。1938年崔可夫已经是集团军司令,少将军衔。1939年9月崔可夫指挥第4集团军参加了入侵波兰的行动。在其后的苏芬战争中崔可夫担任第9集团军司令,但因作战不利被解职。 1940年因有出使中国的经历,且通晓汉语,崔可夫被斯大林选中再次出使中国,担任苏联军事顾问团团长,成为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在华期间,崔可夫除协助中国抗日外,还大量收集了中日两国情报,并据此准确判断出日本南进的可能性更大。 苏德战争爆发后,崔可夫请求回国参战,1942年3月崔可夫结束了在中国的使命回国。5月被任命为第64军团副司令,7月率部开赴斯大林格勒前线,9月被派往第62军团担任司令,崔可夫指挥部队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数倍于己的德军进攻,完成了苏联最高统帅部“不许后退一步”的任务。因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崔可夫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1943年4月第62军团被改编为第8亲卫军团,崔可夫担任司令并指挥该军团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明斯克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一直打到德国柏林。其间崔可夫又一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并晋升为上将军衔。 战后,崔可夫先后担任驻德苏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基辅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陆军总司令等职,1955年获苏联元帅军衔。 崔可夫元帅著作颇多,主要有《集体英雄主义的集团军》、《战火中的180天》、《空前的功绩》、《在乌克兰的战斗》、《斯大林格勒近卫军西进》、《在战火中锤炼青春》、《第三帝国的末日》、《本世纪之战》、《在华使命》、《斯大林格勒∶经验与教训》、《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等。

崔可夫几次出使中国?

1922年8月,崔可夫到工农红军军事学院院去深造。1925年8月,崔可夫以优异成绩随第五期学员们如期毕业。在三年的时间里,崔可夫得以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使自己的军事理论素养在丰富的实战经验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升。
由于学业优异,崔可夫被学院决定留在东方系的中国部继续深造一年。
1926年秋,崔可夫以外交随员的身份,随资深外交官克罗日科前往中国。
1927年秋,崔可夫正式完成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的学业,再度前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