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希濂,宋希濂是国军哪个部分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0 02:37:37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宋希濂简介


中文名 宋希濂外文名 Song Xilian别名 荫国国籍 中国民族 汉族出生地 湖南省双峰县杏子铺村出生日期 1907年4月4日逝世日期 1993年2月13日职业 军人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信仰 三民主义主要成就 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政党 中国国民党军衔 陆军中将荣誉 四等宝鼎勋章、华胄荣誉奖章奖状
宋希濂(1907.4.4—1993.2.13),字荫国,汉族,湖南省湘乡人(今属双峰县杏子铺镇)。自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时被俘,宋希濂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军长、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1949年被人民解放军俘虏,后作为战犯接受改造,1959年12月特赦。1980年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1982年8月任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首席顾问。1984年参与发起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任副会长。1993年2月13日因患严重肾衰竭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
早期经历1907年4月4日生于富裕农民家庭。幼读私塾一年、小学五年,常由父教习古文。1921年考入省城长郡中学读书。受革命思潮影响,多次参加爱国活动,与曾三创办《雷声》墙报,针砭时弊,宣传救国。1923年冬,考取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长程潜所办陆军讲武学校。1924年4月,由湘军总司令谭延闿、湖南省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谢晋、湘军总司令部秘书彭国钧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6月,加入中国国民党。在校期间,亲聆孙中山先生讲话,参与护卫孙中山到韶关督师。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二团二营四连一排少尉副排长,半月后任排长。1925年春,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东征凯旋,任副连长、连长,随军参加讨伐滇桂叛军之役。战后,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第二次东征,任副营长。1926年,爆发中山舰事件,退出中国共产党。

宋希濂续弦了吗

答:宋希濂续弦了吗?宋希濂在全国解放前已续弦了。
宋希濂在出狱的同年,又与他的第二任妻子——易吟结婚。1980年,宋希濂终于按捺不住思亲之情,毅然踏上赴美探亲之途,和二女儿宋苏元、小儿子宋锦蓉等子女终于团聚。随后在美国定居。
宋希濂续弦了的,第一任妻子于1949年脑溢血去世了,年仅39岁,特赦后与第二任妻子易吟结婚。
没有,1949年妻子冷兰琴死后不久,宋希濂被俘,到1959年特赦,宋希濂在功德林关押10年,他由最初的反抗到后来的拥护共产党,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赦后宋希濂走出了功德林,获得了新生。他在北京生活安家,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在此期间,他的老校友陈赓特别关心他的生活和工作,有了老友的相伴也算是一大幸事。
因为妻子早已去世,儿女都在美国,对于儿女的思念之情是永远不能割舍的,于是在他1980年时申请到美国看望儿女。党中央批准了他的申请,同意他前往美国,最后他不舍和子女的天伦之乐,最终定居在美国,一直没有再娶。

陈赓请宋希濂喝酒是第几集

第29集。根据爱奇艺查询得知,陈赓请宋希濂喝酒是电视剧《大西南剿匪记》第29集中的情节。陈赓请宋希濂喝酒,宋希濂向陈赓诉苦,请陈赓照顾好自己的妻儿老小。陈赓让宋希濂放心,宋希濂感激不尽。

陈赓请宋希濂喝酒是第几集

29集。陈赓请宋希濂喝酒是《解放大西南》第29集中的剧情,剧情是陈赓大将请宋希濂吃饭,是在重庆谈判期间。当时陈赓大将邀请宋希濂到家里做客,设宴款待他。当宋希濂发现同桌上有几位都是中共代表团成员时,顿时紧张起来。但随后发现中共方面态度亲切自然,便放松了警惕,开始与陈赓大将交谈起来,一起喝酒,和宋希濂表达心里的看法。

鹰犬将军宋希濂简介

近代人物 中文名:宋希濂
别名:荫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双峰县杏子铺村

出生日期:1907年4月4日
逝世日期:1993年2月13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曾获 *** 勋章
政党:中国 ***
军衔:陆军中将
荣誉:四等宝鼎勋章、华胄荣誉奖章奖状
宋希濂考入黄埔
宋希濂,1907年4月9日出生于一个富裕农民家庭。
幼读私塾一年、小学五年,常由父教习古文。
1921年,考入省城长郡中学读书。是时,受革命思潮影响,他多次参加爱国活动,并与曾三创办《雷声》墙报,针砭时弊,宣传救国。
1923年冬考取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长程潜所办陆军讲武学校。
1924年4月,由湘军总司令谭延闿、湖南省出席 *** 一大代表谢晋及湘军总司令部秘书彭国钧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6月,加入中国 *** 。在校期间,曾亲聆孙中山先生讲话,并曾参与护卫孙中山到韶关督师。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二团第二营四连第1排少尉副排长,半月后升为排长。
1925年春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东征凯旋,升任副连长、连长,随军参加讨伐滇桂叛军之役。战后,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 *** 。9月,参加第2次东征,升任副营长。
1926年爆发中山舰事件,退出中国 *** 。
宋希濂军旅生涯
1925年2月,升任第1排中尉排长。4月升任教导第2团第2营第4连中尉副连长。8月所部改称国民革命军第1师第2团第2营第4连,仍任中尉副连长。10月升任第2团第2营第4连上尉连长。
1926年随蒋介石参加北伐,6月,调升第1补充师第3团第1营少校营长。10月所部改称第21师第63团第1营,仍任少校营长。转战浙赣,于铜庐战役中负伤。11月因伤离职修养。翌年冬伤愈。
1927年5月,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交通股少校股长。11月派往日本陆军步兵学校留学。为响应国内反日运动,屡屡被捕。
1930年5月,步校毕业回国后,派任教导第1师参谋处中校参谋。12月,参加中原大战,教1师改编为国民 *** 警卫师,调任副团长,以功升国民 *** 警卫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旋调第二师第六团团长。
1931年3月,警卫师扩编为警卫军,升任警卫第1师第2旅少将旅长。
1932年,警卫军第一师改编为第八十七师,宋任第一六一旅旅长,拱卫京畿,“一·二八事变”,宋誓师小营,坚请赴援,2月初,奉命增援淞沪。当日军全力进攻庙行时,他亲率四个营,强渡蕴藻浜,攻敌侧背,予敌重创,粉碎了日军中央突破的计划,使战局转危为安。宋回师都门,8月11日升第八十七师副师长仍兼旅长。
1933年2月辞去旅长 *** 。9月15日调升第36师(辖两旅)中将师长。驻防江西抚州,并兼抚州警备司令。11月20日“闽变”,宋率部由赣东间道入闽。翌年初,一举攻下强固的九峰山,受到通令嘉奖。
1934午5月,宋率师参加第五次围攻中国工农红军,调为第36师师长兼抚州警备司令,参加对 *** 苏区的围剿。同年9月27日在朋口白衣洋岭被红军枪伤。翌年5月伤愈回长汀任原职。6月18日,奉命在中山公园枪杀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他晚年回忆此事时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历史lishixinzhi.com) 1935年春,宋调戍京沪一带,构筑国防工事。
1935年4月,授陆军少将。
1936年1月1日获颁四等宝鼎勋章,10月5日晋任陆军中将,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率师入陕。
1937年2月,兼任西安警备司令。
宋希濂浴血抗战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打响,宋以"誓死保卫祖国"的壮志,率部日夜兼程,从西安开赴上海。17日,猛攻天宝路一带。20日子夜,一举攻入汇山码头,迫敌败退回舰,战威轰动全国。仍指挥第三十六师。在虹口、杨树浦一带与敌短兵相接,后移师江湾一带作战。11月,随唐生智守卫南京。
1938年1月25日,起用为荣誉师(辖四团)师长。5月1日,在战场接任第七十一军(辖第87师、第88师)军长,同月25日兼任第88师(辖两旅)师长。7月2日辞去师长 *** 。率军激战兰封,围攻土肥原贤二第十四师团。8月,与日军对抗于大别山脉。富金山,沙窝雨战役,宋率三个师重创日军,毙敌4506人,伤敌17380人,国民革命军最高统帅部通电全军赞扬,并获华胄荣誉奖章和奖状。9月,调兼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
1939年11月22日,调兼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71军军长。
1940年7月29日,因病辞去第七十一军军长 *** 。9月,调兼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1941年11月升任第十一集团军(辖第66军、第71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
1941年11月升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
1942年4月,日军由缅甸入滇西,率第三十六师日夜兼程,迎击日军于怒江惠通桥畔,尽歼渡江之敌。
1944年5月,为策应远征军与驻印军反攻,率部冒蛮烟瘴雨进围龙陵,先后攻下滇缅边境被日军盘踞经营已久的平戛、龙陵、芒市各强固据点。歼敌逾万,俘获尤多。
1944年10月带职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
1945年1月毕业后回任原职。3月调新疆迪化任中央军校第九分校主任。5月11日获颁 *** 勋章。同月21日当选 *** 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
1946年1月1日获颁胜利勋章。
宋希濂参加内战
1946年3月,西北行辕成立,调兼参谋长。10月,任新疆省警备司令,仍兼第九分校主任。11月至兰州,代理西北行辕主任。
1947年3月14日获颁三等云麾勋章。
1948年8月,宋被调任华中“剿共”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蒋介石亲自接见他,交给他阻止人民 *** 西进四川及湘西的重任,驻湖北沙市。10月,调任徐州“剿共”副总司令,辞不就。
1949年2月1日升任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兼第14兵团司令官、第14编练司令部司令官。6月29日升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湘鄂边区绥靖司令官。8月调兼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9月,成立川湘鄂黔边区“最高决策委员会”,宋兼任主任委员。11月初人民 *** 进军西南,宋部陷入中国人民 *** 的大包围之中,先失荆门,继而惨败川东,率残部向西昌方向逃奔,又被人民 *** 尾迫截击,于12月19日在大渡河沙坪被围。宋抽出手枪试图自杀,被其警卫排长一把抓住,随即被俘。关押在西南公安部第2看守所。
宋希濂改造新生
1954年6月转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1959年12月4日,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作为第一批战犯被释放。出狱那天,陈赓专程到监狱去接宋希濂。宋希濂见到陈赓后激动不已,说:“真没想到会有今天,我对人民犯下如此滔天罪行,而 *** 对我还如此宽大。”陈赓说:“两军相争,各为其主嘛。我党政策历来是既往不咎,只要改悔认错,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宽大。”宋希濂为陈赓对他的关心和鼓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1961年1月18日,宋希濂应 *** 中央统战部之邀,出席在政协礼堂举行的新春聚餐会。应邀出席的还有第一批特赦在红星公社劳动一年后回京的杜聿明等人和刚刚第二批特赦的范汉杰、罗历戎、沈醉等人,人数不多,但 *** 中央统战部和全国政协的李 *** 、徐冰、薛子正、张执一、童小鹏等领导人都出席了。
宋希濂照片1961年2月,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同年,与易吟先结婚。
1964年起,先后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0年,赴美探亲,在美国与久别的子女团聚,深感“夫人情莫重于亲”,后定居美国。
1982年8月29日在纽约创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并任总顾问。
1984年2月28日又在华盛顿与蔡文治、李默庵、侯镜如发起建立黄埔同学会及其家属联谊会,任副会长。发表宣言称:“切盼我全体军校同学及其家属奋发参加促进中国统一运动。”同年6月,宋希濂回到北京参加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被推选为黄埔同学会副会长。
1988年4月当选全国政协(主席 *** )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委员。垂暮之年,宋希濂广交朋友,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93年2月13日,宋希濂因患严重肾衰竭在纽约病逝,享年86岁。其骨灰安葬在长沙唐人永久墓地的“名人区”。 *** 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为其墓碑题写“抗日名将宋希濂之墓”。

宋希濂和宋子文关系

宋希濂是国民党带兵打仗的将领和,宋子文是蒋介石的小舅子是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他们中间没有关系。
宋希濂和宋子文没有什么关系。宋希濂是湖南人,黄埔军校毕业,他是蒋介石手下一员猛将,忠于蒋,人称鹰犬将军。宋子文是海南文昌人,是蒋介石的妻哥,也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家代表,在国民政府中权高位重。

宋希濂其人其事

宋希濂,字荫国,汉族,湖南省湘乡县人,抗日名将,中国国民党著名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长沙长郡中学、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肄业,日本陆军步兵学校、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一期毕业。曾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等战役。
宋希濂(1907年~1993年2月13日),字荫国,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杏子铺溪口村人,中国国民党著名将领。1924年宋希濂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学校期间曾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山舰事件后与共产党脱离关系。1926年随蒋介石参加北伐。曾任七十一军军长,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1949年12月在川康边境沙坪被人民解放军俘虏,后作为战犯接受改造。1959年12月大赦。1980年宋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1993年2月13日,因患严重肾衰竭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
民国13年4月,宋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6月,加入中国国民党。毕业后参加过两次东征,每战均奋勇争先。民国15年参加北伐,任第二十一师营长,转战浙赣,于铜庐战役中负伤。翌年冬伤愈。奉派赴日本留学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为响应国内反日运动,屡屡被捕。民国19年5月归国,任教导第一师中校参谋,参加中原会战。嗣调任副团长,以功升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旋调第二师第六团团长,翌年冬又调升第一师第二旅旅长。   民国21年(1932),警卫军第一师改编为第八十七师,宋任第一六一旅旅长,拱卫京畿,“一.二八”事变,宋誓师小营,坚请赴援,2月初,奉命增援淞沪。当日军全力进攻庙行时,他亲率四个营,强渡蕰藻浜,攻敌侧背,予敌重创,粉碎了日军中央突破的计划,使战局转危为安。宋回师都门,升第八十七师副师长仍兼旅长。民国22年8月,调升第三十六师师长,驻防江西抚州,并兼抚州警备司令。11月20日"闽变",宋率部由赣东间道入闽;翌年初,一举攻下强固的九峰山,受到通令嘉奖。   民国23年(1934)5月,宋率师参加第五次围攻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27日在朋口白衣洋岭被红军枪伤。翌年5月伤愈回长汀任原职。6月18日,奉命在中山公园枪杀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   民国24年春,宋调戍京沪一带,构筑国防工事;翌年冬“西安事变”,率师入陕,兼任西安警备司令。民国26年“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打响,宋以"誓死保卫祖国"的壮志,率部日夜兼程,从西安开赴上海。17日,猛攻天宝路一带。20日子夜,一举攻入汇山码头,迫敌败退回舰,战威轰动全国。9月,升任第七十八军军长,仍指挥第三十六师.在虹口、杨树浦一带与敌短兵相接,后移师江湾一带作战。11月,随唐生智守卫南京。12月13日城破,被免职回籍。翌年初,起用为荣誉师师长。5月,在战场接任第七十一军军长,率军激战兰封,围攻土肥原第十四师团。8月,与日军对抗于大别山脉。富金山,沙窝雨战役,宋率三个师重创日军,毙敌4506人,伤敌17380人,国民革命军最高统帅部通电全军赞扬,并获华胄荣誉奖章和奖状。民国28年冬,调兼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因病辞去第七十一军军长职。9月,调兼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民国30年11月升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翌年4月,日军由缅甸入滇西,宋率第三十六师日夜兼程,迎击日军于怒江惠通桥畔,尽歼渡江之敌。民国33年5月,为策应远征军与驻印军反攻,率部冒蛮烟瘴雨进围龙陵,先后攻下滇缅边境被日军盘踞经营已久的平戛、龙陵、芒市各强固据点。歼敌逾万,俘获尤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以其历年抗战有功,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民国33年11月,宋奉调新疆迪化任中央军校第九分校主任。民国35年3月,西北行辕成立,调兼参谋长。10月,任新疆省警备司令,仍兼第九分校主任。11月至兰州,代理西北行辕主任。   民国37年8月,宋被调任华中“剿共”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驻湖北沙市。10月,调任徐州“剿共”副总司令,辞不就。民国38年(1949)3月,任湖鄂边区绥靖司令官。8月,改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中将主任。9月,成立川湘鄂黔边区“最高决策委员会”,宋兼任主任委员。是年3~11月初,宋部陷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包围之中,先失荆门,继而惨败川东,率残部向西昌方向逃奔,又被人民解放军尾迫截击,于12月19日在大渡河沙坪被围。宋抽出手枪试图自杀,被其警卫排长一把抓住,随即被俘。自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被俘,宋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   1959年12月4日,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后,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 中山舰事件
1964年起,先后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0年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1982年8月29日在纽约创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并任总顾问。1984年2月28日又在华盛顿发起建立“黄埔同学会”,任副会长。垂暮之年,宋希濂广交朋友,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宋希濂生前曾撰生平自述,集成《鹰犬将军》一书。因患严重肾衰竭,于1993年2月13日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其骨灰安葬在长沙唐人永久墓地的"名人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为其墓碑题写了“抗日名将宋希濂之墓”。[2]

宋希濂是黄埔出身的抗日名将,70岁时赴美定居,后来怎样了?

宋希濂70岁时赴美定居,后来没有消息了,因为最近挺少出现了,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下,也不见自媒体发布信息,也没有新闻发出消息,也没有媒体发布信息,而且周边消息报道也没有,所以没什么消息,祝他幸福安康。
宋希濂虽然日后定居了美国,但是他时刻惦记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大声疾呼,还经常发表促进祖国统一的声明, 在1993年宋希濂去世了。
后来在他8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为后世留下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他的生活过得还是挺不错的,每年都会去别的地方旅旅游,散散心的,还会增长自己的知识。
在中国抗战的年代,为了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当时全中国人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不过其中有一个不得不忽略的历史名词,他就是黄埔军校,在正面战场上,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牺牲之惨烈,开创了近代历史的先河,就连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想要彻底占领中国,除非消灭黄埔系,当然在抗战爆发的时候,黄埔早期毕业的学生中,大部分都已经是高级将领。
比如宋希濂,他是黄埔一期毕业,在抗战初期,他是国民革命军36师师长,也是当时全国三个德械装备师中的一支,由此可见此人的能力,虽然对比同期一些将领中,宋希濂升迁还要算慢,但在国军中,他也足够优秀。
宋希濂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小时候接受私塾教育,大革命时期,由于深受革命思想的教育,一开始是在程潜举办的陆军讲武学校,后来受到推荐,前往黄埔军校就读,而且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不少的人,后来也陆续都成为了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由于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宋希濂也是一步一个脚印。
1932年淞沪抗战,宋希濂任87师旅长,坚持要求率部驰援上海抗战,后来更是亲自率领四个营的兵力突袭日军,粉碎了日军的进攻计划,战后升任87师副师长,到1933年以后,宋希濂就已经升任36师师长,并在抗日的战场上,屡立战功,只可惜就是这样一位爱国将领,后来却走上了歪路,并在战场上被俘。
好在后来接受了思想改造,宋希濂的成长也很快,后来更是被特赦,宋希濂虽然能够享有比较好的待遇,但也一直有一块心病,他的妻子在1949年就已经病故, 所有的亲属家眷,要么是在美国,要么是在台湾,尤其是到了晚年以后,宋希濂更是想念自己的儿子,因此八十年代以后,前往美国和儿子在一起生活。
然而也因为他到了美国,当时美国媒体上都盛传,宋希濂来美国名义上是定居,实际上是为了统战,有人利用这一点大肆渲染,使得宋希濂不堪其扰,后来将报社告上法庭,法庭判宋希濂胜诉,报社赔偿了1.5万美元。不过后来宋希濂一直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尤其是他利用黄埔同学的身份,一直积极来往奔走,为祖国的和平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希濂是国军哪个部分的

宋希濂(1907—1993)   生于1907年4月9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湖南湘乡人,字荫国。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1924年11月军校毕业后派任教导第2团(团长王柏龄)第2营(营长林鼎祺)第4连第1排少尉副排长。   1925年2月升任第1排中尉排长。4月升任教导第2团(团长沈应时)第2营(营长刘尧宸)第4连中尉副连长。8月所部改称国民革命军第1师(师长何应钦)第2团(团长沈应时)第2营第4连,仍任中尉副连长。10月升任第2团(团长金佛庄)第2营第4连上尉连长。   1926年6月调升第1补充师(师长严重)第3团(团长陈诚)第1营少校营长。10月所部改称第21师(师长严重)第63团(团长陈诚)第1营,仍任少校营长。11月因伤离职修养。   1927年5月派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交通股少校股长。11月派往日本陆军步兵学校留学。   1930年5月步校毕业回国后派任教导第1师(师长冯轶裴)参谋处中校参谋。12月教1师改编为国民政府警卫师(师长冯轶裴),升任第1旅(旅长伍诚仁)第2团上校团长。   1931年3月警卫师扩编为警卫军(军长冯轶裴),升任警卫第1师(兼师长冯轶裴)第2旅(辖两团)少将旅长。   1932年1月第2旅改称第87师(兼师长张治中)第261旅(辖两团),仍任少将旅长。8月11日升任第87师(师长王敬久)少将副师长兼第261旅旅长。   1933年2月辞去旅长兼职。9月15日调升第36师(辖两旅)中将师长。   1935年4月13日叙任陆军少将。   1936年1月1日获颁四等宝鼎勋章。10月5日晋任陆军中将。   1937年2月兼任西安警备司令部司令。9月12日升任第78军(辖第36师)军长兼第36师师长。   1938年1月25日降任荣誉第1师(辖四团)师长。5月1日调升第71军(辖第87师、第88师)军长。同月25日兼任第88师(辖两旅)师长。7月2日辞去师长兼职。   1939年11月22日升任34集团军(总司令胡宗南)副总司令兼第71军军长。   1940年7月29日辞去军长兼职。9月兼任中央训练团(教育长王东原)副教育长。   1941年11月25日调升第11集团军(辖第66军、第71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部司令。   1944年10月带职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   1945年1月毕业后回任原职。3月调任中央军校第九分校主任。5月11日获颁青天白日勋章。同月21日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1月1日获颁胜利勋章。3月调任西北行营(主任张治中)参谋长。10月调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   1947年3月14日获颁三等云麾勋章。   1948年1月1日晋颁三等宝鼎勋章。8月调任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白崇禧)副总司令兼第14兵团(辖整编第9师、整编第15师、整编第20师、整编第28师、整编第79师)司令官。   1949年2月1日升任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辖第14兵团、第20兵团)司令官兼第14兵团司令官、第14编练司令部(辖第14军、第118军、第122军)司令官。6月29日升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湘鄂边区绥靖司令官。8月调兼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2月19日在四川蛾边战败被俘后关押在西南公安部第2看守所。   1954年6月转押北京功德林监狱。   1959年12月特赦释放后定居北京。   1961年2月派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   1978年3月当选全国政协(兼主席邓小平)委员。   1980年移居美国纽约。   1983年6月当选全国政协(兼主席邓颖超)常务委员。   1984年6月当选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徐向前)副会长。   1988年4月当选全国政协(兼主席李先念)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委员。   1993年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病逝。著有《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

1956年,宋希濂新生之路转折点,此后再遇困难,也无疑虑动摇

宋希濂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九日在大渡河畔被解放军俘虏,经乐山至重庆,关押在白公馆。先后被押送到这里并同居一室的有国民党四川省主席王陵基,十四兵团司令钟彬,军统局将官级处长徐远举、周养浩、沈醉,宝鸡警备司令刘进,绥靖总队长郭仲容等。白公馆是个有着楼台花木、环境十分幽静的处所,解放前就是关押共产党政治犯的监狱,宋希濂知道,但从来没有来过。如今自己作为犯人到了这里,不几天徐远举他们告诉他,现在住的房间,就是当年关押过叶挺将军的地方。宋希濂一愣,叹了口气,心想被关押的人翻了个身,真正是改朝换代了。

在关押之初,宋希濂同其他人一样,反正自己是失败者,生死听便,过一天算一天,精神沮丧,对前途悲观失望。一日三餐之外,唯一消磨时间的办法是下象棋,主要对手是由他向蒋介石推荐而接替他担任第十四兵团司令的钟彬。他们俩私交不错,棋艺上宋又略高一筹,有时双方都十分认真,常常为一步棋而争执。旁人看不过去,就挖苦他:"你一个兵团司令都可以让给钟彬,这一盘棋还犯得着这样认真叫阵?""那是两回事,两回事!"宋希濂边说边苦笑着。



由于大家的思想状况都相差无几,在一起都不愿意议论国事,更不谈自己的前途。老婆、孩子倒是重要话题,其他生活上的笑闻趣事,也常常旧事重提,借此消遣。王陵基是最早关进这儿的人员之一。他给这个住所起名"四望楼",凡新来的人他者先介绍一通,说:"夜里望天亮,早上望吃饭,中午望晚饭,吃饭望睡觉。"宋希濂听了直摇头,深感这是苦中作乐。

一九五〇年四月,在陈赓将军到来之后,宋希濂的思想状况发生转折性的变化。他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后半生了。四十三岁,还正是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的年龄。消极悲观地混日子,活着同死了没有多大差别;积极坚强地生活,向过去告别,开始新的历程,活着才有生气。这条路如何走,走多长,他还心中无数。陈赓的来到使他看到了希望,确立了信心。

他首先开始认真阅读管理所发下来的书籍,每天读报,并陆续交代自己在过去反人民的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由于心绪的变化,当王陵基再说什么"四望楼"的时候,他就不客气地说:"你如果总是把'四望'藏在心里,挂在嘴上,就只能度日如年,一直'望'到死。这样消极悲观,对我们有何益处呢?"不少人赞同宋希濂的直言,但王陵基这人是同室中官阶最高(四川省主席、上将军衔),年纪最长,历来傲气十足,便冷冷地说:"我王陵基早已不在人世,用不着'望'死。你要'望'活,就只有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



不久,他们从白公馆搬到松林坡附近新盖的看守所去了。这里条件好,伙食提高了,集体学习更加系统,组织了学习小组,毛主席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别了,司徒雷登》等著作,不仅要求每个人认真阅读,做笔记,还要求联系思想实际,开展讨论。在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思想,基本立足点未变,在学习中心口不一致,不肯暴露思想。

管理所的干部强调了两点,一是服从真理,二是联系实际。宋希濂首先在学习小组会上谈了陈赓将军探望前前后后自己的思想变化,最后谈到毛泽东主席的著作说:"毛泽东主席何许人也?这在从前,我们这些人的看法肯定是一致的。他的文章著作,十多年前我就读过,特别是军事著作,我曾较为认真地作了研究。目的是想搞清楚,毛泽东究竟有什么神机妙算,那么几杆枪,带那么几伙人,就是落地生根,狂风刮不倒,大火烧不尽?我那时看了,觉得他军事上是有自己的道道,但从不服气他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总是想共产党的力量由小到大,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内部昏庸无能的多,贪图私利的多,他是乘人之危,蛊惑了民心,那一套共产主义的理论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要想得天下,治天下,是不可能的……但是后来,局势急转直下,国民党一败再败,共产党威震世界,直至我们这些人成为阶下囚。今天我再读毛泽东主席的著作文章,尽管许多地方像是用鞭子在抽打着自己,甚至使我心惊肉跳,但联系近百年来的中国 历史 ,回想自己几十年走过的道路,真是如梦初醒,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也看到了自己重新做人的希望……"



管理人员肯定了宋希濂在会上的发言,要他写成发言稿,让他到更大的范围去讲。但在会后,却有人找他,要他解释《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一段话:"'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即以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道,还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身。如此而已,岂有他哉!"提问者还十分狡黠地对宋希濂说:"老兄,你在会上说得头头是道,请问这段话看见了没有?看懂了没有?像我们这些双手沾满共产党鲜血的人,希望从何而来?老兄是不是在大白天说梦话?"

宋希濂解释说,毛泽东主席的这段话,是说共产党拿枪杆子闹革命,是跟国民党蒋介石学的,以革命的武装对付反革命的武装,并不是说我们过去杀过共产党,今天共产党也要把我们一个个杀掉。真是这样,还留下我们这些人干什么?他虽然认定战俘不会被杀,但想到自己的前途,能不能有一天再过普通人的生活,却十分渺茫。对此他只好闭口不谈。



不多久,又开始交代罪行。这对于带兵打仗的将官,并没有什么,反正真刀真枪,你死我活,都是可以公开讲的。比较复杂的是那几位军统局的头头,他们做的事,大多是秘密的,关系错综复杂,常常说不清楚。因为这,后到的军统局少将处长沈醉便被接连不断地审讯。他抵触情绪很大,以至于与提审人大闹,以死威胁。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真有不想活下去的打算。宋希濂与沈醉两人私交不错。有天夜里,沈醉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宋希濂主动找他彻夜长谈,十分诚恳地对沈醉说:"你的心情我理解。你我这种人,都是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傲气大得很,这种脾气如不彻底改一改,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你才三十多岁,我才四十多岁,前途还有希望的,不能自暴自弃!"

宋希濂苦口婆心的劝说,打动了沈醉的心。几十年之后,沈醉记忆犹新,难忘这一段可贵的友情。

在重庆生活了两年,宋希濂被转送到北京。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他与杜聿明、范汉杰、王耀武、黄维等许多老同学、老同事重逢,并生活、学习、劳动在一起。心绪更好了,内容更丰富了。党和政府为了加速他们的思想改造,在前几年认真学习,转变立场,认罪服罪的基础上,又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更使他们心悦诚服,看见了希望和前途。宋希濂在自己的《一九五六年学习总结》中写道:"一九五六年这一年是我解放后改造过程中最突出的一年,也是收获较大的一年。因为正是在这一年,确确实实地最后解决了我长期存在的思想问题,即对于宽大政策的怀疑问题。像我这样的蒋介石反动集团的首要分子,榜上有名的战争罪犯,共产党不杀我,已是天高地厚的恩德。但共产党会不会有给我恢复自由的一天呢?我始终觉得渺茫,觉得不能恢复自由,新 社会 再好,对自己意义不大,前途仍是暗淡的。尤其是一九五五年这一年,我的 健康 较坏,经常头昏脑热,血压颇高,精神不振,而逐渐产生对学习改造的厌倦情绪,陷于苦闷烦燥之中……



自今年一月十日政府宣布对我们进行加速改造,为此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组织参观城市、农村、工厂、学校;准许会见亲友并同国内外亲属通信;高级民主人士中的老朋友、老同事接见、谈心;物质生活改善,管理制度放宽;等等。特别是同二十多年相交、现在政府担任高位的张文白(治中)先生亲切接见了我,谆谆教诲,动之以情,交之以心。他在谈话中具体地告诉我们,党中央和毛主席将对我们不咎既往,进一步给予宽大处理,只要努力加速思想改造,为时已不远矣!公安部门首长的几次讲话,也明确讲对我们将'不审判'、'不判刑',党和政府还将通过决议,明确规定宽大处理我们的办法。至此,我疑虑顿消,信心倍增,精神为之振奋!

加之古今中外罕见的创举——组织犯人进行实地参观,在首都地区先后参观访问了国棉工厂、黄河规划展览会、农具制造厂、义利食品公司、四季青生产合作社、 体育 馆、国营南郊农场、红星集体农、民族学院、清华大学、官厅水库等十二个单位,不仅亲眼看到了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取得的建设成就和大量涌现的新人新事,还第一次体验到与广大工人农民在一起交谈的滋味,尝试到有朝一日恢复自由之后自己将如何在新 社会 生活的甜头。

今年四月间,公安部首长又宣布在海外各地的亲友都可以通信,也可来京探望,这又是一个福音!一九四九年我失父丧妻,五个孩子都被送往海外,七八年来情况如何,一直牵肠挂肚而不得知。我立即写信给在湖南的胞妹,让她先同香港方面联系。不多久我就接到在香港的女儿来信,得知他们兄弟姐妹都 健康 ,生活也过得去。我泪如泉涌,不能控制自己。又过一个月,大儿子从美国来信,说今年六月即大学毕业,预定考硕士学位。最小的儿子,在香港读中学。由于喜讯接踵而来,我竟胡思乱想地做起梦来。我提笔给小儿子写信,并托人去看他,动员他回到北京或长沙读书。我想着,一旦我恢复了自由,身边应该有个孩子……"



宋希濂的年终学习总结,已足以说明他在新生之路上的步伐跨得多么迅速而坚实!这巨大的变化,并不限于他个人,他的同伴们都在洗心革面,转变立场,取得可喜的进步。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宋希濂和杜聿明、范汉杰、王耀武、廖耀湘等九十九人联名写给毛主席、周总理信各一封。

这一年的五月一日晚上,发生了一件使宋希濂和他的同伴们意想不到的新鲜事。五月二日早晨天刚发白,宋希濂就轻手轻脚起床,拿起小板凳和笔记本,走出房间门,坐在走廊上疾笔书写。昨天夜里,他激动得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因为怕惊动别人休息,几次想起来写日记又躺了下来。迷迷糊糊睡了一觉,天已蒙蒙亮了。他依然十分激动,手上的笔都有点颤抖。他使劲控制住自己,写道:"昨日下午三时多,我们正从事节庆日的文娱活动,忽然一声口令喊集合,大家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首长简短地宣布,立刻响起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有的竟情不自禁地像小学生般欢呼、跳跃起来!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喜悦和激动!因为这是几年来我们一直渴望却连做梦也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竟在今天就要实现了!每年我们都可以在新闻电影中看到'五一''十一'天安门庆祝晚会的壮观场面,激动之余常常想到自己的身份,一个犯人是不可能亲临其境与人民群众共庆同乐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事,谁也不敢提出这种份外的要求。有谁能料到,党和政府竟这样宽大为怀,觉察到我们埋藏得很深的心思,满足我们的不敢企求的愿望呢! 汽车 以相当快的速度把我们送往天安门斜对面的公安部大院,沿途的节日气氛我们都顾不及观赏,心里只盼着快快到达目的地。我们下了 汽车 ,登上公安部机关五层大楼的屋顶,这儿是观看盛会最适当的地点和位置。我站在屋顶向周围眺望,青松翠柏覆盖着四周,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屹立在正北面,宽阔的天门广场,整洁的大马路,这儿是伟大首都的心脏,多少人向往的地方!我们一个个屏息着,等待着盛大晚会的开始!"



"天色暗下来了。忽然间,大放光明的灯火把天安门广场照耀得如同白昼,灯光下人潮如涌,无数面红旗迎风招展,广播器播放着欢快美妙的音乐,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们挽着手臂,随着音乐的节拍,舞蹈着,歌唱着。过了一会儿,只听见一阵隆隆的礼炮声,刹那间天空中出现数不清的五光十色的光朵,又像是一道道赤橙黄绿青蓝紫交织而成的彩虹!人们随着礼花欢呼起来,声音震撼着大地。这是多么美丽壮观的大场面,我虽然在旧时代高官有年,见过许多场面,像眼前这样雄伟、美丽、壮观的大场面,却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参加这个盛会的到底有多少人?五十万?一百万?恐怕难以准确计算。长达十里的东西长安街,加上天安门广场,都已变成了人和旗帜的海洋!欢乐,真正的欢乐,发自内心的欢乐!为什么?因为劳动人民当了家,作了主,在欢庆自己的节日。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六年来取得辉煌的成就!在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时代永远结束了。这场面,这情景,正标志着旧中国黑暗统治时期的永远终结,更标志着新中国的成长壮大和前途的光芒万丈!"



"我是一个中国人,自幼热爱祖国,盼望她繁荣富强。看到这种场面,心情能不由衷地激动和无比的愉快吗?此情此景,想到自己罪恶的过去,更加痛心疾首,更加认清只有共产党和 社会 主义,才能救中国!我现在还是一个犯人,但我已经坚信自己的感情是同祖国和人民的欢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朝一日我一定能成为一个新人,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以报答人民对我的恩德于万一。"

可以说,一九五六年确实成为宋希濂新生之路的转折点。自此,即便是遇到种种困难,他也没有发生过疑虑和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