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穷则独善其身真正含义是什么?
- 2、穷则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 3、“穷则独善其身”什么意思?后半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 4、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啥意思 怎么理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 6、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啥意思?
- 7、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 则是什么意思
- 8、穷则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 9、什么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真正含义是什么?
“穷则独善其身”,这一句是孟子说的,其意是:人在穷困时,应要常常地修炼自己,要将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紧跟着,孟子又说了一句:“达则兼济天下”。若你修炼好自己 ,或许哪一天你发迹了 ,你就会为天下人谋利益。
穷,在历朝历代,包括现代,都是人们最讨厌的字之一,它是世人都要摆脱的一个枷锁。如果一个人常处于穷的状态,那么这个人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憋屈。哲人罗素说过:“穷,最可怕的后果 ,是让穷给扭曲了自己的思维。” 因而,人在穷的时候 ,其思想与精神最为重要!
是否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这就得“穷则独善其身”,要有穷而不言穷的自信,热爱生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努力去追求希望。要以“君子”的风范来约束自己,不能在困顿的生活中而堕落,而失去做人的尊严。这就是“穷则独善其身”的意义。
穷则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的“穷”是不得志,不受重用的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的意思:
当一个人处在逆境郁郁不得志或者能力不够的时候,不应随波逐流放纵自己,而是应该将主要的精力倾注于自身上,尽力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由此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没有任何消极的意味,体现的其实是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穷则独善其身的造句 :
1、乱世中谁又能独善其身,百姓更是忍饥挨饿,四处避难,苦不堪言。
2.君子穷则独善其身,君子富则兼计天下。
3.作为出家人,每个人的因缘也不相同,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关系到民生也不行,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二大王对臣民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鸣志,取之有德,君子求学,取之有勤。
“穷则独善其身”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一定要更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并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
完整句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出处
这句传世名言出自于亚圣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穷则独善其身”什么意思?后半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可能有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会说:错了!应当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才对。的确,《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单就“无为”而论“无为”,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无疑是主流。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而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矣。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这自然是大违孟子本意的。《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是“出世”。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总之,这句话如果按其原义,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如果抽掉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义。但无论哪种情况,说它前半句是理想主义后半句是犬儒主义(褒义的说法叫“现实主义”),都似难成立。
然而,在专制时代的现实中,这两种意思虽然不是前后两半句之别,却可能成为表里之别:口头上表白的“得志则造福天下百姓。不得志则洁身自好拒腐败”。实际上却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口头上的理想主义,行为上的强权主义与犬儒主义。以至于两千多年下来,“独善其身”这个成语的所指已从孟子那里颇有些悲剧色彩的“穷不失义”者,变成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喜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可怜据说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学,在“儒的吏化”与“儒的痞化”两边挤压下,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儿还有什幺真儒家?
意思是: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
后半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出处:《孟子》中《尽心章句上》第九。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要和后面一句一起看,
“独善其身”向来是个不够好的词儿。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君子处境困难时的不得已之举。在佛家看来,独善其身是“自了汉”所为,和救苦救难的菩萨不可同日而语。在我前几十年所受的教育里,独善其身颇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简直是贬义了。
“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可见好为人师的人实在太多了,但也说明了我们不愿独善其身的决心。而结果如何呢?是不是人人皆圣贤了呢?似乎未必。在旧社会,有一句骂人的话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如今,有“他在大谈廉政时被‘请’下台”的新闻。可见,有时候兼济天下竟然比独善其身还容易一些呢。
很喜欢《世说新语》里的这一则——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黄叔度是个牛医的儿子,出身寒微,但有像颜回一样的德行。和他在一起,如坐春风,如洗“精神桑拿”,灵魂得到无形的提升;若有些日子不见,就会意识到“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其实这也正从另一个方面见证了黄叔度的功绩:道德堕落的人是意识不到“鄙吝之心”的)。我不知道黄叔度和周子居在一起时都说了些什么,但我相信黄叔度绝不会“满嘴仁义道德”,他只是以他纯洁而芬芳的存在,春风化雨般地感染着他人。这就是“独善其身”的力量。
无论世态如何炎凉,人心如何浇薄,“善”永远是指引人类前进的明灯。一个人如果能真诚地为“独善其身”而努力,“善”到一定程度,就能自然而然地给他人以好的影响。这是一项切实而伟大的事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就把自己照顾好,有钱就去救济天下,《孟子》里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后半句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就是说,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尽心章句上》选自《孟子》。创作于战国时代。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本文鉴赏: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啥意思 怎么理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1、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造福天下百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
2、《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穷困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发达时,就造福天下,服务大众。
这里的穷,不一定指物质上的贫穷,可能指遇到挫折,处于困境,没有其他办法了,处处碰壁,自己的思想主张得不到重用。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走好自己的路,把自己管好,用自己的道德、修养、品质起一点示范作用,少管闲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只能影响一个人,也尽力去做,无怨无悔。
“达”也并不一定指达到财富自由,而是指精神富足,指自己的思想与主张得到了推广,进展顺利,条条道路畅通无阻,可以选择的,这个时候要考虑的是兼善天下,上不负君,下不负民,让天下人都受益,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啥意思?
这话不是这样说的呀,应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富裕,也要自己修身养性,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如果富裕了,就要多做些有利于社会的事。
满意请采纳
这句话出自古代的文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一种是在贫困中独自生活,另一种是在富裕中有众多的妻妾陪伴。
其中,“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生活贫困时,他应该独自生活,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不做出格的事情,不伤害他人。
而“富则妻妾成群”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生活富裕时,他可以拥有众多的妻妾陪伴,生活得豪华奢侈。
总的来说,这句话是在描述古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强调了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人们应该如何生活。
意思是:不富裕,也要自己修身养性,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如果富裕了就会多娶几房妻妾。原句不是这样的,原句是: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译文: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zhi要造福天下百姓。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出处:《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扩展资料
“穷则独善其身”,穷是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的境遇。善其身的意思也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在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素质的中国人,并不断地充实自己。
比如,一位小公司职工,可以拿她的工资来去报舞蹈班,练好自己的形体;在网上买学习课程,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提升自己的才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平凡的人生中,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达则兼济天下”,达,即为显达、发达。兼济天下,就是造福百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其一是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社会、造福社会,改变的是社会,间接地影响了每一个人。
这是一种高质量的脑力和劳力的输出。其二就是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财产拿来做慈善事业,比如,捐助福利院,能直接地改善了每个人的生活,这是一种资本输出。这是对人们提出了另一个层次的要求。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 则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没钱的时候做好自己,有钱的时候兼顾他人
这里的则的意思是:就 会
穷则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
出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原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
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然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然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然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德,喜欢义,就可以自得其乐。因此,士人失意时不失道义;得意时不离开道。失意时不失道义,所以自得其乐;得意时不离开道,因此百姓不致失望。古代的人,得意时,恩惠遍及百姓;不得意时,修养品德以显于世。失意时完善自己的身心,得意时则拯济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独善其身 (成语)
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穷,与“达”相对;不得志不显贵不见出路(如日暮途穷)的意思.古时多用来形容“士”这个阶层,仕途不顺,不得施展.
穷则独善其身,的“穷”没有穷困潦倒的意思!穷困潦倒,还轮不到那个时代“士”的阶层.
穷,与“达”相对;不得志不显贵不见出路(如日暮途穷)的意思。 古时多用来形容“士”这个阶层,仕途不顺,不得施展。
穷则独善其身,的“穷”没有穷困潦倒的意思!穷困潦倒,还轮不到那个时代“士”的阶层。
什么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提出的一种处世哲学思想,表达了一种处世的态度和方法。
“穷则独善其身”是指在自身处于困境时,应当以独善其身为首要目标。当个人处于贫困、困难或遭受不公平待遇时,首先应该保护自己,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等,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
“达则兼济天下”是指在个人已经获得成功,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时,应当把握机会去帮助他人,造福于人民。当个人达到一定的境界和成就时,就应该将精力用于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为人类的幸福、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哲学思想强调了个人修身、助人的道德观念,既重视个人的利益,又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寻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它强调了“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