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昌绪,师昌绪老先生的故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7 11:39:44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师昌绪老先生的故事

师昌绪老先生的故事如下:
1945年,师昌绪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西北工学院毕业。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和圣母大学,学习冶金与材料,并获得了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就在师昌绪将要回国之际,美国政府吊销了5000名中国留学生的护照,而师昌绪更是因为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过研究助理,主持研究课题,被列入了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留学生黑名单。
1955年6月,师昌绪终于回国,来到到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当时,高温合金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是世界性难题。在他的努力下,1961年,9孔铸造镍基高温合金空心涡轮叶片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精铸气冷涡轮叶片技术的国家。9孔涡轮叶片作为中国用量最大的航空涡轮叶片,装备了中国多个先进机种。
师昌绪主张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倡研究所与国内大企业成立联合体。上世纪80年代,他把国内27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团结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1994年,在师昌绪和张光斗等院士联名建议并参与筹建下,中国工程院成立,这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
2000年初,82岁高龄的师昌绪认识到中国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在碳纤维领域的差距。此时年已八旬的师昌绪又发起了对军用碳纤维的攻关,也正是因为在师昌绪院士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在2018年终于有了自己的T1000碳纤维生产线,这也让中国打破美日对该领域的垄断。
作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师昌绪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的研究成果获得奖项数不胜数。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师昌绪的人才培养
1、讲授课程
1985年,中央组织部及中国科协等单位,为国务院司局级以上干部举办新技术革命学术报告会,聘请师昌绪讲授了“新材料与材料科学”。1990年,中央人事部等组织90年代的科学与技术讲座,师昌绪主讲了“90年代的新材料”。1997年,中央号召全军学习高技术,师昌绪又为将校军官讲授了与军备相关的关键新材料。
2、培养成果
截至2014年11月,师昌绪培养的硕士、博士毕业生近100人,他们中有的已担任所长、副所长、室主任,开发部门的负责人等职务,如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来风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臧启山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师昌绪

徐水师昌绪小学是封闭式的吗

是。根据查询徐水师昌绪小学官网得知,徐水师昌绪小学学校的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为封闭式全寄宿制,徐水师昌绪小学教学质量好。

徐水师昌绪小学是封闭式的吗

是。徐水师昌绪小学是一所封闭式全寄宿制学校,教育模式有助于提供更加安全和有序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校期间居住在学校内,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需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律性。

师昌绪的生平简介

师昌绪,新中国成立时美国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
师昌绪,新中国成立时美国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
http://baike.baidu.com/view/90003.htm#4
师昌绪(1918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中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918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县(现保定市徐水区)。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积极参与争取回国的斗争。
1955年回国。1957年,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1982年创办并兼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2014年11月10日,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
扩展资料
师昌绪先生曾在其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正如其所言,他一直在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地奋斗着。
1984年,66岁的师昌绪先生被调任北京,从科研第一线转战科研战略管理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他参与提出设立中国工程院,提出设立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中国新材料科技重大专项等一系列建议。
2000年,师昌绪先生就我国出现的“纳米热”给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写了《纳米科学技术的现状及本人对我国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意见》的报告,建议国家对“纳米科技”予以重视并指导协调使其有序发展,他的意见很快为国务院采纳。他还倡导并参与了我国高强碳纤维的研发与应用,目前T300级国产纤维生产已立足国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昌绪

保定师昌绪学校怎么样

保定市师昌绪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由保定市徐水教育局管辖。地址在保定市徐水区城内南大街东侧,刘伶路南侧。学校的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为全寄宿制。建校时的老师多是由徐水区几所中学抽调,教学水平不错,对管理严格,升学率比较高。就是学费比较高一些。

师昌绪的介绍

师昌绪,1918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县(现保定市徐水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1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8年,利用1946年考取的出国资格,赴美留学。1950年进入圣母(Notre Dame)大学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1957年,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21982年创办并兼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45师昌绪是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6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72015年2月27日,师昌绪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简短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简短30字
  通过颂扬好人好事,倡导大家乐于奉献,互帮互助,构筑和谐美好社会。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简短30字,欢迎阅读参考!

  爱意满园:"陇海大院"
  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当不幸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
  光耀人间:师昌绪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技术,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最孝女儿:朱晓晖
  朱晓晖,女,黑龙江绥芬河市民。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不惧麻风:肖卿福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党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简短
  10月1日一早,联众出租和平分部的哥张雅森出车前收拾出租车卫生时,在后备箱里发现了这个大皮箱,担心失主着急,他放弃运营,驱车来到分部上交失物。分部值班领导王允新立即与失主取得了联系,张雅森迅速开车,很快就将大皮箱送还到石女士手中。此时,时针刚刚指向9点33分。
;

徐水师昌绪学校是私立学校么

徐水师昌绪学校不是私立学校。保定市徐水区师昌绪学校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2018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以徐水籍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师昌绪先生命名,寄予了家乡人民希望继承并弘扬师昌绪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朴素愿望。

师长绪具有怎样的品质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新华网评)
  师昌绪院士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人民网评)
  师昌绪院士不仅是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网易评)

从师昌绪身上能学到什么?

对于国家而言,战略科学家群体是“国之重器”,他们能够从国家发展的历史高度,深刻理解科技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全局规律,对于科技创新发展有高度的国家责任感;能够清晰地把握时代命脉,深刻理解文化和国情以及所处的科技发展现状;具有战略性眼光和机遇意识,能够着眼于国家全面发展,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决策建议。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师昌绪的颁奖词: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