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鸡黍之交的典故原文
- 2、鸡黍之交是什么意思
- 3、鸡黍之交
- 4、鸡黍之交什么意思?
- 5、鸡黍之交是谁
- 6、鸡黍之交什么意思?
- 7、鸡黍之交有哪些交友之道?
- 8、故事鸡黍之交主要内容30字左右
- 9、信守承诺的交情称什么之交
鸡黍之交的典故原文
“鸡黍之交”的成语典故是东汉时期,有个叫范式,字巨卿的人,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和汝南郡人张劭,字元伯是好朋友。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请母亲准备宴席,但是母亲认为没准人家是随口说的,而且都过了两年,你还这么当真。元伯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到了约定的日子,巨卿果然来了,两个好朋友吃鸡喝酒,非常开心。
1、“鸡黍之交”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属 “八拜之交”之一。
2、“鸡黍之交”一词多用以形容朋友之间超越生死的极致感情。一般认为此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所编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卷十六的“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一文。
3、此为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推崇“友谊深长﹑诚信守约”之典范。对现代人来说,虽然不能要求“以死履诺”,但“一诺千金”“诚信经营”仍然是道德的要求。
鸡黍之交是什么意思
鸡黍 :招待客人的饭菜。杀鸡作黍饭。引申为盛情款待宾客。 成语出处: 《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成语例句: 《北史?卢思道传》:“道虔为尚书,同僚于草屋下设 成语语法: 作宾语;用于生活等
鸡黍之交
故事真假难考证,
朋友交情动人心,
八拜之交故事多,
中华文化永长存。
“鸡黍之交”语出《后汉书·独行列传》,说的是: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八拜之交”中的“鸡黍之交”即源于上述故事。实际上此故事强调的乃是“守信之交”。那么为何此故事不称“守信之交”而从故事中又见不到“鸡黍之交”的字样呢?这是因为《后汉书》的这段故事被元朝的宫天挺改变为剧本《死生交范张鸡黍》了。因为这个剧本比《后汉书》深入人心;这样“鸡黍之交”就代替了“守信之交”。那么“鸡黍之交”在宫天挺的剧本中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是作者在范式与张劭约定拜访日期时,让张劭说了这样一句话:“来我家我要以鸡黍相待。”分析这句话,似有以下几层意思:(1)用典相约。此典是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用此典以寄托“相邀”之意,(2)有表明自己的家是田家之意。(3)自谦;来我家没有什么好招待的,祗有“鸡黍”而已。
在《后汉书》有关范式张劭的这个故事中,还有一部份是记叙范张二人的另一件事的。这“另一件事”中有一种“生友死友”的提法很特别;宫天挺在改编此故事时又特别渲染了这一提法。所以下面把这“另一件事”也介绍一下:范式与张劭分别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张劭就有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张劭弥留之际,有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看护他。这时张劭对郅殷二人叹息说:“恨不见吾死友!”子征听了很奇怪,问:“我和君章尽心地伺候你,这不就是死友吗?你还要找谁?”张劭说:“你们俩是我的生友,山阳范式,他才是我的死友。”不久,张劭就死了。张劭死后,范式梦见张劭叫他说:“巨卿,我已于某日死,某日下葬。”范式感觉此梦是真,于是请假疾奔张家而来。在范式还没赶到时,张家已把棺椁送往墓穴,将要下葬,但棺椁不往墓穴中进。张劭母抚摸着棺椁说:“元伯,难道你还有什么盼望吗?”这样就把棺椁停放在墓穴边等候。就在这时,看到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母望着这素车白马说:“这一定是范式来了。”范式来到以后吊丧说:“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此时参加葬礼的上千人,均挥泪。接着由范式执绋引柩完成了下葬。下葬后,范式又为张劭修坟植树,全心全意地尽了“死友”之责才离去。
鸡黍之交什么意思?
鸡黍之交
八拜之交之一
出处 后汉书·独行列传
八拜之交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1)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2)知音之交--伯牙和钟子期
(3)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 (4)舍命之交--角哀和伯桃
(5)胶漆之交-- 陈重和雷义 (6)鸡黍之交--元伯和巨卿
(7) 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8) 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鸡黍之交是谁
鸡黍之交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张劭和范式。根据《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记载,范式和张劭在东汉时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被后人称为“鸡黍之交”。据传,这个称呼源于一次张劭款待范式的故事。两人曾经约定两年后的某日范会去张劭的家里做客,于是那一天,张劭让他的母亲准备好“鸡黍”,用来款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这都过去两年了,估计人家随口一说,还当真了。但张劭坚持这样,果然,不一会儿,范式如约而至。这个故事体现了张劭和范式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彼此之间的信任。
鸡黍之交什么意思?
鸡黍之交,释义是:
-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
鸡黍(shǔ)之交是一个历史典故,语出《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范式和张劭的事迹,两人因此留下了“鸡黍之交”的美名。形容朋友之间诚挚守信的深厚友情。鸡黍一词,专指招待客人的丰盛饭菜。
鸡黍之交有哪些交友之道?
鸡黍之交典故告诉我们,要谦虚,保持礼貌,珍惜交友机会,坐实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对待他人友善而真诚,不管朋友是贵是贱,都要平等相待,重视友谊。
故事鸡黍之交主要内容30字左右
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
鸡黍之交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式,字巨卿,东汉山阳金乡(今山东金版乡县)人。权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
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
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扩展资料:
其他相关故事:一诺千金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别名汜。范式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
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
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信守承诺的交情称什么之交
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 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信守承诺的交情称鸡黍之交。
鸡黍之交是一个历史典故,读音为 jī shǔ zhī jiāo。语出《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范式和张劭的事迹,两人因此留下了“鸡黍之交”的美名。形容守信。
范式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是好朋友。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
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扩展资料:
范式当了郡里的功曹。后来元伯得了重病,不久就死了。一天,范式突然梦见张劭带着黑色帽子,帽子上垂着缨带,急匆匆地走来,叫他说:“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了,要在某一时下葬,永归黄泉。您如果还没忘了我,能不能再见我一面?”范式惆怅地惊醒,悲伤长叹,大哭一场。
他把事情全部向太守做了报告,请求让他前去奔丧。太守虽然心里并不相信,但不忍心违抗他的深情,就允许了这件事。范式于是穿上为朋友吊丧的服装,到下葬那天,坐着快马奔赴那里。范式还未赶到时灵柩就已经出发了,到了墓地要下葬了,但灵柩却不肯进入墓穴。
等了一段时间,就看到有辆白马拉的素车远远嚎哭而来。巨卿一到就叩拜灵柩说:“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异路,从此永别了。”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动的流下眼泪。范式就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灵柩这才缓缓向前。然后他又留在坟地,为元伯修坟种树才离开那里。
后来范式又回到了京城,到太学去求学。当时长沙的一个儒生叫陈平子的也在一起求学,但和范式从未见过面,平子染病快要死去,对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山阳郡的范巨卿,是节烈的贤士,可以以死相托。我死后把尸体浅埋在巨卿的门前。”然后就撕下一块白布写了一封信留给范式。
他死后,妻子就遵照他的遗言去做。当时范式正好出行刚刚回来,读了信看见坟墓,感伤不已,哭着向坟墓作揖,把他当做自己的死友。然后就护送照料平子的妻儿,亲自把灵柩护送到临湘。在离目的地四五里的地方,他就把白布写的信放在灵柩上,哭着告别离开了。
平子兄弟得知这件事,马上就去找他,但再也找不到。长沙的上计掾史到京城办事时,上书表彰范式的事迹,三府都要征辟他,他都没有应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