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蓖麻毒素详细资料大全
- 2、蓖麻毒素多少度会失活
- 3、什么是蓖麻毒素?
- 4、蓖麻毒素溶于水吗
- 5、蓖麻毒素最简单的提取方法
- 6、什么是蓖麻毒素?
- 7、蓖麻毒素放在水井里会怎么样
- 8、蓖麻毒素怎么提炼
- 9、蓖麻毒素真的查不出死因么
- 10、蓖麻毒素 的问题
蓖麻毒素详细资料大全
蓖麻毒素为具有两条肽链的高毒性的植物蛋白。它主要存在于蓖麻籽中。该毒素易损伤肝、肾等实质器官,发生出血、变性、坏死病变。并能凝集和溶解红细胞,抑制麻痹心血管和呼吸中枢,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鼠静脉注射LD50值为2.7μg/kg,腹腔注射为7~10μg/kg;对狗LD50值为0.6μg/kg;人致死量约为7mg。
蓖麻毒素除染毒水源和食物经消化道中毒外,还可作为国际间谍情报人员和恐怖分子进行暗害和破坏活动的毒素战剂武器。1978年在伦敦的国际间谍人员曾用装有蓖麻毒素的伞尖在公开场所行刺,一名被刺人员中毒身亡。同时在法国巴黎也有类似事件和发生。
研究历史,理化性质,毒理,毒性作用机理,抑制蛋白质合成,诱导细胞因子损伤,脂质过氧化损伤,诱导细胞凋亡,救治, 研究历史 由于其毒性强烈,诊断、治疗困难,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就将其作为候选化学战剂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曾生产了1700公斤的蓖麻毒素粗品(代号WA)。 蓖麻毒素(图一) 理化性质 蓖麻毒素的一、二级结构已清楚,由A、B两条链组成。A链比B链稍短,两链之间以一个二硫键相连线。它含有共价键结合的糖分子,糖的主要组成是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分子量为66,000。在0.1克分子半乳糖溶液中,毒素可在冰柜中贮存数月而不失活性,但煮沸易失去活性。 蓖麻毒素是从蓖麻籽中提取的植物糖蛋白,分子量64000。毒素由A和B两条多肽链组成,两链间由一个二硫键连线。目前,A链和B链的胺基酸序列以及二级结构已基本清楚。毒素B链上含有两个半乳糖或半乳糖残基结合位点,可和细胞表面的含半乳糖残基的受体结合,通过内陷作用进入细胞质,发挥毒性作用。蓖麻毒素A、B链上还分别含有1和2个糖支链,链末端均为甘露糖残基,可以和网状内皮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结合。后者细胞表面富含甘露糖受体,可优先摄取蓖麻毒素,这对于毒素发挥生物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蓖麻籽 毒理 蓖麻毒素是一种细胞毒。当毒素进入体内,A、B链分开。A链通过渗透经细胞膜进入细胞浆,主要使真核细胞的核糖体抑制失活,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B链与细胞表面结合,通过内陷作用转入细胞内,它能促使A链进入胞浆。 蓖麻毒素对小鼠艾氏腹水瘤细胞、LD12白血病、B16黑痣瘤和列文斯肺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来杀伤癌细胞。另外发现它与其他药物有增效作用如蓖麻毒素与亚德里亚霉素(adriamycin)伍用对杀伤白血病细胞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临床表现 小鼠静脉注射LD50值为2.7μg/kg,腹腔注射为7~10μg/kg;对狗LD50值为0.6μg/kg;人致死量约为7mg。中毒后数小时出现症状。早期有精神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继则出现脱水、血压下降,休克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牙关紧闭;最后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少数病人可出现发烧、黄疸、便血、蛋白尿、无尿或血尿,终因酸中毒、尿毒症而死亡。该毒素易损伤肝、肾等实质器官,发生出血、变性、坏死病变。并能凝集和溶解红细胞,抑制麻痹心血管和呼吸中枢,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毒性作用机理 抑制蛋白质合成 蓖麻毒素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属于蛋白合成抑制剂或核糖体失活剂,这也是在构建免疫毒素时,套用到蓖麻毒素的主要原因。 合成的机理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明确。首先,毒素依靠B链上的半乳糖结合位点与细胞表面含末端半乳糖残基的受体结合,促进整个毒素分子以内陷方式进入细胞,形成细胞内囊,毒素从细胞内囊中进入细胞质,随后蛋白链间二硫键被还原裂解,游离出A链。A链是一种蛋白酶,作用于真核细胞核糖体60S大亚单位的28S rRNA,水解A4324位点的腺嘌呤N-糖甙甙键,使其脱去腺嘌呤,丧失抗RNA酶的抗性而被降解,不能与延长因子(EF-2)结合,从而干扰了核糖体,EF-2,鸟嘌呤三磷酸腺苷(GTP)复合体的形成,导致蛋白质合成的抑制,最终细胞死亡。已引起研究者注意的是:① B链对A链发挥毒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② 在细胞内链间二硫键的还原裂解对毒素发挥毒性作用具有重要作用。③ 最新的研究表明:B链上的半乳糖结合位点也参与了毒素的体内毒性。 诱导细胞因子损伤 蓖麻毒素诱导细胞因子的机理目前多数认为是通过 *** 淋巴样细胞产生的。主要为巨噬细胞和肝Kupffer′s细胞。这些细胞表面含有甘露糖受体,可与蓖麻毒素分子中3个末端甘露糖残基特异结合而优先被摄取。蓖麻毒素诱导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毒素是否可诱导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各细胞因子之间是否具有网路免疫调节的作用,尚待探讨。 1986年,Tracey等发现蓖麻毒素中毒大鼠的肠道损伤类似TNF/Chchectin处理的大鼠肠道。1991年Nadkami和Deshphude认为蓖麻毒素中毒后的许多现象,例如:发热,肝出血性坏死,腹水,胸水的渗出,肠道的出血坏死性炎症等等早期的急性反应都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的分泌有关。1993年,Licastro等检测到蓖麻毒素诱导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同时在蓖麻毒素中毒大鼠的血浆中亦可检测到低水平的TNF-α。1994年Mudlooon等发现,体内注射抗TNF的抗体,将明显降低蓖麻毒素对小鼠的氧化损伤。1997年,董巨莹等亦报导了TNF在蓖麻毒素中毒小鼠肝脏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损伤的另一个例子是:对于由蓖麻毒素构建的免疫毒素1,2期临床试验中病人出现的副作用:包括发热、肌痛、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等可以通过封闭或拮抗这些细胞因子的功能而减轻。 蓖麻毒素的毒性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毒素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引起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诱导靶细胞凋亡等等都是在小剂量范围内具有的,而大剂量的蓖麻毒素仍主要表现为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毒性。毒素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引起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均与其糖链末端甘露糖残基被巨噬细胞特异性摄取,并激活巨噬细胞有关,是毒素损伤的继发作用。蓖麻毒素等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诱导凋亡的理论研究对现有的凋亡理论可能会有重要的补充价值。 脂质过氧化损伤 蓖麻毒素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不仅诱导细胞免疫,而且诱导产生自由基和活性氧,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1991年,Muldoon和Stohes发现蓖麻毒素可以诱导小鼠体内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导致尿液中丙二醛、甲醛、丙酮的含量增加。1992年的研究表明,各脏器中脂质过氧化强度(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减少以及DNA单链断裂程度在毒素中毒36小时后最为强烈,且肝脏的损伤最为严重。结合以往的研究:谷胱甘肽的使用可以部分对抗致死剂量的毒素效应,具有潜在的化学保护作用,因此,Muldoon等认为蓖麻毒素引起的氧化作用可 以归属到蓖麻毒素的毒性机理中去。 TNF-α抗体,铁离子对蓖麻毒素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和氧化损伤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给小鼠注射抗TNF-α的抗体,可以明显降低尿液丙二醛,甲醛,丙酮的含量。铁离子以及去铁敏(desferrioxamine)的掺入,可分别增加和减少蓖麻毒素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水平。蓖麻毒素引起体内氧化损伤的机理还待更深入的探讨。 诱导细胞凋亡 坏死和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两种方式。在引起细胞凋亡的三大类因素中,毒素,抗癌药物是其中之一。以往认为化疗药物是通过引起靶细胞发生不可逆代谢障碍而杀死肿瘤细胞,近年来认为是通过改变生理环境而诱发细胞发生PCD(programmed cell death)而达到疗效。 1989年,Leek等报导:在蓖麻毒素中毒的肠道病理研究中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肠道上皮细胞的胞浆中存在凋亡样的变化。1990年,Waring报导;蓖麻毒素可诱导巨噬细胞,未成熟T细胞出现DNA破碎(DNA fragmentation),而后者被认为是与凋亡有关的生化改变之一。1991年,他们报导了蓖麻毒素诱导上皮样细胞发生凋亡样的形态学改变。1996年,Fu等报导了蓖麻毒素可诱导小鼠体内甲状腺,脾脏的细胞出现凋亡现象。 蓖麻毒素等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与它们抑制蛋白合成作用无关,亦不需要Ca2+依赖性核酸内切酶的参与,而是与其升高细胞内的三磷酸肌醇水平有关。另外,有报导:巨噬细胞的粘附可以阻止蓖麻毒素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生。蓖麻毒素的抗吞噬细胞作用可能直接导致DNA断裂和诱导细胞凋亡。资料表明:引起细胞坏死的有害因素在强度很大时可导致细胞坏死,但强度较小时却引起细胞发生凋亡。蓖麻毒素诱导的细胞凋亡也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总之,蓖麻毒素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与传统的蓖麻毒素作为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并不构成矛盾。 救治 立即用高锰酸钾或炭未混悬液洗胃,随继口服盐类泻药及高位 *** 等急救措施,以排出未被吸收之毒物。口服乳汁、鸡蛋清及阿拉伯胶,以保护胃黏膜。如出现昏迷、嗜睡等症状时,可皮下注射可拉明、樟脑磺酸钠等,必要时可用洋地黄制剂。如因大量呕吐、严重腹泻而失水时,应及时大量静滴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防止脱水导致休克,并有利于稀释与排出毒素。注意纠正酸中毒,发生惊厥时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有条件时,尽早注射抗蓖麻毒血清和输血等治疗措施。 高锰酸钾
蓖麻毒素多少度会失活
40度。根据查询百度百科信息显示,蓖麻毒素是一种从蓖麻子中提取出来的有毒物质,毒性较强,仅需0.2mg便可以致人死亡,但这种毒素有一个天然缺陷,就是不耐高温,在超过40度的温度下就会失活。
什么是蓖麻毒素?
蓖麻毒素为具有两条肽链的高毒性的植物蛋白。它主要存在于蓖麻籽中。该毒素易损伤肝、肾等实质器官,发生出血、变性、坏死病变。并能凝集和溶解红细胞,抑制麻痹心血管和呼吸中枢,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鼠静脉注射LD50值为2.7μg/kg,腹腔注射为7~10μg/kg;对狗LD50值为0.6μg/kg;人致死量约为7mg。
蓖麻毒素除染毒水源和食物经消化道中毒外,还可作为国际间谍情报人员和恐怖分子进行暗害和破坏活动的毒素战剂武器。1978年在伦敦的国际间谍人员曾用装有蓖麻毒素的伞尖在公开场所行刺,一名被刺人员中毒身亡。
扩展资料:
理化性质
蓖麻毒素的一、二级结构已清楚,由A、B两条链组成。A链比B链稍短,两链之间以一个二硫键相连接。它含有共价键结合的糖分子,糖的主要组成是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
分子量为66,000。在0.1克分子半乳糖溶液中,毒素可在冰箱中贮存数月而不失活性,但煮沸易失去活性。
蓖麻毒素是从蓖麻籽中提取的植物糖蛋白,分子量64000。毒素由A和B两条多肽链组成,两链间由一个二硫键连接。目前,A链和B链的氨基酸序列以及二级结构已基本清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蓖麻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蓖麻毒素
蓖麻毒素为具有两条肽链的高毒性的植物蛋白。它主要存在于蓖麻籽中。
蓖麻叶可以饲养蓖麻蚕,蓖麻子可榨油,其油脂可制成润滑油、媒染剂和药物。由于蓖麻子外观漂亮、饱满,儿童又不了解其毒性,很容易误食中毒。
蓖麻子中毒,主要是由蓖麻毒素所致。它是一种毒性很强的代谢毒素,成人误食蓖麻子10余粒即可致死,儿童生食3~5粒蓖麻子即可发生死亡。
扩展资料
蓖麻毒素(约占蓖麻蛋白的 5%,分子量约为 66 kD)为一种Ⅱ型异二聚体核糖体失活蛋白,由核糖体失活酶(蓖麻毒素A链)及与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特异结合的凝集素(蓖麻毒素B链)组成,二者之间连接一个二硫键。
对蓖麻毒素的一级结构进行分析发现,A链含有267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为32kD,具有催化活性,是蓖麻毒素蛋白的效应链。A链中N端第4位及C端附近分别含有1个赖氨酸(Lys)残基,是蓖麻毒素A链毒性作用的关键中心。
B链具有2个结构域,这2个结构域具有同源性,由基因复制产生。结构域1中含有氨基末端,而结构域2中含有羧基末端。蓖麻毒素B链由2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具有结合活性,是蓖麻毒素的结合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蓖麻毒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蓖麻籽中毒
蓖麻毒素为具有两条肽链的高毒性植物蛋白,它主要存在于蓖麻籽中,该毒素易损伤肝,肾等实质器官,发生出血,变性,坏死病变。并能凝集和溶解红细胞,抑制麻痹心血管和呼吸中枢,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小鼠静脉注射LD50值为2.7ug/kg,腹腔注射为7-10ug/kg,对狗LD50值为0.6ug/kg;人致死量为7mg。
蓖麻毒素除染毒水源和食物经消化道中毒外,还可作为国际间谍情报人员和恐怖分子进行暗害和破坏活动的毒素战剂武器。
1978年在伦敦的国际间谍人员曾用装有蓖麻毒素的伞失在公开场所行刺,一名被刺人员中毒身亡。同时在法园巴黎也有类似事件和发生。
蓖麻毒素是一种具有两条肽链的高毒性的植物蛋白。它主要存在于蓖麻籽中。由于其毒性强烈,诊断、治疗困难,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就将其作为侯选化学战剂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曾生产了1700公斤的蓖麻毒素粗品。
蓖麻毒素是一种高度有毒的植物蛋白,含有两个肽链。主要见于蓖麻籽中。毒素容易损伤肝、肾等脏器,引起出血、变性和坏死。它能凝集和溶解红细胞,抑制心血管和呼吸中枢的麻痹,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鼠静脉注射LD50值为2.7μg/kg,腹腔注射为7~10μg/kg;对狗LD50值为0.6μg/kg;人致死量约为7mg。蓖麻毒素除染毒水源和食物经消化道中毒外,还可作为国际间谍情报人员和恐怖分子进行暗害和破坏活动的毒素战剂武器。
扩展资料:
毒素由A和B两条多肽链组成,两链间由一个二硫键连接。目前,A链和B链的氨基酸序列以及二级结构已基本清楚。毒素B链上含有两个半乳糖或半乳糖残基结合位点,可和细胞表面的含半乳糖残基的受体结合,通过内陷作用进入细胞质,发挥毒性作用。蓖麻毒素A、B链上还分别含有1和2个糖支链,链末端均为甘露糖残基,可以和网状内皮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结合。后者细胞表面富含甘露糖受体,可优先摄取蓖麻毒素,这对于毒素发挥生物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蓖麻毒素
蓖麻毒素溶于水吗
溶于水
蓖麻毒是一种毒蛋白,在高温环境会变性失去毒性,蓖麻毒素溶于水,但不溶于油,但为了安全,人们会将蓖麻油通过80度以上的高温萃取。
蓖麻,是一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草本植物。我国由印度引进,在农村也十分常见,自海南至黑龙江均有分布。蓖麻整株植物都是有毒的,而最毒的地方是蓖麻籽。
蓖麻毒素就是从蓖麻籽中提炼出来的一种高毒性植物蛋白,其毒性是砒霜的数千倍,是眼镜蛇毒素的2到3倍,是氰化物毒素的6000倍。它有粉末、颗粒、薄雾状等形态,也可溶于水或弱酸。
蓖麻毒素最简单的提取方法
蓖麻毒素是一种天然有机毒素,来源于蓖麻的种子中,是一种强酸性白色粉末。由于其剧烈毒性,被广泛用于乳杀菌、医学治疗和化学品制造等领域。然而,蓖麻毒素提取需要注意实验安全,以及环境保护问题。
蓖麻毒素提取的最简单方法是利用蓖麻的种子,进行碾磨、粉碎、筛分等初步处理,之后再加入适量的动植物酶,进行酶解反应,将其毒素分离出来。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单,提取效率高,还能保持毒素的完整性和纯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毒素提取中毒性强,必须进行实验室防护,以及环境保护。
蓖麻毒素是一种高效毒剂,兼具乳杀菌、药用治疗、化学品制造、生物研究等多种用途。特别是在化工合成方面,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未来,通过蓖麻毒素提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毒素的提取效率和纯度将更加高效,应用范围也将更加广泛,有望成为带动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什么是蓖麻毒素?
蓖麻毒素的结构简式是c6h13ch(oh)ch2ch=ch(ch2)7cooh
蓖麻毒素是一种剧毒蛋白质。蓖麻毒素是一种细胞毒。当毒素进入体内,a、b链分开。a链通过渗透经细胞膜进入细胞浆,主要使真核细胞的核糖体抑制失活,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b链与细胞表面结合,通过内陷作用转入细胞内,它能促使a链进入胞浆。
蓖麻毒素放在水井里会怎么样
蓖麻毒素是一种非常有毒的天然物质,如果将其放在水井里,可能会对水井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蓖麻毒素在水中会迅速分解成若干有毒代谢物质,这些代谢物质会对水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会导致它们的死亡。同时,如果人或动物饮用了被污染的水,也会引起中毒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蓖麻毒素怎么提炼
从蓖麻籽匀浆中直接制备粗毒,根据蓖麻毒素能与Sepharose—6B上的半乳糖残基结合,然后分别用Tris—HCl洗去杂蛋白和Tris—HCl半乳糖溶液梯度洗脱,得到完整的毒性很强的蓖麻毒素。
B链具有 2 个结构域,这 2 个结构域具有同源性,由基因复制产生。结构域 1 中含有氨基末端,而结构域 2 中含有羧基末端。蓖麻毒素 B 链由 267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具有结合活性,是蓖麻毒素的结合链。
结构特点:
蓖麻毒素(约占蓖麻蛋白的 5%,分子量约为 66 kD)是一种Ⅱ型异二聚体核糖体失活蛋白,由核糖体失活酶(蓖麻毒素 A 链)及与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特异结合的凝集素(蓖麻毒素 B 链)组成,二者之间连接一个二硫键。
对蓖麻毒素的一级结构进行分析发现,A 链含有 267 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为 32 kD,具有催化活性,是蓖麻毒素蛋白的效应链。A 链中 N 端第 4 位及 C 端附近分别含有 1 个赖氨酸(Lys)残基,是蓖麻毒素 A 链毒性作用的关键中心。
蓖麻毒素真的查不出死因么
蓖麻毒素的死因是可以查出的。
1. 蓖麻毒素的性质:
蓖麻毒素是一种来源于蓖麻籽的植物毒素,其毒性非常强,摄入极少量就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它常被列为潜在的生物恐怖主义工具。
2. 检测与死因确定:
尽管蓖麻毒素很强,但现代的法医学和毒理学技术还是可以查出它的存在。当怀疑某人因蓖麻毒素中毒而死亡时,法医会进行尸体解剖,并采集组织样本。这些样本会被送到毒理学实验室,进行详细的化学分析,以查找毒素。
此外,法医还会寻找其他与蓖麻毒素中毒相关的迹象,如中毒症状、摄入方式等,这些都能为确定死因提供线索。
3. 实际案例:
在过去的一些案例中,尽管蓖麻毒素中毒的初期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但通过细致的毒理学检测和法医调查,最终都能够确定死因为蓖麻毒素中毒。
因此,基于上述解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蓖麻毒素是一种高度危险的毒素,但通过现代法医学和毒理学的技术,是可以查出其死因的。
蓖麻毒素 的问题
首先,蓖麻籽并非极毒,蓖麻毒素是蓖麻籽中其中一种毒素。 根据英文 *** ,蓖麻籽(蓖麻的种籽)很少会导致死亡,甚至有人进食大量蓖麻籽仍可复原。但蓖麻毒素(ricin)则具高毒性。相关资料亦可参看下面的引文﹕ 「蓖麻籽含蓖麻毒素、蓖麻碱和蓖麻血凝素3种毒素,以蓖麻毒素毒性最强,儿童生食1-2粒蓖麻籽可致死,成人生食3-12粒可导致严重中毒或死亡。」 网址﹕scitech.people/BIG5/59594/4363061 至于蓖麻毒素是用哪一种方法制造,根据我所搜寻到的资料,可以肯定﹕ 蓖麻毒素是用「制造蓖麻油后的废料制造」的。 以下资料显示,蓖麻毒素是那些废料中的成分﹕ 「Castor be are processed throughout the world to make castor oil. Ricin is part of the waste “mash” produced when castor oil is made.」 网址﹕bt.cdc/agent/ricin/facts 至于第一个方法,所有搜寻到有关「蓖麻毒素 乙酸铅 酒精」的资料都说﹕ 这是百度搜索里的资料。 于是,我上百度搜索,结果无发现有关内容。 我亦用英文进行多次搜寻﹕「ricin」「ricin alcohol」「ricin alcohol lead acetate」 发觉头数页的英文网页和论文都没有相关的资料。 总结就是﹕全部指出上述方法的文章都说是转至百度搜寻。 我完全找不到蓖麻毒素是用高纯度酒精和乙酸铅制造的确实资料,并不可信。 2007-02-11 20:44:01 补充: 我是用 google 搜寻的。很多时候,英文网页会有较多资料,尤其论文的资料会丰富得多。不过初步来说,我完全找不到有关 (1) 制造方法的资料。
参考: en. *** /wiki/Ri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