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0 16:55:41 浏览5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修身养性?

问题一:什么叫修身养性? 所谓修身养性
就是修养生息
培养情操
大家都希望变得比别人强
不过如果老是沉醉于与人竞争中
而忘记了修身养性
最后就会发展到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局面
自己跟自叮过不去
钻牛角尖
这时修身养性就很重要了
修身养性做得好的人
做事的时候有条不紊
做得干脆利落
简单明了
不会走太多的弯弯绕
每天都会开心
行为美好
一心为他人着想
不追求完美
可自己却可以做到完美
要想修身养性
至少要先静下心
然后再开始去看一些干燥的文学名著
耐心地看耐心地看
看到后来
慢慢达到一种境界的时候
你就是一个心平气和的人了

问题二:修身养性是什么意思 中华成语大词典
修身养性
【拼音】:xiū shēn yǎng xìng
【解释】:修身: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出处】: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示例】: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上了年纪就安安静静地~颐养天年了。”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
【英文】: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 and mould one’s temperament

问题三:做什么事可以修身养性? 第一,记住,感恩就会让人心胸开阔
不要老想着别人要对你怎么好,
别人是没有这个义务的
无论是父母
还是朋友
他们为我们做的一切
我们都应该学会感恩,为此涌泉相报
第二,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让人心胸开阔
当你遭遇不平的时候
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都在受苦
你并不孤独
有什么苦是挨不过去的呢
坚强再坚强
就会有海阔天空的一天了
最后,心胸开阔的人才会快乐
所以,每天都记住开心的微笑
你就会发现,你将拥有一颗善良而美好的心灵
最重要的,凡丁能够修身养性成功的就是这个:学会换位思考。。。
还有就是要宽宏大量。。。
其他就是找一些开阔胸襟的和静的事情来做。
其他的还有一些辅助

问题四:修身养性什么意思 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例如: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个人修养,主要是灌输儒家的修身思想,所谓“三纲五常”就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内容。“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的衡量标准

问题五:修身养性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做到修身养性?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更详细简介请看:baike.baidu/view/986967

问题六:修身养性什么意思 那我就来说说我的看法吧!修身就是锻炼自身,也就是身体啦!使身体健康和强壮,一个打几,知道吧?呵呵!养性,也可以说是性格,小说里的得道高人不都是万事不急,脸上总是带着笑吗?不好意思,看小说看多了,扯远了。其实很多老人家都是喜欢去旅游,使自己心情放松,驱散心中的烦事,自然使人活得久一点啦!呵呵!好了,不说了。

问题七:什么是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出处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百度百科)baike.baidu/view/986967?fr=aladdin

问题八:修身养性和修心养性有什么不同? 只有儒家才说修心养性,也就是雇佣风雅,自为高尚。修身养性是道家的说法,道家以修炼身体成仙为主。佛教只说明心见性,直入本源,何来有心有身可养?身常坏灭,心如幻风,一都不可得,佛只说身与心,皆是空性,本无实体,皆是暂有的现象,以脱无常生死,执着暂有的假体为我,故不能证得永恒之法,多成外道与六道众生。

问题九:修身养性齐天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修身养性是什么意思

中华成语大词典
修身养性
【拼音】:xiū shēn yǎng xìng
【解释】:修身: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出处】: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示例】: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上了年纪就安安静静地~颐养天年了。”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
【英文】: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 and mould one’s temperament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
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
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简单说就是调节身心,使身心健康
修身:练体。养性:培养习性
修身养性
【拼音】[ xiū shēn yǎng xìng ]
【解释】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释义】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语法】形容词,褒义词。
扩展资料:
【近义词】修养身心、保命全形、颐养身性
【反义词】放浪形骸、胡吃海喝、恣意妄为
1、修养身心
【拼音】[ xiū yǎng shēn xin]
【释义】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
2、放浪形骸
【解释】: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示例】:惟有与宝?在一起,他才可以忘却自己的身份,~,领略“人贵适意”的真趣。 ◎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修身养性是什么意思

  中国封建社会的个人修养,主要是灌输儒家的修身思想,所谓“ 三纲五常”就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修身养性是什么意思”。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
  修身养性是什么意思
   词语出处: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25回:“喝了一碗茶,把碗往地下一扔,说:‘可不必生气,出家人修身养性。’” 。
   汉语拼音: [xiū shēn yǎng xìng]。  词语解释: 陶冶身心,涵养德性,陶冶心性。
   近义词: 修心养性。 英语翻译: 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 and mould one’s temperament.
   如何修身养性戒自卑
  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要努力丰富自己,自强而后崛起。
   戒嫉妒
  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提高自己便于更有竞争力。
   戒小人
  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
   戒诱惑
  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
   戒暴怒
  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平和心
   静坐当思
  修身养性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避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修身一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有事 斩然,无事修然;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思之坦然,为之善然。
   修身二
  一身浩然气,二袖清白风,
  三分傲霜骨,四时读写勤,
  五谷吃得香,六神常安定,
  七情有节制,八方广结缘,
  九有凌云志,十足和善心。
   古人
  中国封建社会的个人修养,主要是灌输儒家的修身思想,所谓“ 三纲五常”就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内容。“ 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的衡量标准。
   关于修身养性的书籍
  华语身心灵作家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
  德国心灵导师艾克哈特.托尔的作品《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当下的力量》;加拿大知见心理学领袖克里斯多福·孟的《找回你的生命礼物》、《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一行禅师作品《太阳,我的心:观照的奇迹》、《来自心上的答案:生活是最好的修行》、《你可以不生气》;
  帕梅拉·克里柏《灵性炼金术:给身心一次深度疗愈的机会》、伊丽莎白·莱瑟《破碎重生》、罗伯特·沙因费尔德 《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一辈子做女孩Ⅱ——承诺》 等等。
   人生哲理语句,修身养性的句子
  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4、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变将来,从现在开始。改变现在,就是改变未来。
  6、没有烦恼不要惹烦恼,有了则尽量解决它。
  7、忏悔心、谦卑心很重要,不过对自己的爱心更重要。
  8、最好的改变方式,是我们跟内在力量沟通,然后它会改变我们。
  9、如果认为自己很弱小,我们就成为弱小;如果认为自己很伟大,我们就变成伟大。
  10、修改自己就是修改世界,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是整个宇宙中很重要的一个程序。要相信自己的潜力。

修身养性意思是什么

“修身养性”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ūshēnyǎngxìng,意思是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出自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修身养性”造句:
1、决定一个友人,就是取舍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友人的前提,等于给自己打开了最友善的世界。可能让自己的人生存在光彩。
2、成就事业勤是本,修身养性廉为上。
3、这里环境幽雅恬静,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什么是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
拼音
xiū shēn yǎng xìng
解释
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出处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事例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上了年纪就安安静静地~颐养天年了。”
更详细的见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986967.html?wtp=tt

修身养性是什么意思 修身养性出处

1、修身养性意思: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2、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出处: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求修身养性的意思.

1、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2、出处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3、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
4、相关名言(举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厚,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意思就是佛系一点,淡泊名利
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出处 :元代,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
修身养性的主要内涵:
1、戒生气
古人云:“气大伤身。”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尤其对肝脏损伤严重,实际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2、戒自卑
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要努力丰富自己,自强而后崛起。
3、戒嫉妒
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提高自己便于更有竞争力。
4、戒小人
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
5、戒诱惑
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
6、戒暴怒
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7、平和心静坐当思
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避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扩展资料
《博望烧屯》的简介:
元代杂剧作品,全名《诸葛亮博望烧屯》。作者姓名无考。现存《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和脉望馆钞校本。作品写刘备、关羽、张飞邀请诸葛亮出山,拜为军师。时值曹操命夏侯率兵10万,进攻刘备。
主要内容:
诸葛亮调兵遣将,在博望大败曹军,仅张飞未获寸功,不得不向诸葛亮负荆请罪。曹操兵败后,又遣军师管通游说诸葛亮,也以失败告终。此剧剧情可从《三国志平话》“孔明下山”等节中寻出一些线索,但增出了管通游说的情节,它与后来《三国志演义》中博望坡用兵的描写差别很大。
人物介绍:
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不贰;张飞形象的刻画也颇为生动,他粗鲁勇猛,知错能改,具有草莽英雄的气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望烧屯

修身养性是什么意思

  1、修身养性意思: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2、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出处: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修生养性还是修身养性哪个是对的

两者都是对的。“修生养性”更强调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修行和培养,包括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层面的提升和修养。这个表达方式用于描述一个人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生命质量和精神境界。“修身养性”则更侧重于对个体自身的修养和培养,包括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特质等方面的提升。这个表达方式用于描述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

修身养性是什么意思?

修身养性的意思是: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出处: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扩展资料修身养性中的三重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2、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神闲气静,智深勇沉。
3、责勿太严,教勿太高。毋以已长而形人之短,勿因已拙而忌人之能。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修已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才智英敏者,宜研学问以摄躁; 气节激昂者,当修德性以融偏。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修身?读书,就是一个好渠道。以书为镜,可以修身立德。哲学可以使人明智,历史可以增加良知。读修身养性的书,就如同与圣贤交谈,可收到“玩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志”的效果;就像眼前竖起了一面晶莹透亮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日积月累,既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又知天下事而懂荣辱,辨丑恶。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所以,我认为读书要读修身养性的书。
  我国历史悠久,学派众多,讲修身养性的名典格言数不胜数,儒家讲博爱,墨家讲兼爱,道家讲无为,法家讲霸道,兵家讲策略,虽各家言论不同,但各有千秋,闪耀的都是人性的精华,是流传千古的经世哲学。读诸子百家这类富含哲理的书,能使人明白人生的价值。对一个人来说,哪怕是只把儒家一家的精髓吃透了,那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大有益处的。从我多次读过的《论语》来看,里面大到齐家治国、小到日常起居,讲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比如交朋友,《论语》提到: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教导我们要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样才能有助于发展。如果与逢迎谄媚的人,与当面恭维、背后毁誉的人,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会受到伤害。这些对我们处世都是至理名言。在小时候听老师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老师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课文。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在大学时,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部书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非曲直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198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买到了一套《古文观止》,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222篇,但这些文章却经天纬地,气壮山河,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如把品格比作:高洁韵同修竹,孤清操比寒梅。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反复通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如果背诵,就犹如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通过对平凡的人生的描述,把对待胜利与失败,逆境与顺境,幸运与磨难,荣誉与羞辱,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沉沦与奋起,做官与卸任的正确态度和人生哲理也传达了出来。读这本书,获得的是一种放达的人生感悟,觉得应该像他那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读了全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此外,我还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寥寥数十字,但字字掷地有声。读后,都会被他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所感染。像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可以说,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读哲学书,学点哲理慧语是修身养性的基本功。我在高中读书时,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课本中得到了启发,就喜欢爱读哲学著作。后考进湖北大学政治系,哲学是一门主课,我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也养成了读哲学书、买哲学书、藏哲学书的习惯。我认为,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使人的目光深邃、思维严密、胸怀博大、见解精深。文学以其富于感情和形象的语言感染人们,哲学则以概念与理性的思辨启迪人们。前者重形象思维,后者重逻辑思维。哲理,正是感性与理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联姻”,也可以说,是文学与哲学边缘的相交。哲理不仅面对一个丰富的外部世界,而且联系于复杂的人们的内心世界。这两个世界又氤氲化生,变幻无穷。过目难忘的哲学慧语启迪智慧。闪光的哲理净化人的心灵,通过开掘真、善、美的内涵,鞭挞了假、恶、丑。哲理佳句无不具有炽热的感情、冷峻的思考、较新的角度、优美的言辞,让人们在深思中得到美的愉悦,在启迪后得到美的享受,启示理性,开拓视野,触发读者作高一层次的联想。不在乎的东西往往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哲理是某种情感体验浓缩物。但是,由于经过开华,便不只是表达一种感情而已,它留给读者积极的思考余地。这些入木三分的哲理佳句无一不是金石良言。哲理,不应成为空洞无物的说教,干巴巴的口号,而应让人们在沉思中得到美的愉悦,在启迪后得到美的享受,启示悟性,开拓视野,触发读者作高一层次的联想。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不努力就是指的不努力读书,要少读一些空谈大话的次品。如果说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第一次闪光”,那哲理是人类智慧更耀眼夺目的闪光。所以,我认为,面对精神产品,最能引起思索的是什么?当然不是电视片、电影、甚至也不是戏剧,而是哲学、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这是思想和精神的最好最方便的表述形式和存在方式。它们本身就是引人思索的特质。
  修身养性,要读一些真正能影响人生的励志书。古今中外多少人正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而选择的读书,也正因为如此,又有多少作者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对人的修养与处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书,我称之为励志书。此类书中闪烁着哲学家睿智的语言和绝妙的思想,心头涌动着的是感激与快乐。比较著名的像我们中国的《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共收入58篇短文,探讨了包括哲学、伦理学、做官秘诀、处世之道、治家准则、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等方面的问题,充分显示了英国人特有的壑智、敦厚和既严谨又演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全书见解独到,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多次再版重印,历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译为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2000年还被美国公众评选为最受喜爱的十本著作之一。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都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生存意志的激发。我在上个世纪60年代读过一本《怎样培养坚强的意志》,书中的思想深深地烙刻在我心上。后来无论是生活多么艰辛,还是遇到生活中的难关,都有一种坚强的意志在支撑着我。书中写道:“只有意志信念坚忍者,才能牵着挫折的翅膀,拖垮它、磨穿它、摧毁它。挫折和成功是生活的两张面孔,善于与挫折相知相交,成功才会在你面前闪现出希望的火花”;“我们应当明白:消除错误的思想和行动,注入快乐,比割除身上的肿瘤和脓疮还重要。它像一盏明亮的灯,始终为照亮前进的路。要想得到快乐,就必须培养快乐的心理,不为别人的批评而不快乐。”多么深邃的哲学思想!读罢,便于不知不觉中被哲理的语言所打动,被哲理的精辟分析所折服。近年来,这一类励志的图书越来越多,如畅销的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细节决定成败》(100-1=0的故事)等等。这也充分反映了一点,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的品德情操、个人修养。现在很多人,甚至小孩十来岁已经开始读如何致富、怎么化妆的书,真让人觉得担忧。我觉得青少年要读一些励志的书,这些书对人一生的价值,远远超过赚钱和美容。我们要认真学习,发扬光大。
  在修身养性方面,我还喜爱品读名人家书。家书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自身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历经时代风雨的淘洗而不褪色,反愈发显示出内在的思想光芒和魅力。从影响中国千余年的《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等,可谓渊源流长,由来久远。古人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真是再生动不过了。我品读名人家书,时常被书中蕴涵的殷殷关切、希望与爱所感动和折服,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如:读闻一多留美期司的家书,我明显感到落后国家的公民在他国受到的歧视和屈辱。我原来总以为鲁迅先生是个面目严肃的铁骨战士,读了鲁迅给许广平的信后发现鲁迅先生有柔情、可亲的一面。在许多人眼里,柳亚子先生是一个诗人,写的家书一定会充溢着诗性的浪漫气息。其实不然。譬如他写给儿子柳无忌的家信:“我礼拜三的寄四本帖,礼拜四寄的一封信和一本帖,礼拜五、礼拜六每天寄明信片一张,你都收到了吗?觉得太多了缠不清,有些讨厌吗?如果讨厌,不妨来信告诉我。仍旧接到你一信,再发一信,好吗?这几天冷吗?热吗?吃的东西快完了吗?有人来过吗?身体好吗?功课不吃力吗?望你告诉我。”一个因服犊倩深而絮絮呵叨、没完没了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现代翻译家傅雷1954年到1966年写给长子博聪的书信。该书自1985 年初版后,已再版5次,发行数已超过100万册,至今畅销势头不减。之所以出版者一版再版,是因为这本家书并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读了这些家书后,我就想,一个人,在社会上可能是这个“长”,那个“家”,但在家里,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子女面前是父亲。柳亚子、傅雷就是这样一个个真实的人。我明白了命运是如何将崇敬和爱慕连在一起的,为了让家人幸福美满,我饱经岁月风雨、人世沧桑,吃苦耐劳而终身不悔。退休后,我很有兴趣地读了曾国藩的家书,惊奇地发现这位权倾一时、大红大紫的钦差大臣,竟会发出“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的感慨。我觉得这位古人主张的读书的境界,对于今日的读书人是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的。曾国藩的家书中多处谈及读书,自然其中有些内容功利心很重,但有些关于读书的精义,比如读书重在领得读书之趣、变化气质、陶冶性情、豁达襟怀……比如读书需要有志、有识、有恒这些思想,看得出皆是从其终生读书体验悟出的。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就必须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以上这些家书都焕发着奇异光彩,闪耀着真知灼见,不仅滋润了一个家庭的成长,而且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座“洁白的纪念碑”。所以,我喜爱读家书,也爱收藏书信,在我的邮集中就有几箱实寄封信。
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
修身养性,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出处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修身养性,意思是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主要内涵
戒自卑
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要努力丰富自己,自强而后崛起。
戒嫉妒
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提高自己便于更有竞争力。
扩展资料
三重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2.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神闲气静,智深勇沉。
3.责勿太严,教勿太高。毋以已长而形人之短,勿因已拙而忌人之能。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修已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才智英敏者,宜研学问以摄躁; 气节激昂者,当修德性以融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