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血小板压积偏高是怎么回事
- 2、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怎么回事
- 3、血小板压积偏高,有什么后果危害?
- 4、本人是中学生,血小板平均体积偏高,血小板发布宽度高,大血小板比率高,大血小板数目高是为什么?
- 5、血常规检查三项偏低,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是怎么回事?
- 6、血小板偏高是什么意思?
- 7、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怎么办?
- 8、血常规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单位数11.1FL这说明什么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血小板压积偏高是怎么回事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血小板压积偏高,这个情况不能诊断疾病的,暂时先观察,不需要治疗的,如果是出现了血小板增高或者降低,那就有可能是血小板增多症或者血小板减少症,那就需要尽快去医院就诊,然后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避免疾病的加重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怎么回事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人,有些人并不知道平均血小板体积是什么,现在我给大家说一下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怎么回事1.首先,平均血小板体积是一项临床检测指标,用于判断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变化,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2.其次,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正常参考值:9--13fl。3.最后,导致血小板平均体积偏高的因素有很多的:感染、营养性疾病、遗传等都会导致这种情况出现。而且如果其他项没有异常的话,单纯的血小板体积偏高没有任何诊断价值,不用担心。注意事项关于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这个问题需要了解,血小板体积受影响因素很多,常常受到其他因素一项而出现偏差,如果血小板计数正常,血小板体积高一点不要紧。
血小板压积偏高,有什么后果危害?
会出现头晕,或者是乏力的现象,还会导致血量减少的情况,会造成免疫力下降的现象,也会导致脑血栓,或者是肺部的疾病。
会导致脸色苍白,可能会精神不振,可能会出现血栓,可能会导致四肢麻木。可能会降低免疫力。
可能会是血压变高,身体四肢无力,头疼,头晕,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可能会影响生命安全。
导致血小板平均体积偏高的常见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以引起的各种出血性的症状,如瘀斑、牙龈出血、颅脑出血等等,甚至可引起患者死亡。此外,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也可以出现血小板平均体积偏高的现象
一、血小板压积偏高的危害
1.症状较轻时,会有头昏、乏力的现象;2.严重的血小板积压偏高会伴有出血及血栓形成。出血会反复的发作,主要为胃肠道出血;3.有发生血栓的危险性,不过血栓发生率较出血少。这时症状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伴有红斑性肢痛;4.导致肺、脑栓塞,出现脾肿,一般症状较轻,少数患者会有肝肿大。导致出现血小板压积偏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饮食过于油腻、长期熬夜,都会让血液黏稠度上升,出现血小板压积偏高。
二、血小板压积偏高的预防方法
1.多喝水。每天喝足够的水,能稀释血液,降低人体血液的粘稠度,更好的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形成血栓。2.加强锻炼。科学合理的锻炼能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有助于预防血栓的形成,建议将锻炼坚持下去。3.健康饮食。生活中有很多人有挑食、厌食的坏习惯,这是不可取的。只有保证营养充足,才能避免血小板出现异常。生活中应当多注意,做好血小板压积偏高的预防工作。首先应该从合理饮食,坚持锻炼开始,以便于更好的保证自身的健康。
血小板压积增高的危害是较多的,如出现静脉血栓、机体麻木等情况,也可发生肺栓塞、肝肿大等情况,因此出现血小板压积升高的病人,应及时就医。血细胞压积增高主要是由于长期熬夜、饮食油腻等因素所致,而血小板压积增高时,患者应调整饮食习惯,并按医嘱服药。
本人是中学生,血小板平均体积偏高,血小板发布宽度高,大血小板比率高,大血小板数目高是为什么?
病情分析:升高的血小板在某些炎症因子作用下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血小板升高,骐
他数值则正常。正常人的血小板含量是100-300*10^9/L,稍微高一点的人, 如果其他
数值正常没有症状,-般没有问题,只是血小板参与了凝血,所以较高的值会增加血
栓形成的可能性。数量上有明显的异常。根据你的检测结果,血小板数量正常,血小.
板平均数量偏高指数没有什么问题,不用担心。此外,您还可以查看凝血功能。建议
您到医院验血,确认病情,及时接受治疗。
血常规检查三项偏低,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是怎么回事?
你的血小板偏高,但是很多情况可以因起的有生理性的正常人一般一天有6%-10%的变化早上较低,午后较略高,春天较低冬天略高,高原地区较高月经后增高,运动后增高。病理性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你先注意观察,过阵子再检查依次,如果还是高那就要找出怎么因起的。
人在某种炎性因素作用下的炎性反应可导致血小板的升高,而其他值均正常.人正常的血小板含量为100-300*10^9/L,略高于正常值的人,如果其他值正常及没有症状,一般不会有问题.只是血小板参与凝血,于是值较高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
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血小板偏高是什么意思?
导致血小板偏高的因素很多,分为生理变化与病理变化两种。生理变化:在运动、进餐后血小板升高,休息后可以恢复。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10%的波动,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低,冬季高。妇女月经期前后血小板会降低,经期第一天血小板可降低一半,后又逐渐升高,运动后也会增高。病理变化:血小板升高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脾切除术后、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正常的血小板含量为100-300×10^9/L,略高于正常值,如果其他值正常及没有症状,一般不会有问题。只有当血小板>400×10^9/L时,才称为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偏高是很多情况可以引起的,有生理性的正常人一般一天有6%-10%的变化早上较低,午后较略高,春天较低冬天略高,高原地区较高月经后增高,运动后增高。病理性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你先注意观察,过阵子再检查依次,如果还是高那就要找出怎么因起的。
人在某种炎性因素作用下的炎性反应可导致血小板的升高,而其他值均正常.人正常的血小板含量为100-300*10^9/L,略高于正常值的人,如果其他值正常及没有症状,一般不会有问题.只是血小板参与凝血,于是值较高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
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1)血小板(BPC)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的胞浆脱落而来,形态多样,大小不一致,易于粘附、聚集和破坏,在形成白色血小板栓,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血凝和血块收缩等方面,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
1.生理变化
在运动、进餐后血小板升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10%的波动,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低,冬季高。妇女月经期前后血小板会降低,经期第一天血小板可降低一半,后又逐渐升高。
2.病理变化
①血小板增多
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脾切除手术后、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②血小板减少
常见于脾功能亢进、再生性贫血、放射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白血病、免疫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药物引起。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throbocythemia)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功能也不正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由于本病常有反复出血,故也名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率不高,多见40岁以上者。
1.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约20%的患者,尤其年轻人起病时无症状,偶因验血或发现脾肿大而确诊。轻者仅有头昏、乏力;重者可有出血及血栓形成。出血常为自发性,可反复发作,约见于2/3的病倒,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衄、齿龈出血、血尿、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血栓发生率较出血少。国内统计30%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血管栓塞后,可表现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坏疽,也有表现红斑性肢痛病。脾及肠系膜血管栓塞可致腹痛、呕吐。肺、脑、肾栓塞引起相应临床症状。脾肿大占80%,一般为轻到中度。少数病人有肝肿大。
2.诊断要点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应与血小板计数增多的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鉴别。其诊断要点应包括:红细胞量正常(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则增加),无Ph染色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可存在),无泪珠状红细胞和骨髓纤维化大量增加的现象(特发性骨髓纤维化时可见)。血小板计数虽可低至500000/μl,但通常>1X106/μl。
在末梢血涂片中,可发现血小板聚集成团,巨型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碎片。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释放出大量血小板。骨髓铁通常存在。
3.一般治疗
尽管大多数专家认为当病人血小板计数超过1X106/μl和存在出血或栓塞并发症时要给予治疗。然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的适应证尚不大明确的。治疗目的要求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①骨髓抑制性药物
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②放射核素磷(32P)口服或静脉注射
首次剂量0.08--0.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一般不主张应用,因为诱发白血病的可能。
③血小板分离术
迅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症状。常用于胃肠道出血、妊娠及分娩、选择性手术前。
④干扰素
最近有人提出用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剂量为3--5mu/d。
⑤其他
应用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消炎痛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切脾是禁忌的。
根据血小板增多的程度,病程不一。大多数病例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期常在10--15年以上。少数病人可转为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重要脏器有血栓形成及出血常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3)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反应性过程,血小板数常低于1X106/μl。从病史和临床表现可明确病因,血小板功能一般可正常。但在骨髓增殖性疾病发生血小板聚集反应异常患者约占50%。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是针对基础疾病,在适当治疗下血小板数可恢复正常。
人体血液里的“血小板”,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如果严重了,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多见于四肢,以下肢最常见,称为“紫癜”。医学上把这种病叫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般血小板减少原因分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血小板生成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病,以及应用某些化疗药物后此时常伴有贫血和白细胞减少。二是血小板破坏过多其中多数原因不明部分继发于自身免疫病及应用某些药物后;三血小板分布异常常见于脾肿大等.,药物病毒放射线等都会引起血小板的减少。。
意见建议:平时多注意休息,戒烟戒酒。
首先应该明确是血小板增多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继发性的血小板增多原因很明确,一般都是因一些原发性引起的 比如贫血、慢性炎症、心肺疾病、恶性肿瘤、术后等等都可引起血小板增多 但是一般计数不超过1000×10^9/L。原发病(对您的孩子来说就是肺炎)好了以后一般可以自行降下来 您孩子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肺炎引起的 目前还是考虑继发性多一些 出院距此次复查有10天时间 血小板仍没有降下来也是有可能的 目前血小板计数没超过1000 可注意观查 至少一周复查一次血常规 但是目前也不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可能性
下面说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它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说得白一点,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出现了障碍,病症出现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血小板明显增多,计数常常超过1000×10^9/L。如果你孩子的是原发性的,那么接下来血小板还会持续增多或居高不下。本来血小板增多本身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但问题在于这类患者因为骨髓功能性问题,产生的血小板常常存在一些本身的缺陷,如: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能力降低,不能正常释放第3因子等,这些缺陷导致血小板无法发挥它在血液中的正常功能,从而可以导致出血倾向。而血小板还有一个特性是容易聚集和成堆分布,那么问题就来了,血小板数量增多且功能不正常,容易导致出血或是形成血栓。重要器官出血或是血栓形成属于严重的并发病,常常成为本病至死原因。
现在就我了解的情况说说这个病的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在现在的医学界病因不明,尚无任何特效药或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这个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做长期治疗或服药控制血小板计数,目前暂无彻底根治的方法,目前西医一般采用口服化疗药羟基尿和注射干扰素来控制,另外也有很多医疗机构在宣传中医治疗,应该也有一定的疗效,很多西医也会推荐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
不过您也不用太害怕,还有一些情况是原因不明的一过性增高,比如说说我的情况,本来我是疑似患者,一个半月前查血时发现血小板计数超过1000,复查很多次都是1000以上,最高1463,但是我没有出血症状,做了很多检查,骨穿、B超查脾、融合基因等该查的都查了,除了血小板高外,别的都正常,医生都很纳闷,觉得无法下结论,因为我的检查结果非常不典型,所以只是疑似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没有建议我用羟基脲,我只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来抗凝血(注意:您的孩子计数不超过1000,暂不必服用阿司匹林),一个半月以后,也就是现在,计数已经正常到286,所有医院的大夫都说我这种情况罕见,但是罕见也还是有的,所以我想告诉你的首先是,在医学界还没有全球统一的诊断标准来确诊这个病,即使是得了原发性,也不必太害怕,毕竟您的孩子血小板还不算太高,目前属于低微状态,而且这个病本身的预后是很好的,只要控制好血小板计数,能够长期生存,工作生活都没有什么大问题,况且目前情况来看,他还继发性的可能性还比较大一点。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它,祝孩子早日康复!
血小板偏高,即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升高可能由细胞因子驱动(反应性)机制引起,或者有不依赖生长因子(自发性)的克隆性/肿瘤性巨核细胞过度生成引起血小板增多,如骨髓增殖性肿瘤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是指不存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情况下,由于内科或外科情况导致血小板增多,当这些情况缓解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自发性血小板增多是指确诊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的患者同时伴有血小板增多。
扩展资料
1、反应性血小板增多:见于感染、手术后、恶性肿瘤、脾切除术后、急性失血或铁缺乏、创伤、非感染性炎症等,这些病因导致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如血小板生成素、白细胞介素-6)释放增加,导致血小板增多。
2、自发性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骨髓纤维化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制可能与促血小板生成素和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改变和下游通路激活有关。50%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有JAK2V617F基因突变,3%~5%患者有MPL基因突变,15%~25%患者有CALR基因突变。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血小板增多症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怎么办?
病情分析: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意见建议:血小板平均体积偏高是没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只要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的检查结果异常才会有临床意义.
建议:如果其他检查项目无明显异常的话,单纯血小板体积偏高没有临床意义,不构成病理状态,血小板体积的检查重复性比较差,可能您再做一次检查的话数值会有所变动。您的这种情况无需担心。
你好,你的血小板偏高,但是很多情况可以因起的有生理性的正常人一般一天有6%-10%的变化早上较低,午后较略高,春天较低冬天略高,高原地区较高月经后增高,运动后增高.病理性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表明血小板的破坏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或表明造血功能恢复,只要血小板计数正常就没有问题。正常人可出现窦性心律不齐,尤其是年轻人,不齐说明心律变异性较大,这是件好事,不必担心。
血常规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单位数11.1FL这说明什么
病情分析:
你好!平均血小板体积用于判断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变化,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
意见建议: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正常参考值:9-13fl,所以根据你的检查结果看应该是正常的所以不必担心。
病情分析:这个数值反应的是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它与血小板的数量、大小及血浆容易有关。指导意见:如果你的血小板数值是正常的,这个数值没有多大意义,而且很多实验室仪器测试是有一个误差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