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小时了了的小古文注释?
- 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出处
- 3、孔融少时文言文
- 4、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
- 5、孔融妙对文言文解释
- 6、谁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翻译呀,有原文的
- 7、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
- 8、“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出自哪里?
- 9、孔融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
小时了了的小古文注释?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才俊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字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膺有很大的名气。做司隶校尉。到他的门下拜访他的人,都是有出众才干和很高名誉的人以及他的内外亲属,才能通报进门。孔融来到他的门前,对负责通报的官吏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通报以后(孔融进门),上前坐下来。李膺问他说:“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名丘,字仲尼)和您的先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生关系,这就意味着我和您两家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啊。”李膺以及(在座的)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来,其他人就把孔融(刚才说)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不一定很有才华和成就。”孔融(马上)说:“我想您小的时候,一定是非常聪明的。”陈韪(听了这话)感到特别地局促不安。
【注释】
1、孔文举:即孔融(153-208),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少有异才,勤奋好学。
2、李元礼:即李膺(110-169),字元礼。东汉名士。汉安帝时官至太尉。
3、盛名:盛大的名声。
4、为:做(官);担任(官职)。
5、司隶校尉:官职名。
6、诣:往;到……去。
7、俊才:也作“俊材”,卓越的才能。也指才智卓越的人。
8、清称:美誉。也指有名望的人。
9、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子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10、亲戚:指内外亲属。泛指亲人。
11、乃:才。
12、通:通报。
13、府君:汉代对太守或郡守的尊称。李膺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其“府君”。
14、既:已经。
15、前:动词。上前。
16、仆:谦称,我。
17、对:回答。
18、先君:这里指祖先。
19、仲尼: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20、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1、师资:师生;师徒。
22、是:这。
23、奕世:世代;代代。
24、通好:彼此友好往来。
25、宾客:客人的尊称。
26、莫:无指代词,没有人;没有谁。
27、奇:对……感到奇怪或惊奇。
28、太中大夫:官职名。
29、陈韪:其人不明,疑当为陈寔(104-187),东汉名士,曾任太丘长,后世称为陈太丘。与其子陈纪、陈谌都有高名。时号“三君”,又以清高有德闻名天下,与钟皓、荀淑、韩韶合称“颍川四长”。死后谥文范,世称文范先生。
30、语语:前一个,名词,话。后一个,动词,告诉。
31、了了:聪慧;聪明。
32、佳:好;优秀。
33、必当:一定是。
34、大:非常;特别。
35:踧踖(cu四声ji二声):局促不安的样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出处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本文记述了孔融幼时的一件趣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但是长大了却未必很有才华,很聪明,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事物表面的道理。
作品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的故事,本文记叙了孔融幼时的一件趣事,生动地表现了孔融的早慧、机敏与博学。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小时候很聪明,但是长大之后却未必很有才华。说明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现象。
孔融少时文言文
1. 古文小时了了中孔文举是怎样语出惊人的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乃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窘迫. 孔融十岁时拜访洛阳的李膺,李膺名气很大,寻常人无从拜访,因此孔融在门口自称世交,李膺纳闷,带进来一问,孔融说孔子曾向老子(李耳)问礼,孔李当然是世交,让满屋的人都称奇.陈韪从外面进来知道后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当场反诘:“想君少时,必然了了.”一语更是让老陈非常尴尬. 古人的逻辑思维水平实在有限,孔融的话其实大有问题,今人很容易就发现这是一个简单的偷换概念的错误,只有“小时了了,大必不佳”才能推断出“想君少时,必然了了”,孔融正是将陈韪的“大未必佳”偷换成“大必不佳”,才成为反诘陈韪的有力武器,可惜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反而成就了孔融的美名. 再者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本也是一番好意,在提醒孔融为人当注意内敛,不要靠一些小聪明沾沾自喜.可惜孔融并没有领会陈韪的好心,反而用一个错误的逻辑推论来反诘.此事也可以看出孔融不但小聪明,而且器量小,没有虚怀若谷之心,听不得反面意见, 小时候这样倒也无防,只是孔融将这个特点一直保留终身,为其和其子都带来杀身之祸.最终孔融父子皆受了这种哗众取宠的小聪明之累,死于非命,不得不让人深思.孔融经常用这种风格讽刺曹操,终于得罪了曹操,被收监,而两个儿子居然神情自若地下棋,别人问他们为什么不逃,结果小孩说“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本来曹操只杀孔融,但听说此事后,忌惮孔融的两个儿子如此明白事理,便有了斩草除根之心,因此孔融的两个儿子也抓去被杀.有时想想,那时的名士,如孔融、弥衡、杨修之流,以小聪明哗众取宠而致杀身之祸,他们的命运又是多么的相似.。
2. 孔融善辩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汉末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小的时候便以聪明机智远近闻名.在他年仅十岁时,有一次跟随父亲到洛阳去.那时,洛阳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礼,担任司隶校尉(官名),大多数到洛阳的人都会去拜访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亲戚他才会接见.孔融来到他的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亲友."门人通报了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当时还有许多名人在座.李元礼问孔融:"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呀?"孔融答道:"昔日我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老子(老子名叫李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两人互尊对方为老师和朋友),所以我和您是世代相交的好朋友啊."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都啧啧称奇,夸奖孔融聪明.这时,太中大夫(官名)陈韪前来拜访李元礼,人们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他,纷纷夸赞孔融.陈韪轻蔑地看了看孔融,说:"哼,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出息."一句话,满座的客人都不说话了,看着孔融和陈韪.孔融不慌不忙地笑着对陈韪说:"这样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吧?"陈韪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3.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4.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5. 孔文举年十岁阅读答案 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文,完成练习。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伯⑥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注:①诣(y@):前往,到……去。 ②清称:美誉。这里指有声望的人。 ③既:已经。 ④仆:我,谦称。 ⑤仲尼:即孔子。 ⑥白阳:老子的号。老子姓李,故称之为李元礼的“先人”。 ⑦奕世:累世,几代。 ⑧了了:聪慧。 ⑧踧踖:恭敬而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窘迫。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时李元礼有盛名( )
②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
③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以其语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孔文举反唇相讥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文举小时候的聪慧表现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文举即孔融。有关孔融的故事,流传下来的很多,像“孔融让梨”等几乎是家喻户晓。查找资料,向大家介绍我国古代其他人小时候聪慧过人的故事。(至少2个)
答案:略
解析:
(1)①当时 ②从前,往日 ③这(是)
(2)①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认为他很奇特的。 ②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3)小时聪明伶俐,长大未必有成就,有轻视小看孔文举之意 你陈韪“小时必当了了”,所以现在“未必佳”,讽刺他未有成就。
(4)①知识渊博,思维敏捷 ②反唇相讥,词有锋棱(意思相近即可)
(5)如七岁的王戎不摘路边李;少时司马光砸缸救人等。
6.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
原文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孔融妙对文言文解释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
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2翻译
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过一会儿也来了,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文举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应当很了不起.”陈韪非常尴尬.
谁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翻译呀,有原文的
原文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原文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②,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既通⑧,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⑩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1]注释1.【孔融】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疏》。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2]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3.诣:前往,到。4.清称:有清高的名称。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6.乃通:才(予以)通报。 7.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8.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9.仆:我,谦称。10.先君,死去的祖先。11.仲尼:孔子,字为“仲尼”。12.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1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师资,老师。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14.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15.莫:无。16.奇:对……感到奇怪17.语:告诉他。18.小时了了(líng lì):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19.踧踖(cùjí):非常局促不安。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上去后,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出自东汉时的一则关于孔融的典故,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读音 xiǎo shí liǎo liǎo。
“了了”古音应读作línglì,做聪明伶俐讲,意思是明白,聪明。不过现在大多都误读为liǎo liǎo。
释义 小时了了: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用法:作谓语。指人少年时聪明。
小时了了
近义词 幼而好学、年轻气盛[1]反义词 年少无知、少不更事[1]押韵词 不知头脑、直壮曲老
成语原文 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扎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扎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扎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原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
基本字义 1.诣: 到,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阙。~前请教。
2. (学业或技艺)所达到的程度:造~。苦心孤~(指刻苦钻研,达到别人不及的境地)。
3.坐:在座的。
4.仆:对自己的谦称。
5.奕世:累世。
6.通好:通家之好 7.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7.了了:很聪明
译文 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孔宙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望很高,任司隶校尉(纠察百官行为的官员),上门造访的人都是社会名流和皇亲国戚,才能进见。孔融到了(李元礼)家门门口,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到前厅坐下。李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几代友好的亲戚。”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无不称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这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能干。”孔融听后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被说得)非常窘迫。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上去后,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释义: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
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
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诣:前往,到。乃通:才(予以)通报。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昔:从前、以前。先君:对死去的祖先的尊称。
出自: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扩展资料主旨:
本文记叙了孔融幼时的一件趣事,生动地表现了孔融的早慧、机敏与博学,读来读去不禁击节赞赏,意兴盎然。
寓意: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作者成就影响:
刘义庆著有《幽明录》、《宣验记》等,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梁代刘孝标为《世说新语》作注,引书四百多种,与《世说新语》并行。
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 “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幽明录》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如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曾广为流传,庞阿与石氏女魂相遇故事和唐人《离魂记》的情节相似,广平太守徐玄方女复活故事即《牡丹亭》本事的雏型,唐人编纂《晋书》时亦曾采取其中的资料。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
1、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扩展资料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验证之后,果然如此。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出自哪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翻译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众宾客都很惊讶。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后大未必会怎么样。”孔文举说:“想必您小时候也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听了以后感觉到非常的尴尬。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出处:《世说新语》
?人物特点(李元礼):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妄自大
孔融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
孔融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如下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扎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属,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扎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弃世为通好也。”元扎及来宾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陈题后至,人以其言语之,起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住。”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跟从父亲到了洛阳。其时李元礼很有声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其时智慧拔尖,有名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属,只要(这些人)才被答应通报进门。孔文举来到李元礼的门口,对守门的说:“我是李太守的亲属。”经通报今后,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属关系呢?”
孔文举答道:“早年我的先人仲尼曾拜你的先人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生生世世都是有过友好来往的。”元礼和来宾们听了无不感到惊讶。太中大夫陈放过一瞬间也来了,他人把孔文举的话告知了他,他说:“小时聪明,长大后不一定便是好的人了。”
陈进听了,感到忐忑不安。
扩展资料
例句
1、他由于不肯脚踏实地的努力,尽管小时了了,长大了却没什么成就。
2、我们常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来警惕人在年轻时要多努力。
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他虽然小时了了,却因没有好好栽培,日后一事无成。
5、假如儿童长大都根据小时了了,我们就只有天才而没有其他的了。
6、有的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有的人则年纪大才绽放光芒,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