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美国队夺冠,苏联队疑云重重)
- 2、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 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列述
- 3、慕尼黑篮球决赛萨沙
- 4、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
- 5、《绝杀慕尼黑》最后3秒的悬案,至今仍充满争议
- 6、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
- 7、历史上奥运会上美国男篮输过球吗
- 8、体育总局组织观看《绝杀慕尼黑》,学习“创造奇迹”,这部电影的真实事件是什么?
- 9、72年男篮奥运会决赛发生了什么事?
- 10、绝杀慕尼黑立陶宛球员为什么坐牢
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美国队夺冠,苏联队疑云重重)
背景
1972年,第2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男子篮球比赛被认为是当时奥运会上最受关注的项目之一。美国队一直是该项目的统治者,他们在历史上获得了7次金牌。苏联队也是该项目的强者,曾经在1960年和1972年获得过金牌。
比赛过程
在1972年的男子篮球比赛中,美国队和苏联队在决赛中相遇。这场比赛被认为是奥运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比赛之一。
比赛一开始,美国队就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他们在前三节比赛中一直领先苏联队。然而,在第四节比赛中,苏联队开始反击。比赛还剩下3秒钟时,苏联队的亚历山大·贝洛夫射门得分,将比分扳平为49-49。比赛裁判员随后宣布比赛还有1秒钟,美国队获得了球权。
美国队在最后1秒钟内尝试了一个投篮,但没有命中。然而,在比赛结束后,裁判员宣布苏联队获胜,因为他们声称在比赛结束前,美国队的球员曾经违规。
争议
这个裁判决定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美国队和许多观众认为这个决定是错误的。美国队教练比尔·拉塞尔表示,他认为这个决定是“历史上最大的篮球抢劫”。
这个决定也引起了国际篮球联合会的关注。他们组织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这个决定。然而,这个委员会最终认为,裁判员的决定是正确的。
结局
尽管这个决定引起了争议,但苏联队最终获得了金牌,美国队获得了银牌。这个决定对于美国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该项目的统治者。
然而,这个决定也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和反思。它促使国际奥委会重新审视了他们对于裁判员的控制和监管。这个决定也促使篮球比赛的规则发生了变化,以确保更加公正和公正的比赛。
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 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列述
1、1972年9月10日,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馆,当时不可一世的美国男篮在决赛中与前苏联队遭遇。为了大洋彼岸的观看需求,这场男篮决赛被安排在当地时间晚间11点45分开球。
2、但以为夺金如探囊取物的美国人却被当头泼了盆冷水——前苏联队半场时以26比21领先,下半场甚至一度拥有两位数优势。
3、好莱坞大片般的英雄绝地反击在第4节还剩6分钟时开始上演,分差逐渐被缩小。终场前10秒,美国男篮仍以48比49落后,球权在对方手中。此时,凯文·乔伊斯阻止了前苏联队的传球,道格·科林斯拿球后反击,遭到亚历山大·贝洛夫犯规。最后3秒,前者两罚命中反超比分,美国人已经开始提前欢庆。
4、历史性一刻就在此时发生。前苏联队最后仓促一攻未果。但就在终场哨响美国人以为金牌到手时,裁判却提出回表到终场前3秒,重新比赛。场地很快被清理干净,美国人瞬间从天堂坠入地狱。前苏联队员伊万·艾德斯库后场底线长传球找到此前赔上关键犯规的亚历山大,后者在篮下用假动作晃开两名美国队员出手,球打板入筐。
5、绝杀生效。美国人当即提出申诉,但最终以2票支持对3票反对被驳回。这场比赛被当作最伟大的时刻载入后来的俄罗斯篮球史。
6、第二个3秒究竟是否该有,至今都是悬案,但前苏联人在有效时间内命中绝杀却是不争的事实。
7、原本比赛的最后3秒,前苏联队在科林斯执行第2罚之前试图请求暂停,但裁判未予理会,在美国篮球规则中也不允许这样做。美国队开始庆祝的同时,前苏联队官员则冲向裁判,质疑这3秒的判罚。
8、此时,时任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伸出3个手指,支持了前苏联队的诉求。美国人至今对其举动耿耿于怀,认为他根本没有权力左右比赛结果,而裁判慑于其地位和影响力,最终做出了回表3秒的决定。
9、多年后,琼斯告诉美国篮协官员,他当时只想追求程序正义,根本没想过前苏联队能真正打成一次绝杀进攻。
10、即使这3根手指算是琼斯履历上的“黑点”,但与这位英国人对篮球事业的贡献相比,实在是瑕不掩瑜。琼斯是国际篮联创始人之一,1932年至1976年一直担任秘书长一职,也是推动篮球入奥的关键人物之一(1936年柏林奥运会篮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外,他还为中国篮协1974年恢复在国际篮联的合法席位,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都做出了努力。
11、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创立的奈史密斯名人堂在1964年向威廉·琼斯颁发了贡献奖。2007年,琼斯入选国际篮联名人堂。
慕尼黑篮球决赛萨沙
慕尼黑篮球决赛萨沙是一场精彩的篮球赛事,由德国最高级别的篮球联赛——德国篮球联赛主办。萨沙是慕尼黑篮球联赛的最高级别,也是慕尼黑市最重要的体育赛事之一。
萨沙赛事每年都会吸引来自欧洲各国的优秀队伍参加,现场气氛热烈,球迷们热情洋溢,为参赛球队加油助威。
萨沙的比赛规则与普通的篮球比赛类似,但是比赛在慕尼黑的篮球场里举行,球场内有一个巨大的篮球场,球迷们坐在球场的一圈,看着球员们的精彩表演。
萨沙的比赛规则严格,参赛球队必须遵守比赛规则,并且比赛属于慕尼黑市,所以有很多当地的规则和要求,以确保球员及球迷的安全和舒适。
此外,慕尼黑篮球联赛还定期举办一些其他类型的活动,如慕尼黑篮球联赛,慕尼黑篮球经典赛,以及慕尼黑篮球冠军联赛等,让球迷们在慕尼黑有更多的选择参与篮球比赛。
总而言之,慕尼黑篮球决赛萨沙是一场精彩的篮球赛事,让球迷们沉浸在篮球比赛的热情氛围中,为球员们加油助威,享受比赛的乐趣。
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
《绝杀慕尼黑》取自当时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不被看好的苏联队在最后3秒绝杀了美国队,创造了历史。那么真实事件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将为您还原当时比赛的过程。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已经保持奥运会63连胜的美国大学生队,阵容并非最优,但实力依然无可匹敌。美苏之间的决赛是一场异常激烈的比赛,双方每进一个球,每得一分都得付出巨大的努力。
趁着美国队立足未稳,苏联队开场便先声夺人,一度取得了10分的领先优势,上半场结束时他们以26比21领先。到了下半场,美国队改变了此前以求稳为主的战术,开始加快进攻节奏,在防守上也加大了紧逼的力度,苏联队对此非常不适应,自身失误显著增多,比分上的优势一点一点被蚕食。
美国领先结束比赛
然而,直到比赛结束前10秒,苏联队一直在苦苦维持领先地位。苏联队在一次关键的进攻没有得分,美国队抢到篮板后马上快攻,道格·科林斯试图上篮得分,苏联队6号萨坎杰利泽情急之下把科林斯拽倒,美国队得到两次罚球的机会,此时比赛时间剩下最后3秒,苏联队以49比48领先。
科林斯第一次罚球命中,苏联队主教练康德拉辛向技术台请求暂停,布置苏联队最后三秒的进攻战术,然而这个暂停没有被执行。
科林斯又稳稳地罚中第二球,美国队反而以50比49领先1分,留给苏联的时间只有3秒了。康德拉辛请求的暂停仍然没有到来,苏联队员只好自己决定这关键一攻怎么打。
苏联队从后场发球,谢尔盖·别洛夫刚接过球,裁判才如梦方醒,吹停了比赛,给了苏联暂停的机会,此时剩余时间只有1秒多。暂停完毕,球员回到球场上,计时器显示时间依然只剩1秒,苏联队员没有顾及其他,他们要争分夺秒作最后一搏。
球从苏联队的底线直接发到美国队的篮下,但等候在此的队友并没有接到球,此时终场的哨声响起,美国队开始激动地庆祝胜利,因为他们非常肯定,他们还是胜利者,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最后三秒重赛
对于最后一分惜败,苏联队似乎已经认命,没有去投诉什么,不管胜负与否,这已经是苏联在奥运会面对美国队打出的最佳表现。
然而,一位在篮球界地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美国队忘情庆祝时站了出来,做出了一个改变比赛结果的决定,这个人就是国际篮联的秘书长威廉·琼斯!
琼斯中止了美国人的庆祝,要求裁判重新开始比赛,把比赛时间调回到3秒——科林斯罚完球后比赛剩下的时间。
他的理由是:苏联队在科林斯罚球时已经向技术台申请了暂停,只是当时球场上噪音太大,技术台没有听到,所以当时暂停完后比赛时间剩下1秒是一个错误设置,必须得重新打,而且要打3秒。
苏联绝杀比赛
而死里逃生的苏联队绝不愿意放弃这最后一次机会,只是,这主宰球队命运的最后一球该交给谁去投呢?
康德拉辛最后出人意料地让球队的另一个别洛夫——年仅21岁的亚历山大去解决比赛。
一番折腾以后,两队球员重新回到场上,但美国队对苏联队的最后一攻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甚至没有派出队中最高的球员去干扰苏联队发球的线路。
年轻的亚历山大·别洛夫,此前手感不佳,11投仅有两中,但关键时刻,他的最后绝杀把最终比分定格在51比50,胜利者变成了苏联。
美国赛后拒绝承认比赛结果
奥运会七连冠,63场连胜,经过这场巨变后烟消云散,美国队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个结果,他们向裁判委员会提出了申诉,裁判委员会的五名成员,分别来自匈牙利、古巴、波兰、意大利和波多黎各,后两位支持美国队的申诉,而前三位不同意,申诉最终被驳回。
这届奥运会篮球赛冠军苏联、亚军美国、季军古巴。美国队拒绝承认结果,他们也拒绝领取本该颁发给他们的银牌,于是这些奖牌至今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默默地等待他们的主人,但是这批美国队员至死都没有去把银牌带回家,也不让自己的家人、后代去领取。
《绝杀慕尼黑》最后3秒的悬案,至今仍充满争议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体育 电影《绝杀慕尼黑》成为俄罗斯电影票房黑马,引进中国也收获了极佳的口碑。46年过去了,前苏联男篮在1972年奥运会男篮决赛上最后3秒“绝杀”当时的篮坛霸主美国队,至今都充满争议。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篮球队队员合照。
赛事还原
1972年9月10日,慕尼黑奥林匹克 体育 馆,当时不可一世的美国男篮在决赛中与前苏联队遭遇。为了大洋彼岸的观看需求,这场男篮决赛被安排在当地时间晚间11点45分开球。
但以为夺金如探囊取物的美国人却被当头泼了盆冷水——前苏联队半场时以26比21领先,下半场甚至一度拥有两位数优势。
好莱坞大片般的英雄绝地反击在第4节还剩6分钟时开始上演,分差逐渐被缩小。终场前10秒,美国男篮仍以48比49落后,球权在对方手中。此时,凯文·乔伊斯阻止了前苏联队的传球,道格·科林斯拿球后反击,遭到亚历山大·贝洛夫犯规。最后3秒,前者两罚命中反超比分,美国人已经开始提前欢庆。
历史 性一刻就在此时发生。前苏联队最后仓促一攻未果。但就在终场哨响美国人以为金牌到手时,裁判却提出回表到终场前3秒,重新比赛。场地很快被清理干净,美国人瞬间从天堂坠入地狱。前苏联队员伊万·艾德斯库后场底线长传球找到此前赔上关键犯规的亚历山大,后者在篮下用假动作晃开两名美国队员出手,球打板入筐。
亚历山大完成绝杀。
绝杀生效。美国人当即提出申诉,但最终以2票支持对3票反对被驳回。这场比赛被当作最伟大的时刻载入后来的俄罗斯篮球史。
第二个3秒究竟是否该有,至今都是悬案,但前苏联人在有效时间内命中绝杀却是不争的事实。
争议人物
原本比赛的最后3秒,前苏联队在科林斯执行第2罚之前试图请求暂停,但裁判未予理会,在美国篮球规则中也不允许这样做。美国队开始庆祝的同时,前苏联队官员则冲向裁判,质疑这3秒的判罚。
此时,时任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伸出3个手指,支持了前苏联队的诉求。美国人至今对其举动耿耿于怀,认为他根本没有权力左右比赛结果,而裁判慑于其地位和影响力,最终做出了回表3秒的决定。
多年后,琼斯告诉美国篮协官员,他当时只想追求程序正义,根本没想过前苏联队能真正打成一次绝杀进攻。
即使这3根手指算是琼斯履历上的“黑点”,但与这位英国人对篮球事业的贡献相比,实在是瑕不掩瑜。琼斯是国际篮联创始人之一,1932年至1976年一直担任秘书长一职,也是推动篮球入奥的关键人物之一(1936年柏林奥运会篮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外,他还为中国篮协1974年恢复在国际篮联的合法席位,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都做出了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创立的奈史密斯名人堂在1964年向威廉·琼斯颁发了贡献奖。2007年,琼斯入选国际篮联名人堂。
催生梦之队
这是美国男篮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吃到败仗。16年后的汉城奥运会,前苏联人又一次尝到击败世界霸主的滋味:男篮半决赛,他们以毫无争议的82比76将全美大学精英组成的球队挡在决赛之外。
1992年美国男篮“梦之队”队员合照。图/视觉中国
两次被前苏联踩着肩膀拿到奥运会金牌,让美国人意识到,大学生球员在国际赛场上已没有统治力,只有派出最顶尖的球员才能维持霸主地位。接下来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乔丹、“魔术师”约翰逊和巴克利等NBA巨星联手为全世界球迷奉献了一场盛宴,为“梦之队”的传承揭开了序幕。
编辑 张云锋 校对 吴兴发
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
绝杀慕尼黑改编自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不被看好的苏联队在最后3秒绝杀了美国队,创造了历史。
缔造这段传奇的幕后功臣,就是苏联当时的教练加兰任。在“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下,这场比赛的输赢甚至关乎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面对整整统治了篮球界36年、没有在奥运会中品尝过一次败绩的美国队时,加兰任率领队伍团结一心向“不可能”宣战。
饰演教练加兰任的是参演过《碟中谍4》的俄罗斯高国民度演员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拥有精健身躯和刚毅眼神的“硬汉专业户”马什科夫和电影中临危受命的“铁血教头”加兰任,无论外形还是气质都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
在电影中,马什科夫也精准展现了这位“铁血教头”刚毅中带着柔软的一面,他背负着家庭的压力和外界的质疑,但他也尊重每个球员的习惯和信仰;他顶着舆论把国际上最新的训练方式带给相对闭塞的队员们;他耐心地用理解和信任将一群不被看好的小伙子拧成一股绳,团结成一支队伍。
在坚毅和强硬背后,他用充满人情味的鼓励和帮助,让队员们相信了“相信”的力量,他成为了队员们“挑战不可能之路”上最有力的信念支撑和信心源泉。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对于苏联人和美国人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场赛事结果争议极大,以至于现在美国人仍拒绝承认这场比赛。
历史上奥运会上美国男篮输过球吗
输过。
奥运会男子篮球分为预选赛、小组赛、淘汰赛。
预选赛和小组赛阶段比赛场次较多,美国队也有过多次输球经历,这里不一一列举。
淘汰赛阶段,美国队历史上有过3次输球经历,最终没有夺得冠军。分别是: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比赛决赛输给前苏联
1988年年汉城奥运会男篮比赛半决赛输给前苏联
以及2004年雅典奥运男篮比赛半决赛输给阿根廷
自1936年参加奥运会篮球项目以来,美国队一共15次夺得金牌,1次摘得银牌,2次夺得铜牌,这样的成绩无人超越,奥运会男子篮球项目的历史几乎就是美国队的历史,除了因为一次抵制奥运会之外,美国队几乎从未让奖牌旁落。
2016年8月21日,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篮决赛中,美国队以96比66战胜塞尔维亚队,获得冠军,连续第三届奥运会完成卫冕。自2004年以来已经在奥运会赛场取得25连胜,过去7届奥运会得到6枚金牌。卡梅隆·安东尼成为首个获得三枚奥运会男子篮球赛金牌的球员。
扩展资料
奥运会男子篮球历史成绩
(其中,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美国队由于政治原因没有参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奥运会男子篮球赛
体育总局组织观看《绝杀慕尼黑》,学习“创造奇迹”,这部电影的真实事件是什么?
《绝杀慕尼黑》还原的是历史上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美国和苏联篮球赛的对决。
我们都知道,提起篮球,美国是制霸世界的。直至今日,美国的职业篮球联赛仍然是全世界最顶尖、最权威的赛制,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而当年那场球赛,是美国36年来第一次与冠军失之交臂。
1971年,美苏关系正处于紧张时期。两国在全球都有话语权,都想要争夺世界霸主的位置。而这时候,慕尼黑奥运会也即将来临,苏联篮球队迎来了他们的新教练——加兰任。新教练口出狂言:要在奥运会上打败美国,拿到冠军。没有人相信这句话能够成真,可是这句话一旦说出口就赌上了国家的尊严,做不到,也要做。
不得不说,加兰任确实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教练,他懂得应该如何训练每一个球员。他带着球员们与美国球员对战,削弱恐惧感,他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让天才球员学会相信队友,不再单打独斗。在他的带领下,球员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决定背水一战。
但是战胜美国谈何容易?比赛中,苏联处于劣势,直到最后三秒,苏联以49比50落后于美国。可是就在美国开始庆祝的时候,转机出现了:场外发球穿过全场,抛到对方篮下球员的手里,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投进了最后一球。
当然关于那场比赛的结果直到现在也存有争议,比如美国媒体一直认为苏联球员犯规。可是当时在FIBA裁定中,苏联获得3票,美国获得2票,裁定苏联胜利。无论是否有争议,结果都是如此,历史改写了,美国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美国是亚军,他们拒绝领奖。
电影没有过多进行戏剧冲突改编,它就是重现了历史。这部电影从筹备到拍摄完成耗时三年,其中运动员的扮演者进行专业的篮球训练超过一年。《摔跤吧爸爸》中的主演练习摔跤也将近一年,我们可以看出,专业题材电影想要成功,专业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掌握了技能,才能更好地诠释角色。从这点来看,剧组是很用心的。
从传递的情感来看,这无疑是很好的热血电影。《灌篮高手》,湘北最后三秒绝杀山王便是致敬这场比赛,于是在看的过程中,我也不免想起当年灌篮高手给我的感动。绝杀慕尼黑,麦迪时刻,瞬息万变的篮球场上总会发生想不到的传奇。这不是单纯的运气,这是汗水浇灌出来的奇迹,是因为热爱,所以上帝在那一刻站在了他们身后。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电影,无论是影视拍摄还是背后的历史,都让人为之热泪盈眶。推荐观赏,你能从中感受到梦想的力量。
电影《绝杀慕尼黑》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篮球对抗剧,在当时播出来的时候也是非常火爆的,因为这部剧都是很惊险刺激的,结尾也是让人意想不到的;这部电影的真实事件是1972年的慕尼黑美苏篮球决赛。
电影《绝杀慕尼黑》属于运动片,主要讲的是篮球运动员的故事,一群人都有各自难以启齿的原因,但最后还是在一起拼搏打了一场几乎很难胜出的球赛,真实事件是慕尼黑的美苏球赛。
影片着力描绘苏联运动员工资低下,有买不起婚纱的、也有吐槽冠军奖金连出租车司机都比不过的。最重要的,影片还不加避讳地描绘了球员的叛逃,甚至连教练自己都对球员的叛逃表示理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奥运村发生劫持事件后,对球员说:“这是你偷渡的最佳机会。如果你要走,就乘现在吧。” 这部电影的真实事件是前苏联篮球队创历史的击败了美国队。
《绝杀慕尼黑》改编自历史上的真实事件: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上,前苏联队在最后的三秒钟凭借一记投篮绝杀,以51:50战胜36年未尝败绩的美国队。
这场较量堪称篮球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争议的一场比赛。事后,美国人认为比赛结果有失公允,拒绝接受银牌。至今那12枚奖牌还躺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
抛开输赢和裁判方面的争议,比赛本身仍十分精彩。而在观众本身带着心理预期和提前知晓结局的情况之下,电影依然拍得跌宕起伏,令人热血沸腾。恰到好处的节奏,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关键场景气氛的渲染使得它极具身临其境的感染力,故事背后的时代背景又赋予作品黑色幽默式的讽刺。
电影中有两条最为关键的线,一主一副,一明一暗。
在明处的主线是新上任的前苏联篮球国家队主教练加兰任,在记者发布会上放出要战胜卫冕冠军美国队的豪言壮语,以此为目标,背水一战,最终带领队员们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
在这条主要的故事线中,每个角色都被刻画得生动立体,他们各自在通向胜利的路上困难重重,彼此之间又矛盾频出。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加兰任,新的训练方针总是被队员们质疑,另一方面为攒钱给儿子出境做手术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谢尔盖·别洛夫有严重的腿伤,不得不强忍伤痛参加训练和比赛。
亚历山大·别洛夫被查出患有绝症,可能时日无多,但他渴求胜利的愿望太过强烈,前期不惜隐瞒病情……
在这种糟糕的情况下,教练与队员们之间却因理念不合时常产生分歧,胜利的希望一度十分渺茫。
随着剧情的推进,他们之间的隔阂逐渐化解,所有人的目标也达成一致:为了创造胜利的奇迹,不遗余力。
加兰任拿出给儿子手术的钱来支付小别洛夫的治疗费用;谢尔盖得知真相后为全队打气;原本打算叛逃的保劳斯卡斯,在最后一刻毅然放弃,回归到了队伍之中。
尽管这些事实细节与人物原型的经历不符,存在不少夸大和捏造的成分(比如现实中的保劳斯卡斯其实并未想过叛逃),但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加强了戏剧冲突,也将角色塑造得更为丰满。
电影用了近40分钟的时间,通过各种细节来还原当年那一场比赛,仿佛有种现场观看球赛的酣畅淋漓。影片最后,美国队以50比49拿下比赛,已经开始庆祝胜利,然而因为计时器的故障,现场裁判宣布比赛还剩下的最后的三秒钟。
这极富争议的三秒钟,在电影的慢镜头下,有着绝处逢生的震撼与美感。漫长的三秒钟让观众的移情几乎达到巅峰,随着影片中的人物一起屏息凝神。
身患绝症的亚历山大·别洛夫用一记漂亮的投篮绝地反杀,影片内外的情绪也在此刻迎来高潮。
而这个让人血脉偾张的故事背后,还有一条暗处的副线,就是当时美苏冷战大背景之下前苏联体制内的弊端,以及时局的动荡。
在这一点上俄罗斯可谓是不遗余力地自黑,片中的诸多描述甚至比当时的真实情况更为夸张。
球队拿了欧洲冠军凯旋回国,在海关却没有名人的待遇,遭遇严格的开箱检查。这个桥段非常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前苏联各种商品稀缺,尽管政府严查外汇和走私,仍旧无法阻挡民众从国外购买物品。
影片中当时前苏联的医疗技术不如美国先进(事实上是否如此存在争议),这是加兰任教练想要带儿子去国外手术的原因。谢尔盖打球后腿疼要靠冰敷,同期的美国队却有立竿见影的止疼药,也体现了这一点。
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样处在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之中。电影中有个细节是小别洛夫的女友想与他结婚,却被她的教练告知要五年后才可以。
故事中巴勒斯坦的恐怖袭击在历史上确有其事,被劫持的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遇难,这桩政治恐怖事件也被称为“慕尼黑惨案”。
电影中主角队伍的前主教练宣布他们会在紧张局势下继续比赛时,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体育竞技才是最高级别的战争。”
这也是《绝杀慕尼黑》想要传达的体育精神:无关时代,无关政治,拼尽全力,永不放弃。
每一个挥洒汗水的瞬间都值得致敬,它们永远纯粹,永远令人热泪盈眶。
72年男篮奥运会决赛发生了什么事?
先说录像里确实发生的事:
整场比赛最后几秒,苏联队内线进攻不中,篮板球被打倒外线,由美国人获得。或者也可以认为美国人抢断了苏联内传外的传球。(个人认为应该算篮板,因为苏联人投篮没沾筐,如果算传球的话已经超时了)
美国队道格柯林斯反击快攻上篮,苏联队犯规,把科林斯送上罚球线。这时计时器显示还剩3秒。
科林斯第一罚球命中,美国队整场比赛第一次追平。
到这一步没有太多争议,然后就有了问题。
科林斯第二罚球命中,美国队反超1分。
苏联人居然没有叫暂停,而是后场发球后再叫暂停。时间只剩1秒。这时录像里看到苏联队教练在抗议。
比赛继续,苏联队后场抛球不进,美国队欢庆胜利。
这时篮协官员出现,比赛最后阶段无效。
因为苏联主教练在科林斯罚球时就叫了暂停,但主裁判(巴西人)没有理会。致使苏联只能发球后由球员暂停。浪费了2秒时间。苏联教练组抗议,篮协人员出面。但到现场时比赛已经结束,于是有了最后3秒重来的情况。
最后比赛重来,苏联队一次3秒进攻,后场长传打到美国队篮下,晃开防守后投篮得分,苏联队胜利。
问题核心是2个:
1,主裁是否忽略了苏联队的暂停。
后来的规则,发球后带到前场叫暂停把后场底线球变成中场发球也是可能的。但苏联队带到前场叫暂停后,依旧是底线发球。所以浪费这2秒毫无意义。
我个人认为,结合比赛的情况,正常情况下任何球队都会在罚球时叫暂停。加上录像里苏联发球后教练情绪激动去和主裁理论,我觉得主裁确实是忽略了苏联教练的暂停。这是一个明显误判。
2,主裁发生明显误判,篮协是否可以出面现场指正。这种关键球决胜负,比赛刚结束球员在场时是算比赛已经结束结果不予更改,还是可以更改,这2点也是争论。
最终结论:
真看这场球就会发现,这场比赛巴西主裁的哨子是偏美国的,只是因为美国自己发挥太差,辜负了主裁的善意。哨子有尺度问题不好准确判断,但最后那个被忽略的暂停则是明显的大礼包。所以这场比赛由美国胜利的话,苏联人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美国人靠裁判赢得比赛。
而美国队呢?美国队一直认为这是“被偷走的比赛”也不能说错,但准确点说就是,篮协偷走了裁判给美国带来的胜利。
所以最终结论就是:
1,单论运动员和教练的表现,苏联人配得上这个冠军。
2,如果认为裁判因素也是比赛的一部分,那裁判帮衬下,美国人应该是比赛胜利者。
3,篮协出面取消了最后3秒时裁判队美国最明目张胆的一次帮衬。
绝杀慕尼黑立陶宛球员为什么坐牢
球员保劳斯卡斯倒外汇,被判刑坐牢。在电影《绝杀慕尼黑》中,立陶宛球员在苏联男子篮球国家队的比赛后,被要求去海外旅行,但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旅行费用。为了赚取足够的钱,其中一位球员保劳斯卡斯选择了倒外汇,结果因此被判刑坐牢。电影《绝杀慕尼黑》改编自体育历史中著名的传奇真实事件,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