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佛经上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什么意思?(最好详细点)
- 2、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是什么意思?
- 3、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什么意思?
- 4、“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 5、芥子纳须弥是什么意思
- 6、芥子纳须弥是什么意思
- 7、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什么意思
- 8、芥子纳须弥的意思是什么?
- 9、芥子纳须弥
- 10、“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是什么意思?
佛经上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什么意思?(最好详细点)
芥子,即芥菜的种子,佛家以之比喻极为微小。
须弥,即须弥山,为佛家宇宙论中一小世界的中心,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最庞大的事物,故后来用以比喻极为巨大。
佛经中常有“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的说法。
前者不难理解,以须弥之大纳芥子之小,自然不成问题;而后者就不好理解了,极小的芥子怎能容纳极大的须弥山呢?岂不是有违常识吗?
唐宝历年间,江州刺史李渤就向临济宗的智常禅师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表示对佛经中的“芥子纳须弥”说,感到实在难以理喻,怀疑是瞎说的。(“芥子纳须弥莫成妄语不?”)
智常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因李渤号称“李万卷”,便借此发挥,反问道:“大家都说你读书破万卷,真是这样吗?”
李渤倒也不谦虚,回答说是。
禅师又问:“我看你的脑袋也就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
遭此一问,李渤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这是禅林中非常著名的一则故事。对此,当代佛学大师星云法师曾阐释说:
“一切诸法,有时从事上去说,有时从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纳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若能明白理事无碍,此即圆融诸法了。”
须弥纳于芥子之中,须弥不减,芥子不增,法住法位,圆融无碍。这种不可思议事情的发生,源于佛教独特的世界观和哲学体系。
佛家尤其是大乘空宗对世界的看法,持“本无假有”论。即认为世间的一切就本质而言,都是因缘离合的假象,缘聚则起,缘离则灭,如幻如梦,刹那无常。
正如《金刚经》中那四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让我们以“本无假有”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
若能悟道解脱,便能进入毫无挂碍、万法圆融的境界。
在这样的境界中,时间、空间以及事物的质碍性,都可以被超越;大小、长短、多少、同异等,也可以互摄互化——
所谓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以及——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
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居所,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上句容易理解,下句类似:一粒沙中有三千大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等等。
须弥是无限大的意思,芥子是很小的草籽。
须弥藏芥子这个好理解,芥子纳须弥,是说其实一个草籽那么大的地方也是一个世界里面也有无数生命。
就好像佛教的:“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一样。
在更大的空间里,须弥山也会显得渺小,在微观世界里,芥子会显得像须弥山一样大。这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出自《佛经》,典故为:
唐代有一个江州刺史,名叫李渤。
一天,李渤遇到了智常禅师,便向智常禅师请教:“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这个刺史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我读书岂止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
智常禅师又反问道:“可是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
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双手合十道:“真奇怪,我看你的头颅也不过就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这个李渤刺史听了老禅师的话之后,立即翻然大悟,豁然开朗。
芥子虽小,却都包含着宇宙中心的信息、能量。
须弥之中含藏着宇宙一切物种,小到芥子的一切万物之种性。
意思是巨大的须弥山含有许多微小的芥子,同时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旨在表达这个世界,大与小是相对的,得与失也是如此,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得中有失,失中也会有得。
正如历史上一句话,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人生中,需要看淡名利,懂得放下,自然心量也会更广阔,心中的世界也会更精彩。
对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这句话的理解
一、学习佛教要懂得辩证思维
近代欧阳竞无与太虚法师之争,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对佛教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实给我们的思考是一样的,那就是对佛教要用辩证的思维去认识。
二、人的视野决定人的成就
一个人的心胸其实就如芥子,虽看上去很小,但一座须弥山也能藏得下。因此,我们不管是学习佛教,还是其他生活学习,我们要有包容世间一切的度量。每个人只要有足够的气度,心中就能包容万物,那你的成就自然也如须弥。
扩展资料: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故事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所非常著名的书院,唐代的李渤兄弟曾隐居于此读书。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刺史,在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有一次他问智常禅师道:“佛经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是在骗人吧?”禅师听后笑着问道:“人家说你涉猎书籍逾万,人称李万卷,可有这回事?”“当然!我读过的书岂止万卷!”李渤得意洋洋地回答。
禅师问,“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李渤指着头说:“都在这里啊!”禅师问:“奇怪,你的头颅只有一颗椰子这么大,如何将那万册书卷放进这小小的脑袋里去呢?莫非你也骗人吗?”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心中大悟。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是什么意思?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理解:佛门和世俗社会是相通的,就像芥子和须弥山可以互相包容一样。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居所,其高八万四千由旬,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
这句话的意义:傅翕此诗,妙理深远,至诚恳切,以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劝人回复到自然本原的境地,从而得到真正的解脱。
这句话只可神会不可言传,她这样表达就是说你有佛缘,如果回复到自然本原的境地,从而得到真正的解脱,大家都是尘世中的一粒,都包含有佛的本心。
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什么意思?
解释:一切的禅理,有时从事上去说明,有时从理上去解释。所以,要知道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如果能明白理事本无障碍,那么这就是游刃有余地理解禅理了。其实须弥、芥子都是个比喻,主要是来开发吾人智慧,去认识“自心”。
出处:《祖堂集·归宗和尚》:“师教中有言: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时人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成妄语不?”
应用:
相传佛宗贝叶上常刻有这样一诗:" 一花一念无量劫,大千俱在一毫端,我纳须弥入芥子,明悟四谛证涅槃."其中芥子须弥一句阐述的就是学无止境.融会贯通的佛理.后世可在创作中用作相同的含义.
相关古诗: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意思是指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喻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也可以用作形容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大小关系。
有时要从事物表面说,有时要从道理上去领会。偌大一个须弥山塞进一粒小小的菜籽之中刚刚合适。形容佛法无边,神通广大。也形容诗文波诡变幻,才思出众。
出处:《祖堂集·归宗和尚》
佛门和世俗社会是相通的,就像芥子和须弥山可以互相包容一样。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居所,其高八万四千由旬,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
扩展资料
典故:芥子纳须弥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讲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合十微笑:"奇怪了,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
李渤听了,当下恍然大悟:原来事物本无大小的分别,所大所小都生于人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芥子须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须弥芥子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意思是偌大一个须弥山塞进一粒小小的菜籽之中刚刚合适。形容佛法无边,神通广大。
《维摩经不思议品》:“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一词原是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 同时这个须弥山在佛教中极具意义,它又称须弥楼、曼陀罗,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据佛教观念,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为佛家的宇宙观。而“芥子”是芥菜的种子,有白、黄、黑之品种。芥子,极其微小。“须弥芥子”,言偌大的须弥山纳于芥子之中,暗喻佛法之精妙,无处不在。
芥子纳须弥
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一切的禅理,有时从事上去说明,有时从理上去解释。所以,要知道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如果能明白理事本无障碍,那么这就是游刃有余地理解禅理了。
南朝齐代,婺州义乌县(今浙江金华)出了个很有名的居士,名叫傅翕。他用佛经中“芥子纳须弥”之深义,敷演句偈,说得极为生动、形象:
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
傅翕多次谈到芥子和须弥的关系,比喻诸相皆非真实,巨细可以相容,以此劝世人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名利、地位、荣誉等,事物是会转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他在行将入灭之际,作《还源诗》以示众弟子——
还源去!生死涅盘齐;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
还源去!说易运心难;般若无形相,教作若为观。
还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
还源去!触处可幽栖;涅盘生死是,烦恼即菩提。
还源去!依现莫随情;法性无增减,妄说有亏盈。
还源去!何须更远寻;欲求真解脱,端正自观心。
还源去!心性不思议;志小无为大,芥子纳须弥。
还源去!解脱无边际;和光与物同,如空不染世。
还源去!何须次第求;法性无前后,一念一时修。
还源去!心性不沉浮;安住二三味,万行悉圆收。
还源去!生死本纷纶;横计虚为实,六情常自昏。
还源去!般若酒澄清;能治烦恼病,自饮劝众生。
芥子纳须弥是什么意思
芥子须弥是什么意思?真人讲解芥子须弥释义、成语典故与出处,使用场景等。
芥子是很小的意思,须弥是很大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很大的东西装道很小的东西内。例如玄幻小说中的空间戒指
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一切的禅理,有时从事上去说明,有时从理上去解释。所以,要知道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如果能明白理事本无障碍,那么这就是游刃有余地理解禅理了。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作品看上去短小简单,却含有深刻的思想。
芥子极少 须弥极大 纳须弥于芥子 此不可思议无碍境界 大小互融
任何事物的局部都包含着事物全局的信息。例如滴水藏海,一叶知秋等。
芥子须弥的意思是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是一个佛教用语,比喻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也可以用作形容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大小关系。有时要从事物表面说,有时要从道理上去领会。
出自南唐泉州招庆寺的僧人《祖堂集·归宗和尚》:“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释义:须弥山能容纳小小的芥子,小小的芥子也能容纳一座须弥山。
扩展资料:
芥子与须弥,在佛教中是形容物质最小与最大的两个单位。当然,这是不钻牛角尖的说法,因为如果硬说要物质的最小,经典里面还有微尘与极微尘等等。只是,作为一种普遍概念,芥子已经充分表达了它的小,或者比极微尘更具形象的给人以物质概念,须弥亦然。
认识度有多长,眼光有多远,世界的边就有多宽,以恶心度人善念,善念也是恶,因此,无论好恶美丑狭小,只待于我们一心,从心性层面看,我们本身就是世界,世界与我不一不异。
这里所要显示的是一种圆融的思维方法,事物大小相容,长短相依,那么生活中又何必斤斤计较某些是非曲直,放下固执的本位思维,风幡本不动,动者是我心。因心起念而有善恶,换个思维模式,站在本质上看问题,许多烦恼当下就可以迎刃而解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芥子须弥
芥子纳须弥是什么意思
芥子纳须弥是一个佛教术语,意思是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
这个术语出自佛经,原话为“纳芥子中,到三藐三佛陀,毫厘有三种显色”。
这个术语可以用来比喻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也可以用来形容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大小关系。有时要从事物表面说,有时要从道理上去领会。
芥子是蔬菜,须弥是山。佛教的经典很多,这个故事出于《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宣传的是一种“不二论”的“无差别”论,它所否定的,是执著,它所主张的,是将现象与本体、世间与出世间、此岸与彼岸、求与不求解脱与不求解脱等等,统统加以融合。
佛教认为,一尘不染、净无污染,是众生平等的本性。人之所以感受六根不具、肢体残缺等痛苦,是由于身心被外界的染著、扰乱和障碍所困扰。所谓“六尘不恶,还同正智;六根无染,复协衷圣”。
进入这种境界,就是“净土”。《维摩诘经》宣传“心净土净”,所谓“方便土、智者净土”,就是指人们心灵净化所显现的净土。
只要心灵清净了,在人世间同样可以进入佛菩萨的境界。
“芥子纳须弥”(或称“芥子山”的故事)是一个佛教典故,比喻微小的东西可以包容巨大的事物。在这个典故中,一个人问一个禅师:“世界有多大?”禅师回答:“像芥子一样小。”这个人随后问:“那么一座须弥山能不能放在芥子里面呢?”禅师回答:“可以,因为世界就在我们的心中。”
这个典故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思想:整个宇宙和我们的内心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无论外部世界多么庞大,我们的内心都可以包容和体现它。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不要被自己的观念所限制。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什么意思
你是想问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什么意思吧?意思是指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根据查询百度文库得知,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意思是指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喻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也可以用作形容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大小关系。
芥子纳须弥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一切的禅理,有时从事上去说明,有时从理上去解释。所以,要知道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如果能明白理事本无障碍,那么这就是游刃有余地理解禅理了。其实须弥、芥子都是个比喻,主要是来开发吾人智慧,去认识“自心”。
出处:《祖堂集·归宗和尚》:“师教中有言: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时人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成妄语不?”
应用:
相传佛宗贝叶上常刻有这样一诗:" 一花一念无量劫,大千俱在一毫端,我纳须弥入芥子,明悟四谛证涅槃."其中芥子须弥一句阐述的就是学无止境.融会贯通的佛理.后世可在创作中用作相同的含义.
相关古诗: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芥子纳须弥
北京育儿嫂范雨素将自己命运中的甘苦写成一本书,让人们得以窥见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生命轨迹,击中了无数人的泪点,引发了人们的感动与共鸣。
历史总是分为已知和未知两类。已知,是通过各种记载流传下来,不过也只是那些湮灭在时光走道中的茫茫宇宙,三千位面,我们每一个都是生活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只不过有些人的姓名被刻入汗青,有些人却在无声处撬动地球。
小时候读历史故事,最容易记住的就是荆轲式的英雄,或者是“图穷匕见”的成语,再或者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诗句,这些都是典籍里流传着的最脍炙人口的东西。后来年岁渐长,读了很多其他的书,在古籍燕丹子中看到了这样的内容,太子为置酒华阳之台。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轲曰,好手琴者!太子即进之,轲曰:但爱其手耳。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盘奉之。
在这个故事里,有三个人:太子、荆轲、美人。前两个广为流传,后一个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美人的一双手撬动了荆轲的心,让他感受到了太子的诚意,究其一生也就足够。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人们乘坐高铁进出往来,却鲜少有人听过宁允展的名字。这个从铁路技校毕业的人,从事车辆钳工工作24年,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的人,如果没有他打破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生产难题,没有他和他的团队研磨的673列高速动车组,哪里会有奔驰9亿多公里绕地球两万圈的高速动车?
有人会记得明万历年间骄纵跋扈的万贵妃和在冷宫中长大的一代明君朱祐樘,却鲜少有人记得为保护太子而死的张太监,有人会记得引发世界工业革命的珍妮纺纱机,却鲜有人会记得那个爱女儿的父亲哈格里夫斯。范雨素亦是如此。
须弥藏芥子,芥子那须弥。佛家讲须弥那样大到无法想象的山,却藏着野马尘埃那样小的颗粒,正如茫茫历史长河里被忽略的小人物,但是芥子却是可以照亮须弥的,如同历史长河里,小人物们身上发出的光辉。
? ? ? ? ? ? ? ? ? ? ? ? ? (高中学生作文摘录)
“芥子纳须弥”是一个佛教概念,意思是**极为微小与极为巨大可以互相包容**。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居所,其高八万四千由旬,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这个概念最早的来源可能是唐代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三教论衡·问僧》中的一段问话:“问:《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就是须弥山在芥子里面,芥子里面有须弥山。大致意思是说 一个物体能容纳多少东西,不是以它外表来衡量的! 禅门故事——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一切诸法,有时从事上去说,有时从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若能明白理事无碍,此即圆融诸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