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顾恺之简介
- 2、顾恺之简介
- 3、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
- 4、介绍一下顾恺之
- 5、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
- 6、顾恺之简介:东晋三绝画家顾恺之
- 7、《顾恺之》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 8、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人物简介
- 9、洛神赋图作者是谁 洛神赋图作者简介
- 10、顾恺之有哪些生平简介?
顾恺之简介
顾恺之
中文名称: 顾恺之
又 名: 字长康
朝 代: 东晋
生 卒 年: 346~407
国 别: 中国
籍 贯: 江苏无锡
代 表 作
美术图片: 洛神赋图卷(局部)
类 别: 古代画家
生平简介
顾恺之(346~407)[东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义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骑常侍,博学多能,工诗善书精丹青。沉浸艺术,孜孜不倦,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绘画尝从师卫协,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兽、禽鸟,尤善点睛,自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然。兴宁中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维摩诘像》,容貌清羸,神态忘言,轰动一时。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毫,倍觉有神采。又为谢鲲造像,布以石岩之中,可谓别出心裁,其对此自云:“此子宜置丘壑中”。画中兴帝相列像,妙极当时。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史称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又通画理,著《论画》一篇,对后人颇有启迪。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修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传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列女仁智图》卷、《
顾恺之简介
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EKRNeWmrsYlYUm_Owbm-A
提取码: i9sv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字长康,东晋人,出身士族家庭,多才多艺,善作诗词、精于书法,尤其擅长绘画。因为他的才华多元,当时的人称他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从小就勤于读书作诗,博学又多才。在文才方面,顾恺之造诣颇高,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可惜都已佚失。他还写了不少诗篇,流传于世的有《风赋》等。
他还留下一些残章断句,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当他完成《筝赋》这一诗篇时,自认与嵇康的《琴赋》可有一比,因而在那一段时间里,他连日常生活中与人交谈也要雕琢字句。
某天他去会稽旅游,归来后,人家问他会稽景色如何,他回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特意形容得既富动态感又充满诗情画意。
扩展资料
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
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恺之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书画家。
顾恺之,汉族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公元348年出生。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东晋宰相谢安深深器重顾恺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公元 409年 ,顾恺之逝世。
?
顾恺之(348— 409 )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1、痴迷
顾恺之出世没多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顾恺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亲,惟自己没有。他便缠着父亲不放,问:“我为什么没有母亲?”父亲说,你怎么会没有母亲呢?顾恺之穷追不舍:“那我的母亲长得什么模样?”父亲只好耐着心思给他描述。
顾恺之就是凭借父亲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给母亲画像。每次画好之后,他都要问父亲像不像,父亲总是在肯定之后,表示遗憾。但顾恺之不气馁,仍然画笔不辍,只到父亲两眼放光,说“像,像极了”,他才满意地放下画笔。他的母亲就这样在他的心里永生了。
2、痴智
《世说新语》说顾恺之吃甘蔗一反常态。别人从最甜的地方吃起,不甜了就扔掉,而顾恺之吃甘蔗从末梢吃起,越吃越甜,渐入佳境。顾恺之倒吃甘蔗节节甜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大智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恺之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
问题一: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他的名著是什么 顾恺之(约346~407 ) 姓名 中文名称: 顾恺之 又名: 字长康 朝代: 东晋 生卒年: 346-407 国别: 中国 籍贯: 江苏无锡 代表作 美术图片: 洛神赋图卷(局部) 类别: 古代画家 生平简介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1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长期南北战乱,朝代频繁更替,使当时的文化思想格外活跃,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等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作为奠基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六法论”也在这一时期提出。在绘画上,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具有代表性。 (346-407)〔东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义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骑常侍,博学多能,工诗善书精丹青。沉浸艺术,孜孜不倦,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绘画尝从师卫协,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兽、禽鸟,尤善点睛,自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然。兴宁中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维摩诘像》,容貌清羸,神态忘言,轰动一时。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毫,倍觉有神采。又为谢鲲造像,布以石岩之中,可谓别出心裁,其对此自云:“此子宜置丘壑中”。画中兴帝相列像,妙极当时。唐代张怀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史称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又通画理,著《论画》一篇,对后人颇有启迪。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传世作品有《列女仁智图》卷、《洛神赋图》卷(为宋人摹本),现均藏故宫博物院。 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曾任参军、散骑常侍等职。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顾恺之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诗句流传下来,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顾恺之(约346一407),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工诗赋,擅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有很大影响。现存古画珍品......>>
问题二:我国著名画家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 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攻今江苏无锡)人。曾为醒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1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
采纳哦 亲 ????????
问题三:顾恺之是国家哪个朝代的人他的绘画题材有哪些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 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他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
问题四:春水满泗泽这是谁的诗顾恺之是哪朝代的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顾恺之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出身士族家庭,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绘画理论家,诗人。
问题五:顾恺之什么时期的画家都有什么作品 顾恺之,东晋画家,其作品有: 《桓温像》、《桓玄像》、《谢安像》、《晋帝相列像》、《荣启期》、《七贤》、《桂阳王美人图》、《列女仙》、《列仙画》、《.山水》、《笋图》、《庐山会图》、《三天女图》等作品。
问题六:女史箴图是顾恺之什么时期的作品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根据张华的《女史篇》画的一卷插图性画卷。此图原为清内府所藏,公元1900年庚子之役,八国联军入北京,为英军所掠。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全卷长348.2cm,高24.8cm,绢本设色,内容共分九段。
满意请采纳
问题七:王羲之.顾恺之都生活在什么时期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顾恺之,东晋画家。字虎头
问题八: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他的名著是什么 顾恺之(约346~407 ) 姓名 中文名称: 顾恺之 又名: 字长康 朝代: 东晋 生卒年: 346-407 国别: 中国 籍贯: 江苏无锡 代表作 美术图片: 洛神赋图卷(局部) 类别: 古代画家 生平简介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1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长期南北战乱,朝代频繁更替,使当时的文化思想格外活跃,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等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作为奠基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六法论”也在这一时期提出。在绘画上,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具有代表性。 (346-407)〔东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义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骑常侍,博学多能,工诗善书精丹青。沉浸艺术,孜孜不倦,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绘画尝从师卫协,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兽、禽鸟,尤善点睛,自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然。兴宁中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维摩诘像》,容貌清羸,神态忘言,轰动一时。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毫,倍觉有神采。又为谢鲲造像,布以石岩之中,可谓别出心裁,其对此自云:“此子宜置丘壑中”。画中兴帝相列像,妙极当时。唐代张怀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史称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又通画理,著《论画》一篇,对后人颇有启迪。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传世作品有《列女仁智图》卷、《洛神赋图》卷(为宋人摹本),现均藏故宫博物院。 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曾任参军、散骑常侍等职。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顾恺之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诗句流传下来,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顾恺之(约346一407),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工诗赋,擅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有很大影响。现存古画珍品......>>
问题九:我国著名画家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 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攻今江苏无锡)人。曾为醒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1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
采纳哦 亲 ????????
问题十:我国著名画家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介绍一下顾恺之
展开全部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1](348— 409,一作348-409),汉族,晋陵常州。约364年在南京为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义熙初官散骑常侍。博学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凡人物、佛像、禽兽、山水皆能。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画师法卫贤,行笔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出之自然。画人物尤善点睛,自云:“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六朝人口语“这个”,即指眼珠)之中。”唐张彦远评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精通画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书行世。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顾恺之简介,谓之“春蚕吐丝”。著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顾恺之〔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东晋义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骑常侍,博学多能,工诗善书精丹青。沉浸艺术,孜孜不倦,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绘画尝从师卫协,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兽、禽鸟,尤善点睛,自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然。兴宁中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维摩诘像》,容貌清羸,神态忘言,轰动一时。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毫,倍觉有神采。又为谢鲲造像,布以石岩之中,可谓别出心裁顾恺之简介,其对此自云:“此子宜置丘壑中”。画中兴帝相列像,妙极当时。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史称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 列女仁智图 顾恺之的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珠)中。其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又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通称为高古游丝描。着色则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他善于用睿智的眼光来审察题材和人物性格,加以提炼,因而他的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寻味。顾恺之是继东汉张衡、蔡邕等以来所有士大夫画家中成就最突出的画家。他总结了汉魏以来民间绘画和士大夫画的经验,把传统绘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与他同时代的谢安对他的评价极高,认为“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对于顾恺之的画艺,谢赫在《画品》中仅置之于第三品,评价不高,因而引起稍后的姚最以至唐代李嗣真等人的不平,认为这是“曲高和寡”,任意抑扬,应将顾恺之与陆探微“同居上品”。唐代张怀瓘有一段评论说:“像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以顾为最。”这段评论对后世颇有影响,差不多已成为定论。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那么你知道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吗?下面不妨来了解一下相关的内容吧!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
东晋
简介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详细介绍
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他的大致的生卒年代是公元三四六一四○七年。他活动的时候正是东晋中叶。东晋政权的组织者司马睿、王导等人都已去世,在他们手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已经巩固。南朝以王、谢两家为首的士族门阀制度也已开始形成。他们的子弟:简文帝司马里、谢安、王羲之等人,正成为贵族社会中引人瞩目的人物。顾恺之的父亲顾悦之和他们年龄相若,是他们的同游。虽然东晋的统治阶级内部充满冲突和倾轧,但以冷静而能干的谢安为代表的这些士大夫们,不仅创造了“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光辉的战绩,而且对当时的文化和思想也作出了贡献。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是千古知名的书法艺术家。他们和其他的士大夫把书法当成有意识的艺术创造。谢灵运咏歌大自然的美丽诗篇,是这一题材的先驱。而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和后来这些家族的子弟们不同,他们提倡健康的人生观。他们承继嵇康、阮籍的崇尚真性情和重视文化修养,生活态度严肃,克服了西晋末期那些名士们的放荡、颓废的恶习。
顾恺之的生平经历,我们知道很少,只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长江上流的将军桓温和殷仲堪的幕下任过官职,他和桓温的儿子桓玄颇有来往。很受桓温和谢安的赏识。晚年任散骑常侍,六十二岁去世,关于他的生平,保留下来一些小故事。他对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的生活态度,就曾经在若干传说故事中被形容为“痴”。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聪明的,所以曾有人说他身上“痴黠各半”他不只是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也是一个擅长文学的人。他遗留下来的残章断句中,保存着形容浙东会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的名句。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
顾恺之的《论画》一文,象他另外两篇关于绘画艺术的文字一样,都因相传错脱,不易通读,只能揣其大意。其中谈到前人所画的: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穗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夏殷与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竹林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等作品,都是评论这些画中人物形象和神情表现的优劣。而全篇最前段,特别谈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谢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指出理解对象的深入的程度以人物画要求最高,对于山水画也很重要。
东晋兴宁年间(公元三六三一三六五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洁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鳃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这些就都是顾恺之作为一个人物画家,企图细致地描绘微妙的心理变化时,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界限。另外,他也曾明白地谈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提出了描绘眼睛是人物画艺术中的最重要的技巧。以上都说明顾恺之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艺术的新发展。
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藏),都很能说明顾恺之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
《女史箴图》可以算作一篇文章的几段插图。《女史箴》一文是西晋张华所作,他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据说是用以讽刺放荡而堕落的皇后贾氏。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妇女们如何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经验和道德箴条。顾恺之这一《女史箴图》画卷,描绘一系列的动人形象,从她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画家的笔墨是“简澹”的。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联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
《洛神赋图》,古代有名的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爱情的感伤的诗篇《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画过,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卷,人物形象基本上类似,只在构图上有景物繁简的不同。那一景物较简的,在风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时代的特点。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那寄寓着他的苦恋的、美丽的洛水女神,出现在平静的水上。画面上远水泛流,洛神含情脉脉,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的情意。这样的景象正是诗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见。曹植在原来的诗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这两句充满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诗句,成为长期传颂的名句,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中的诗意。这一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写了人的感情活动,所以在古代绘画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列女图》(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摹本)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作,服装构图及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的。宋代版画插图本的《列女传》曾经清代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卷相似,但增加了背景。也标为顾悄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印证,至少可以看出,魏晋之际(或汉魏之间)的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而助有于了解南北朝绘画的历史渊源。
顾恺之的著作:《魏晋胜流画赞》一向被标作为顾恺之的文章,此篇讲临摹的方法,以及选绢、着色、布局、画山、画人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保存了一些作画的经验。他又一著作《画云台山记》,是一篇有历史价值的文章,但文字中有很多错乱,但大致可以看出是描述一幅分为三段的云台山图。云台山是道教的祖师张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这幅图描绘天师张道陵以跳到深谷中取桃子来考察其弟子们,其中唯赵升、王长二人信心最坚。文章中又描述了画中的山石涧流的险峭之势,山峰上有孤松,山中穿插着凤鸟“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白虎“匍石饮水”等。这篇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早期山水画的内容和风格。早期山水画是包含了神仙怪异的因素的。南北朝的道教徒宗炳、王微的论述山水画的文章也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出也是从求仙访道的思想出发的。早期山水画的古拙的风格,我们从南北朝一些石刻以及敦煌壁画中都可以得到相似的,进一步的认识。
顾恺之简介:东晋三绝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最负盛名的大画家,字长康,小名叫虎头,出生于公元345年前后,生长在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晋陵无锡。他的家庭十分富有,祖父和父亲都做过东晋的大官。顾恺之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请人教他读书、写字,稍大一些,就教他写文章、作诗。他十多岁时写过一篇有影响的筝赋,许多人夸他的筝赋可与晋著名诗人嵇康的琴赋相比,他有自知之明,没在赞扬声中飘飘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顾恺之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举兴趣,觉得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很美,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于是,他拜了大画家卫协为师,进步特快,不久画技超过了老师。到18岁时,他已经技压群雄了。在不知不觉中,顾恺之长成了青年,他在当时很有权势的大司马桓温手下做了一名大司马参军。由于他聪明机敏,很受恒温器重。也就在这个时期,因为公务,顾恺之到过许多地方,如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大自然的壮美辽阔、风光旖旎的山川景色陶醉了他,更增添了他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绘入画中的兴趣和决心。顾恺之画人物像大部分以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非常注意传达人物的神情。据说,他画人物像时,从来都是把所有的地方都画好后最后才画眼睛,甚至有时画好的人物都好几年了,也不画眼珠子。他认为:人的身体的其它部分画的美一些或丑一些都不十分要紧,要能够传达人的精神面貌,真正画得很像,关键全在这眼睛相传。顾恺之虽然在注重画人物的眼睛,但也十分注意人物形象本身的特点,人物的性格、神态。相传有一次,他为朋友裴楷画像,裴楷的脸上有三根毫毛,一般人为求好看,决不会把这毫毛画上,而顾恺之却形象地把这三根毛画了出来,这就使得裴楷的面目特征十分鲜明。还有一次,他为朋友谢鲲画像,把谢鲲画在了岩石中,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画,他说:谢鲲喜欢游山玩水,这样的人应该把他画在山石之间。又有一次,顾恺之给一位一只眼睛有残疾的朋友殷仲堪画像,为使画上人物的病眼得到很好的掩饰而又不失真,他就用飞白指在病眼上,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绘画手法。顾恺之受老师卫协的影响很深,但又有所发挥和创造。虽然他以画人物肖像为主,但也画了许多神仙、佛象、禽兽、山水等。尤其在山水画方面最富有创造性。在我国晋代以前,画家一般是不单独画山水画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的衬影。顾恺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以山水为主题作画,开创画史上山水画的先河。顾恺之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洛神赋图以三国时代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表现了赋的内容。顾恺之多才多艺,诗、书、画样样在行。当时人们称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所谓才绝,说的是他的诗、赋、画都很出色。他写过许多诗、赋和游记,比较有名的有雷电赋、冰赋、筝赋、观涛赋等,他描写浙江会稽山水之美的名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蒸霞蔚,一直流传至今。所谓画绝,指的是顾恺之绘画出色超群,自成一体,表现了他卓越的绘画才能。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苦闷徊惶,借以逃避现实,顾恺之更是装呆卖傻,因此称为痴绝。据说顾恺之曾将一箱最宝贵的珍品画卷存放在朋友桓玄家里,但桓玄还给他时只是一只空箱子,顾恺之看了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说:这些画太好了,可以像人成仙一样变化而去。顾恺之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在当时桓玄是个有权势的官僚,顾恺之惹不起他,只好假装糊涂。顾恺之不仅能诗、能画,而且他还写了绘画理论的几篇专著,如论画、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这是我国较早的绘画理论专著。顾恺之凭着自己的才气,又经过不懈的刻苦努力,使他的绘画有所成就,超过了晋代以前的所有画家,成为我国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也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绘画理论家,被称为一代画圣。
《顾恺之》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顾恺之】
【拼音:GU KAOZHI】
【字号:字长康,小字虎头】
【所属朝代:晋及十六国】
【生卒年代:约345—406】
【籍贯:毘陵无锡(今属江苏)人】
【人物简介:东晋官吏、画家。博学多才,尤善丹青,历官大司马参军、散骑常侍,世传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全身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顾恺之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无锡顾氏大宗世谱》。】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人物简介
顾恺之,字长康,小名为小虎子,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顾恺之见多识广,才思广博,擅长写诗作赋和书法,尤其擅长绘画,主要精通画人物画和山水画。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塑像
画家顾恺之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士族的家庭,根据史料记载,顾恺之的先祖有多人在孙吴和西晋时期都当过官。顾恺之当官的路途并并不是特别顺利。最开始的时候,担任过参军的职位,在大司马死后,他又任命为刺史府的参军。直到晚年,他才进入朝廷担任散骑常侍,但是没过多久便去世了。
顾恺之的官职虽然一直都不是很高,但是因为他在绘画和文学上的成就在当时还是具有很高的人气的。当时的人们都说顾恺之有三绝,就是痴绝、画绝和才绝。其中,痴绝就是指顾恺之的为人率真、幽默,并同时又有点痴呆的感觉。画绝就是指他在绘画上面的造诣,从而肯定了他的绘画功底十分了得。文绝是说他博学多才,非常擅长写诗作赋,在书法方面也非常精通。
顾恺之流传在世间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多,主要能反映他的文学成就的应该是《观涛赋》和《筝赋》。他的绘画作品比较多,但是有很多都已经流失。顾恺之的绘画作品的题材十分广泛,不仅有人物画,世俗故事等,还有飞鸟走兽和山水绘画等。
顾恺之作品有哪些
《列女仁智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之一,此作品为南宋的摹本。孙光禄大夫的《列女传》是《列女仁智图》的取材来源。全书主要是写妇女的道德行为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分别有好和坏两个相反的道德方面来进行描述。此图就是摘取了其中的“仁德卷”来进行绘画创作。
列女仁智图
在《列女传》中的仁智卷一共有15个小故事,但是在《列女仁智图》中却只有7个故事是保存完整的,另外3个故事只保存了一半,还有其余的5个故事则全部已经遗失。在完整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主要有描绘到汉代时期男子和女子的穿衣制度,比如男子在头上要戴上进贤冠,身上要穿有曲线的大袖袍,腰上要佩戴绶带并且要挂上长剑;女子头上要梳着垂髾髻,身上要穿深色的衣服,眉毛的颜色要朱色,这是模仿赵飞燕的新妆,这些也可以体现出当时的穿衣风俗和穿衣习惯。又比如所乘坐的马车被称作是“轺车”,这也是汉代特有的规格。这些细节都描绘得非常到位并且没有错误,与出土的石像、壁画中所看到的景象都可以相互对应起来。
据《汉书》上的记载,刘向向汉成帝上呈《列女传》的时候,还另外呈送了《列女颂图》,并且把这个画成一个屏风。在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的诗中也曾经提到过自己在宫中看到过《列女传》。并用其中的要求来告诫自己。
顾恺之三绝是什么
?顾恺之是东晋非常著名的画家和作家,他被成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鼻祖。顾恺之博学多识,擅长于山水画和人物画,他的绘画作品注重传神,主张以形写神。山水画在他的纸上浑然天成,人物画在他的画笔下栩栩如生。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人称他为三绝,分别是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画像
《顾恺之三绝》的文言文中,主要写了顾恺之三绝的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他会被称为三绝的由来。下面来看一下文章大致的内容。
顾恺之字长康,是东晋无锡人。顾恺之既有学识又有才气,人们问他关于会稽山的山和水的形状和外貌,顾恺之便说:“千山秀丽,万水争流。草和树木朦朦胧胧,就像是云朵和彩霞。”顾恺之非常吃甘蔗,都要先从根部吃起,人们感到好奇,他说这样才会渐入佳境。
顾恺之尤其擅长于绘画,而且画得出神入化。谢安非常其中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跟他比。每次所画的人状,在当时都是非常有名的。曾经画裴楷的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看的人觉得非常有神韵。
顾恺之又十分相信小法术,认为求它必定就能得到。有人曾经给他一片柳叶来欺骗他:“这是蝉用来遮蔽自己身体的,你用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了。”顾恺之很高兴,拿它来遮蔽自己的身体,以为别人就看不见他了,所以非常珍爱这片柳叶。
因此桓温简介,世上的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为取材的依据,绘画出作者对洛水之神的爱慕之情,以及人与神不能连结的惆怅之情。绘画者将不同的情节放置在同一个画卷上,洛神与曹植反复出现了画卷中,以树林、山石、河流为主要的背景,将情节进行分割,同时又有相互连结的作用。
洛神赋图
顾恺之所画的《洛神赋图》虽然看起来像是人物画,但是仔细上不难发现实际上大量的情节都是由山水画来展开的。因为顾恺之是比较早就开始涉及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上的写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幅图中部分山水画的画法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的艺术表现。从线条上来看,图中的线条非常有劲,表现力极强,色彩变化起伏不大,虽然结构比较单调,但是又极其富有装饰性的感觉。
《洛神赋图》是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是讲述了主人公在经过洛水的时候,见到了洛水女神的爱情故事。文章中的主人公虽然对洛水有着爱慕之情,但是因为残酷的现实,不得不选择离去的故事情节,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伤感。但是在图画中,顾恺之却将结局做了很大的修改,变成了一个让人欢喜的结局,主人公和洛水终成眷属,这也表现出绘画者对现实还是充满美好向往的。故事用连环画的方式呈现在一幅画中,将一个传奇故事描绘的浪漫和感人。
探析顾恺之的传神论
?“传神论”的绘画理论主要是关于人物的肖像和人物精神方面的,这个理论的要求对于人物像的画法不仅要塑造人物的形象变得逼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外在的形象把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桓温简介,“传神论”的绘画理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基础。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顾恺之的“传神论”中主要观点和理论。
顾恺之人物画作品欣赏
第一点,关于“阿睹传神”的理论。这一理论中,他表示把握人物的神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在这些神态中最关键的就是对于人物眼睛的把握。他认为眼睛是传神的重要的部位,如果没有将眼睛画好那么这个作品就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对于眼睛的描绘,既能达到审美的效果同时又可以表达出传神的效果。
第二点,关于“以形写神”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强调人物的形态和神态都应该具备,人物的形态跟性格之间回有一定的规律可行,同时顾恺之通过实践也证明了这个理论。
第三点,关于“环境衬托”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物的形象应该与环境相互结合,通过用环境来衬托人物的性格。
第四点,关于“迁想妙得”的理论。顾恺之很强调画家与人物、景色之间的关系,要求作者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相互统一,观察对象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以此来进行构思和揣摩,从而达到自己想表达的效果,简单地来讲就是想象创作的过程。
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是什么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人,有很大的才艺,不仅能作诗写赋,而且他的字也写的特别漂亮,尤其很擅长绘画,精通于画山水画和人物画,是当时有名的画家。他的为人豪爽大方,又极其幽默,同时又有点痴呆,因此人们称他为“痴绝”。这里要讲一个关于他吃甘蔗的故事。
顾恺之画像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进行视察,当地的官员来拜见桓温,另外还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开心,说:“这里的甘蔗是非常有名的阿,大家有幸能够尝一尝。”于是,大家听了都开始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很好吃。
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心思去拿甘蔗。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顾恺之也没注意,就开始啃了起来。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嘲笑自己。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家看他这么认真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洛神赋图作者是谁 洛神赋图作者简介
《洛神赋图》的作者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创作而成的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洛神赋图作者简介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世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洛神赋图画作内容
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休息。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画家巧妙地通过这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曹植解玉佩相赠表达对洛神的深切爱慕,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怕受骗,心情矛盾。洛神与诸神仙嬉戏,风神收风,河神抚平水波,水神鸣鼓,女蜗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
洛神赋图赏析
作品内容:全卷共分三段,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能展现洛神与曹植相遇,最后是洛神无奈离去,曹植充满思念之情的情景。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一段。
整体评价:体现了东晋时期中国绘画水平,其艺术成就对当时或后世绘画具有重要影响。
洛神赋图创作背景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感伤。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顾恺之有哪些生平简介?
顾恺之(346~407)字长康,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东晋大画家。他出身士族,多才多艺,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驰名于世,曾任参军、散骑常侍等职。顾恺之对中国绘画及绘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