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革裹尸的意思和典故,马革裹尸的解释?马革裹尸的典故与出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1 03:11:01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马革裹尸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举例造句】: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成语典故】: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革裹尸是出于谁的典故

出于东汉初的名将 马援的典故
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马革裹尸是出于东汉初的名将马援的典故。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成语】: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成语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马革裹尸的故事

【注音】mǎ gé guǒ shī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典故】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相近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相反词】临阵脱逃
【英文】bewrappedinahorse'shide
【成语造句】
◎ 支队长这样阐释任务,定是把张敏带到了古代边塞诗的意境中,那沙碛、冷月、相搏的戟戈、喊风中噼啪作响的战旗……古代军人那种马革裹尸的豪迈的悲怆,
◎ 这让我很为难,也很困惑,我知道祖父这个举动暗示着什么,尽管那时我不过是个孩子,但我实在对驰骋沙场马革裹尸兴趣不大。

马革裹尸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4490 成语 马革裹尸 注音 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 汉语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释义 义参「马革裹尸」。 见「马革裹尸」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马革裹尸」之典源,提供参考。 #《东观汉记.卷一二.马援列传》援振旅京师,赐车一乘。 援曰:「方今匈奴1>、乌桓2>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3>,以马革裹尸4>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注解〕(1)匈奴:秦汉时北方的游牧民族。 (2)乌桓:古代民族之一。 本属东胡,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众退保乌桓山(今热河省境内),因以为号。 汉献帝建安年间,徙居内地,与 *** 融化。 或作「乌丸」。 (3)边野:边远的地方,指战场。 (4)尸:死人的躯体。 「尸」同「尸」。 〔参考资料〕另可参考:《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马革裹尸」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马革裹尸」原作「马革裹尸」。 「尸」,同「尸」。 这是和马援有关的一句成语。 马援(西元前14~西元49),字文渊,东汉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人。 初依隗嚣,后归光武,拜伏波将军,平交趾,世称「马伏波」。 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曾经做过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他负责押解一批犯人,途中他因为同情这些犯人,就擅自释放了他们,自己也丢了官,逃到北地郡。 马援在那边以农牧为生,因为经营得法,几年之后变得相当富裕。 但他不愿成为一个守财奴,就把财产送给亲人朋友。 后来马投靠光武帝,建立了许多的战功,拜伏波将军,封为新息侯。 公元四四年,马援已经五十八岁了,有人劝他应该退休,好好在家安享天年,不要再奔波沙场。 但是马援拒绝了,并且很豪迈地说:「现在北方还有匈奴、乌桓为患,我正要去肃清他们。 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死在沙场上,用马革裹着尸体送回来埋葬,怎么可以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手中呢?」平定了匈奴、乌桓之后,马援又前往贵州作战。 当地气候炎热,环境恶劣,许多士兵都得了传染病死去,这位老将军也身染重疾。 但他仍坚持守在前线,不肯离开,最后终于实现了他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壮志。 后来「马革裹尸」被用来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 书证 01.《东观汉记.卷一二.马援列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源)02.《隋唐演义》第三七回:「若说疾病,大丈夫死当马革裹尸,怎宛转床席,在儿女子手中?」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的词语解释

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成语出处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
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
冀曰:“愚不及。”
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的解释?马革裹尸的典故与出处

马革裹尸的解释?马革裹尸的典故与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三八引《东观汉记》:“马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耶!’”后以此典形容决心报国,不惜战死疆场。宋·陆游《谢周枢使启》:“志士弗忘在沟壑,固当坚马革裹尸之心。”唐·李商隐《祭全义县伏波庙文》:“铜留铸柱,革誓裹尸。男儿自立边功,壮士犹羞病死。”

马革裹尸典故_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马革裹尸是一个汉语词语,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那么你知道马革裹尸的 典故 是什么吗?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马革裹尸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马革裹尸典故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解析
  [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 赴汤蹈火 决一死战

  [反义] 临阵逃脱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英译] die on the battlefield
  马革裹尸 造句
  一、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二、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三、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四、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五、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六、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七、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八、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九、我宁可马革裹尸,也不愿忍辱偷生。

  十、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十一、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十二、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十三、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十四、世界上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十五、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十六、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不是锋芒毕露的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毅然抛弃了一切去追随自己的信仰,宁肯马革裹尸也不愿回头。
  马革裹尸 成语 接龙
  尸居余气 气忍声吞 吞舟之鱼 鱼生空釜 釜底抽薪 薪尽火传 传为佳话 话中带刺

  刺上化下 下马冯妇 妇孺皆知 知羞识廉 廉顽立懦 懦词怪说 说一不二 二八佳人

  人我是非 非意相干 干将莫邪 邪不犯正 正正之旗 旗鼓相当 当仁不让 让逸竞劳

  劳师袭远 远求骐骥 骥服盐车 车量斗数 数黑论白 白黑颠倒 倒打一瓦 瓦解冰消

  消息灵通 通衢广陌 陌路相逢 逢山开路 路柳墙花 花堆锦簇 簇锦团花 花簇锦攒

  攒眉苦脸 脸黄肌瘦 瘦羊博士 士死知己 己饥己溺 溺心灭质 质伛影曲 曲学诐行

  行若狗彘 彘肩斗酒 酒绿灯红 红衰翠减 减师半德 德浅行薄 薄物细故 故态复还

  还淳返朴 朴素无华 华屋山丘 丘山之功 功德圆满 满坐风生 生上起下 下笔千言

  言多伤幸 幸灾乐祸 祸福由人 人欢马叫 叫苦不迭 迭矩重规 规天矩地 地上天官

  官虎吏狼 狼顾狐疑 疑鬼疑神 神气活现 现钟不打 打人骂狗 狗吠之惊


猜你喜欢:

1. 塞翁失马的经典典故

2.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3. 四字典故大全

4. 传承至今的典故成语38个

5. 马革裹尸的典故介绍

马革裹尸出自何典故?

马革裹尸出自何典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扩展阅读:
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成语故事
马援是东汉初期的名将,他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以足智多谋闻名,是马援的老朋友。他对马援说道:"将军啊, 大丈夫沙场立功,此番得胜还朝,皇帝定有封赏,高官厚禄,封妻荫子,此生再没……不料,未等孟冀说完,马援就皱着眉头对他说:" 我本指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夸奖我呢。 "
孟翼听了很窘,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为国家开疆拓土,足足打下了七个郡,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这样的地位与荣华富贵怎么会长久呢。"孟翼听了,还是一言不发。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道:"如今, 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只戒侵扰我国边境,我打算向朝廷请战,去当个先锋官,做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应该安安稳稳地躺在自己的床上死去,然后被子孙用棺材敛尸埋葬。大丈夫战死沙场,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这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啊。"孟冀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地对他说:"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他只在洛阳呆了一个多月,见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了对边地的袭击,就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去了。
六十二岁那年,马援又主动请求出征武陵。原来,那时武陵五溪的少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就直接去找光武帝拔狱朵说:"我还能披甲骑马, 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动作矫健不逊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第二年,马援因长期辛劳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成语寓意
马援六十二岁的高龄还主动请缨出战,终"马革裹尸"而还,实现户和了他最初的诺言。"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马援,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战死疆场,他的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马援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可见做人不能安于享乐,而应为正义之事投入全部的力量,就算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马革裹尸出自何典故?——答: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举例造句】: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杵休重说。 ★宋·辛弃疾《满江红》
【拼音代码】: mggs
【成语繁体】:
【成语注音】: 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成语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词】: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词】: 临阵脱逃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英文】: be wrapped in a horse's hide
【故事】: 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