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延闿,他拒绝娶宋美龄,推辞做黄埔军校校长,将江山和美人都让给蒋介石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1 00:09:36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谭延闿怎么读

谭延闿读音:tán yán kǎi
谭延闿(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生于浙江杭州,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组庵湘菜创始人。
谭延闿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
去世后,民国政府为其举行国葬。谭延闿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著述有《组庵诗集》等,其精于美食,为组庵湘菜创始人。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为介绍人。
谭延闿,湖南茶陵县人。清光绪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元1880年1月25日)生。
据传延闿将生时,其父方寝,梦何文安(凌汉)衣冠来拜,突然惊醒,恰好此时延闿生,因此字为祖安,亦号无畏,后来人们尊称他“畏公”。
其父谭钟麟。据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碑录索引》卷下,谭钟麟考中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二甲第十名进士;另据朱汝珍编《词林辑略》卷七,谭钟麟,字云觐,号云卿,湖南茶陵人。散馆授编修。官至两广总督,谥文勤。
谭延闿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当时“湖湘三公子”,授翰林编修。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民国书法家中曾有真草篆隶四大家之谓,他们是谭延闿的真,于右任的草,吴稚晖的篆和胡汉民的隶。素有“南谭北于”之誉。这四人均为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且也都是活跃于政坛的顶尖文人。

民国一完人:他和国父孙中山同葬中山陵,书法和美食并称第一?

他是民国初期的传奇人物,12岁就被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称为「 ”非常之才”,其一目十行的能力为人称道。 他曾任国民 *** 主席、中华民国首任行政院长,还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民国第一大美食家。 平步青云的他,最为时人称颂的,是他的人格特质。于右任评价他是「 ”民国一完人”。 谭延闿 谭延闿,字组庵(祖庵、祖安),号无畏,1880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家乡为湖南茶陵。《路史》记载,神农氏「 ”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 谭延闿天资聪颖,7岁入私塾念书,26岁时考中会试第一名「 ”会元”,成为满清二百多年来湖南出的第一位会元;后来他应殿试列二甲第35名,赐进士出身;在安排官职前的朝考中,他又名列第一,考取朝元。 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也为进士出身,他虽为朝廷高官,却持躬清慎、廉介有节,家中产业仅住宅一所、田地少许。谭钟麟为官五十年,在陕甘、闽浙、四川、广东等地历任多职。跟随父亲,谭延闿不仅读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 谭钟麟 手札 有着广博视野的谭延闿,在民国建立后,先后担任湖南都督、湖南省长、内务部长、北伐联军总司令,于讨袁、护法、讨曹、北伐等役均有战功。1928年,谭延闿升任南京国民 *** 主席及行政院长,可说是平步青云。 谭延闿拥有一目十行的能力,为时人称道。据陈立夫先生回忆: 「 ”我先将一件公事看得非常仔细,谭先生来了。他拿起公事,正面一看,就翻到反面看看,只看到很快地翻了几下,他就将公事放下了。我立刻向他提出问题,谭先生都回答得清清楚楚,对公事的内容很熟悉。这时我才相信,谭先生真有一目十行的本领。” 有容乃大的「 ”民国一完人” 「 ”民国一完人。”这是民国时期监察院长于右任先生对谭延闿的评价。 于右任 谭延闿休休有容,具有宰辅之气度,性格可以用「 ”平和中正”四字来形容。民国首任立法院长胡汉民曾说,他自己与谭延闿相处十余年,「 ”从未见其疾言厉色,有时有人为什么问题互相争持,谭先生一来,往往令人意消”。 谭延闿善于「 ”和”事,但又不是毫无原则的「 ”和事佬”,而是基于大局、求彼此同心,为社会、国家谋取福祉。「 ”遇到难以解决的事,一经谭先生区处,也就十分妥贴了,所以有人视谭先生为药中甘草。”胡汉民还说,「 ”谭先生虽然和平,但在紧要关头,却又大节凛然,从没有丝毫苟且。兄弟以为古人‘通而有节’之说,也正是谭先生绝好的评语。” 幕僚谢庵则这样评述谭延闿:「 ”出身科第,而无富贵娇人之习,身为贵公子,而无轻裘肥马之狂,是名士而无白眼看人之习。” 谭延闿 书法 谭延闿在任国府主席的时候,有个名叫杨熙绩的湘籍人士,很有骨气,富有才华,对时政有所不满。他上书谭延闿,直言极指其过错,措辞激切。没想到谭延闿不但不愠怒,还召见杨熙绩,对其慰勉有加,并且委任以国府秘书之职。谭延闿去世后, *** 明令褒扬,杨熙绩奉命撰文,禁不住流涕执笔。 谭延闿任湖南都督时,有次为人写寿屏,侍卫周桂生不小心失手,将墨水泼在已经写好的寿屏上。谭延闿毫无怒色,说:「 ”不要紧,赶快去纸店补划两张格子联来写。”当时周桂生以为闯了大祸,吓得面无人色,谭延闿却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 谭延闿的书法在民国初期驰誉一时。民国书法界有真草隶篆四大家之谓:谭延闿「 ”真”、于右任「 ”草”、吴稚晖「 ”篆”、胡汉民「 ”隶”。四大书家中,谭延闿居于首位。他师法颜真卿、钱南园、翁同龢等,用笔锋藏力透,雄浑凝练,书体结构宽薄,貌丰骨劲,有从容气势。 翁同龢 翁同龢对谭延闿早年的字很赞许,他在写给谭父的手札中说,「 ”三令郎伟气也,其笔力殆可扛鼎。入泮可喜,行即腾骧。”言谭延闿一上学即显书法天分,笔力雄强,气势宏大。 亲得谭延闿先生指授的一代书法大师朱玖莹曾说:「 ”中华民国开国人豪,如胡展堂、戴季陶、于右任诸氏,都擅长书法,但都俯首推谭组庵先生为第一人。” 所谓字如其人,书法家吴万谷这样评价谭延闿的字:「 ”天骨开张,气象阔大……使人一见心旷神怡。又如遇见伟人,峨冠博带,神采四照,令人肃然起敬。” 除了「 ”宰辅之气”,谭延闿的字还有「 ”正气”,吴万谷说,「 ”看了他的字,可使猥琐偏狭之徒,精神器局为之一振”。 陆润庠、盛宣怀、经元善、孙雄等作品 谭延闿虽历经满清衰亡、军阀割据、日军侵华等变局,书体却始终不失祥和之气,著名诗家刘太希教授评价:「 ”有人认为畏公之字,代表一种太平盛世的气概。” 谭延闿在世时,湖南人效法他的字体风靡一时,中上人家莫不以挂上一幅谭延闿的字幅为荣。许多对书法用过功的湖南人都深受谭延闿影响,写出来的字都很像样。 今天,在国父孙中山先生长眠处——南京中山陵碑亭里的巨石碑上,还可以看到谭延闿的题签;黄埔军校校门口的「 ”陆军军官学校”六字,亦为谭延闿所书。 民国第一美食家 除了「 ”民国书法第一人”,谭延闿还被誉为「 ”民国第一美食家”,如《民国时期官府菜探讨——以谭延闿与谭祖任为例》一文所说,「 ”谭延闿一生仕途可说是平步青云,但后人对谭的美食心得,远比对他的政治功绩来得印象深刻。” 官府菜,黄金捞饭 喜好美食的谭延闿常和朋友四处上餐馆聚会,每到一处皆会记于日记中。他在友人家吃到好菜,回家则大多会请家厨曹荩臣亲自操作一番。友人传授烹调秘诀,谭延闿一字一句皆详细记载。 说到谭延闿,就得提到官府菜。 民国时期官府菜有孔府菜、东坡菜、随园菜等等,承袭明清精致的饮食风气,以往主要流传于富商巨贾之间。官府菜以「 ”南北双谭” 为代表,「 ”双谭”即是指湖南的谭延闿(谭府菜)与北京谭祖任(谭家菜),两大美食家共同交织出中国官府菜历史灿烂耀目的一页。 由于「 ”双谭”的关系,官府菜得以从私人宅第扩及到市场经营,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资产。 官府菜 官府菜的核定很严格,要具备以下条件:来自官宦权贵家庭;聘请名厨为家厨;创制者需具备对饮馔的热爱,并研究或亲自创作、指导家厨,还需备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菜品需精选珍贵食材,烹调精致,做工费时,从菜名、器具、环境等都要典雅趣致,自成一派规矩排场。 可见官府菜门槛极高,并非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就堪以创出。主人翁还得具备一定学识,把饮食当成一门艺术,愿花心血钻研,才能成为代表性菜系。 谭延闿诸多美食想法的执行者,主要为家厨曹荩臣。曹荩臣是「 ”长沙四大名厨”之一,「 ”左宗棠鸡”创始人彭长贵12岁时进入谭延闿家中,跟随曹荩臣学习厨艺,成其得意的入门弟子。 左宗棠鸡 1973年彭长贵前往美国纽约曼哈顿东44街开设彭园餐厅,使「 ”左宗棠鸡”成为美国人最爱的中华料理菜色之一。 受托斡旋,促成蒋宋婚事 蒋介石能与宋美龄结婚,与谭延闿也有着重要关系。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反对蒋宋联姻,宋美龄遂请谭延闿从中斡旋,帮忙促成此段婚事。 此事记载在谭延闿1927年9月5日的日记里: 「 ”方欲回车,忽传延入。至客座,则子文妹独在,云有事相商,则为介石结婚事,子文反对,欲吾斡旋。此等事非外人所能与,然吾与介石、子文皆相识者,乃许以设法疏通而出。” 蒋、宋 逃不过的命运 民国时期有位相学大师名叫卢毅安,为民国各界名人推重。卢毅安是康有为的弟子,早年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留学,在胡适、唐君毅的日记中等,都记有其相术奇验之事。 谭延闿在1923年4月28日的日记中写了卢毅安为他看相的事情: 「 ”其言吾过去事八九合,云五十一二有风波,过此则大佳。” 胡适 1930年,年近51岁的谭延闿因脑溢血与世长辞,当时他任行政院长还不到两年。吴佩孚曾叹说: 「 ” *** 中,毕竟以谭组庵最达,而读书亦最多。谭死,党中失一协调重心……天下难免多事。” 民国 *** 为谭延闿举行了国葬,将他与国父孙中山先生同葬于南京中山陵。 谭延闿墓位于灵谷寺东北,原设计融入汉白玉华表、石狮、牌楼、九福花纹等传统元素,还有圆明园遗物。墓碑由蒋中正题书「 ”中国 *** 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 *** 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阎之墓”。 文案编辑:陈安、霞客 文案审核:霞客工作室

《谭延闿》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谭延闿】
【拼音:TAN YANKAI】
【字号:初名宝璐,字组安、祖庵,号畏三,别号慈卫、切翁】
【所属朝代:清代】
【生卒年代:1880—1930】

【籍贯:湖南茶陵人】
【人物简介:清末官吏、民国国民 *** 主席,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旋返湘办学。宣统间任湖南谘议局议长。武昌起义后,曾任湖南军 *** 都督。民国时曾任国民 *** 主席、行政院长。有《慈卫室诗草》等。】

民国四大书法家

民国四大书法家是谭延闿、吴敬恒、胡汉民、于右任。
1、谭延闿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谭延闿的字亦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从民国至今,写颜体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他尤以颜体楷书誉满天下。谭延闿可以说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
谭延闿善诗联,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书法作品兼有艺术和文物双重价值,国内民间所藏多集中于湖南。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民国完一人”,说他是“休休有容,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有人称他为“党国柱石”、“药中甘草”,也有人说他是八面玲珑“水晶球”、“伴食画诺的活冯道”。
2、吴敬恒
吴敬恒(1865年-1953年),字稚晖,出生在中国江苏武进和中国江苏无锡交界处的雪堰桥。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稚老的石鼓文写得线条静穆,结体安然,好像没有那种跳跃性的躁动感,而且其落笔清新干净,线条在平直中又略带一点弯曲,使得字又生动灵活起来,通篇观之,则别有天趣。若比之缶老书法中的霸悍强劲之势,吴稚晖这类文人书法,就显得有点内敛羞涩,不够专业的样子,然而正是由于书家的这种业余状态,反而使趣味从中生焉。
3、胡汉民
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原名衍鸿,字展堂,广东番禺人。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对书法颇有研究,自成一体,别具风格。“胡汉民,工书法,清挺峻拔,能合褚遂良、米芾为一体。晚工曹全碑,极神似,集字为诗如己出。”
4、于右任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祖籍泾阳,陕西三原人,国民党元老,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1932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被誉为“当代草圣”。
常见的书法字体
1、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起源于先秦时期。它以瘦劲挺拔的笔法为特点,是古代文字中的一种重要字体。篆书有三种基本字体,分别是大篆、小篆和秦篆。其中小篆是秦篆的简化字体,字形较为规范,是书法的早期阶段。篆书的基本笔法有方笔、圆笔和尖笔,其中小篆的字体较为特殊,它保留了篆书的基本特点,并进行了简化,使得篆书更加简练、美观。
2、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种。
3、楷书
楷书是书法的一种字体,由欧阳询创立,于晋朝时期形成。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以作楷模。楷书在魏晋时期盛行,代表人物有王羲之、钟繇等。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基本字体,也是书法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的笔划简洁、整齐,适合书写和印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民国四大书法家

他拒绝娶宋美龄,推辞做黄埔军校校长,将江山和美人都让给蒋介石

文/熊猫文史汇

近代 历史 ,蒋介石能在众多军阀和大佬中夺得权力有两大原因,第一是当了黄埔军校的校长,使他拥有了一大批生力军,第二是与宋美龄的结合,有宋家与孔家的财力支持

在这两方面加持,又加上个人能力,使蒋介石脱颖而出,但是蒋介石赖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差点落在别人头上,而且这个人不但拒绝当黄埔军校校长,而且主动撮合蒋介石与宋美龄,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这个人叫谭延闿,湖南茶陵人,与陈三立个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1904年,谭延闿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试,得到第一名,后来又参加殿试,列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

其实谭延闿状元,当把名字交给慈禧的时候,见到谭延闿是湖南人又姓谭,就想到了戊戌变法的谭嗣同,有些厌恶就亲自把谭延闿的状元给划了。

谭延闿的头名状元虽然给画了,但个人能力是划不掉的,后来谭延闿回湖南办学,其中有个同事叫黄兴。

在黄兴的启发下,谭延闿逐渐进步思想,后又做了湖南省长,但是被没良心的下属赵恒惕驱赶,1922年认识了孙中山任他的秘书

谭延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联络了一些湖南籍人士,组织了一支军队,在讨伐陈炯明时立下功劳。

孙中山开始很看重谭延闿

在孙中山的提拔下谭延闿开始飞黄腾达,他不但做了广州国民政府的内政部长,还做了北伐军司令。后来两党合作开始筹备建立黄埔军校,孙中山第一个就想到了谭延闿。

谭延闿不但有办学经验,而且能力强,又是前清的翰林,所以谭延闿是最好的人选。但谭延闿可不是这么想。

自己虽然文采好,书法好,也有过军事经验,但世界最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办学经验自己完全没有,而且自己又没有留洋经验。与其让没经验的自己办学,不如留给年轻人。

在谭延闿的推辞下,蒋介石才有机会做了黄埔军校校长,但军校的名字谭延闿却一点没有推辞,论书法,确实是他的强项。于是黄埔军校最初的名字“陆军军官学校”就是谭延闿所写。不但如此,后来蒋介石定都南京,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四个大字也是谭延闿所写

谭延闿的胸怀和能力让胡汉民也很佩服,他评价谭延闿“每临大事有静气”。

后来谭延闿妻子亡故,妻子去世之前恳求谭延闿好好照料三个孩子,谭延闿与妻子感情深厚,在妻子面前发誓:“绝不续弦”

孙中山有意撮合宋美龄嫁给谭延闿,此时得谭延闿已经44岁,宋美龄却还20出头,与自己女儿还是同学。谭延闿以在亡妻前发誓不续弦为由拒绝了孙中山的好意,还让自己的女儿与宋美龄拜为姐妹,这样既不得罪人,又走近了关系。

其实谭延闿早已经发现蒋介石对宋美龄有意思,他主动退让是成人之美,还利用宋美龄“义父”身份撮合蒋介石与宋美龄,使两人终于走到一起。

谭延闿还是 美食 家,他与家厨发明的组庵湘菜是现代湘菜的起源。但 美食 虽然美也有坏处,谭延闿在50岁那年吃了一顿鱼翅宴后,突发脑溢血。蒋介石在得到“恩人”病倒的消息后赶到医院,下令一定要救回来,但还是不救去世。

蒋介石为了感谢谭延闿的帮助,谭延闿去世后,蒋介石与宋美龄撮合谭延闿女儿谭祥与手下大将陈诚,二人后来成婚,这也算是报答老恩人了

谭延闿本是进士,却因慈禧嫌弃名字而落榜,最后却推翻了清朝吗?

谭延闿本来已经考上了进士 ,但是却因为慈禧嫌弃他的名字,导致他落榜。再后来他就推翻了清朝,所以他也是一个非凡之辈。
最后这个人参加了一个起义而推翻了清朝。
谭延闿本是进士,却因慈禧嫌弃名字而落榜,最后推翻了清朝
科举制创新时期历年来有学术研究里的异议,但广泛认为是隋文帝杨坚创建的,科举制为的是给朝中人才选拔,只不过是贫困大学生进到官运速度最快的方式。元朝逐渐到后来一届科举考试,一共经历过一千二百多年,这一千多年里,科举考试逐步完善广泛,给国家都是选拨了很多优秀人才。
出生赫赫有名、聪明过人终成大事者谭延闿出生于清朝的名仕豪庭,他的爸爸叫谭钟麟,是当年的两广总督。谭钟麟受清代传统观念影响的挺深,归属于当年的顽固派,而谭延闿在父亲的教育下苦学书香,五岁就进入学馆学习培训,每天都要进行爸爸留作业。
恰好是在父亲严格教育下,谭延闿在十几岁就成绩优秀,还写的一手好毛笔书法,而且有自身独特的见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他的老师王闿运,曾是重臣肃顺的教师,连他就夸赞谭延闿是雄才伟略。谭延闿也没有辜负爸爸对于他的期待,十二岁时就考进书生,已经他决定乘胜狙击、大展鸿图时,爸爸只因身体弱需要有人照料。
谭延闿只能先放弃学业回家了陪伴父亲,在这期间,他依然从本地找名师讲堂自己的学习。根据十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谭延闿总算都做好了入京的考试提前准备,起先参与会尝试考取了贡士的第一名,接着又参与科举考试。
在科举考试中,谭延闿充分发挥得十分出色,因为她文采出众,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写得一手好字,使他变成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也就是常说的状元郎。但是,曾经的最大当政者是慈禧皇太后,测试最后的结果也是由他说了算的。慈禧在看到测试成绩后,居然一下子将谭延闿从第一名,立即划入了二甲的第三十五名。
为啥见到谭延闿名字的后,慈禧皇太后会将他的状元郎给取消呢?从环境上来说,谭延闿的爸爸是朝中大臣,而且是拥戴慈禧的守旧派。谭延闿的观念受爸爸的陶冶,都是拥戴清朝的封建社会,像他这样的该是慈禧所你的理想型。谭延闿尽管不甘心却也只有接受事实,但是他急切明白自己究竟是哪儿惹怒了慈禧,遭受那样不公平待遇。
谭延闿在湖南复职,可是遭到挤兑被驱赶。1922年,谭延闿索性立即投靠孙中山,再度加入国民党。此后,她在国民党内部结构节节高升,还代理商过国民党中央党部现任主席。
孙中山很信赖谭延闿,还一度要把宋美龄推荐给他,可是谭延闿念着妻子,便回绝了这方面婚事。再加上那时候蒋介石早已兴起,阵营很大,谭延闿不愿和他争,便任蒋介石求得了宋美龄。做为国民党的元老级,谭延闿地位很高,尽管大清国没有给他应该有的发展前途,他依然依靠自己一展抱负,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非常大贡献。1930年,谭延闿在南京病故。

谭家菜分南北!民国第一吃家谭延闿开创组庵菜,融合湘淮粤精华!

谭延闿是民国时期“政坛的不倒翁”,在民国那个纷繁动荡的大变革时期,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谭延闿都能在当时的政坛上占据一席之地。尽管谭延闿宦海一生,若是能够选择,隐于饮食之中,也未尝不是一件乐天知命而又幸福的事情。

谭延闿字组庵,出身名门,其父谭钟麟曾任两广总督。谭延闿自幼聪颖好学,被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称为“奇才”。谭延闿虽为政要人士,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是人中龙凤,最出名的就是他的书法,见过他字的人都知道,他字如其人,“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这几个简短的词汇将谭延闿过人的书法造诣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真要展开来讲,也许三天三夜都未必能讲得完,而今天我们所要说的,是谭延闿与 美食 的渊源。善于品鉴 美食 是谭延闿的另一个过人之处,他被誉为“民国第一吃家”。

谭延闿的 美食 主义不仅用在自己身上,还常常用在交际上,他时常请客人到家里做客,以自己特有的 美食 相待。这其中,以“组庵菜品”为重头戏。“组庵菜”这个叫法也许我们现在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及湘菜,便不得不提及组庵菜,因为组庵菜不仅具有湘菜的特点,同时也融合了淮扬菜、粤菜的精华,为日后湖南菜和淮扬菜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

旧时的大人物很喜欢请那些手艺精湛、身怀绝技的厨子来家里当家厨,一来为了饱口福,二来为了招待所需,三来也是给脸上添光彩的事情。谭延闿也花重金请了一位叫谭奚庭的厨子,他原本在一家盐商家里当家厨,做得一手好的淮扬菜。当时的盐商富甲一方,正巧他们都好吃,而且会吃,所以家里常备各种菜式的厨子。谭奚庭祖籍江苏,本身对 美食 就很有天赋,再加之于盐商家里“千锤百炼”,因此,深得谭延闿喜爱,故而在盐商过世以后,将其招入自家门下。

谭延闿家里还有一个声名在外的厨子,就是曹敬臣。他擅长湖南菜,创意多样、技艺超群。因此,谭奚庭和曹敬臣两人就共同创造了湘菜中的精品“组庵菜”。谭延闿不仅享受自家厨子带来的 美食 ,还经常和他们探讨切磋厨艺,因此,厨子们的技艺有增无减。

谭延闿的长子谭伯羽在《吾家谭厨》里写道:“大宴时或有时新菜上桌,曹四(曹敬臣)必帷后窃听先公之批评,以为准则,其虚心如此。”由此可见,不仅谭家的家厨虚心地向谭延闿讨教,而且甚为信服,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能让曾被称为“长沙四大名厨”的曹敬臣如此俯首帖耳,谭延闿必然在 美食 上颇为厉害,不然也不会让这么厉害的家厨对其如此尊重,甚至“以为准则”。后来谭奚庭辞去谭府家厨的活,出门独自掌管“玉楼东”,凭借本身出众的才华和谭延闿一番悉心地调教,凭借“麻辣子鸡”和“鸭掌汤泡肚”被称为“湖南第一厨”。

说起玉楼东的这道招牌菜“鸭掌汤泡肚”,别说众多吃客络绎不绝地前往品尝,就连嘴刁的 美食 家谭延闿都十分喜欢。这道菜以猪肚尖、鸭掌为主料,配以口蘑、豆苗等辅料,并以精心熬制的清鸡汤为主要调料,成品鲜嫩爽滑、齿间留香,令很多食客欲罢不能。谭延闿之前行军打仗时,经常命厨子带上制作这道菜的材料,他对这道菜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在做这道菜时,要注意把猪肚切成鱼鳃形,切成薄片,用水洗去碱味。再将鸭掌入锅煮熟,捞出过冷水,之后剔去骨头。然后在锅内放入鸡汤、熟鸭掌、泡发好的口蘑片和一些配料煮沸。再把猪肚尖放入沸水中加料酒、盐,过一会儿就捞出。最后把鸭掌、猪肚尖捞出装盘,撒上胡椒粉、淋上汤汁就可品味。

这道鸭掌汤泡肚吃起来鲜嫩滑爽,猪肚尖特别有嚼劲,而鸭掌则嫩滑可口,汤汁鲜美,极其诱人。

而曹敬臣的烹饪技巧讲究“煎与炒用武火,炖与煨用文火”,注重“滚、烂、淡”,用料十分讲究,丝毫勉强不得。虽然曹敬臣身为湖南人,但是经过谭延闿调教多年,淮扬菜、粤菜同样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除了组庵鱼翅名扬天下以外,组庵豆腐、组庵鱼生、组庵笋泥等,都是曹敬臣的看家菜式。

正是谭延闿家的这两位大厨,使得谭家菜声名远播,成了当时南方地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菜式,有“南北谭家菜”的说法。其中“南谭家菜”指的就是以“组庵菜”为代表的谭延闿家的菜式,而“北谭家菜”则是指当时身处京城的谭宗浚家的菜式。

谭延闿喜欢 美食 ,同样也喜欢用 美食 宴请当时的政客名流,以 美食 会友。某日,他突然萌生了一个自己开餐馆的想法。的确,很少有人拒绝得了 美食 的诱惑,这就是市场。而且,本身他的家厨技艺了得,再加上“谭延闿”这三个字的金字招牌,开家餐馆何愁没人来吃。于是,他在南京开了一家主打湘菜的餐馆,定名为“曲园”。果然,曲园一开张,便引来了四面八方的食客,大家都奔着“组庵菜”而来。曲园虽然主打湘菜,但是“组庵菜”却是曲园的拿手好戏,这样就让谭延闿自然而然地成了曲园的灵魂,也正因为如此,谭延闿离世以后,曲园也就没落了。直到后来,陆军上校唐生智路过时,教了厨师一道“东安子鸡”,才让曲园起死回生。

东安子鸡又叫东安鸡、管保鸡,因主材料选用东安新母鸡而得此名。之所以选用东安地区的新母鸡,是因为东安地区“七山半水两份田”外加“半分道路和庄园”,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当地农民喂养的土鸡鸡腿小,胸大而肥,是东安子鸡的首选。

制作东安子鸡时,先要在汤锅内将鸡煮至七成熟,然后取出晾凉,切成小长条以后,在炒锅中放入姜丝、醋、花椒末等,与鸡丝一同煸炒,然后放入鲜肉汤焖煮至汤汁收干即可。成品菜呈红白绿黄四色,吃起来肉质鲜嫩,味道酸辣鲜香。真是造型美观,同时又肥而不腻,就算多吃也不会厌。东安子鸡这道菜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营养丰富。做这道菜所用的母鸡肉可以改善营养不良、乏力疲劳的症状,能够增强人的体力

这道菜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据传,唐玄宗年间就有这道菜,后来渐渐成了湖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宴请名菜,而各地的菜馆,尤其是湖南菜馆,也都争相效仿制作这道菜品。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招待他的菜谱里便有这道“东安子鸡”。2010年,“东安子鸡”入选上海世博会四大传统湘菜名录,此后更加被海内外熟知。

身材肥胖的谭延闿到中年以后,身体状况便大不如前,需要每天沐浴一次和电疗一次,为此他自己打趣道,许是之前吃太多的报应,如今自己才要每天被清蒸一次、烧烤一次。

1930年,谭延闿突发脑溢血而亡,年仅51岁,他的政坛生涯和 美食 之旅也随之戛然而止。不过,他所创立的“组庵菜”却随着家厨的离开和食客的游走而传播开来,成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 美食 佳肴,也许这才是谭延闿作为一代名流,真正流传于世的一份财富。

为发妻遗言,他与宋美龄不作夫妻作兄妹,终成蒋宋联姻功臣

谭延闿(资料图片)

谭延闿与宋美龄都是20世纪叱咤风云的 历史 人物。谭延闿本可以与宋美龄结为连理,走入婚姻的殿堂,但为了妻子临终的一句遗言,婚姻的红地毯终为他人铺设,却也与宋美龄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谭延闿父亲谭钟麟做过两广总督、吏部尚书等要职,妻妾众多,除元配陈夫人外,还有颜夫人、李夫人等四位侧室。谭延闿的母亲李太夫人是谭钟麟的小老婆,她虽然生有三个儿子,但在封建礼制下,她长期未取得与其夫同桌而食的权利,吃饭时只能站着用餐。母亲常对他说:你们兄弟要努力读书,好好做人,将来做番大事业,做个大人物,才算是争光争气,那我在谭家虽然吃苦也感到安慰了。这对年幼的谭延闿刺激很大,吃饭时往往伴母而食,对母亲李太夫人晨昏定省,十分孝敬,并发誓要勤奋学习,为母争光。13岁时,他就考中了秀才,22岁,他考中举人,24岁在全国统考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中会元,在殿试中,以二甲第35名获得进士。谭延闿少年及第,光耀了谭家门楣,谭钟麟才向全家宣布:“李氏夫人可以入正厅就座用膳。”显然,这是“母以子贵”,谭钟麟才放宽了宗法仪范的尺度。但在谭延闿的心里却留下了重大的阴影。谭延闿的结发妻子方榕卿,是江西布政使方汝翼的女儿,两家本为世交。1895年3月3日,谭延闿与方榕卿在南昌结婚,9月,谭延闿携新婚妻子从长沙前往广州与父母一起居住。方夫人温柔贤德,孝敬公婆,体贴丈夫,使谭延闿得以奋力功名。28岁时,谭延闿就被推荐为湖南省谘议局议长,31岁时就当上了湖南省都督。入民国后,谭延闿嘱咐妻子,侍奉母亲李老夫人,颐养沪滨,教育孩子专心读书。谭延闿与方夫人共生育子女6人,由于谭延闿跻身政坛,无暇照顾子女,抚育子女的重任就落在了方夫人身上。她与丈夫聚少离多,但是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不管是丈夫高居政坛,还是被逐下野,她都一如既往地站在丈夫一边。他们相处得最多的时间是在谭延闿第一次督湘失败以后,谭延闿在上海家中。1916年,谭母病重,谭延闿刚刚获得第二次督湘的机会,方夫人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远在长沙的谭延闿,自己衣不解带地昼夜守在婆婆的病床前,极尽做儿媳的孝心,但是,婆婆还是因病重不治而亡,她只好把这一不幸的消息告诉自己的丈夫。1918年6月,谭延闿的妻子身染重病,此时,谭延闿正做着第三次督湘的准备,正在湘南集结力量,准备驱逐湖南督军张继尧,为了不分散丈夫的精力,方夫人要家人不要把她生病的消息告诉丈夫。不久,方夫人在上海病逝,家人直到这年冬天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方夫人临终之前,曾托人转告谭延闿,希望他不要再娶第二个夫人,好好地养育他们的子女。谭延闿在零陵军中悲痛欲绝,发誓终生不再续娶。为了表示对方夫人的深切怀念,一向注重 美食 的谭延闿竟在军中吃了100天的蔬食。1920年,谭延闿因受赵恒惕的逼迫,第三次督湘失败,离湘之前,他得知夫人灵柩正由人护送从上海经水路回湘安葬,请求赵恒惕允许他暂缓几日离湘,以便料理完夫人的丧事,但未得到赵恒惕的同意。当谭延闿乘坐的轮船在城陵矶附近与运送方氏灵柩的轮船相遇时,谭的秘书吕苾筹害怕谭延闿触景伤情,只自己借故前往祭奠了一番,没有把这件事告诉谭延闿。谭延闿后来每想到这件事,都会悲从中来。因此,谭延闿在每年的3月3日,即他与方夫人的结婚纪念日,都要作一首诗来纪念她。

谭延闿被逐出湖南后,赋闲上海,他检讨自己三次督湘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只有投奔孙中山,才有前途。在孙中山危难之际,谭延闿率领湘军,全力扶持,在石龙、石滩前线,与叛军陈炯明展开血战,使孙大为感激,孙中山对谭延闿信任有加,先后任命他为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内政部长、建设部长等要职。谭延闿妻子死时,他只有40岁,但他既不寻花问柳,也不续娶继室。当时宋美龄已从美国留学归国,孙中山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宋家也很满意,谭延闿进退两难,既怕辜负了孙中山的好意,得罪了宋家,又想到自己曾发誓不再续弦。如果娶了宋美龄为妻,怎么对得起自己死去的夫人?何况宋美龄貌美如花,英气勃发,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如果让她嫁给自己这样一个生性古板、文气十足的中年人做继室,岂不委屈了?谭延闿一想到自己的母亲曾经受过的委屈,心里就痛苦不已。谭延闿左思右想,突然心生一计,他备了一份厚礼来到宋家,一进门就给宋老太太叩了三个响头,拜她作干娘,接着又认宋美龄为干妹妹。宋老太太有了这么一个干儿子不知有多高兴呀!早就忘了婚姻之事,宋美龄深受感动,更加敬佩谭延闿,孙中山这时当然也就无话可说了。

谭延闿虽然与宋美龄未能成为夫妻,但这位干哥哥对宋美龄却关怀备至。宋美龄深受西方文化的教育,自然缺乏那种中国传统女性“大家闺秀”的风范,也没有那种“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她生性好动,特别爱好骑马,经常向善于马术的干哥哥请教,谭延闿也悉心地指导这位淘气好胜的干妹妹。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宋美龄曾在叶挺处见到一匹好马,闹着要骑,叶挺告诉她,马刚购来,性子烈,还近不得人,宋三小姐很不服气,硬要试试,果然一走过去,马便狂暴踢人,不能靠近。宋美龄当时只得作罢,却丢下一句话:我唤我阿哥来,非骑上这马不可。这“阿哥”,不是指宋子文,而是指她的干哥哥谭延闿,两个人婚事不成后,认了干兄妹,关系好得不得了。果然,第二天谭延闿就陪着干妹妹来了,他走上去,那马居然不踢他,老老实实,任他在耳边轻言细语,谭延闿抚之拍之,慢慢说了一阵,说:行了。就招呼宋美龄过去,扶她上马,要她只管跑,宋美龄策马驰骋,马居然十分听话,再没有一点脾气,把叶挺看傻了眼。宋美龄对这位干哥哥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孙中山没能促成谭、宋婚事,这使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欢喜非常,于是,他乘着向孙中山汇报军校情况的机会,提出请总统关心部下生活。

宋美龄(资料图片)

孙中山是明眼人,听完蒋介石所说的话,就知道蒋介石想娶的是宋美龄。在托宋庆龄不成后,孙中山自己给岳母写信,要她征求宋美龄自己的意见。宋美龄推托自己的年纪尚小,婚事以后再说。蒋介石自从在上海福乐利医院门前看了宋美龄一眼后,只要一有闲暇,他就去找宋美龄,又是送花,又是送求爱信,又是送美味佳肴,又是送衣服宝石。可是宋家诸人除了大姐宋霭龄赞成外,其他人都极力反对,宋美龄只好求助于谭延闿这位“畏三哥”,去做她家里人的工作。谭延闿在干妹妹的一再哀求下,首先去做宋老太太的思想工作。宋老太太对蒋介石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她对谭延闿这个国民政府主席的干儿子却十分满意。谭延闿见到宋老太太,大肆夸赞蒋介石年轻有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以前的不良习惯也改了许多,现在一心一意地只爱小妹一人,希望干娘能够成全他们。宋老太太开始并不松口,但经过谭延闿无数次的思想工作后,她终于做了一些让步。但她要谭延闿向蒋介石传达她的两个成婚条件:一是蒋介石必须要断绝与其他女人的婚姻关系,只能与她女儿一人结婚,保证爱她女儿一人;二是要受洗入教,因为宋家是一个基督教徒之家。谭延闿向蒋介石转达了宋老太太的两个条件,蒋介石满心欢喜,当即表示答应她的要求。宋老太太有所松动后,当时宋家还有两人极力反对这桩婚事。一个是宋庆龄,她是反对小妹与蒋介石结婚态度最坚决的人,不过这时候,她因为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愤而前往苏联,不在国内。二是宋子文,他也极力反对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为了做通他的思想工作,这次由大姐宋霭龄出面,请谭延闿再次出马去当说客。宋子文因才识过人,锋芒外露,早期初登广东政坛时,不免为国民党元老派所忌,不被时人重视,宋子文怀才不遇,颇感苦闷。独谭延闿慧眼识俊才,力排众议,从多方面加以提携照拂,宋子文在广东的境遇从此开始好转。有此一段恩缘,宋子文视谭延闿为恩师,并相互引为知己。宋有所求,谭无不照准;谭有所言,宋无不听从。因蒋宋婚姻搁浅,谭受霭龄、美龄姐妹所托,与宋子文单独面谈。经再三譬解,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蒋宋联姻,而且应允去日本,帮助美龄说服宋母。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的大华饭店举行了盛大的结婚仪式,谭延闿作为蒋、宋联姻的介绍人出席了这次盛会。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谭延闿是主要功臣。

1930年9月,谭延闿突发脑溢血,在病中他嘱咐泪眼朦胧的干妹妹宋美龄在青年军官中为他的三女儿谭祥择夫。谭死时刚好50出头,宋美龄为干哥哥的英年早逝痛哭流涕,发誓要不负干哥哥的临终重托。她在英雄配美人的原则下,着手为谭祥物色夫婿。在当时年轻将领中,以陈诚和胡宗南最为出色,而陈诚比胡宗南小两岁,此时的军功、地位以及政治见解都比胡为优,宋美龄与蒋介石一商议,决定选择陈诚做干哥哥的女婿。蒋氏夫妇找来谭祥,征询她的意见。谭问:“现居何职?”宋美龄答道:“军长。”谭祥又问:“是哪一军?”蒋介石答道:“十八军。”谭祥表示同意。

陈诚和谭祥正式确定婚期后,不料“九一八”事变突然发生,日军侵入东北,陈诚身为军人,乃决定推迟婚期。但“九一八”事变只是局部冲突,因而陈、谭于1932年元旦在上海结婚,宋美龄作为双方介绍人,介绍了他们的恋爱情况,男方由杜志远主婚,女方由谭延闿的弟弟谭泽闿主婚,证婚人为蒋介石。婚礼热烈而隆重。

后来陈诚扶摇直上,成为蒋介石的“三鼎甲”之一,并荣任台湾国民政府副总统之职,除了陈诚个人的军事才干外,与蒋介石、宋美龄亲自选定的这桩政治婚姻也不无关系。

(本文摘自《纵横》2010第9期)

湖南长沙历史上的谭督军是谁?

谭延闿(1880~1930),(注:闿字拼音读:kǎi 和“凯”同音,广东话读“海”,常被误写为谭延恺或谭延凯)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
湖南长沙历史上的谭督军是谭延闿。
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生于浙江杭州,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组庵湘菜创始人。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时,谭延闿32岁,正值壮年,已在官场上打拼多时,他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凭着家世及个人威望,被立宪派推举为湖南都督,及后来,他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一路攀升,令人咂舌。
但是,从辛亥年到拍这张照片之时的十余年间,谭延闿可谓是左冲右突,起伏不定,在那个风云变幻,时局板荡之际,他斡旋于各政治派别之间,从不获咎于人。
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他第一个通电全国,表示拥护;孙中山发动讨袁革命,他立即宣布独立,以示支持;讨袁失败,立即宣布取消“独立”,依然回归袁大总统旗下。
二次革命,他又公开发表《讨袁檄文》,北伐成功,他立即又成为蒋总司令的座上宾,一直到突发疾病,不治而终之时。

民国人说嫁人要嫁谭延凯什么意思

优秀。13岁中了秀才,22岁中了举人,24岁到开封参加了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并高中会元。谭延闿与结发妻子感情也非常深,谭延闿15岁就结婚,与妻子相爱23年。妻子后来染病去世,灵柩入湖南之时,正好谭延闿被赶下台,谭延闿电话哀求,希望对方宽限几日,为夫人下葬,未获允许,只好忍痛登舟,在出湘的船上遥望夫人灵柩远远驶过。此后谭延闿茹素百天,并发誓永不再娶。谭延闿不想违背誓言,辜负亡妻,又怕辜负孙中山好意,再者也不能让宋家丢了面子,于是想了个办法,备了一份厚礼来到宋家,给宋夫人叩了三个响头,表示希望认他为干妈,认宋美龄为妹妹。宋家一看,谭延闿如此情深义重,也深受感动,于是婚姻之事便不再提了。民国人说嫁人要嫁谭延凯是因为他足够优秀,对待感情专一,很多人都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