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五经”包括哪些文学著作?
- 2、五经都有哪些
- 3、五经有哪些
- 4、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分别指的是哪些著作?
- 5、“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具体都含有哪些经书?
- 6、五经有哪些
- 7、五经指哪些
- 8、四书五经是哪些?
- 9、四书五经指哪些书?
“五经”包括哪些文学著作?
《诗经》、《尚书》、《易经》、《春秋》和汉儒纂辑的《礼记》被后代认定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合称“五经”,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
五经都有哪些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五经》是儒家五部经典著作,即《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既《书经》(又称《尚书》)为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礼》即《礼记》,是秦汉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易》即《易经》是古代占卜用的。《春秋》是编年体的鲁史。《五经》是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但其中也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资料。
五经有哪些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中医学指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
四书五经的发展衍变
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
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经
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分别指的是哪些著作?
四书分别指的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分别指的是《礼记》,《诗经》,《周易》,《春秋》,《尚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著作对于古代的学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尚书》《诗经》《礼记》《周易》《春秋》。
我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梳理一下“四书五经”,让大家有个最基本的了解。
一、“五经”包括哪五本?分别讲什么?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下面分别介绍这五本书的概要:大家知道,中国是从诗开始的民族,我们先民的生活,直接用歌谣唱出来的。以前史官都要去采风,就是采诗。通过《诗经》这本书可以了解先民生活的歌谣,感受先民生活的心性。
1.通过《尚书》这本书可以了解先王治理国家的史料。
2.通过《礼记》这本书可以了解圣贤所规定的生活方式。
3.通过《易经》这本书可以了解古人用心观看世界的经验。易经把古人所证得的“用心之道”用极简易的手段落到特定的形式中,每一个卦象所指的是人应感外部世界的纬度。
4.通过《春秋》这本书可以了解鲁国两百四十年的历史,孔子给予了价值判断,目的是让那些政治人物知道,善恶规范是很严格的。
二、“四书”包括哪四本?分别讲什么?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是朱熹提出来的说法。
下面分别介绍这四本书的概要:
1.《论语》是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集中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孟子》是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全面了解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3.《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所以读完《礼记》就不用读了。
以上就是笔者对《四书五经》的简单梳理。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获得生命的启示,但体会和实践是阅读经典的前提,切勿死读书,甚至困在里面。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具体都含有哪些经书?
“四书五经”里的五经主要指的是《诗经》、《礼记》、《周易》、《春秋》 、《尚书》,而这几本书都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礼记》,《春秋》,《尚书》,《诗经》,《周易》,这5本书都是由孔子编撰或者修改,对我国封建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五经《诗经》和《尚书》、《礼记》和《周易》以及《春秋》。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著作。其中“四书五经”分别是《论语》和《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和《尚书》、《礼记》和《周易》以及《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本有六经,还有《乐经》,合称为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亡于秦末,只剩五经。
九经”、“四书五经”的概念后起,清代有人想把说文塞进去为十四经呢!从学习考量,“七经”比“四书五经”体贴。儿童读经问题争议太大。成年人学术取向,建议读法。不是流于内容,而是形式。这句话能够明白的,就能读下去,不明白的,就没有必要读了。
没有文献学基础,《简编》的想法宏大,将古典文献学一网打尽想法可嘉,但是很难,精读就差不多。《文选》让读者接触到完整的原典。《概要》的本位色彩更浓厚,读经免不了接触目录版本的知识,不妨在后面渡,碰到疑问了解。
前俩不耐读,直接看经子解题或经学常谈。开刷经书,不要迟延。四书阶段(经注可以读,但先经再读注;先读论语,次孟子,刷完正文和何注。大学、中庸单独读,后边上礼记读,没必要捧高,礼记看过,自己能掂出分量。
读论、孟不必找个译注,推荐宋刊论语,具备三观受过高等教育的,孝经不匹配心智发展,强迫会有逆反,以经书较熟之后,择机读之。相当于GRE词汇表,不宜当经书读。七经念完后,省力。
五经阶段:重点读经文,刷正文,遵循:毛诗,尚书。周易。礼记,左传,用当代普及注本。
五经有哪些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历史意义
“五经”是中国本土原生的、属于中国文化源头的典籍。“五经”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宇宙、人生、社会、历史、现实等各个方面的智慧,逐渐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因素,并维系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其在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价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基本内核,它们已渗入中国人的血脉,代代相传,形成了一条文化的长河。
儒家对人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儒家五经,从抽象和象征的意义上说,分别探讨的是人的情感性问题(《诗》)、社会性问题(《礼》)、政治性问题(《书》)、历史记忆问题(《春秋》)、形而上问题(《易》)。
五经指哪些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中医学指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
四书五经
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虽然诗书礼乐是儒家递相传习的典籍。但儒家之外,战国各家也多传习。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乐经》失传(一说没有此书),成为五经。
五经指的是: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礼记。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虽然诗书礼乐是儒家递相传习的典籍。但儒家之外,战国各家也多传习。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乐经》失传(一说没有此书),成为五经。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
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禁语《诗》《书》,“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六经的流传受到巨大的冲击,不过其仍在各地以一种地下的方式传播, 主要是口耳相传。《周礼注疏》曰:“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
由此五经包括:《易》《尚书》《诗》《礼》《春秋》。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礼》或者说《礼经》是指《仪礼》。由于郑玄注《小戴礼记》为世人推崇,导致《小戴礼记》地位逐渐攀升。到了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时候,《小戴礼记》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礼》。之后,《小戴礼记》地位更是攀升,到了宋代,《大学》、《中庸》两篇原本是《小戴礼记》里面的文章被朱熹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且逐渐得到认可,更是稳固了《小戴礼记》取代《仪礼》的局面,这样,五经中的《礼》终于变成了《小戴礼记》而不再是《仪礼》。
四书五经是哪些?
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五经名单:《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四书五经指哪些书?
四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宋代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的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五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还有“赋”、“比”、“兴”这三个修辞手法。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易经》也叫做《周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它也是中医之子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门槛。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列入儒家经典。
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士礼》、《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士礼》《周易》《春秋》五部。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扩展资料
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六经之名始见于《礼·经解》孔子之言,又见于庄子之书,从郭店楚简中也得到了证实。《乐经》与另外五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其后嬴秦焚书,《乐经》散失,仅存《乐记》一篇,并入《礼记》中,后来就只有五经这一说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