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论语之学而篇》人不知而不愠
- 2、人不知而不愠的解释意思
- 3、人不知而不愠
-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译文
- 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译文
- 7、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 如何理解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
-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什么意思
- 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 10、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之学而篇》人不知而不愠
原文
译文
每个人都喜欢结交朋友,毕竟人是群居动物。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一个单位里,同事间的关系多是泛泛之交,除了工作上有点交集,生活中来往不多,能交到两个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别不容易。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当然是件快乐的事。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农业上,没有时间四处走动,交通也十分落后,出行依靠脚力、马车,去探望朋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孔子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现代社会方便了许多,就算朋友没有时间到家里做客,但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及时联系,相比我们幸运多了。
“ 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指出了一个问题——“人不知而愠”,就是人家不理解自己,就郁闷,就生气,这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
人家不理解你,你给他说了没有?你没给他说,他怎么理解?两个亲近的人之间有时候发生矛盾时,就是这样,一个以为对方懂ta,没说。另一个呢心思没那么细腻,结果不知道招惹到对方,还觉得对方莫名其妙,无理取闹。或者你给对方说了,但是表达的准确吗,别人理解的意思和你说的一样吗?所以,要进行沟通,不要把话憋在肚子里,说出来,说清楚,让别人明白你的想法。
还有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受教育程度不一样,社会阅历不一样,思维的高度也不一样。别人知道的事,我们不一定知道。不要认为别人跟自己一样,我知道的,人家就有义务知道;我认为很简单很简单的道理,别人也应该很明白。也有一些对于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我们根本弄不了呢!
我们真的不应该强求别人理解你,都知道你所知道的,宽以待人,每个人都有知识黑洞或领悟不到的情况。心态放平和一点,可以避免一些问题。
开篇三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进步。一个人走得远,一群人在一起走得更远。然后再提升自己的人格,理解包容他人,不被情绪左右。
人不知而不愠的解释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是没有人举荐做官,却不恼怒。这一句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知”为仕之意,而“愠”是恼怒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的解释意思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人不知而不愠
【原文】子曰: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自己不被了解、不被器重,却依然安贫乐道,不心生怨尤,这不正是君子的作风吗?
【感想】忽然想到自己前一阵子的近乎“抓狂”状态,而自己所争的,正是希望对方能够看清事实真相,不要以他自己的心理暗示来看待我,来评判我做事的动机。
现在回想起来,真正非君子所为。想明白了这些,人不知,也可以不生气的快乐应对。
走过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自修),“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共修),再想想“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修炼结果),《论语》开篇三句话,捋顺不找的快乐人生之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当人们不知道、不理解你,你的正确思想不被采纳,你的才干不被赏识,你想做事业却没有舞台,你“有为”却“没有位”,甚至当你蒙冤受屈还能做到不怨恨不恼怒,心底无私,坦荡对待,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了。
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恼。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出自《论语
学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句话的出处是: 先秦·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十二章》
该作品的原文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这里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一下吧: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疑惑。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地赏析该作品: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章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第七章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第十二章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
最后,让我们学习一下这篇文章的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说:同“悦”,愉快。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
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三、一词多义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而:
学而时习之(表顺承,然后,就)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表修饰)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但是、却)
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然后、就)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并且、和)
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②知之者不如好知者(懂得)
③温故而知新(得到)
乐:
①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
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称代词,他的)
人不堪其忧(指示代词,这、那)
回也不改其乐(人称代词,他的)
乐亦在其中矣(指示代词,这)
仁在其中矣(指示代词,这)
四、特殊句式
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人不知吾而吾不愠)
可以为师矣。(省略句,可以之为师矣)
贤哉,回也!(省略句,主谓倒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判断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译文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出自《论语》(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第一章,《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译文
意思: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拓展资料:
1、原文: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释义: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实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出自中华书局的<论语>译文。
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你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说:“学习然后时常复习所学的东西,不是很快乐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应该感到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因此)而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行为)吗?”
The translation of the quote by Confucius,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is as follows:
Confucius said,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places? Is it not pleasurable to learn and constantly apply oneself to it? Is it not the mark of a noble person to be unconcerned when others do not recognize one's abilities?"
意思: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拓展资料:
1、原文: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释义: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 如何理解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
2、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
3、人不知而不愠: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愠,怫郁义,怨义。学以为己为道,人不知,义无可愠。心能乐道,始脐此境也。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前解深,后解浅。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什么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自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距离远方来远方来远方来远方来
意思是:学过的知识,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现在这句话经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恼。能这样做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不懂可追问,~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 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你 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如还有新的 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 请谅解~~
子曰:“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1》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解读】: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但这仅仅是“人”,而不是“才”。要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要修德,这是和谐人的最高层面。“知、能、德”三者具备,才能达到孔子教育思想中
的标准,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
,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
的确,这三条于我有切身的体会。先说第一条,学习过的知识
时,快乐之情确乎无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诵的
,留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渐渐被时光冲淡,一天因某种机缘又一次
,烂熟在心时,朗朗在口时,何止是快乐,简直是对逝去年华最美好的回忆和温存、无言的感动和感恩。是在过去的日子里认识了这些高贵的朋友,才至心灵重新弥漫
的快乐,何止?每每这时,我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喜悦。更何况,夫子讲的“习”,不仅包括诗,还包括礼、乐、射、御等等当时贵族子弟要学习的
呢!古语云:“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夫子的弟子很多是在实现孔子的施政纲领的。《论语》大多教人要积极出世,这和《
》迥然有异。更何况“
”呢!古人读书,胸怀天下,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夫子之话,万古不移。
第二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话,但我们谁能否定,人生终究是走向愈来愈孤独和寂寞?个体生命无疑在社会和他人的碰撞中被无形地伤害。即便人生坦荡没有任何坎坷,也会被无可阻挡的时光无情地伤害。慢慢老去本来就是件残酷的事,更残酷的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趋势。于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超越生死,追求永恒成了不老的表现母题。比如《
》、比如《
》、《
》等等。而终究以英雄式的悲剧震撼人心。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朋友并不能时常见到,忽然有一天不请自到,你会做何感想?不
才怪。
第三条,自己被别人误会的时候经常有,人与人有时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机缘凑巧,依然会互相了解。而在了解之前自己不愠恼,难道不应该吗?如果非要人了解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那就找他,让他了解。如无伤,人不了解你就算了,如果愠恼,我觉得是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即使别人因为不理解我而误解我,我也不会生气。语句出自论语,作者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其原文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的解释
这个愠就是生气的意思。这句话整体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说人不知道这个事情的缘由,那么他肯定是不会生气的,因为不知道你就不应该怪他,不知者不怪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有的时候我在不明情况的。
之后我们就不应该去怪别人,因为他根本就是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个去生气的。
普通人遇到困难,遭到挫败,或被人误解时,往往满腹怨气,怨天尤人。而一个道德学问精深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通常会反思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会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该如何改进等。自持仁心,不断进德修身,自己的心灵就会充实、圆满,并最终获得幸福。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习)有所觉悟而能够一直反覆练习,不让人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让人快乐吗?不为人所认识而不会有任何的怨恨,不是个君子吗?
【释义】
〈宪问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因为所学为己,即使不为人所知一样的满心喜悦而快乐,而不会愤世忌俗。
对君子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成就与快乐,不在于别人知不知道。学习而有所得,是自己的事。别人知不知道,是别人的事。会有愠怒之心,是因为「为人」而学,而不是出自自己之真心喜爱。
有朋自远方来,是因为让人所看见,声名远播而以致于远方都有同道来访,这固然让人快乐,这种快乐是顺理成章,人性之自然流露。但不为人所知,还能够平心以对,这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才做得到的。君子就是有道德修养的人。
此节分三段,第一段讲的是学有所得,因而喜悦满心。第二段讲的是学有所成而为人所知,远近闻名,连远方的朋友同好都来拜访,这当然也是一大乐事。这些快乐,都是人心之自然,普通人都做得到的。但君子与常人的不同在于学有所成又不为人所知时,能以平常心来看待,甚至一样乐在其中者,这才是君子。
程子以《干文言传》解释可谓深得其义。
乾卦初九:「潜龙勿用。」潜龙像是君子潜藏而不为人所知的时候,《文言传》说:「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人不知而不愠」即「不见是而无闷」。
【朱熹注解】
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翻译﹞人在道德上有所成就与建树之后名为「君子」,尹氏说:「学问在于自己,至于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之所学,那是别人的事,有什么好怨恨的? 」程子说:「虽然乐见于自己所知所学能够及于他人,但是能够在不为人所看见之下还能够不忧郁闷心,这才是所谓的君子。」我认为,学有所成而及于他人,因此快乐,这是顺理成章而容易的事。人家不知道而不会怨恨,这是逆人本性而困难的,所以只有道德修养上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够做到。然而,德所以能够有所成,不外乎学的是正道,反覆练习得很熟稔,当中的喜悦无以言喻,然后让自己无法停止的喜爱它。程子所说的:「快乐是从喜悦之后才真的可得,不快乐不足以说是君子。」
[按]
程子说的「非乐不足以语君子」相当值得玩味。君子对于自己的心,有很高的掌控力,能够达到「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
学:《说文》作斅:「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蒙也。」学原意是觉悟的意思,因此亦通觉,处于童蒙无知之人受到启发以至于觉悟。当今通解以学为学习的学,《增韵》所说「受敎传业曰学」,也是朱熹所说的「效」,后觉者仿效先觉者的言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因此「学而时习之」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传统认为的学习的学。二是觉悟,有所觉悟之后而能够不断的反覆练习,因此而心生喜悦。
习:鸟数飞,小鸟学飞而不断反覆尝试,直至熟练为止。学而时习,学习而能够专心投入,反覆练习到熟稔于心,有所获得,所以满心喜悦。
朋:同类、朋友。程颐:「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能够以善影响他人,追随者众,因此而快乐。
说:通悦,喜悦。
乐:依朱熹,音洛。快乐。《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愠:音「运」,《说文》:「怒也。」一说「怨」。朱熹:「含怒意。」愠为怨、怨恨,心中有怨是因为以为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