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贻琦,梅贻琦是什么样的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1 23:24:13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梅贻琦怎么读

梅贻琦读“méi yí qí”。
梅贻琦(1889年12月10日—1962年9月17日),男,字月涵,天津人,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理论建设和高等教育实践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他是清华大学的主要领导者和创立者之一,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他在担任大学校长期间,非常注重教师和学生队伍的建设,推行了许多具有现代化特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式。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梅贻琦还是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和交通部长期间,参与了许多外交事务和国内政策制定工作。在任职期间,他主张推行现代教育改革,并倡导了自由、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支持。
总之,梅贻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教育理论建设、教育实践和外交事务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理念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梅贻琦怎么读

梅贻琦读音是méi yí qí。
梅,拼音是méi,汉语常用字(一级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其本义是楠树,又名枏(柟);后被借用为本义是酸果的“楳”字,“梅”之本义遂废。梅是个象形兼形声字。从木,某声。本义是楠树,又名枏(柟)。金文的“梅”,下方是个“木”字,表示和树木相关,上方是一个植物果实的形状,代表梅树上结出的酸梅果。
贻,汉语一级字,读作贻(yí),本义指赠送。
琦,汉语二级字,读作琦(qí),美玉;珍奇,美好;不平凡的。
梅字相关组词
1、青梅竹马【qīng méi zhú mǎ】
比喻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地在一起亲昵玩耍的样子。
2、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想象或虚构的东西安慰自己。
3、香药脆梅【xiāng yào cuì méi】
果脯名。
4、止渴之梅【zhǐ kě zhī méi】
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比喻不无小补。
5、雪胎梅骨【xuě tāi méi gǔ】
喻高洁。
6、摽梅之年【biào méi zhī nián】
摽梅,梅子从树上掉落。摽梅之年指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

梅贻琦怎么读

梅贻琦读音:méi yí qí。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祖先于明朝永乐时期从武进迁至北京,落籍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个人成就
梅贻琦熟读史书,喜爱科学。初起研究电机工程,后转为专攻物理。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他的教育理论和主张,对中国三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中国著名的两所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都是和梅贻琦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

梅贻琦名言

梅贻琦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校长,他的这句名言表达了他对大学教育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大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的建筑规模或物质设施,而在于它的教师队伍。这是因为,无论学校的建筑多么宏伟,设施多么先进,如果没有优秀的教师,那么它就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而这正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梅贻琦认为,一个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就是因为它有一批卓越的学者和专家,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举个例子,梅贻琦在清华大学任校长期间,非常注重教师的招聘和培养。他致力于从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的学者来清华大学任教,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这些学者在清华大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总的来说,梅贻琦的名言强调了教师在大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提醒我们关注教育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关注物质设施。这一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梅贻琦名言

梅贻琦名言如下:
1.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就是能为人们树立楷模,帮助人们进步。在大学,这样的大师,就是一所学校的好老师,能够使这个大学更上一层楼。通过老师的引领,学生能更加优秀。
2.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本来就是社会的一部分,这就离不开群体的联系,而从群体中,我们也能获得知识,相反,在各自的学业中,少不了的就是要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3. 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伴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增加,迟早会有一天和老师旗鼓相当,或者比老师更加优秀,这也是在说,师生一起交流的机会会慢慢减少,而我们需要的就是师生之间能互相交流,达到新境界。
4. 大学有新民之道,则大学生者负新民工作之实际责任者也。这在说,我们不必去了社会才能做贡献,在大学也可以贡献,大学是培养学生等优秀人才的地方,也是能够发展的地方,所以这句话也是在希望学生可以为大学做贡献。
以上便是梅贻琦所说的一些关于在大学的名言,而对于学生,就要学会理解这些话语,明白具体意思,并能做到。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怎么读

méi yí qí。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 扩展资料 梅贻琦,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

欧洲第一大国清华的校长梅贻琦一生只迟到过两次这背后的原因是可悲的

在担任梅贻琦仁清大学校长期间,他作风严谨,从不违规。他总是提前参加会议,但有两次差点迟到。1941年7月的一天,梅贻琦在成都出差。这时,西南联大突然打来电话,政府要在总会召开教育会议,问他能不能找个时间召开会议。梅贻琦立即批准了,并说他将择日返回昆明,准时参加会议。没想到成都出差出了点意外,耽误了时间。梅贻琦正在考虑学校的会议,想尽快回到昆明。正好一个在航空公司工作的朋友来看望他,得知他要回昆明后,亲自联系了他的机票。梅贻琦非常感激,也松了一口气。同一天,他打电报给大会说,他将飞回昆明。会议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得如火如荼。不想,梅贻琦并没有按照原电报的时间返回,也没有在会议的第一个晚上回来。学校很着急,已经做好了他不参加会议的准备。但是就在会议开始前20分钟,梅贻琦回来了,却看到他非常尴尬和疲惫。当他进入会场时,他向教育部的人道歉,然后穿着这套服装去开会。后来,与会者了解到,梅贻琦原本订了一张机票,但就在他离开前三天,他突然有机会乘坐一辆邮车。他有足够的时间考虑这件事。如果他乘坐邮车,他可以为国家节省数百美元。为什么不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退了票,坐邮车回了昆明。我也不想,但是车半路抛锚了,他又要赶会议,只好连夜换车,弄得他很尴尬。还好赶上了,只是形象差了点。1939年后,受日军入侵影响,昆明物资极度匮乏,联大师生只能简单谋生。一天,一群学生即将毕业。他们邀请梅贻琦给他们上最后一课。梅贻琦很高兴学生们如此信任他,所以他和教务管理部门确定了上课时间。这一天,该上课了。学生们提前半个小时来到教室,但是上课时间快到了。在梅贻琦来之前,学生们开始有了骚动。就在这时,教室门开了,梅贻琦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然后他走上讲台,瞪着同学,站在那里喘着粗气。一个女孩上前递给他一杯水,问他去哪里了。梅贻琦笑着对大家说:“我刚刚站在街上我妻子的糕点铺旁边。她去买东西,但她遇到了麻烦。我跟她说我八点有课,她七点半还没回来,我只好离开地摊跑了。不过,今天的零食卖得很好,有钱赚!”梅贻琦笑着说道。演讲结束后,他脸上带着自豪的微笑,但许多学生默默地擦去了眼泪。本来,我们都知道,梅贻琦是很诚实的。他一当上清华大学校长,就打破以前的规矩,把校长能享受到的补贴全部收回,比如免电话费,免费供应大米面粉,冬天免费拉两吨煤。但就这样,他家的日子过得很拮据。没办法,他老婆只好做点蛋糕卖了养家。梅贻琦经常在下班的时候去接妻子,然后推着地摊车回家,有时候有空就帮妻子卖。梅贻琦两次迟到的会议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是他人格的反映,也是他为了大众而向业界展现的良心。

梅贻琦是什么样的人?

四大哲人除了梅贻琦去了台湾,其余三人都义无反顾的留在祖国。讽刺的是除了梅贻琦得以善终,其余都凄惨而逝。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叶企孙(1898.7.16—1977.1.13)上海人,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为梅曾臣长子。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江苏宝山人(今属上海市)。
《中国之家庭问题》
中国之家庭问题至繁变也,欲求讨论之切乎事理,窃以为有不能不遵循之原则四:以言观点,则为生物演化的;以言目的,则种族价值之提高居大半;以言方法,则重事实而轻浮词臆说;以言实际之兴革,则认旧制度有相当之价值,而宜利而用之。
人是一个富有情感的动物,要求情感有所寄托。在彝伦攸叙的社会里,家庭是人们情感所由维系的一个最大的中枢。家庭一经摧残,此种中心机关就没有了,从此人们的情感就不得不别求寄托。

梅贻琦五兄弟的结局是什么

梅贻宝在昆明生活,梅贻琦病逝等。根据查询中国作家网信息显示,梅贻琦五兄弟是梅贻琦、梅贻宝、梅贻琦、梅贻戊、梅贻第,其结局是,梅贻宝在昆明生活拮据,梅贻琦在清华园病逝,其他三兄弟在征战中战死或病逝。

清华校长梅贻琦一生只有两次迟到,背后的原因让人心酸

梅贻琦任清大学校长期间,作风严谨,从不破规矩,就拿开会来说,从来都是提前到会,没有迟到的时候,可有两次,他却差点迟到了。
1941年7月的一天,梅贻琦正在成都公干,这时,西南联大突然来电, *** 要在联大召开一个教育会议,请示他某日某时可否开会。梅贻琦立即批准,并表示自己择日返回昆明,按时参加会议。
可没想到,成都公干出了点意外,耽误了时间。梅贻琦惦记着学校开会的事,想早点办完事返回昆明。正巧,这时一位在航空公司工作的朋友来拜访他,得知他要回昆明后,便亲自为他联系了飞机票。梅贻琦非常感激,心也放下了,并于当天电告联大,他将坐飞机返回昆明。
西南联大的会议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可不想,梅贻琦并没有按照当初电告的时间返回,到了开会的头一天晚上还没有回来。学校可急坏了,并已经按照他不参加会议准备了。可就在开会前20分钟,梅贻琦回来了,只见他灰头土脸,一身疲备的样子,进了会场便和教育部的人道歉,然后就这身装束上了会场。
后来,与会人员才知道,本来梅贻琦定的是机票,可就在他要走的前三天,突然有一个乘邮政车的机会,他考虑时间足够,如果乘邮政车,能给国家省下好几百块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退掉了机票,改乘邮政车回昆明。可不想,车在半路上坏了,他又要赶会,只好连日连夜转车,搞得十分狼狈,幸好,会是赶上了,就是形象差了点。

1939年以后,受日寇侵略影响,昆明的物资极度匮乏,联大的师生只能简单地维持生活。一天,有一批学生要毕业了,他们邀请梅贻琦给他们讲最后一课。梅贻琦非常高兴学生们如此信任,就和教务定好了上课时间。
这一日,该是上课的时间,同学们都提前半个小时来到了教室,可临近上课了,梅贻琦还没来,同学们开始有骚动议论。就在这时,教室门开了,梅贻琦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然后走上讲台,盯着同学们,站在那里大口喘气。
一位女生上前递给了他一杯水,问他去哪了。梅贻琦笑了,对大家说:“我刚才在街上给我内人的糕点摊守摊,她去进货了,可她办事不利,我告诉她八点我有课,她七点半还没回来,我只好丢下摊,跑来了,不过,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梅贻琦笑着说。
一席话说完,他的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可学生们好多都默默地擦起了眼泪。原来,大家都知道,梅贻琦非常廉洁,刚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就破了以前的规矩,把校长能享受的免交电话费、免费米面供应、冬天免费拉两吨煤等补助全都撤消了。可这样一来,他一家的日子就过得很紧巴了。没办法,他的妻子不得不做些糕点卖以补家用。而梅贻琦经常在下班时,去接他的妻子,然后把摊车推回家,有时空闲还要帮着妻子卖。
梅贻琦两次迟会,背后都有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他人格的反映,更是他对业界所展示出的那颗一心为公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