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本逐末的拼音,舍本逐末与本末倒置是近义词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2 04:00:57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舍本逐末这几个字怎么读?

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释义】: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例句】: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
舍本逐末
shě běn zhú mò
舍本逐末shě běn zhú mò
[释义] 抛弃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语出]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è”。
[辨形] 末;不能写作“未”。
[近义] 舍近求远 贪小失大
[反义] 追本求源
[用法] 用作贬义。比喻办事处理问题抓次要的;不抓主要的。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偏重在“做的内容不当”。而“舍近求远”偏重在“方式不当”。

舍本逐末的意思?


注音 ㄕㄜˇ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
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词性 动词 成语
基本释义

⒈ 指做事舍弃根本的部分,却过多地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也说“舍本求末”
例如果作者本没有什么新颖独创之见,却勉强去雕砌一些警句、格言之类来等著读者喝采,那是舍本逐末的作法。——《义论、考据和辞章》
英attend to trifles to the neglect of essentials; be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
相似词
贪小失大 掘地寻天 舍本求末 舍近求远 寻流逐末 轻重倒置 事倍功半 买椟还珠 本末倒置 南辕北辙 损本逐末 秦伯嫁女 本末颠倒 因小失大 劳民伤财 离本趣末
相反词
逐本舍末 大处落墨 追根寻源 追本求源
国语辞典简编本 舍本逐末「ㄕㄜˇ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
不求事物的根本,只重视支节。
造句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千万不可舍本逐末。
国语辞典修订本 舍本逐末「ㄕㄜˇ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
⒈ 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而只重视微末小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也作「舍本事末」。
近本末倒置
引证解释 ⒈ 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后因以“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只抓细微末节。
引语本《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洪 禀性尪羸,兼之多疾,贫无车马,不堪徒行,行亦性所不好。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王西彦 《乡下朋友》:“他提出许多理论上的论证,说明如果忽略了这一起点,那么其他一切就都成为舍本逐末。”《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汉书·食货志下》:“铸钱采铜,一岁十万人不耕……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晋 葛洪 《抱朴子·勗学》:“舍本逐末者,谓之勤修庶几;拥经求己者,谓之陆沉迂阔。”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汉平帝一》:“匡衡、贡禹 不度德,不相时,舍本逐末。”《宦海》第一回:“放著一般做官的人,不先去考察他们的程度,却只嫌著百姓们的程度不合,岂不是舍本逐末么?”《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又有一等人,自己亲族贫乏,尚不肯赒济分文,到得此辈募缘,偏肯整几两价布施,岂不是舍本从末的痴汉!”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舍末逐末

1. 文言文 舍本逐末的原文 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解释】:舍:舍弃;逐:追求。
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示例】: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
【近义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舍本从末 【反义词】:追本求源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本末倒置 【英文】: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 【日文】:根本を舍てて,末节を求(もと)める 【法文】:négliger l'essentiel pour s'attacher à l'accessoire 【德文】:das Pferd beim Schwanz aufzǎume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
2. 请写出舍本逐末的古文 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 上农 三曰——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
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以〕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
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此大任地之道也。 故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众,农不上闻,不敢私籍于庸,为害于时也。
(然后制野禁)苟非同姓,农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农也。 〔然后制野禁。
〕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粪。齿年未长,不敢为园囿。
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
为害于时也。 然后制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僇,缳网罝罦不敢出于门,罛罟不敢入于渊,泽非舟虞,不敢缘名,为害其时也。
若民不力田,墨乃家畜,国家难治,三疑乃极,是谓背本反则,失毁其国。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
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时事不共,是谓大凶。
夺之以土功,是谓稽,不绝忧唯,必丧其粃。夺之以(水)〔本〕事,是谓龠,丧以继乐,四邻来(虚)〔虐〕。
夺之以兵事,是谓厉,祸因胥岁,不举铚艾。数夺民时,大饥乃来。
野有寝耒,或谈或歌,旦则有昏,丧粟甚多。皆知其末,莫知其本,真〔囗囗囗,囗囗囗囗。
〕 任地 四曰—— 后稷曰:子能以洼为原乎?子能藏其恶而揖之以阴乎?子能使亩士浄而甽浴土乎?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处乎?子能使藋荑毋淫乎?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子能使藁数节而茎坚乎?子能使穗大而穖均乎?子能使粟圆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强乎?为之若何? 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
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
湿者欲燥,燥者欲湿。 上田弃亩,下田弃圳。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圳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博〕六寸,所以间稼也。
地可使肥,(又)〔不〕可使棘。人肥必以泽,使苗坚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草湍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菽,此告民地宝尽(死)〔矣〕。
(凡)〔芄〕草生(藏)〔而〕(日中)〔己〕出,豨首生而麦无叶,而从事于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获死。
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 有年瘗土,无年瘗土。
无失民时,无使之治下。知贫富利器,皆时至而作,渴时而止。
是以老弱之力可尽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时未至而逆之,时既往而慕之,当时而薄之,使其民而(郄)〔却〕之。
民既(郄)〔却〕,乃以良时慕,此从事之下也。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
种稑禾不为稑,种重禾不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 辩土 五曰—— 凡耕之道:必始于垆,为其寡泽而后枯;必厚其靹,为其唯厚而及;者之,坚者耕之,泽其靹而后之;上田则被其处,下田则尽其污。
无与三盗任地:夫四序参发,大圳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弗除则芜,除之则虚,则草窃之也。故去此三盗者,而后粟可多也。
所谓今之耕也,营而无获者:其早者先时,晚者不及时,寒暑不节,稼乃多菑,〔囗囗囗囗,囗囗囗〕实。其为亩也,高而危则泽夺,陂则埒,见风则,高培则拔,寒则雕,热则修,一时而五六死,故不能为来。
不俱生而俱死,虚稼先死,众盗乃窃。望之似有余,就之则虚。
农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嫁之疏而不适也;知其田之(际)〔除〕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虚也;(不除则芜,除之则虚)此事之伤也。故亩欲广以平,圳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
稼欲生于尘,而殖于坚者。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
于其施土,无使不足,亦无使有余。熟有耰也,必务其培。
其耰也(茎植)〔稹〕,(植)〔稹〕者其生也必先。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坚。
是以亩广以平,则不丧(本)〔茎:本〕生于地者,五分之以也。茎生有行,故速长;弱不相害,故速大。
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夬心)〔夫必〕中央,帅为泠风。
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
凡禾之患。
3. 舍本逐末的古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用,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
舍本逐末 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抛弃事物的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枝末节。
4. 翻译文言文《舍本逐末》,带注释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
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
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5. 舍本逐末原文翻译 【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注释】 舍:舍弃;逐:追求。
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 《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例子】 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
有一个人向酿酒的人家询问酿酒的方法。酒家说:“用一斗米,一两酒曲,再加二斗水,把这些掺和在一起,酿造七天,就成了酒。”
这个人很健忘,回家后用二斗水、一两酒曲掺和在一起,七天之后取出来尝,(味道)仍然像水一样。于是他去责问酒家,说酒家不传授给他真正的酿酒方法。
酒家说:“你只是不按我的方法做罢了。”那人说:“我按照你说的,用二斗水、一两曲。”
酒家问:“可有米么?”那个人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唉,连酿酒的原料都忘了,还想得到酒,等到得不到酒,反而去埋怨别人教他的不对。
世上求学的人,忘记根本而去追求枝节,导致学业难成,跟这个人有什么不同呢。

舍什么逐什么成语

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释义】: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舍本逐末
[
shě
běn
zhú

]
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舍本逐末与本末倒置是近义词吗

表达的基本是相近的意思,可以算作近义词。
二者互为近义词。
舍本逐末近义词:
本末倒置,舍近求远,轻重倒置
成语:舍本逐末
[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释义] 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舍本逐末的拼音

舍本逐末的拼音是:shě běn zhú mò
舍:放弃。本:根本的,主要的。逐:追求。末:枝节的,次要的。原指弃农而事工商。后泛指放弃根本、主要的部分,而追求次要的、枝节的。比喻做事情不抓根本,而在枝节上下功夫。也作“舍本事末”、“弃本逐末”。
出 处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战国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有一天,齐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齐王的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以为很贤德的往后,所以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次出使赵国,还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呢。
这个使者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终于到了赵国国都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美丽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说过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郸,饱饱眼福。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当齐王的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严正气,满脸的慈祥。
以礼拜见之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亲笔信呈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问齐王使者道:“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黎民百姓好吗?”,“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齐王使者回答完问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问出来:“尊敬的威后,我奉我国大王的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放在了后面呢?”
赵威听后笑着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之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们大王,自有我的道理。”,齐王使者纳闷地问:“什么道理?”,赵威后说道:“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这……”齐王的使者哑口无言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的使者已经没有心情再去浏览邯郸的美景,便直接回齐国去了。
在归国的路上,齐王的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归。他觉得,赵威后的那有关“舍本逐末”的几句问候,比什么礼品都贵重。

舍本逐末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舍本逐末的拼音和意思

[shě běn zhú mò]
是贬义词
意思: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舍本逐末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322 成语 舍本逐末 注音 ㄕㄜˇ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 汉语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释义 指人民不务农业而从事工、商。 #语本《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 后用「舍本逐末」指人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视微末小节。 「舍本治末」、「舍本就末」 典源 #《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1>三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 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民舍2>本而事3>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4>;其产约而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5>。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6>;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7>,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注解〕(1)典故或见于《战国策.齐策四》。 (2)舍:通「舍」,音ㄕㄜˇ,舍弃。 (3)事:从事。 (4)产约:农作物生产量少。 约,减少。 (5)居心:安居乡土之心。 (6)好智:喜爱耍小聪明。 好,音ㄏㄠˋ。 (7)巧法令:工于玩弄法令。 〔参考资料〕《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典故说明 「舍本逐末」原作「舍本事末」。 「舍本事末」之「本」,原指农事。 古时候以农立国,故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所以「舍本事末」是指人民不务农而从事于工、商。 《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一文,讲的是当时的农业政策。 力陈人民务农对国家的影响,直指人民从事农业就会因生产富足而不肯轻易迁徙。 不务农而从事工、商,则农作物产量减少人民就会轻易迁徙,无心安居故土。 且民舍本而事末,会变得好耍小聪明狡滑多诈,善于玩弄法律,颠倒是非。 后来「舍本逐末」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视微末小节。 另外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国使者对于赵孝威太后见面先问齐国岁收、百姓安好,才问候齐王这件事,感到不满。 于是赵孝威太后回说:「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没有岁收,怎么会有人民?没有人民,怎么会有国君?哪有舍去根本而问旁枝末节的道理呢?」是以人民为根本大端,君主为微末小节。 书证 01.《抱朴子.外篇.自叙》:「洪禀性尪羸,……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 02.南朝陈.庾僧渊〈代答张君祖〉诗:「舍本而逐末,悔吝生有情。」 03.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 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04.《宦海》第一回:「放著一班做官的人,不先去考察他们的程度,却只嫌著百姓们的程度不合,岂不是舍本逐末么?」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视微末小节。 【使用类别】用在「不知轻重」的表述上。 【例  句】<01>抓不住问题的根本,一味在末节上使力,就是舍本逐末了。 <02>如果我们不充实内容,只在包装上下功夫,就显得舍本逐末了。 <03>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劝人做事按部就班,不要舍本逐末。 <04>他们每次开会都舍本逐末,不探讨最根本的问题,只在末节上大做文章。 <05>现代的父母多半犯了舍本逐末的大忌,只想到孩子的课业成绩,却忘了孩子身心健全的培养。 近义词: 本末倒置,买椟还珠 反义词: 追本穷源 辨识 参考语词 舍本事末,舍本问末,舍本务末,背本趋末,弃本逐末,弃本就末,舍本理末,背本逐末,舍本逐末,舍本即末,逐末舍本,损本逐末,逐末遗本

舍( )逐( )

【汉语文字】舍本逐末 【汉语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英文翻译】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to concentrateon details but forget the main purpose or objective;to sacrifice (or drop, lose) the substance for the shadow 【词语解释】抛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形容轻重倒置。 【字词解释】 舍:舍弃 逐:追求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末:原义为树梢,借指事物的末节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 舍近求远、贪小失大、本末倒置 舍本求末【反义词】 追本求源、追根寻源 【另外写法】弃本逐末、舍近谋远 【造句】: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舍本逐末。故事,战国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有一天,齐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齐王的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以为很贤德的往后,所以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次出使赵国,还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呢。这个使者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终于到了赵国国都邯郸。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美丽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说过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郸,饱饱眼福。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当齐王的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严正气,满脸的慈祥。以礼拜见之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亲笔信呈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问齐王使者道:“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好。”齐王使者答。赵威后又问:“黎民百姓好吗?”“好。”齐王使者答。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也很好。”齐王使者答。齐王使者回答完问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问出来:“尊敬的威后,我奉我国大王的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放在了后面呢?”赵威后笑着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之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们大王,自有我的道理。”齐王使者纳闷地问:“什么道理?”赵威后说道:“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这……”齐王的使者哑口无言了。召见一结束,齐王的使者已经没有心情再去浏览邯郸的美景,便直接回齐国去了。在归国的路上,齐王的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归。他觉得,赵威后的那有关“舍本逐末”的几句问候,比什么礼品都贵重。
舍本逐末
【读音】:shě běn zhú mò
【词义】: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