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见利忘义的意思
- 2、见利忘义是什么意思
- 3、见利忘义什么意思
- 4、见利忘义什么意思?
- 5、见利忘义的意思是什么 见利忘义造句 近义词反义词
- 6、见利忘义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 7、见利忘义的意思解释
- 8、见利忘义是什么意思
- 9、见利忘义什么意思?
见利忘义的意思
见利忘义 [jiàn lì wàng yì]
基本释义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贬义
看到私利而忘道义
中华成语故事集
见利忘义 [jiàn lì wàng yì]
释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贬义词。
出处:《汉书·樊郦滕灌靳周传》:“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近义词:
忘恩负义 过河拆桥 利令智昏 财迷心窍 唯利是图 监守自盗 背信弃义
反义词:
见利思义 国尔忘家 妥首帖耳 居利思义 舍死忘生 见义勇为 见德思齐
见利忘义是什么意思
拼音:jiàn lì wàng yì解释: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出处:《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例句: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见利忘义什么意思
见利忘义【jiàn lì wàng yì】指见到有利可图就忘记道义;比喻为了私利,而不顾正义和道义。
见利忘义什么意思?
中华成语故事集
在利益面前就忘记了人应该遵守的道义,一般用来形容人品有问题的人,只要自身能得到利益就罔顾人应该秉持的操守
见利忘义
编辑
见利忘义是一个成语,读音是jiàn lì wàng yì,意思是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中文名
见利忘义
出 处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拼 音
jiàn lì wàng yì
解 释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反义词
见利思义
目录
1 解释
2 用法
3 典故
解释
编辑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用法
编辑
连动式结构,贬义词,可作谓语,宾语,定语
典故
编辑
秦末,郦商在高阳起兵,归顺刘邦。他将自己的四千兵马交给刘邦统率,自己冲锋陷阵,立下不少功劳。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他当右丞相,深得朝廷器重,后来退休在家。
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中。她封自己的侄儿吕广、吕禄为王,打算将刘家的天下变为吕家的。吕后病死后,吕家的人蠢蠢欲动,眼看一场政变就要发生,汉朝大臣们个个捏着一把汗。
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紧急磋商,讨论对策,最后决定为了平息祸患,必须诛灭吕氏家族。但是,当时的兵权在吕禄的手中,他掌管北军,周勃虽然是名义上最高的将领,但是如果拿不到兵符就无法调遣部队。
周勃和陈平想了半天,就想利用郦商的儿子郦寄与吕禄是好朋友的关系,除掉吕禄。周勃首先劫持住郦商,威胁郦寄引出吕禄,乘机夺取兵符。吕禄听从郦寄的劝告,出外狩猎散心,周勃夺了兵符,趁机控制北军,随后便把吕氏家族全部诛灭。
郦商在诛吕事件发生后不久就去世了,郦寄由于立下大功,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来史书评论郦寄,说他见到有利可图,就出卖了朋友,是个没有道义的人。
见利忘义的意思是什么 见利忘义造句 近义词反义词
见利忘义的意思: [jiànlìwàngyì] 看见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而去干。《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赞》:“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见利忘义百科解释: 见利忘义,汉语成语。拼音:jiànlìwàngyì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见利忘义的详细解释: 见利忘义 [jiàn lì wàng yì]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见利忘义的近义词: 监守自盗,利令智昏,利欲熏心,见钱眼开,见利思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财迷心窍,过河拆桥,唯利是图 见利忘义的反义词: 见义勇为,见德思齐,国尔忘家,侠肝义胆,富贵不能淫,见贤思齐,仗义疏财,克己奉公,居利思义,妥首帖耳,大公无私,舍生取义,舍死忘生 见利忘义的出处: 《汉书·樊郦滕灌靳周传》:“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见利忘义典故: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议对策。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归周勃指挥。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zhu)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
《汉书》记载说:“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作者班固认为郦寄不属于“见利忘义”。
见利忘义造句: 1、作者刻画出了一个嗜钱如命、见利忘义的活灵活现的市侩形象。
2、我国传统提倡道义之交,反对见利忘义。
3、你这样见利忘义,没人敢和你做朋友。
4、那种见利忘义,宠辱皆忘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5、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丧失民族气节的败类,常常以敌为友,甚而认贼作父。
6、他是个见利忘义之人,我早就不和他来往了。
7、他虽然很能干,但见利忘义,得小心提防。
8、他一向见利忘义,贪污、收贿样样都来。
9、他是个见利忘义的人,不能结交他。
10、这些丧尽天良的资本家见利忘义,置人命于不顾。
11、做人要讲义气,不能见利忘义。
12、只要有钱,这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什么都肯做。
13、哪个老板愿意背上那种见利忘义的坏名声?
14、有些人见利忘义,鼠目寸光。
15、那种见利忘义,宠辱若惊的人不值得交往。
16、哪个老板愿意背上那种见利忘义的坏名声?
17、现在的人大部分心胸很狭窄见利忘义。
18、可见岳飞不受金钱诱惑,不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
19、见利忘义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20、小人通常是见利忘义的。
见利忘义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成语】:
见利忘义
【拼音】:
[jiàn lì wàng yì]
【解释】: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举例造句】:
日本入侵者和伪军沆瀣一气,镇压抗日英雄。
【成语典故】: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议对策。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归周勃指挥。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窋(zhu)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
《汉书》记载说:“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作者班固认为郦寄不属于“见利忘义”。成语“见利忘义”,指看到有利可图就忘掉了道义。
见利忘义的意思解释
“见利忘义”指见到有利可图就忘记道义;比喻为了私利,而不顾正义和道义。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成语寓意:出卖朋友的人总是在有利可图的时侯,就不顾道义了,这是在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真理。这里的“义”就是假的意思。社会上,不论是人和人或者是人和物之间有了利益才能共存。
但生活不是物质利益的全部,在外界的诱惑下,也许会迷失,但能守住那份义,人们的心才不会空虚。在这个高物质的时代,利益人们要,这是资本,道义人们更要,这是根本。
利益和道义面前,应该选择道义,利益如过眼云烟,而道义会创造无法比拟的利益,会让人们活得问心无愧。
“见利忘义”和“利令智昏”都含有为私利而做坏事的意思,有时可通用。
不同之处在于“见利忘义”的利,一般指钱财或其他物质上的好处,范围较窄;“利令智昏”的利,一般指私利,范围较广。
“见利忘义”偏重于“忘义”,即忘掉道义;“利令智昏”偏重于“智昏”,即头脑发昏。“利令智昏”多用在书面语里;“见利忘义”在口语、书面语里都常用。
见利忘义是什么意思
见利忘义指见到有利可图就忘记道义,比喻为了私利,而不顾正义和道义。
出处:
1、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2、柳龙卿、胡子传见利忘义,反复小心。
3、唯以三事(指河工、漕运、盐法)皆近利,司事久则见利忘义。
4、有的群众受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见利忘义。
5、郭亚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更不是那种穿着钉子鞋踏着别人肩膀向上爬的无耻之辈。
选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杀狗记?孝友褒封》、《安吴四种总目序》、《三家巷》、《愚昧比贫穷更可怕》。
见利忘义造句
1、不守信用的人,总是见利忘义,总是图谋不轨,揣摩人心,耍心眼。
2、人生入戏,对不起别人,就是不尊重自己,见利忘义,就是不懂感恩,也是没有道德。
3、见利忘义的人,是一种能力短浅,见识单薄,总是想着自己,不顾全别人,思维贫穷,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4、人难免不自私,但太过自私,就是唯利是图,继而就会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甚至失去了人性。
5、难怪长期以来,众人对魏延都是恨得咬牙切齿,称其乃一个标准的见利忘义的反复小人。
6、故事中的漆工举手之劳与人为善不见利忘义,船主知恩图报,这两者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见利忘义
见利忘义什么意思?
见利忘义[jiàn lì wàng yì]
1、释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2、用法:连动式结构,贬义词,可作谓语,宾语,定语。
3、出处:《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白话释义是:那些见到有利可图就出卖了朋友,是个没有道义的人。
4、例句:这样一来,一些丧尽天良的资本家,就见利忘义,跃跃欲试。
扩展资料
一、见利忘义的近义词
1、见钱眼开 [ jiàn qián yǎn kāi ]
释义:见到钱财,眼睛就睁得大大的。形容人非常贪财。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现在这位中丞;面子上虽然清廉;骨底子也是个见钱眼开的人。”
白话释义:现在这位中丞相,表面上两袖清风,实际也就是个贪财之人。
2、背信弃义 [ bèi xìn qì yì ]
释义:不守信用,不讲道义。
出处:《北史·周本纪》:“背惠怨邻;弃信忘义。”
白话释义:颠倒五德之要,违背仁义之根。
3、唯利是图 [ wéi lì shì tú ]
释义:也作惟利是图。一心为利,别的什么也不顾,指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
出处:《左传·成公十 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白话释义:虽然我和晋厉公在令狐签订盟约,但是回国后就背信弃义,怂恿狄、楚去进攻晋国。
二、见利忘义的反义词
1、见义勇为 [ jiàn yì yǒng wéi ]
释义:看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白话释义:看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勇敢地去做,这样是没有勇气的。
2、见贤思齐 [ jiàn xián sī qí ]
释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白话释义: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3、仗义疏财 [ zhàng yì shū cái ]
释义:为了正义或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疏:分散。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白话释义:为了我救扶持处于困厄危难中的人,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也是为我消除罪过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见利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