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谊最出名的一个典故,贾谊的哪些典故最为后人称道?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2 17:51:55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贾谊最出名的一个典故

贾谊最出名的一个典故就是“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卷八十四·屈原列传第二十四·怀沙》,是贾谊在汉文帝朝做官期间,对屈原的事迹和作品深有感触,为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英才无用的情感而创作出的一首抒情诗。
诗中描写了屈原痛心疾首、自责自怨的心情,并通过问答的形式,表现了贾谊对屈原的同情、理解和抚慰。最后,贾谊引用了“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一句,表达了自己对屈原的怀念和敬意,并抒发了自己的抑郁和不得志。
这个典故因为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贾谊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贾谊最出名的一个典故是:前车之鉴。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便远近闻名。汉文帝听说贾谊精通诸子百家,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方二十岁。为了表示对汉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赞赏上书,陈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
有一次,贾谊在奏折中引用了夏、商、周二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他引用当时的谚语说:"前车覆,后车戒。”
意思是说,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接着他又说道:“秦代灭亡的车迹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
所以我们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抚百姓。汉文帝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摇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包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后来,人们把贾谊所引用的谚语“前车覆,后车戒”“前车之鉴”,用来表示要以前面翻车概括为的事故作为警戒,吸取教训,不要再重复这样的做法。现在,多用来比喻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以防自己再走上失败的道路。

贾谊出名的典故是什么?

前车之鉴
贾谊在政论文《治安策》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劝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分析了秦王朝奸臣当道、实施暴政、由盛而衰的惨痛教训,总结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意思就是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秦朝灭亡的情形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
汉文帝看了《治安策》后,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施。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刘启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贾谊最出名的一个典故

贾谊最出名的一个典故:草菅人命
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吴著)太傅。长沙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很远。贾谊因贬离京,长途跋涉,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谪居长沙三年后,文帝想念贾谊,征召入京,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贾谊,并听取他对鬼神的讲解。他这次回到长安,朝廷人事已有很大变化,
周勃、灌婴都被治罪,但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任命他为梁怀王刘揖(都睢阳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的太傅,离朝廷更近些,同时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也算是对他的一种重视。
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 年),贾谊随梁怀王入朝,梁怀王不小心坠马而死,他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第二年在忧郁中死去,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贾谊的哪些典故最为后人称道?

可怜夜半虚前席!
李商隐的这名诗写贾生最有名。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流传至今,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典故有以下几个:
1. 《过秦论》中的“牛车载书”: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了当时人们喜欢用牛车来运输书籍,而不是马车,这个典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重视和传承文化的精神。
2. 《论积贮疏》中的“今人未必如古人”: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提到了“今人未必如古人”的观点,这个典故启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人的文化精神,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 《过秦论》中的“楚人无罪”:贾谊在《过秦论》中以楚国人为例,强调了“楚人无罪”的观点,这个典故表达了贾谊对人民的关注和同情,启示我们要关注人民的福祉,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4. 《论积贮疏》中的“以义取人,以情待人”: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提到了“以义取人,以情待人”的观点,这个典故表达了贾谊对道德和情感的重视,启示我们要尊重人的尊严和情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上几个典故都是贾谊的代表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反映了他对历史、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后人广泛传颂和引用。

安定城楼哪四个典故

李商隐《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3-8句用了4个典故
诗的一、二句写景,境界开阔、清新。诗人站在高峻的安定城楼上,俯瞰远处绿柳环绕的山光水色,不由得感慨万端。
以下六句皆是用典:
三、四句以贾谊、王粲比喻自己的不得志。
1、贾谊是汉代洛阳人,少有才学,汉文帝对他十分器重,为朝臣所忌。他在做梁王太傅时,曾上书议论时政,中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的话。但后来由于仕途的不得意,他的意见并未为朝廷所重视,所以这里说“虚垂涕”。
2、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汉末长安大乱,往荆州依附刘表多年,颇不得志,曾于春日登城楼,有感于远游不遇,作《登楼赋》以抒怀。这两句对仗工整,言简而意深。
五、六句说自己常想作一番回旋天地的大功业,到年老发白之后就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3、“扁舟”乃是暗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辞爵乘扁舟泛五湖的典故。《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商隐用此事,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4、最后两句则用《庄子?秋水篇》中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愤懑、抑郁之情,说自己抱有大志,却为追逐名利的世俗所猜忌。《庄子?秋水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惠子为梁相,老朋友庄子去看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来了是想谋他的相位。惠子大惊,就在国中搜查庄子。搜查了三天三夜没找到,这时庄子去见惠子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凤凰),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猫头鹰)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这段对话中,庄子以“鹓雏”比自己,以“鸱”比惠子,以“腐鼠”比梁国的相位。视名利地位重于一切的惠子像“鸱”一样误以为“鹓雏”一般的庄子想要取而代之、夺取他的“腐鼠”,于是视朋友友谊于不顾,作出不仁不义之事。岂不知超脱、自在的庄子,早已看透入朝作官不过就像猫头鹰嘴巴里的腐鼠一样没有半点滋味,惠子的猜忌完全是多余的。这正是李商隐此时心绪的写照呀!
1、贾谊是汉代洛阳人,少有才学,汉文帝对他十分器重,为朝臣所忌。他在做梁王太傅时,曾上书议论时政,中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的话。但后来由于仕途的不得意,他的意见并未为朝廷所重视,所以这里说“虚垂涕”。
2、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汉末长安大乱,往荆州依附刘表多年,颇不得志,曾于春日登城楼,有感于远游不遇,作《登楼赋》以抒怀。这两句对仗工整,言简而意深。 五、六句说自己常想作一番回旋天地的大功业,到年老发白之后就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3、“扁舟”乃是暗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辞爵乘扁舟泛五湖的典故。
4、最后两句则用《庄子?秋水篇》中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愤懑、抑郁之情,说自己抱有大志,却为追逐名利的世俗所猜忌。
整体赏析
此诗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按泾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见《太平广记》),汀洲殆指其地。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
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这是第一层。

1、“贾生”这这一典故的含义是什么?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后人用到“贾生”这一典故,一般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屈贾谊于长沙的典故概括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出自王勃《滕王阁序》,源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意为贾谊屈居于长沙主簿的职位,并非当时没有圣明的君主,暗指自己如贾谊般怀才不遇。

出自王勃《滕王阁序》 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又与诸大臣商议,想把他升擢为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对。此后,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贾谊辞别了京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自认为此去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屈贾谊于长沙 贾谊在经济上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在政治上提出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鉴于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众臣嫉妒,进言诽谤其"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文帝便逐渐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文帝四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被贬离京,长途跋涉,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到长沙的第三年,一日,有鵩鸟飞入房间,旧时视其为不祥鸟。贾谊本就因被贬常自哀伤,以为寿命不长,如今鵩鸟进宅,更是伤感不已,于是作《鵩鸟赋》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
谪居长沙三年后,汉文帝征召贾谊入京,接见于未央宫祭神的宣室。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许久未见贾生,自以为超过他了,今日看来,还是比不上啊。"李商隐为作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次贾谊回到长安,不再过问朝事。汉文帝任命他为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太傅 。贾谊32岁那年,随梁怀王入朝面见汉文帝,未料刘揖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责,无比哀痛,经常哭泣,一年后,忧郁而终。

贾谊痛哭的解释?贾谊痛哭的典故与出处

贾谊痛哭的解释?贾谊痛哭的典故与出处
《汉书·贾谊传》:“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儗,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后以此典形容忧国忧民,向君王上书陈事。晋·干宝《晋纪总论》:“范燮必为之请死。贾谊必为之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