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上善若水意思是什么
- 2、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 3、水若善上的意思是什么?
- 4、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 5、“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 6、“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 7、上善若水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 8、上善若水 是什么意思?
- 9、上善若水的意思是
上善若水意思是什么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指道德高尚的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奉献于万物但不讨求功利。
上善若水,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译文: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 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厚德载物,拼音hòu dé zài wù,是一个汉语成语,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和生长万物。
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承载万物。厚德载物,
2、无欲则刚是一个成语,读音是wú yù zé gāng,指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看见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应该是一个刚强的人)。”孔子说:“申枨个人欲望多,怎么能刚强?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上善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哲学家老子十分推崇“上善如水”.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
乍一看来,似乎颇为费解,但仔细咀嚼揣摩,就能领略到其含义的深刻精妙.水对我们有哪些启迪呢?
其一,水往低处流.
启迪我们做人,尤其是握有一定权力的人,要眼睛向下,时刻关注最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那些至今连温饱都尚未解决的群众,设身处地为他们著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其二,水溶万物而不争.
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溶为一体,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诸种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
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
其三,水随遇而安.
无论石缝岩隙,还是沼泽碱滩,水都能顽强地生存.即便只是一滴露珠儿,它也会笑迎朝霞,熠熠闪光.
水的这种豁达顽强的精神,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其四,水遇寒而结为冰.
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变化,体现了水极大的灵活性.
尤其是水遇寒而结为冰,更是启迪我们在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万众一心,精诚团结,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夺取胜利.
其五,水质透明,清澈见底.
水的这种鲜明特性,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君子坦荡荡”,城府深不可测者很难觅到挚友良朋.我们应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
其六,水的公平.
水是最公平的,些许倾斜都会破坏水面.因此,我们常常希望掌权者要“把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体现,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测.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赢得民心.
水是博大精深的.
它对我们的启迪还有许多,如“滴水穿石”,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锲而不舍;“千条江河归大海”,启迪我们一旦认准一个目标,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著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水对我们的启迪是如此丰厚广博,难怪先哲要发出“上善如水”的赞叹!
“上善如水”堪为我们的座右铭.
“上善若水”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具体解释: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希望能帮助到你
意思:指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拼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例句:上善若水的处事准则,一直是张小二所认同并坚守的人生价值观。
近义词:厚德载物、堂堂正正、冰清玉洁
反义词:争先恐后、争胜好强、不甘人后、虎跃龙腾、恐后争先、不甘后人、跃跃欲试、争强好胜
扩展资料:1、近义词——厚德载物 [ hòu dé zài wù ]
意思: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出处:周朝姬昌的《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君子用高尚的道德来承担重大的任务。
2、反义词——争先恐后 [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
意思: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出处:明·屠勋《屠康僖公集·重建陡门桥记》:“匪公帑而乐施者争先恐后。”
释义:做匪徒的人十分努力,而且施舍善意的人也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参考资料一: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人的品格就应向水一样,做事情行云流水,静止如水。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若水古代指雅砻江和金沙江的汇合处。
参考资料二:
上善若水的意思:
上善若水,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至善,最完美。水,那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那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正因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德。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水若善上的意思是什么?
应为“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
【拼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释义】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出处】《道德经》。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获益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近义词: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和生长万物。
厚德载物,拼音hòu dé zài wù
出处:《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指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承载万物。
载是承载、承受,解作能承受得起的意思。物是物质、事物,解作所享受的、所拥有的物质和荣耀等。德是功德、得到的意思。
厚德载物整句话解作:只有行善积累厚厚的功德才能承受得起你今天所拥有的所享受物质和精神文明。享受的多、拥有的多就越需要更多的积功累德。否则只怕是德(得)不配位,早晚遭殃。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指道德高尚的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奉献于万物但不讨求功利。
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
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意思: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扩展资料: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老子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指道德高尚的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奉献于万物但不讨求功利。
【意思】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读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出处】老子《道德经》
【节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翻译】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拼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释义】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出处】《道德经》。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获益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扩展资料:
成语作者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解释: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扩展资料: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释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上善若水
拼音: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出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 老子《道德经》
造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2. 上善若水,大爱无声。诚信敏行,务实求真。以仁为本,以善为根。
3. 小小水滴融多多,可汇江河和湖泊,上善若水有爱意,化成细流暖心窝。
4. 沈秋雨道,上善若水,兵无常形亦如水。
5. 本设计材料以玻璃纤维和亚克力为主。金鱼与水的情景交融,生动的概括了中国古老哲学的最高追求“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指道德高尚的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奉献于万物但不讨求功利。
意思:其实真正的人就像水一样
下半句:大爱无疆(真正的爱是没有地域的界限的)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老子的观点是“道法自然”,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后世将他与庄子并称为“老庄哲学”。
从不去争 它经常停留在 人们都不愿意去的地方 因势利导 润泽万物 哪个文化的发源 都跟水有关系 有水处才有人类起 黄河文明 长江文明 所以 上善若水的真正的原因 是老子在这强调的是 善利万物而不争 待在众人不愿意呆的地方 所以它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指道德高尚的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奉献于万物但不讨求功利。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明白这句话的出处,它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如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具体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尽量用最直白的话来翻译一下:
上善也就是最高等级的善,它就像是水一样,这水可以养万物( 不管是植物动物又有哪个敢说自己不需要水的,走出来看看? ),但是却不合任何人或者物来争名夺利,人都喜欢往高处走,而水却喜欢往低处流,所以它就处于所有人都看不起甚至看不到的地方(因为人都喜欢抬头往上看啊),所以这种风格就无限的近乎老子心目中的“道”了。
而在《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说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说真正的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和描述的,而一旦能用语言描述的那就已经变味了,脱离道的本身了,而佛祖也说过“ 万法皆空 ”,这两位圣人的话合在一起就等于是告诉所有人—— 千万不要听别人说什么大道,那只不过是指着月亮的手指罢了 ,你若沉迷于此那就生了法执了。
那有人一定会问了,既然不能听别人说道,那我们又该如何修行呢?很简单,就学习水的这种精神啊, 利益众生而无所住其心,这就近乎道家的圣人了,也是佛家八地以上的大菩萨才有的境界啊。
什么?这个境界你还觉得不够,你非要成佛或者飞仙才满足?那您哪里凉快哪里歇着去吧,偏执若此不走火入魔就不错了,还妄想开悟甚至大彻大悟?
而这句话也是道德经里面最常被应用的话之一,甚至就连儒家也都有所吸收并推崇,最深奥的《易经》乾卦第一就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坤卦第一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和上善若水这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 大家无论是想要当圣人,做菩萨,还是得道成仙,都可以像“水”学习,放低姿态,利益众生,不争不夺,甘居下风 ,请相信我,必然会让你大有收获。
上善若水这一观念出自老子,意为做人应该如水那般面对名利时不争不抢,拥有高尚的品格,一切随缘随遇而安,学会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路上的一切波浪曲折。
我想在你的身边,肯定又这样一类人,他们表面上看似愚钝,实际上是大智若愚;他们表面上吃亏,实际上是吃亏是福。这一类人,他们看淡红尘但并不是刻意的与红尘拉开距离,这一类人,他们甚至是你我身边的“老好人”,无论做什么都答应别人,也可能会成为被别人“欺负”的对象,但又恰好是这一类人,他们吃得了亏,知方圆,也拥有“上善若水”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上善若水”的精神品格并不单单形容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多多学习老子说的这句话里面的含义精髓。道家的智慧总是一语中的,让你豁然开朗,这些话里面蕴藏着古代哲学的深广文化,告诉你如何提高情商,教会你做一个善良温柔、感恩谦卑但又充满智慧的人。
“上善若水”四个字看似简单,实际上深刻。现在的年轻人容易浮躁,但是,如若我们把这四个字里面的含义精髓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当你以善良的心态去感恩生活,你收获的,也是感恩;当你适时的以低头谦卑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你收获的是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是一种获得别人称赞与敬仰的美德;当你以水的力量去悦纳生活中的一切波浪曲折,以水的力量和柔软去包容生活中的磕磕绊绊,你会发现,这些一切外表看似柔软,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力量,让你做人不卑不亢。
所以说,在这个迅疾发展的时代,我们能够以古代哲学们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生活,那么收获的不仅仅是对美的鉴赏,也能收获一种智慧。愿你我都能够做一个“上善若水”的人!
“上善若水”语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它的意思就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让自己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
那咱们先来说说,水都有什么特质呢?
有书君认为:水是无色透明的,最卑微也最不起眼,但一切生物都不能离开它而存活。
水以柔弱为品德,不与人争。随物就形,顺从引导,该流则流,当止则止。它默默地滋养着万物,却从来不求回报。
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耐,海纳百川是一种胸怀,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秽是一种奉献。
这不正近似于老子所说的“善”吗?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真正怀有善心的人,总是能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们做了好事从来不希求回报;他们胸怀宽广,内心沉静安宁,知世故而不世故;他们仁慈友爱,真诚守信;他们语言平实,从不矫揉做作;他们管理人、事总是柔和有序,大公无私;他们做事量力而行,不好高骛远。他们总能在合适的时候做最合适的事情。
由老子的“上善若水”,我们也想到,善行是不分大小的。高尚的品德,更应该来源于生活中一点一滴爱心的积累。
忽然想到一个故事,有书君每次读起,都能流下感动的泪水,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那就是《一碗阳春面》。
故事发生在日本一家叫北海亭的面馆里。除夕夜,过了十点后便少有顾客。店老板正准备打烊,却来了三位不速之客。
他们是一个穿着不合时宜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一个约十岁,另一个六岁左右。
那女子怯生生的问:三个人可以要一碗阳春面吗?两个孩子更是害羞地躲在妈妈身后,不敢言语。
店老板原本完全可以以要关门为理由拒绝他们。但善良的夫妻俩看出了他们的窘困,决定帮他们一把。
老板娘于是热情地把他们领到靠近暖气的二号桌旁,不但可以温暖他们的身体,更让人的内心也暖融融的。
掌勺的老板下面条时,不动声色地在一份中又加了半份一起煮,让母子吃得酣畅淋漓。
送客时,老板娘还送上热情洋溢的新年祝福,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美好,由此也更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年除夕夜,穿着旧衣服的女子又带着两个儿子来了,还是要一碗面条三人共享。老板照旧偷偷地给了一碗半的份量。
虽然对老板夫妻来说,半碗面的帮助实在是微不足道,他们也希望让母子每人吃上一碗,但他们更能设身处地的替他人着想,因此尽量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别人的自尊。
一碗小小的阳春面,给了穷困中的人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种子。
随着面馆生意的兴隆,又迎来了第三个大年夜,夫妻俩从九点半开始就心神不宁,翘首以盼。
虽然面条价格已经涨价,但为了不让母子尴尬,他们故意把价格改回原样,还特地在二号桌放上“预约席”的牌子。
这一系列的举动,做得那么不着痕迹。相比 社会 上许多人做了好事就大肆宣扬,而不顾受助者心理感受的做法,老板夫妻这种关爱、同情、善良的品格,正如水一般,不张扬,却默默地滋润着他人的心田。
其实,他们的善因,也结下了善果。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一再装修,扩大经营。可他们却舍不得扔掉那张旧桌子,这对他们来说,应该寄托着一份美好的祝福。
接下来的除夕夜,老板夫妻哪怕生意再火爆,也要特地把那张桌子留给母子仨。但之后的十多年,却一直没能盼到这一家人。
又是一年除夕夜,正当老板夫妻和朋友们半是期望、半是失落的看着那张放着“预约席”牌子的二号桌时,母子仨来了。
原来,正因为他们的善举,让孩子们的梦想开了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特地过来道谢了。
这种温情,久久地温暖着读者的身心。有书君认为,这应该也是对“善"的一种极好的诠释吧。
善良,不是挂在嘴边的一丝虚假的微笑,不是言不由衷的话语,更不是一种廉价的卖弄行为。
它应该源自于内心,无关身份、地位,无关学识、经历,它如水般于无声处见真情,于无形处显挚爱。
善良的人,更懂得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善良的人,也一定会拥有更丰盈的人生。
作家梁晓声说:“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让我们都试着以一颗感恩的心,以似水的柔情,对待周遭的人和事吧。
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全你自己。
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它有千变万化样貌,随欲而安的个性。随心所欲呈现出人们需要的、喜爱的形状。鱼儿在水中嬉戏,水不曾抵抗只是微微荡漾。像宠爱孩子的母亲温和慈爱。水柔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执着的心。九曲十八弯的路程,没有拦住它的脚步;百折不回的坚定,伴着它一路前行。
水滴石穿是毅力的象征。一滴水固然渺小,但不知疲惫的日积月累水滴亦能穿石,渺小的物体时间的积聚形成无限的力量。让人唏嘘不易。正如荀子所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高而志远,水低则谦逊。为人处世低头不是软弱,低头是大智若愚的韬光养晦;低头是修炼自己的黄金法则;低头是容纳世界的宽广胸襟。教你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当你昂首阔步时不妨低头看路;当你事业巅峰时戒骄戒躁不忘初衷。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
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善若水一句,应该是被误读最严重的一句,也流传最广。通常的理解为好人就像水一样温柔。如果沿着这样世俗人伦的脉络阐释下去,哪《道德经》就成了心灵鸡汤了,而不是万世流传的不朽之经典了。
上善若水
上,最高的。善,高明的方法和行为。在道德经全书中,所有的善字,几乎没有一处是单纯的指人伦意义上的那种善良,好人好事。 道家思想应天,讲的是天之自然之道,递推到圣人以天道自然管理天下,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说,在圣人看来,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为,就像水一样。
这四个字是中国最高的道德标准。
没有人能够理解得深,只不过人云亦云,我也是。
越有争议的,越为深奥。
1 出自老子《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几於:几乎于,接近于。
无尤:没有忧怨怒怼。 其中还有个故事《孔子问礼》,
孔子适周问学于老子,
临别,老子有话说,你要学习水之大德啊!
孔子像个小学生,为啥呢?
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至谦至柔,攻坚克强,无所不能,这就是所说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2 从孔子问礼的故事中,老子还进行了解释,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老子强调水利万物,不争!
水利万物,不争不言,可贵。
若人也无争,效法水德,则安享太平,无忧无虑。
老子强调水利万物为善,不争为上善!
水,利万物,施不求报,为善。
水,因势利导,顺势而流,不冲撞,不停滞,无为而应万变,无所争,水之性,为上善。
所以,老子说这句话是为了,
提倡万事万物皆有其道(事物内在规律,本源),顺道而行,无为而作。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可见,老子所说的上善,不仅仅是善,还有道,是最高的境界与道德,利物不言,顺势不争,弱强皆能,无为应万变。效法自然,依道而为。
这与老子的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不与人争”是一致的。
显然老子在教导孔子,不为更重要。
孔子游历各国,说敎布道,施政谋策,做得太多了。
“有为”不能过度,物及必反,“无为”之下“有所为”。
3 千百年后,这句话仍有深远的意义。
为善,为人之根本。
孟子提倡,“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利于他人,与人为便,不张扬,不图报,发自内心,这是基本的道德。
孔子认为,“无伐善,无施劳。”
不炫耀,不争名,不为利,这是为人的善性,本性。
此外,还有更深的一层。
顺道而为!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人只能顺应规律,而无法改变规律,顺应而有所作为!
庄子《疱丁解牛》有这样一段话,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异曲同工而已。
上善若水,是无争,还是有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但在不同版本的《老子》中都出现过。
通行本《老子》原话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成白话就是说:最大的善就像水,虽然万物都受到水的滋养,但水却不去争这份功劳,它身处人人厌恶的下位,这一点接近于道。
老子的思想和庄子不同,也和儒家不同。儒家强调文质彬彬,也强调守之以质,对于古代的中道更为重视,这一点上庄子也一样,所以讲求齐物,要然不然,可不可。老子的思想则重视后、下、卑、黑、雌、诎,所以水身处下位的特点便近似于老子心中的道,并且,水虽然利万物却不去争功劳,也符合他心中的道。
另一个版本中则认为圣人有争,是根本上否定不争的,一般认为属于黄老学派的思想,是对老子不争思想的抛弃。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一般人们总喜欢把: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关联起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所以用最好的品行造福万物,以此形容宽广深原的君子之风!
以水为喻,旨趣各不相同。水,当然不止一性一能,不限于一功一效。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而已。比如伶玄《飞燕外传》发明“祸水”一词,意在水能灭火,恐其祸害自称拥有火德的大汉王朝。比如今人所谓“水货”,似乎则是取水不能坚固之意。告子与孟子辩人性,也拿水来作比喻。告子以为,人性如同回旋之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的不分善与不善,如同水的不分东西。孟子说,水诚然不分东西,但要分上下哦。人性之善,如同水之就下。人性无有不善,如同水无有不趋下。水的搏激跳跃,那不是水的本性,只是形势使之然罢了。孔子也对水发过感慨:
《论语 · 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宋儒以为,孔子这是在论述道体的本然: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君子见川流不息,而思自强不息。
老子论道,也以水为喻:“ 上善若水 ”。为何最好的人如同水一样呢?因为水温和柔静,滋养万物,从不争夺,甘于卑下,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处,这近于大道。老子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情厌恶低洼之处,而老子则言此地有大道,不免被一些人讥笑。老子说,这些人都是“下士”:“下士闻道,大笑之。”自古圣贤皆寂寞,不被讥笑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世俗“下士”,总是不懂得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不居、相反相成的常理。更不懂得为人处世要合乎自然的常理,才能全身避祸。知常,才能叫“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有一个重要的常理:“ 反者,道之动。 ”“反”,有两个含义:一是正反之反,一是往反(返)之反。反正是反,反反为正。由这个常理,可以引申出不争、无为等思想,可以明白不争而天下莫可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等等道理。
老子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弯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满,一个人想要成事,最好把自己放在成事的对立面。一个人想要保持任何事情,就要认识到事情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比如,一个人想要强大,他最好先把自身放在卑弱之地。知其雄,守其雌。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有道之人,要像水一样,柔弱自守,谦下不争,清静无为,慈爱真诚。受垢才能为社稷主,受难才能为天下王。
楚文化有非常浓烈的“贵水”特质。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一批重要的楚简,其中有一篇特别重要的文献,叫《太一生水》,简述了楚国人神话中的世界观。
这篇文献中,楚国人认为太一是万物的本源,太一成水,水反辅太一,而后生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太一和水先于天地而存在,强调了水在万物中的重要作用。这和古希腊哲学最开始的探讨有非常相似的点,很多哲学史上的第一人——米利都的泰勒斯就认为万物的本质是水。
在这种宗教思想之下,有学者认为道家思想的很多特点来自于对水的观察,从水的性状归纳出水所拥有的美德,进而推广为“道”。
比如,李零教授以“人往低处走”作为他帛书本《老子》注解的题目,这无疑来自“水往低处流”。水的特质是去了什么容器就呈现出什么形状,哪里地势低、有空缺就流向哪里,原始道家或许就是从水的这一特质里领悟出了“顺应自然规律”“清静无为”“不争”的大道。
有趣的是,现如今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老子》,恰也出土于郭店,文献之间的关系不言自明。
“上善若水”,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自然可以理解成水是一切美德的最高标准了。
“上善若水”是一句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的名言,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强调了善良的品质应该像水一样自然、包容、温柔,能够利益万物而不争,处于道的境界。
【来源出处】
老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其中“上善若水”是他描述道境的一个比喻。具体而言,“上善”意为至高无上的善,“若水”则是指像水一样,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争斗。这种无争的状态,就是老子所说的“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本土。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道的阐述,提倡“无为而治”,反对强权、压迫、征服,主张倡导道德规范,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因此,“上善若水”这句诗句也被认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经典之一。
【作品赏析】
在赏析这句话时,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用水这个比喻来表达道的思想,强调了无争的状态,从而达到了“几于道”的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尽量做到不争斗、不争名夺利,而是以一种“利益众生而无所住其心”的态度,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自己处于一个无为而治的状态。同时,“上善若水”这句话也强调了水的柔性,让我们明白,柔弱胜刚强,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环境,从而达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个人理解】
从个人理解来看,“上善若水”是一种处事的智慧。像水一样,最高级的善是没有争斗、没有偏见、没有执念,而是能够让万物受益,自己却无所求。在人际关系中,这意味着善待他人、关注他人的需要,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卷入纷争和争斗中。在工作中,这意味着以合作、协调、包容的态度处理事务,而不是以竞争、压制、排斥的方式争取自己的利益。
当我们追求“上善若水”的境界时,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的固执和偏见,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自我反省,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自我提升和完善,以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总之,“上善若水”是一种高尚的处事之道,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它要求我们以平和、宽容、无私的态度处理各种事务,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上善若水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上善若水 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释义: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翻译: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扩展资料:
一、厚德载物[ hòu dé zài wù]
释义:指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载养万物。 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出处:《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翻译:君子就应该像大地一样可以载样万物。
二、无欲则刚[wú yù zé gāng]
释义:只有真正的放下所有的欲望,才能达到最刚强的境界。
出处:无欲则刚,出自《论语》。
三、尽善尽美[jìn shàn jìn měi]
释义: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翻译:艺术形式虽然美丽,但是内容差一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指道德高尚的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奉献于万物但不讨求功利。
出自于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的第八章。
原文: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章旨:
本章承上一章歌颂“圣人”谦退不争的品格。具体用水性来比喻上德有道者,即“圣人”的人格。水具有柔和的特点,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能滋润万物而不与相急,如终如一地永远付出……老子认为最完美的人格就应具有水的特性,通过对水的描绘来达到对“道”的歌颂。
注释:
上善:指上善这人之人。上,上等,崇高。善,指善良有美德的人。善作名词。
水善:善,善于、长于的意思,善在此作副词。
所恶:所厌恶的地方。
几:接近,差不多。
地:用作动词性谓语,这里的具体意义是选取择低下的地方。
渊:深。这里形容内心深沉虚静的状态。
予:推予、给与。
正:通“政”。
尤:怨恨、归咎。
译文:
崇高的善人(圣人)就好像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特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善于居处如水一样顺乎自然、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如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从政如水一样净化污秽、善于理政治国,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如水一样涸溢随时、善于随顺天时。因为他具备七善而成为上善,与万物无争,所以没有怨咎。
-------------------------------------------------
这个星期每天中午12:45分,中央电视台十套都在讲《道德经》,有空看看,还有两集!
1、上善若水: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2、上善若水解析:
词语:上善若水
拼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作品出处: 《道德真经》
文学体裁: 诗歌
作者:老子(即李耳)
释义:"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从不去争 它经常停留在 人们都不愿意去的地方 因势利导 润泽万物 哪个文化的发源 都跟水有关系 有水处才有人类起 黄河文明 长江文明 所以 上善若水的真正的原因 是老子在这强调的是 善利万物而不争 待在众人不愿意呆的地方 所以它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拼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释义】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后也用来赞美人的无私奉献和宽厚、包容、谦卑的高尚品德。
【出处】先秦·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示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此乃做人的至高境界。
【用法】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厚德载物、从善如流、尽善尽美、大善若水。
【反义词】无恶不作。
上善若水造句
1、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善良是一条清泉,能够净化世间的扭曲与罪恶。
2、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可是这水的力量又是最大的,你想想看,药水、墨水、生理盐水、茶水,这些东西都离不开水,可是水呢,又都排在这些名字的后面,水可以藏污纳垢,是可以包容的,任何不好的事情,都可以被包容而改变。
3、上善若水,此乃做人的至高境界。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奋之根本,万物泽被而永生。
4、水所流经之地,一切洼坎坑穴先行填满,然后前行。德人所行,上善若水,一切利益就近所需,先以慈心令得满足,然后致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拼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基本释义】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指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后也用来赞美人的无私奉献和宽厚、包容、谦卑的高尚品德。
【语法结构】主谓式结构,含褒义。
【语法属性】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出处】先秦·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上善若水”。
【近义词】厚德载物、从善如流。
【反义词】无恶不作。
【成语寓意】水利万物,生发万物,滋养万物,却一无所争。水清洗污移,涤除垢渍,接纳令人厌恶的腐臭烂淤而无恨无怨。水的品质几乎和道一样尊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老子将水当作最高尚的人格的写照,并告诚人们,说话做事要如流水一般善于引导别人、潇洒脱俗、悠然自得。
作为统治者,施行政务时要如水一般放低姿态,要具备水滴石穿的精神,逐渐使政令深入人心,要以柔制刚,而不是使用强硬手段逼迫民众听从支配。水有灵性,知道应该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绝对不会和人争斗,如此一来,不仅成全了他人,而且也保护了自己,所以就不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嫉妒及仇恨。
【运用示例】
唐·顾况《宜城放琴客歌》:“上善若水任方圆,忆昨好之今弃捐。服药不如独自眠,从他更嫁一少年。”
清·谭莹《何药圃诗钞后序》:“又闻先生道匡雅俗,行彻幽明,与物为春,上善若水,周流忘念,才操不群。”
上善若水造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此乃做人的至高境界。
2、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善良是一条清泉,能够净化世间的扭曲与罪恶。
3、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可是这水的力量又是最大的,你想想看,药水、墨水、生理盐水、茶水,这些东西都离不开水,可是水呢,又都排在这些名字的后面,水可以藏污纳垢,是可以包容的,任何不好的事情,都可以被包容而改变。
4、上善若水,此乃做人的至高境界。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奋之根本,万物泽被而永生。
5、水所流经之地,一切洼坎坑穴先行填满,然后前行。德人所行,上善若水,一切利益就近所需,先以慈心令得满足,然后致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