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推翻,清政府签定的庚子赔款,为什么推翻清政府后还要继续还呢?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2 20:24:09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延迟退休已推翻

法律主观:延迟退休是针对全体劳动者而言,包括机关事业、企业、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当然也包括国企改革浪潮中买断的人员。2016年3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新闻发布会上讲,“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已经出来了,还要按照相关程序报经批准后才能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今年肯定会拿出方案”,五年后渐进式实施。照此推算,延迟退休当在2022年开始渐进式实施。
法律客观:《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一条第一、二项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

进化论据说已经被推翻,那么人类还是猿猴进化而来的么?

没有被推翻,只是说进化论里面有些东西不能够解释为什么是从猿猴进化过来的。但他们也没有什么依据,说明不是从猿猴进化过来的。
我认为人类是猿猴进化而来的。虽然进化论学说已经被推翻,但它是据目前来说依然是最可信的一个学说了。
人类是由猿猴进化来的,古代科学实验证明,人和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人类应该是由猿猴进化来的吧,毕竟没有人真正推翻了进化论。
我认为是,因为人类和猿猴类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我们都认为人类是猿猴进化而来的,最起码是在中学的课本里是这样讲述的,我们接受的知识就是:我们拥有与猿猴相同的技能,唯一的一点不同,就是人类拥有智慧、拥有思想,假设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错误的,那么,人类是怎么来的?还是猿猴进化而来的吗?
首先就是人类与其他相似人类的生物相比,与人类DNA相似的其实是老鼠。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来了,老鼠为什么并没有变成其他的生物?怎么只会打洞呢?为什么他们没有进化呢?
其次就是若是人类是猿猴进化而来的,猿猴已经存在那么多年了,甚至是数千年了,为何猿猴没有再一次进化而来,变为其他的类人类的生物,而还是那个老样子,至多就是长度的变化和差异,甚至基因变化都很小,这是为什么呢?
有科学家认为人类是来自于外太空的入侵物种。因为在很久之前被外星人一直在关在地球,地球就成了我们的监狱,由于水土不服根本无法离开地球。我们在地球上一直生存着,在宇宙中存在着许多的高级文明,人类的祖先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些高级文明他们虽然生存在宇宙中,他们把地球地球错认成是一个监狱,将人类的祖先流放到此处。经过很多科学家的共同研究,发现人类的起源并不是在地球,也并不是进化而来的,是几万年前被外星人送到地球上。
我个人非常同意这个观点。自从在小学的时候看到了飞碟,就一直坚信着这个观点,当然,这个观点没有真实的例证,但是,乔布斯的苹果之家,就是一个飞碟式的建筑,还有二战时候德国的一些研究都是采用飞碟。这个不一定是例证,但是,总是一种说法。
甚至都怀疑,达尔文的这个说法仅仅就是为了说明自己与基督教的说法不同而已,仅此而已!没有更多的例证来说明这个问题。

进化论有没有被推翻

进化论没有被推翻,但是达尔文的被推翻了,或者说它并不完善。毕竟都过去两百年了,要是这个理论还一成不变的话,那生物学家们就可以找块豆腐撞死了。就像牛顿的力学体系被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推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正确的一样,达尔文的进化论得以修正,但是达尔文本身提出的那个进化论只有一部分是对的。
其实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更倾向于唯心论,进化论怎么说呢,你就是在完善也解决不了一是怎么来的,也就是宇宙的初始,1生2,2生3,3生万物,你最后就算推理到一个细胞,或者一个寄点,那么那个寄点或者细胞是怎么来的,神创论更符合逻辑
这个问题要从哪个角度看。从科学角度,进化论已经被推翻了;从哲学角度,始终有拥抱它的拥趸。
进入到20世纪后半叶,因为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进化论的科学理论基础已经被推翻了。因为生命体明显有“不可简化的复杂性”,举例而言:作为信息的基因,是不可能产生于随机的,因为信息一定是智慧的产物,连最简单的三色交通灯,都不会有人说是偶然产生的。然而基因的信息量大到无法想象。
此外,达尔文当年的“自然选择”论,已经有更准确的角度解读:遗传,而非进化。所以,现代科学的结论显示生命体的有序、复杂、高度智慧,指向这背后有一位创造者。
最后,这回到了问题本身,进化论诞生不久就被利用作为反对创造者的学说。因此,在哲学角度,它永远也不乏拥趸。
问题是,您要从哪个角度看呢?无意义和与理性的哲学,其实与迷信无异。

中国的帝制是什么时候被推翻的?什么时候被废除?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该国号为中华民族,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翻了帝制。
1912年2月12日 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武昌起义后,袁世凯
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制造“非袁莫属”的舆论,经过南北和谈,孙中山被迫
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他,于
是袁世凯加紧“逼宫”。
1912年3月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12年4月1日 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1915年12月31日 袁世凯下令1916年为“洪宪元年”,复辟帝制。从1月1日到3月23日,只当
了81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和洪宪年号。
1917年6月 张勋“复辟”,拥废帝溥仪,12天后破产。
从此之后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中国君主专制,废除于1911年11月2日清资政院通过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从制度层面讲,该宪法基本体现了虚君共和、议会至上以及内阁初现。从实践层面讲,1911年11月8日资政院根据该宪法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11月16日袁世凯内阁组成。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民主共和渐入人心。
中国的帝制是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退位。这样,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清王朝被推翻。
1916年元旦,袁世凯登基称帝,举国哗然。革命党人再一次集结在讨袁的大旗之下,誓死捍卫来之不易的共和。四面楚歌的袁世凯,不得已在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一、辛亥革命胜利,推翻千年帝制。
1911年初,孙中山得到海外捐款,决定在广州再次起义。4月27日,起义爆发,革命党人寡不敌众,死伤惨重,起义再次失败。
同年9月,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的兵力因此空虚,湖北同盟会的革命党人敏锐地抓住了起义的良机。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在同盟会的策划下,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
辛亥革命像猛烈倾泻的暴风骤雨,冲开了数千年的封建闸门,君主专制制度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民主共和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不可阻挡。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二次革命护国,帝制从此消亡。
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将同盟会与其他4个小党联合组成国民党,旨在通过“议会道路”实现“革命理想”。然而,迫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的强大压力,孙中山仅担任了91天的临时大总统职务,就不得不在清帝退位的第二天提出辞职,让位给袁世凯,随后还解散了南方的革命军队。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刺身亡。宋教仁的鲜血,给热衷政党内阁与议会政治的国民党人上了沉痛的一课。
1913年7月12日,二次革命爆发,不到两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再次逃亡国外。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部分国民党党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旨在重新建立革命政党。
1916年元旦,袁世凯登基称帝,举国哗然。革命党人再一次集结在讨袁的大旗之下,誓死捍卫来之不易的共和。四面楚歌的袁世凯,不得已在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他的皇帝梦总共只做了83天。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感到公开武装干涉中国革命已无济于事,就在“中立”的幌子下,抓紧物色新的奴才,极力扶持袁世凯。此时怀有野心的袁世凯则企图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向革命派施加压力,以使革命派向他妥协。
经过英国公使朱尔典和袁世凯的一番密谋后,由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出南北停战议和的建议。以停战、清帝退位、袁世凯为总统三项为议和条件,在孙中山回国之前,议和谈判就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开始了。
孙中山反对南北议和,于1912年1月11日宣布自任北伐军总指挥,制定了六路北伐计划。当时英、美、德、日各国军舰驶进长江,蠢蠢欲动,造成即将“武装干涉”的局势。使革命党的许多领导人非常害怕,这时,临时政府刚刚成立,革命还在进行,经济也很困难。
帝国主义又在财政上施加压力,封锁了南方革命军占领下各岸口的海关税款,不让临时政府动用,混进临时政府里的立宪派、旧官僚,与帝国主义暗中勾结,借口怕引起外国干涉,反对孙中山出兵抗击袁世凯。
在内外交迫的形势下,革命党人只得向袁世凯作出让步。1月22日,孙中山表示:如果清朝皇帝退位,袁世凯宣布绝对赞成共和,自己可以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袁世凯来当大总统。
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心里安定了,便指使他在北洋军中的心腹段祺瑞等,联名发出通电,“立即采取共和政体”,逼迫清朝皇帝退位。并许给皇室以特殊“优待”。
制定的《优待条例》规定:
(1)清帝称号不变;
(2)每年由国民政府给予四百万元;
(3)清帝仍居清宫,以后移居颐和园;
(4)原有私产由民国保护等等。
2月6日,参议院通过了《优待条例》。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退位。这样,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清王朝被推翻,这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化>>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位真正的爱国者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网——新闻 > 文史 > 文史页面 > 正文>1912年2月12日 末代皇帝溥仪退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中国历史朝代)

清政府签定的庚子赔款,为什么推翻清政府后还要继续还呢?

我简单说吧,当时主事的是孙中山,他为得到列强支持而默认了不平等条约,与"友邦"结盟.这也是资产阶级软弱妥协的表现,后来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表示不成人不平等条约.
由于庚子赔款的还款期是39年,所以按道理中国应该到1940年还清这笔赔款。但事实上中国并没有全额支付庚子赔款,而只支付了约6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奥两国战败,中国趁势对德、奥停止支付赔款。苏联政府于1920年正式宣布放弃对俄庚子赔款的余额。由于俄国在庚子赔款获得最多的30%,所以苏联放弃的庚子赔款余额,远多于美国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数额.
赔款由北洋政府、国民政府还。
另外,蒋界石曾发起过一次修约运动,具体内容你一查便知。
印象中是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 承认了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从来没有被推翻,所以要认帐……
弱国无外交,都是 国弱惹的事情
发生时间: 1901年—1925年
所属年代: 清代
发生地点: 上海 北京
中国清政府偿付八国联军侵华的赔款。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德、法、俄、英、美、日等11国驻华公使,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第六款规定,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这项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社会。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计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在偿还该赔款时银价跌落,各国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到1905年,镑亏积欠120万英镑(合银800万两)。4月26日清政府为支付这项差额,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厘,20年还清,本息合计1525000镑。以关税及山西省烟酒税厘金作抵,债票按97%在伦敦发行,市价 99%~103%。这项借款实际是庚子赔款的追加负担。
1909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缓付5年,德奥部分因战败取消,和俄国缓付部分,都拨作国内公债基金。1924年5月底苏联政府声明放弃俄国部分庚款,于清偿所担保债务后,完全充作提倡中国教育款项。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这种退回庚款的实际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组的管理委员会主持。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后继续利用庚子赔款选拔留学生。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随后,英国、俄国等国也有庚子赔款,也是用于教育,具体多少钱无法准确核实了。
以下是详细资料。
1900年,中国的庚子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匡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
1906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同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鼓吹下,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实应赔偿”,内容包括美国出兵中国的军费赔偿及美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损失赔偿。
当时为什么美国人想用退赔的庚款办学呢?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1908年10月28日,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同时,中美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于是,1909年6月,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1909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于10月份赴美。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胡适,他当年考了个第55名。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那一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美国的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京政府于1917年8月对德奥宣战,并停付庚款。大战平息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退款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这笔钱财发展军备,建立教育,遂速成为20世纪的强盛帝国。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从创建伊始,在诸多方面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学。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梅贻琦治校在客观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学条件。国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 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4)这种观点虽暗含夸大美国所起的作用之意,但基本还是公允的。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清华人”几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由于清华的经费来源较为充裕,使其办学亦有相当的自主性,这些条件又对治校方面自然产生一些影响,促进了清华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运行机制上逐渐地形成一套独立的、具有清华自身特点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体制和风格,乃至后来清华校风与学风的逐步形成,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这种特征较明显的反映出来的一个例证,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其中,清华校长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清华几年没有校长,由校务会 议维持的尴尬局面。
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胡适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
到了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同时,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12所教会大学,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教会医院则出现了协和医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则资助了中国学者们的农村调查与考古行动。
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即派斯科塞尔来华制定该款使用细则。当时,胡适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方顾问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退还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的部分。俄国人在中国的特权也将取消,而所有这些的交换条件只有一个:北洋政府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24年5月,两国签订《中俄协定》,其中规定退款用途,除偿付中国政府业经以俄款为抵押品的各项债务外,余数全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由中苏两国派员合组一基金委员会(俄国退还庚子赔款委员会)负责处理。
法国庚款退还余额总数为39·158万余法郎,折合美金为7.555万余元。此项余额总数,按照协定自1924年1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继续垫借中法实业银行,作为该行发行五厘美金公元担保。而中法实业银行即以此项美金债权,充作四项费用之用:1.换回远东债权人所持之无利债券;2.办理中法间教育及慈善事业;3.代缴中国政府未缴清之股本余额;4.拨还中国政府所欠中法实业银行贷款。
1920年初,李石曾与蔡元培、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先生任董事长,蔡元培任校长。同年冬,蔡元培与先生再度赴法,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

一九二三年皇帝是谁?

那就是清朝的末代傀儡皇帝,爱伈觉罗,傅仪。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推翻了清王朝,皇帝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如果说1923年有皇帝的话,那也只能是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仪了。不过这个皇帝不是被我们所承认的,只不过是日本扶持起来傀儡。
一九一一年中国(最后一个皇朝)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帝退位。此后中国再无皇帝。袁世凯曾短暂称:“洪宪”皇帝。83天后以失败告终。
1923年已经是民国了,没有皇帝了,但是清朝末代皇帝还住在皇宫里优待。
望采纳,谢谢
一九二三年是没有皇帝的。已经是民国时期了,只有大总统。
一九二三年是中华民国时期,这个时候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已经没有皇帝了。
清朝结束于1912年,之后政府是中华民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推动孙中山于1924年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进行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全国性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以重庆为陪都。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牛顿的经典力学,已经被爱因斯坦推翻了吗?

牛顿的经典力学已经被爱因斯坦推翻了吗?不是的,牛顿的经典力学被现代人推翻了,更大的范围是被中国人给推翻了,因为中国人展现了非凡的功夫气场学说。
没有。因为牛顿的经典力学非常成熟,而且已经被证实,所以没有被爱因斯坦推翻。
牛顿的经典力学并没有被爱因斯坦推翻,牛顿的经典力学是在宏观世界才起作用的,爱因斯坦的结论只是修正了宏观世界中的一些微观现象
近代物理并没有否定经典物理。在科学理论领域,大多数情况下新理论建构的逻辑框架更大,新理论包含了旧理论,新理论涵盖了旧理论,而不是新理论推翻了旧理论。
牛顿的经典力学并没有被推翻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从近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到牛顿的经典物理,17世纪物理学得到极大发展,人类步入工业化时代与之也密不可分,而牛顿的三定律更是建立起了经典物理大厦。虽然当时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于是20世纪牛顿经典物理大厦上出现了第一朵乌云,相对论。
当时,对于天体运动我们以及取得了很高的研究成果,但是通过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得到的计算结果却与实际有着极小的差距。对于这个现象科学界一致认为太空中存在着以太这种物质,并特地用一个量进行标定,只需要找到这种物质即可。但是我们经历很长时间探索并没有所获,在科学界一筹莫展时,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带着相对论横空出世,通过相对论我们找到了答案,于是有了精准无误的数据实现了后来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要知道发射卫星火箭没有极其精准的数据支撑,哪怕只差一点可能都会面临失败。
但我们并不能否定牛顿的经典力学的成果,在低速宏观运动中经典物理与相对论并不冲突,而且生活中我们运用的大多都是经典物理而非相对论,而对于高速微观运动这时经典物理就显得无力了。除此以外,相对论有些方面也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往后的物理发展又有量子论,弦理论等理论完善。并且人类的科学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探索而不是否定与推翻。
正是有了每一代科学先驱的探索,我们离宇宙的才真相越来越近,或许没有计算的终点,但是有冲破束缚的过程,未来的物理发展我们更可拭目以待。

被推翻的元朝势力去哪里了?

龟缩到了蒙古的东北部,被推翻的元朝势力没办法,只能逃到此地,但是此地并不安全,被明朝军队打杀了很多人。
逃到蒙古的哈拉和林,但在忽必烈称帝后不再尊奉元朝为宗主国,在独立后最红被同化或消灭。
黄金家族失去了对于中原统治,也无可避免地走向了下坡路,直到最后分崩离析。
被推翻的元朝势力逃到北方,蜷缩到蒙古的哈拉和林。
1405年至1455年,北方的蒙古和南方的大越归顺明朝,巨船驶向西方,但胜利和远征突然终结。明朝是在严厉的洪武帝的领导下建立的。在他的掌控下,这个国家内部的运作方式完全改变,敌对力量被无情地杀戮,元朝的残余势力被彻底地击败。
被推翻的元朝势力逃到北方,蜷缩到原来蒙古的哈拉和林,但事实证明,这个神圣之地也并不安全。明朝的军队一直打到这里,洗劫并烧毁了这个地方,还俘虏了7万人。已故的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远亲们,争相自称是元朝皇帝。但随着蒙古的中心被侵犯,元朝这个名号失去了它最后的凝聚力。蒙古东北部是元朝最后一块领地,北部的蒙古人分裂了出去,而西部的蒙古人则恢复了他们旧时的部落身份。其中四个部落都加入了一个叫作瓦剌的联盟。
瓦剌和明朝都不确定双方边界该从哪里开始算起,以及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居住地该在哪里终结,这使得边境战争变得复杂。洪武帝生性谨慎,对于发动不必要的战争非常小心。但他同样强烈地意识到(几乎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在中原王朝和“夷狄”之间存在界线,虽然他也搞不清楚这种界线该在哪里划定。
洪武帝在出兵北伐时所颁布的檄文中写道:“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雪中国之耻。”在其统治时期,他在北边修筑长城,以巩固边防。
洪武帝有许多儿子,但其长子,也就是太子,先于他离世。所以他选择了太子的儿子建文帝来继承他。洪武帝的孙子在南京登基后,洪武帝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谋反。接下来的内战延续了3年多。1402年,朱棣率兵进入南京,年轻的建文帝烧毁了皇宫。据说建文帝葬身于这场大火,但后来在他叔叔朱棣统治期间,一直有他现身的流言。
朱棣改年号为“永乐”,下令从明朝的官修史书中删去关于他侄子短暂统治的记载。像他专制的父亲一样,他开展大清洗运动,迅速地镇压了一切可能的起义,处死了数以万计的建文帝的支持者(或疑似支持者)。建文帝的翰林学士方孝孺拒绝承认新的永乐皇帝的合法性,被判磔刑,即把人割成几块,而且行刑时间长达3天。
之前的洪武帝是在陆地上征战,而永乐帝则将眼光放在了海上。1405年至1422年间,他先后六次命令巨大的船队从中国海岸起航,向西方进发。它们首先到达了印度,接着是南亚海岸、僧伽罗、马尔代夫、麦加,最终到达了非洲大陆的东岸。这些船队的指挥官是大太监郑和。地理学家马欢在郑和第四、第六、第七次航行中随行,并做了航行记录。
马欢记录了沿途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风景以及饮食。但这并不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航行。郑和的“宝船”上载满了配备武器的明朝士兵。他的使命是向所遇到的每位国王征集贡品并使其归顺明朝。
他的任务是炫耀国力,而不是施展外交手段:“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他这样概括自己得到的指令,“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由是海道清宁。”他有武器装备来支持自己的宏图伟志——数十艘巨船、数千门装在甲板上的青铜大炮和数万名明朝海军。郑和率领舰队向越来越远的地方航行,而永乐帝五次亲征漠北。皇帝在北方打仗,郑和在向西方航行,而另一支明朝军队被派往南方。
支南征的军队多达数十万人,表面上是去恢复越南陈朝的王权,除掉夺权的胡朝统治者的。这个动机很合理、高尚。根据儒家学说,这是一场“义战”,旨在恢复正确的秩序。永乐帝下诏曰:“安南皆朕赤子,惟黎季犛父子首恶必诛,他胁从者释之。罪人既得,立陈氏子孙贤者。”
明朝士兵们摧毁了胡朝的力量——胡朝的都城于1407年被占领,夺权的胡朝国王和他的儿子被打成阶下囚。永乐帝不愿意让出这个地方的控制权,不仅没有撤兵,还派人来管理这个国家,吞并了这里,把它正式列为明朝的一个承宣布政使司。他把这个地方重新命名为交趾。这个名字从汉朝起就指这片土地。明朝时,中国再次统治越南20年。永乐帝对这次征服感到满意。他获得了25万多头大象、马匹和牛,约9000艘船,以及将近1400万石(约合90万吨)粮食。
同时,北方的征战还在继续。最后一次征战漠北结束时,永乐帝把明朝的疆域一直推进到了黑龙江。永乐帝还扩大了明朝军队的规模,从他统治初期的大约数十万发展到最终将近150万。他开始大规模修缮北方的长城。他宣布将曾经的元大都作为自己的都城,将其改名为北京顺天府。这里拥有巨大的新皇宫,这是一座修建了十几年的城中城,名叫紫禁城,仅供皇帝以及皇室家族使用。所有这一切花费了大量钱财。
1418年,朝廷的支出开始节制,因为交趾地方豪绅黎利(他还有两个哥哥)开始组建军事力量,抵抗明朝。
最初,他选择将重心放在恢复旧的王朝,即灭亡的陈氏王朝上。他挑选了一位性情温和的陈氏家族的领袖,宣称他将帮这位陈氏家族成员重登王位。但是不久,他就亲自领导叛乱,自称大越的平定王。黎利有一位得力大将军,名叫阮廌,他召集了越南的乡野之士来支持黎利的事业。阮廌接受过良好教育,计谋颇多。
据说他曾走入森林,用动物脂肪在数百片树叶上写“黎利为君,阮廌为臣”。蚂蚁吃掉了动物脂肪之后,树叶上的那句话看起来就像是打了孔的信一样。在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乡下人看来,这是非常神奇的预言。有了农民的支持后,黎利和阮廌发动了游击战,这是两军交战时弱方采用的策略。越来越多的明朝军队被拖进了越南的丛林中,一营接一营地被埋伏的游击队歼灭。10年间,越南战场消耗了大批明朝军队。
当这一切正在进行时,永乐帝还在继续浪费钱财修整都城。1421年,来自巴格达的一位外交大使参观了明朝的都城。他参加了一场皇家盛宴,共有上千道不同的菜品:“鹅肉、其他家禽的肉、烤肉、鲜果和干果……榛子、红枣、核桃、板栗、柠檬、用醋腌制的大蒜和洋葱……以及各种酒品饮料。”到场的外交官们被要求在皇帝面前行五拜三叩之礼,如此,他们就会被赐予白银、武器、鹰、马等丰厚的礼物。
永乐帝没能活着看到他的扩张和奢华生活所带来的恶果。1424年,他在北征回师途中驾崩。他的儿子洪熙帝继位。洪熙帝在位不到一年,死后将江山交给儿子宣德帝。
宣德帝并不怯懦。当他还是一个青年时,他就随同祖父一起在北方征战。他计划着继续跟瓦剌作战。但是面对紧缩的财政以及南方无休止的战争,他选择将明朝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根据轻重缓急重新配置——停止下西洋,并从棘手的越南战争中撤军。他在朝廷上说:“交趾无岁不用兵,一方生灵遭杀已多,中国之人亦疲于奔走甚矣。”
朝臣们意见不一,一半反对从越南撤军,认为这是国力衰弱的危险信号,而另一半指出,越南一直是个问题,历来没有哪个王朝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控制它。当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黎利带兵发动了一系列袭击。到了1427年,至少9万明朝士兵已经死在了越南丛林战中。
于是,宣德帝宣布停战。明朝撤军。黎利得胜,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大越政权。他是这个新王朝后黎朝的第一个皇帝,即黎太祖。这个王朝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世纪。1433年,明朝最后一支下西洋的船队回国。那些船再也没有离开过明朝港口。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十多年后,溥仪为何还能住在紫禁城中?

想要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所以君主还是国家的象征,并不需要彻底把君王杀了,后来是走革命道路,溥仪才被赶出去,后来到了东北称帝。
当时的溥仪虽然交出了自己的统治权,但还是名义上的皇帝,所以还能继续住在紫禁城里。
因为虽然清朝推翻了,但是有一些清朝残余的势力还在,而且溥仪毕竟是封建皇帝的象征
虽然说已经推翻了那个朝代,但是溥仪还是属于在当时是一个皇帝,所以还能住下来。
辛亥革命之后,清王朝的统治已经被摧毁了。并且隆裕太后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退位诏书,这说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就这样结束了。但是袁世凯这个军阀窃取了革命革命的果实,他在隆裕太后退位之后,其实是想自己来做皇帝。所以袁世凯又进行了复辟,重新使得中国回到了封建统治时期。在这个时候,溥仪作为傀儡皇帝,他还是生活在宫中。溥仪依旧在紫禁城中生活,就是因为袁世凯在作祟。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整个中国的局势都是十分的动荡。中国的民间既有革命派又有改良派,这两个支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民主人士们为中国以后的出路作着激烈的斗争。但是世事变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全国各地发起了起义,最终全国各个地方宣布了独立脱离了清王朝的统治。这样的大革命的环境下,清政府已经无敌去抵抗历史的洪流。于是隆裕太后带着幼小的溥仪宣布了退位。当时的局势十分的紧张,很多人都想去当一个领头人,这个时候作为一方军阀的袁世凯就有了野心。
袁世凯和孙中山达成了协议,孙中山同意退位,让袁世凯成为大总统。但是没想到,袁世凯竟然背叛了革命。袁世凯试图去操纵已经退位了的隆裕太后和当时年幼的小溥仪,自己当一个真正的掌权者。当时的袁世凯利用了隆裕太后,又进行了复辟。复辟就是意味着中国又回到了封建时代。这个时候的小溥仪没有权力,只能让这些人操纵着自己成为傀儡皇帝于是溥仪还是在皇宫中生活。
虽然溥仪还是象征意义上的君王,但是却没有实权。因为权力都是握在了袁世凯的手中。年幼的溥仪只能够荒凉的皇宫中做一个没什么实权的小皇帝。

进化论现在有没有被推翻?对于人类起源有心说吗?

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就已经推翻了,就像牛顿力学已经被推翻了一样。但是就像牛顿力学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一样,达尔文进化论也是这样的。但就像力学作为一门学科没办法被推翻一样,进化论想要被推翻也基本是不能的。
进化论就是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生命变化的学说:1,生命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2,生命的变化及其来源是自然的结果。
而生命是变化的已经被公认了(不变哪里来的金鱼?)所以想推翻就是后一条,而人作为生物的一部分不能去掉,就只能出来神创论和智设论两种。神创论早已经被批的狗血淋头,但是智设论在某些地方还有一定的市场,就是因为其实他是神创论的变种,信仰宗教的自然会支持他或者偏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