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何为四大皆空
- 2、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 3、出家人常说“四大皆空”,究竟是什么意思?
- 4、什么大皆空四字成语
- 5、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 6、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
- 7、四大皆空的通俗解释
- 8、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佛教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 9、佛家常说的“四大皆空”,是指哪四大啊?
- 10、佛教宣扬的四大皆空内容是什么?谢谢!
何为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
词 目 四大皆空
发 音 sì dà jiē kōng
释 义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 处 《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示 例 胞胎浑沌,~,没甚姓名。(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 是正确的,
§四大皆空怎么讲?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四大皆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八戒的由来
《西游记》中猪刚鬣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唐僧因此给他起了个别号,叫做“八戒”。五荤三厌,属宗教戒条,信徒不准食用。
五荤,即五辛,指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葱、韭与渠(形似萝卜味如蒜)。三厌,道教把雁、狗、乌鱼作为不能吃的三种动物,列为教条。认为“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涌幢小品》)。厌,在此是不忍食之意。不过,这五荤三厌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实际另有所指。
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佛教戒律还有很多。猪悟能虽称“八戒”,但他始终“戒”得不彻底,也不情愿。
四大:构成器世间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
“四大皆空”的正确解释应为:佛教用语, “空”的含义是“性空”。佛法认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众多的条件。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叫作“无自性”,即“性空”。2、缘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
下面摘录的是《佛学大词典》对“四大皆空”的解释:“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 要说明的是,这个解释用了很多的佛学名词,一般读者要看懂这“言含万象、字括千义”的话是有些困难的,如果依文解意,有可能产生新的误解。
四大:地
水
火
风
空:缘起性空
这个空不是没有
是说性相空
是指没有真实自性的存在
喜怒哀乐
痴嗔离合
全部放下
总而言之~无喜无悲,淡漠一切,自在无我=
=+
佛家说的空是破执着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说了18空。都是破执着的。是说一切法无自性。
正因为无自性所以可以生万法。
【十八空】
智度论说十八空,以破除众生的种种邪见,即:
一、内空,指在眼等六根中,无我、我所及无眼等之法;
二、外空,指在色等六境中,无我、我所,及无色等之法;
三、内外空,即总六根,六境内外十二处中,无我、我所及无彼之法;
四、空空,不执著前三空;
五、大空,即于十方世界,无东西南北等方位之实体;
六、第一义空,为非空非有中道实相之空,连实相亦不执著;
七、有为空,即因缘所生之法和因缘之法皆不可得;
八、无为空,即无为常住之涅槃空无和不可得;
九、毕竟空,即以有为空、无为空破一切法,毕竟无有遗余;
十、无始空,即一切法无始以来即是空,自性了不可得;
十一、散空,即诸法因缘和合而有,缘散则灭无所有;
十二、性空,即诸法自性本空;
十三、自相空,即诸法缘生之假相不可得;
十四、诸法空,即蕴、处、界等一切法,皆空无自性;
十五、不可得空,即在诸因缘法中,求我、法不可得;
十六、无法空,即诸法坏灭后,无自性可得,未来法亦如是;
十七、有法空,即诸法但由因缘而有,故现在之有即非实有;
十八、无法有法空,即总三世一切法之生灭及无为法,一切皆不可得。
【四大皆空】
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通常从前者的意义引申,称人身为“四大”,
指的无我。
无自性。
没有自性存在的风火水土。
四大皆空
词 目 四大皆空
发 音 sì dà jiē kōng
释 义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 处 《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示 例 胞胎浑沌,~,没甚姓名。(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 是正确的,
§四大皆空怎么讲?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四大皆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四大皆空”中的“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这四大物质因素,佛教认为其中“地”可支撑万物、“水”收摄万物、“火”成熟万物、“风”生长万物。除“四大”之外,与它相似的还有我们所说的五行等等。
“四大皆空”是一个佛教用语,很多人都会将它的“四大”误解为“酒、色、财、气”,但其实“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这四大物质因素。
不过这“四大”的观念并不能说是由佛教发明出来的,它是人类初期对宇宙探索得出的结果。佛教认为其中“地”可支撑万物、“水”可收摄万物、“火”可成熟万物、“风”可生长万物。
除“四大”之外,与它相似的还有我们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印度古吠陀本集中所说的“地、水、风、火、空”五种自然因素等等。
出家人常说“四大皆空”,究竟是什么意思?
文·段宏刚
在小说或者影视剧中,人们常常可以从一名高僧口中听到这句话: 出家人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特指, 构成物质基础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都空无一物,化为虚幻。 “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最初认识,在“四大皆空”里,代指构成世间万物的所有元素。
出家人所讲的 “空” ,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简单来说, “空” 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特 指 具有慧根的人通过不断修行,感知到的 能够超越一切存在的本真状态。“空”跟“有”或者“实”相对,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空的、虚幻的,是没有实体和实相的,只有空才是唯一的真实,空不是虚无,它既非有也非无,却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一直存在,并且是永生不灭的,就跟人的意念和精神一样,动则能显万物之相,静则空无一物。
要想了解“空”的来源,就得领会古人对物质世界的看法。
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对物质世界的组成和关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中国道家哲学里,把“金、木、水、火、土”看作是世间万物的构成元素,以及相互依赖的根本,俗称“五行”。
古印度人把“地、水、风、火、空”当作是构成万物的五大物质基础。
古希腊人把“气、水、土、火”认为是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不论是五行也好,五大也罢,还是四大也好,都代表了古圣先贤对物质世界的初级的认知和思考。
对比中国的“五行”和古印度的“五大基础”,可以发现,两者大同小异,都有土(地)、水、火三大共同的元素,不同之处在于,五行中有金和木,五大基础则有风和空。
实际上,不论是古代中国人还是古印度人,对物质元素的看法,几乎是相同的。
古代中国人认为,土爰稼穑,是说土能承载、接纳和生发万物,古印度人认为,土地具有“韧性”,厚实而又博大。
古代中国人认为,水曰润下,水利万物而不争,古印度人认为,水具有“灵性”,能润泽万物。
古代中国人认为,风既有善动的特性,也有聚气的作用,能产生强大的能量,古印度人同样认为,风具有“动性”和能量。
古代中国人认为,火日炎上,火具有炎热、光明的特性,古印度人则认为,温暖的东西都跟火有关。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佛教里所讲的“四大皆空”,实际上是沿着古印度人对固有的物质世界的认知,在纵向上不断加以深化,最终走向教化。
我国道家哲学里的一些观点,也有对“空”的阐释,道家里的“空”可以看作是“无”的前奏。道家认为,大道没有穷尽,当修道之人明白了“空”是假象时仍然去追求“空”的境界,那么,他就接近“无”,靠近大道的境界了。
佛教里所说的“空,是对世间万物在变化过程的描述或者阐释。佛家认为,万事万物不是一成不变,变化规律遵循“从有到无”、“从生到灭”的过程,含有因缘果报的认识观。万事万物都由各种因缘与条件和合而成,或者从其它事物变化而来,最后又变化为另外的事物。所有事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佛教讲究众生平等,世间万物皆有佛性。皇帝和布衣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美酒和尿液也没有明净与污秽的区别,它们所展现出来的外在特征,只是虚幻的假象,只要观者的本心具备澄明与超脱的状态,那么,看到也等于没有看到,所见之物就不会左右自己的真心。
众生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不能获得妙明真心,是因为贪嗔痴,被欲念所控制,执着于颠倒妄想,不懂得拿得起、放得下,无法解脱自己的真心。这里的真心并非指人的真实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而是指能产生一切情感、意识、思想、精神、意念的本源。
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所有事物,它们在本质上是没有实体或实相,所以,就叫做“空”,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虚而不实,本身就是由人的意念空幻出来的东西,本身就是不稳定、不永恒的东西,会在时间长河里不断变化形态,可以认为它存在也可以认为它不存在。这种现象让人们的眼睛所见,总是重复在实中有空,空中有实,实实空空,空空实实的循环中。
什么大皆空四字成语
1. 猜成语图片答案四大皆空15个成语 四大皆空
sì dà jiē kōng
[释义] 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
[语出]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正音] 空;不能读作“kònɡ”。
[辨形] 皆;不能写作“结”。
[近义] 心无杂念
2. “四大什么”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四大皆空
1. 读音:sì dà jiē kōng
2. 解释: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3. 出处: 《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4. 近义词: 心无杂念
5. 造句:
(1)我不能掩藏我心中的本欲,正如我心中爱你美丽,又怎能嘴上装四大皆空。
(2)出家之人四大皆空,哪里会要这些身外之物。
(3)失业数年,我已经是四大皆空、一贫如洗了。
(4)出家人四大皆空,称呼也是空,你我有缘,日后自会相见,何不随缘。
(5)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如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
3. 四大什么四字成语 四不拗六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四时充美 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四时八节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四战之地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四海波静 比喻天下太平。
四衢八街 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4. 类似四大皆空的成语还有哪些 四大皆空 [sì dà jiē kō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贬义
出 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例 句
有的人由于某些方面遭到挫折,因而万念俱毁,从而产生一种~的消极思想,这是很不对的。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心无杂念 看破红尘
5. 四大皆空昰成语吗 是的。
四大皆空
[释义] 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
[语出]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正音] 空;不能读作“kònɡ”。
[辨形] 皆;不能写作“结”。
[近义] 心无杂念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有的人由于某些方面遭到挫折;因而万念俱毁;从而产生一种~的消极思想;这是很不对的。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四大皆空的“四大”指的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具体解释如下:
地大:以坚硬为性,能支持万物,不使坠落。
水大:以潮湿为性,能收摄万物,不使散溢。
火大:以温暖为性,能成熟万物,不使坏烂。
风大:以流动为性,能生长万物,调节畅通。
宇宙间的森罗万象,没有一样不是仰赖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结合而成的。譬如一朵花的绽放,要有肥沃的土壤,土壤属于地大,水分、日光、空气,这些就是水大、火大、风大,如果缺少任何一“大”,花儿就不能盛开怒放了。
被称为“四大”的原因:
因为体大,四大种的体性广大,遍于一切色法,故有“体大”之义。
因为相大,四大种的形相广大,例如高山、深海、大火、飓风等,都是四大之相,故有“相大”之义。
因为用大,四大种的事用广大,有了四大,才能使人体的器官发挥功用,有了四大才能长养万物,故有“用大”之义。
依《俱舍论》的说法,四大具有假、实的分别,即前文所说的坚、湿、暖、动四大,是实四大、性四大。而世间所谓的地、水、火、风,则是假四大、事四大。实四大属于身根之所触,为触处所摄。假四大则属于眼之所见,为显色、形色所摄。
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
四大皆空,就是四大本空,四大是地水火风,为一切万法的基本原素,一切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万法即归于坏灭,四大所形成的一切法,都没有真实的自性,所以说四大本空。
人的身体为地、水、火、风所组成,四大散开,人体就不存在,
地、水、火、风都是空的。
你听到的,见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全部都是空的。
all
the
four
elements(earth,water,air
and
fire
of
which
the
world
is
made)
are
voided.
佛教术语,指世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鉴此,本文特作如下解释。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义是 “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 Sunyata 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
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笔者已找到的《心经》的七种译本中,般若共利言译作“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法月和知慧轮及施护都译作“五蕴自性皆空”;法成译作“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在藏译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见这里的“空”应该按“性空”之意来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余年来,深入民间,传布最广的,是玄奘的译本,他译的是“五蕴皆空”。当然,他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当时也不会引起误解,而且当时对“空”字的解释也相当清楚,只是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意思也随之改变,于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以致千载以来,引起了不少误解。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对“性空”的解释是:“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我们只要冷静推论反复思考就会发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而产生的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印度学者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人们通常认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对立。实际上“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有”中存在着空性,空性不会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毁灭了才谈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体,“有”“空”不二。可见佛法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
《心经》中下列几句话对于正确解释“四大皆空”有很大帮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色”(指一切物质)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现象,“空”指事物的性质。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的一种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具有空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色。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并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缘和合之物的永恒不变的性质。所以宗喀巴说“什么东西依靠条件,什么东西就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还说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为前提的,龟毛兔角之类本来没有的东西,说它空与不空毫无意义。“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法指宇宙万有),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是有形相有作用,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到假名有,是要人们不著空有两边,而求合乎中道。
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即“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性空”本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转变不空),不了解整个宇宙人生皆是具有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的更高深的道理,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性空”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害人害己害社会;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
据此,笔者认为“四大皆空”的正确解释应为:佛教用语, “空”的含义是“性空”。佛法认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众多的条件。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叫作“无自性”,即“性空”。2、缘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
下面摘录的是《佛学大词典》对“四大皆空”的解释:“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 要说明的是,这个解释用了很多的佛学名词,一般读者要看懂这“言含万象、字括千义”的话是有些困难的,如果依文解意,有可能产生新的误解。
最后摘录一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的论文中的内容,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性空”的含义:
佛法认为凡是缘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备下列三个特点:1、缘生事物不可能离缘而存在,也就是没有脱离它的产生条件(缘)的独立自主性,这就叫无自性,佛法谓为无我。2、缘生事物都是随缘运动着变化着的,不可能脱离它产生条件的变化而保持不变性,这就叫无永恒性,佛法谓为无常。3、凡是缘生事物都必然随着它产生条件的规律,回归到它应该回归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规律而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和生老病死,这叫做寂灭性,佛法谓为寂静。概括缘生事物这三个特点,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1、一切无我;2、诸法无常;3、涅盘寂静。……佛教发展至大乘,将无我、无常、寂灭归为空性,即无自性、无永恒性、寂灭性,均是万有实相空性之表现。故将三法印演进而为一法印,即一实相印。这一实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万有一切。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但是不能执空,以为真有一个空,则又是自性不空了。所以“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人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实相,就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也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般若。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这就是佛法。……说它胜义有,它又自性空;说它毕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无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实,才正是佛法之圆满,才正是佛法之具足。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
四大皆空的通俗解释
四大皆空的通俗解释是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四大皆空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读音:sì dà jiē kōng。
出处: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近义词:心无杂念。
四大皆空造句。
1、失业数年,吃尽用尽,我已经是四大皆空,一贫如洗了。
2、出家之人四大皆空,哪里会要这些身外之物。
3、的环境,一句话,不想离开这个使情感冷淡,头脑腐化的四大皆空的环境。
4、出家人四大皆空,称呼也是空,你我有缘,日后自会相见,何不随缘。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佛教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四大皆空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佛教中的“四大”是从属性上而言的,“四大”包括:坚性的地大,湿性的水大,暖性的火大,动性的风大。佛教的“四大”最早出现于佛陀所说的《四十二章经》:“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佛教认为,“四大”是造成物质世界物质现象的因缘。也就是说,一切物质,都是四大假合而成。例如山川、大地、草木等。包括人体也是如此。在人体之中,坚硬的骨骼属于地大,流动的血液就是水大,体内的温度就是火大,体内运动的气及呼吸之气,属于风大。“四大”的假合如果和谐,假合而成的物质便会在一定时间内欣欣向荣。“四大”的假合倘若出现矛盾,也就是出现“四大矛盾”,物质就会走向毁灭。因此,佛教将人体的生病,称之为“四大违和”。
六根清净的六根是什么意思?
六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是从心理和生理的功能上来说的。这六根在生理上就是神经官能:眼有视觉功能;耳有听觉功能;鼻子有嗅觉功能;舌有味觉功能;身有感触功能;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我们的心和外界物质环境沟通的根本,所以叫六根。
为什么说六根要清净呢?因为我们人无论做善还是作恶,虽然都是心在做主,才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但最终还是因为六根在起作用。人之所以造下诸多恶业,都是因为无始以来的一切业障,造成我们的六根从来都不曾清净,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柔嫩、安逸舒服;意根贪喜乐享受,因为有贪,就会有嗔,贪和嗔又会引起无明烦恼,加起来就是佛教说的“贪、嗔、痴”三毒,以至于所造业中恶多善少,永远难以解脱。
佛家常说的“四大皆空”,是指哪四大啊?
“四大皆空”,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也叫“四界”,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印度古代认为这四种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故名之为四大。
佛教所称四大,除含有上述意义外,主要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性能。就是说:地的属性是坚;水的属性是湿;火的属性是暖;风的属性是动。这四种属性具有形成有形有相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功能,所以可以叫性能。
又由于四种属性是从功能上来意识到它的存在、无形象去认识它,因此佛教称这四种属性为“能造四大”。而由四种属性所表现的有形有质,可以通过视觉去见到的地、水、火、风为“所造四大”。
尽管佛教认为有两种四大,然而“能造四大”仅仅是性能,是不可以肉眼见到的,而“所造四大”有形有质,是可以通过视觉来直接认识的,故一般提四大只是指“所造四大”,即地、水、火、风四种元素。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东西,外而山河国土,内而身体形骸,既不是类如造物主上帝所创作出来的,也不是无因无故而忽然产生出来的,而是四大和合所形成的。四种元素能产生世界,所以称“大”。
四大和合形成世界,可怎么说“皆空”呢?佛教说世界是四大组成的,而在这个世界上又以我们“人”为主体,因此还是以人为对象来谈这个问题吧。
谁都知道,人的身体乃是有思想的,所以人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可除开思想单从身体的组织来说: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口沫属于水大;体温暖气气属于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
佛教认为,四大和合而身生,分散而身灭,成坏无常,虚幻不实。正是基于人的身体是四大的组成物,四大最终分离而消散,所以人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的存在。
试看,死时此身溃烂无存,骨肉归地,湿性归水,暖气归火,呼吸归风,此时身在哪里!因此佛教的经典《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所以说“四大皆空”。
同时,佛教之所谓“空”并不是说待人死后四大分裂才说它是空,而是在未死时,也是四大假合,也是空的。
例如身体里的水分只要在强烈的阳光下照晒,就会挥发成汗水,汗水如再蒸发成水蒸气即再也看不见汗水的影子了。故四大不调时,火旺,人体则发烧,水旺,人体则畏寒……。可见四大亦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所以时时在变。而人的细胞每一秒钟都在不停地新陈代谢,按佛教的说法,即每一个人时时都在脱胎换骨。正由于四大只是暂时的聚合,并不是真实不变的实体,所以说“四大皆空”。
依此类推,宇宙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四大暂时聚合而成的,所以也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四大合则生,四大散则灭,哪有创作万物的“神”,哪有被创造的“万物”呢?所以说“四大皆空”。
而佛教所以说“四大皆空”,目的旨在建立“无我”的教义。一谈到“我”,人们往往将这个血肉之躯称之为我,而这个血肉之躯又只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暂时的集合体。根据佛教的理解,真正的我并不存在。血肉之躯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结合罢了,而且四大调合,互相转化,每一秒钟都在变化,究竟是前一秒的四大是我呢?还是后一秒的四大是我呢?所以从自称为我的身体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故说“无我”。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佛法的“四大皆空”,是指酒色财气吗?你我们常看的艺术作品中动不动就说出家人“四大皆空”,到底四大皆空是哪四大啊?戒酒戒色?戒贪戒痴?佛教 历史 哲学 佛法 佛祖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
古印度称地,水,风,火. 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四大:地火水风,既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既地火水风。
四大皆空也有只地火风水四种毁灭世界的方式。使之空无一物。地震,(地空)火灾(火空),大风(风空),水灾(水空)。即非常直观的告诉世人现存的物质也是会被四大所空。菩萨,佛渡劫也不外乎靠修行渡过这四空。 四种方式都不会完全将外物 空 想要跳出三界。不入轮回,只有靠修行来得到。心无外物得道成佛。只有靠修行。水空为最厉害的一种,摧毁旧世界的时候又创造呢全新的世界,旧事物不留一点痕迹。其观点与基督教有可以说不是巧合的巧合。
佛教的四大与四大皆空
四大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着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着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 。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轮回生死。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 。
四大皆空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 。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什么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 。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 ,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 。所以,佛教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
成语资料
词语解释
古时儒家对佛教理论的偏见。后为大乘佛法继承并究竟圆满地阐述了其产生,忍辱的真相。
字词解释
四大:古代称:忠孝仁义 为“四大”。
例如:对 不孝 的形容/不孝有三(种),无后为大!
出家人四大皆空:对于出家人,不能以忠孝仁义来衡量处事标准!
佛教宣扬的四大皆空内容是什么?谢谢!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
“空”在佛教中指“性空”,意思是因缘而起的存在。这是个特定概念。并不是常人理解的“无”或者“零”。【四大皆空】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通常从前者的意义引申,称人身为“四大”,如清·李斗《扬州画航录·虹桥录上》:“六十岁来一梦轻,飘然四大御风轻。”后因称看破红尘,身无牵挂的超脱态度为“四大皆空”。如《水浒后传》第三一回:“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四大皆空 不是4个 是一切 一切皆空
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
据此,笔者认为“四大皆空”的正确解释应为:佛教用语, “空”的含义是“性空”。佛法认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众多的条件。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叫作“无自性”,即“性空”。2、缘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
下面摘录的是《佛学大词典》对“四大皆空”的解释:“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 要说明的是,这个解释用了很多的佛学名词,一般读者要看懂这“言含万象、字括千义”的话是有些困难的,如果依文解意,有可能产生新的误解。
最后摘录一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的论文中的内容,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性空”的含义:
佛法认为凡是缘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备下列三个特点:1、缘生事物不可能离缘而存在,也就是没有脱离它的产生条件(缘)的独立自主性,这就叫无自性,佛法谓为无我。2、缘生事物都是随缘运动着变化着的,不可能脱离它产生条件的变化而保持不变性,这就叫无永恒性,佛法谓为无常。3、凡是缘生事物都必然随着它产生条件的规律,回归到它应该回归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规律而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和生老病死,这叫做寂灭性,佛法谓为寂静。概括缘生事物这三个特点,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1、一切无我;2、诸法无常;3、涅盘寂静。……佛教发展至大乘,将无我、无常、寂灭归为空性,即无自性、无永恒性、寂灭性,均是万有实相空性之表现。故将三法印演进而为一法印,即一实相印。这一实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万有一切。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但是不能执空,以为真有一个空,则又是自性不空了。所以“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人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实相,就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也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般若。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这就是佛法。……说它胜义有,它又自性空;说它毕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无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实,才正是佛法之圆满,才正是佛法之具足。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