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鹬蚌相争文言文,鹬蚌相争文言文的原文加译文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2 18:41:47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鹬与蚌文言文

1. 鹬蚌相争文言文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二》译文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 *** 。”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
2. 鹬蚌相争古文加翻译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
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
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
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
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
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
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3. 鹬蚌相争文言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注释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4. 【鹬蚌相争古文加翻译】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5. 鹬蚌相争的古文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
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
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
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
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
⑨擒(q0n):抓住。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
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
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6. 鹬蚌相争文言文的原文加译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惠王曰:"今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取消了攻打燕国的计划。注释 1方:刚刚。
鹬蚌相争图
2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产珍珠。
3曝(pù):晒(太阳)。
4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5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6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7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8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9 即:就,那就。
10 谓:对……说。
11舍:放弃。
12相舍:互相放弃。
13并:一起,一齐,一同。
14禽:同“擒”,捕捉,抓住。
15且:副词,将要。
16过:经过。
17弊:同“蔽”,蒙蔽。
18恐:担心。
19为:替,给。 两方为某事争执不下时,往往让第三方胜利。
20今:现在。
21惠王:指赵文惠王。
22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谓:对……说。
相舍:互相放弃。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文言文鹬蚌之争翻译

【原文】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译文】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
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
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
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原文】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译文】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
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
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
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鹜蚌相争文言文

1. 鹬蚌相争文言文答案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注释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2. 鹬蚌相争古文加翻译 原文: 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文王:“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 *** 。
’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来,明天你的嘴取不出来,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方——刚刚。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出自:汉 刘向《战国策·燕策》 扩展资料主旨: 文章讲诉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寓意: 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作品成就影响: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战国策》采用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战国策》也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3. 鹜蚌相争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王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白话:
赵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到赵国见赵惠文王说:“今日臣下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时,看到一只蚌露出水面在晒太阳,正巧飞来一只鹜鸟去啄蚌肉。蚌马上合拢其壳,将鹜鸟的长嘴紧紧地挟住。鹜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回答说:‘今天不放你
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鹜。’双方都互不相让,来了一个打鱼人,一下子把它们都捉了起来。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久相持不下,对所有的百姓没好处,臣下担心强大的秦国就是那个渔父啊。希望大王详细考虑计较为好。”赵惠王说:“说的好。”于是罢兵。
4. 鹬蚌相争古文加翻译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
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
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
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
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
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
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5. 鹜蚌相争的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 ***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
6. 鹜蚌相争什么意思 鹬蚌相争
1、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2、出处:西汉‘刘向《战囯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蛙。’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窢掸促赶讵非存石担将并禽。
3、例句:1.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2.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7. 鹜蚌相争的下一句 鹜蚌相争,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捉走了。
8. 鱼蚌相争,渔人得利. 什么意思 双方在争夺时,第三方获得收益。
一个例子:
战国时,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国当说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燕国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时,看到一只蚌露出水面在晒太阳,正巧飞来一只鹜鸟去啄蚌肉。蚌马上合拢其壳,将鹜鸟的长嘴紧紧 地挟住,鹜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蚌回答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被憋死。”双方都互不相让,来了一个打鱼人,一下子把它们都捉了起来。 在苏代的劝说下,赵王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苏代讲的这个故事,叫做“鹜蚌相争,渔人得利”。至今还被人们常常引用,以说明由于双方互不相让,结果弄得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到好处。

古文的意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古文原文是什么?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鹬蚌相争文言文的原文加译文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惠王曰:"今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翻译00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取消了攻打燕国的计划。注释001方:刚刚。 鹬蚌相争图2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产珍珠。3曝(pù):晒(太阳)。4支:支持,即相持、对峙。5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6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7喙:嘴,专指鸟兽的嘴。8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9 即:就,那就。10 谓:对……说。11舍:放弃。12相舍:互相放弃。13并:一起,一齐,一同。14禽:同“擒”,捕捉,抓住。15且:副词,将要。16过:经过。17弊:同“蔽”,蒙蔽。18恐:担心。19为:替,给。0两方为某事争执不下时,往往让第三方胜利。20今:现在。21惠王:指赵文惠王。22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惠王曰:"今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取消了攻打燕国的计划。注释  1方:刚刚。
鹬蚌相争图
2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产珍珠。
3曝(pù):晒(太阳)。
4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5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6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7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8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9 即:就,那就。
10 谓:对……说。
11舍:放弃。
12相舍:互相放弃。
13并:一起,一齐,一同。
14禽:同“擒”,捕捉,抓住。
15且:副词,将要。
16过:经过。
17弊:同“蔽”,蒙蔽。
18恐:担心。
19为:替,给。 两方为某事争执不下时,往往让第三方胜利。
20今:现在。
21惠王:指赵文惠王。
22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

鹬蚌相争的原文和译文

鹬蚌相争的原文和译文: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译文: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文言文鹬蚌之争翻译

【原文】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译文】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
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
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
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鹬蚌相争原文_翻译及赏析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两汉·刘向《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国小文言文 , 哲理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 ***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故事 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著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著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反应也很快,鹬鸟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鹬鸟急了,赶紧甩动长嘴,想甩开河蚌。可是河蚌夹得很紧,根本甩不开。它们各自用力搏斗了一会儿,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就这样僵持着。

双方争吵起来。鹬鸟威胁河 蚌说:"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 我看你能撑到什么时候。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您的嘴巴抽不出来,你就会在这里饿死和憋死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鹬鸟和河 蚌谁也不肯让谁。时间一长,它们俩都累得筋疲力尽。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仇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明代·郑之珍《铁杵磨针》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国小文言文 , 寓言 , 故事 , 励志哲理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明代·宋濂《吴起守信》 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国小文言文 , 诚信故事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唐代·李延寿《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
唐代 : 李延寿
国小文言文 , 寓理故事

鹬蚌相争文言文主人公

1. 鹬蚌相争文言文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二》
译文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 ***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
2. 鹬蚌相争古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鹬蚌相争 阅读答案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1、字义解释
伐() 过() 并()愿()
2、句子翻译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_____________。
渔者得而并擒之。_____________。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寓意要长一点)
1.讨伐;经过、路过;一起;希望
2.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就会有死蚌。
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3.对立的双方相争斗,僵持不下,第三方就可坐收渔翁之利,大敌当前,双方应联合起来,共同抗敌;对于内部事务,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
译文参考: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3. 鹬蚌相争的古文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4. 鹬蚌相争的主人公是谁 鹬蚌相争的主人公:苏代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5. 鹬蚌相争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1)停顿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钳其喙2)出处《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3)出处《战国策·燕策二》 4)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5)意思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6)启示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6. 鹬蚌相争文言文答案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马上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这里就会有一个死河蚌了。”蚌也对鹬鸟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这里就会有一个死鹬。”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7.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
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
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
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
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
⑨擒(q0n):抓住。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
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
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8. 文言文《鹬蚌相争》译文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注释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通假字
禽:通“擒” 动词作状词用。指被擒住状态。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9. 鹬蚌相争文言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苏代就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例,劝解了赵惠王 【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
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