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什么意思
-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啊?
- 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 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 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史记》中的
- 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是什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什么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整句字面上的意思是:高山我们能仰望,大路我们能行走。虽然不能到达顶峰或者走到路的尽头,但我们的心仍然向往着它。
内在的含义意思是:“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景行”比喻光明正大的行为,“仰”是瞻望、仰慕。整句意思是:我们仰慕并学习崇高的道德和光明正大的行为,虽然不能做到极致,但仍然用心向往并朝它努力着。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出自《诗经·小雅· 车舝》,是说一个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让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让世人遵循,让人不禁将他的举止作为行为,虽然不能到达和那人一样的品行和才学,但也会心之向往,时刻规范着自己。
出自《诗经·小雅· 车舝》,是说一个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让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让世人遵循,让人不禁将他的举止作为行为,虽然不能到达和那人一样的品行和才学,但也会心之向往,时刻规范着自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意思:看到高山就停下来仰望,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模仿他,虽然不能达到他们的高度,但心里还是努力那么去做。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诗在《小雅》里,“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读háng。“行止”的“行”就读xíng。
但后来将《小雅》中这个句子独立出来说“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会误读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随)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发音】 gāo shān yǎng zhǐ,jǐng háng xíng zhǐ 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
原诗
《诗经·小雅· 车舝》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15)。
四牡鲱鲱(16),
六辔如琴(17)。
觏尔新婚,
以慰我心。
译文
德如高山人景仰,
德如大道人遵循。
四匹公马并排走,
六根缰绳如琴弦。
如今新婚遇见你,
我心从此得安慰
"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旧读háng。
景行( 道路)行( 行走)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仰:仰慕。景行:大路;行止:行走
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gāo shān yǎng zhǐ,jǐng háng xíng zhǐ
简而言之就是“高大上”。
原文是作者迎娶新娘途中仰望高山,大路畅行的愉悦,后多用作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诗在《小雅》里,“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读háng。“行止”的“行”就读xíng。
但后来将《小雅》中这个句子独立出来说“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会误读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随)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于《诗经·小雅· 车舝》篇中。从诗篇内容看来,应是男子告诉女子:(家快到了),就在高山那边,抬头便可望到了,这条大道走过去就到了。止,至也。这个句子显示出急切与愉快的意味。
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句出自于《诗经·小雅·车辖》,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原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鲱鲱,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读音:gāo shān yǎng zhǐ,jǐng háng xíng zhǐ。
前半句“高山仰止”读作“gāo shān yǎng zhǐ”,比喻高尚的品德。后半句“景行行止”则是“jǐng háng xíng zhǐ”,意思是表示对德高望重者的敬仰。
“景行行止”中的“行”为多音字,第一个“行”读háng,是因为“景行”指的是上古时代的大道。而“行止”,则是指马车在大道上的行进,因此第二个“行”读xíng,表示沿着道路前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出处及解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原句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大意为:仰望着高山啊,行驶在大路上,四匹骏马飞奔啊,六根缰绳如琴弦。新婚之时遇见你,我的心里很欢喜。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引用这句诗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高山、景行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和圣人的品德联系起来了,用来比喻崇高的德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啊?
拼音:gao shan yang zhi,jing hang xing zhi
1、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2、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3、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4、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6、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含义
大致的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 》。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扩展资料出处原文
《诗经·小雅· 车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牡鲱鲱,六辔如琴。
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文
德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
四匹公马并排走,六根缰绳如琴弦。
如今新婚遇见你,我心从此得安慰
“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旧读háng。
景行( 道路)行( 行走)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是:巍峨高山要仰视,平坦大道能纵驰。
原文
《诗经·小雅· 车舝》
先秦·佚名
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首先是结构上的跌宕。方玉润说:“前后两章实赋,一往迎,一归来。二、四两章皆写思慕之怀,却用兴体。中间忽易流利之笔,三层反跌作势,全诗章法皆灵。”其次是抒情手法的多样,或直诉情怀,一泻方快;或以景写情,亦景亦情;或比兴烘托,意境全出。总之,它是《雅》诗中优秀的抒情诗篇。
这个“止”是个无意义的虚词,相当与民歌中的“哟”。你不理它,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那么就是“高山仰,大道行”。古汉语中,有时及物动词后的词组位置倒置,这里就是倒置,那么就是“仰高山,行大道”。这样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古文的意思一般并不难,现代人完全能理解,难就难在语法上,也就是文字表达方式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含义大致的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高山出猛善。抖火出实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句出自于《诗经·小雅·车辖》,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原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鲱鲱,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翻译:
仰头望着这高山,沿着宽阔大路走。
一、原文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_。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_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__,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二、译文
车辖转动间关响,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饥来不是渴,盼和美人结鸳鸯。
虽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饮喜洋洋。平地树林多茂密,长尾野鸡树上栖。
漂亮姑娘及时嫁,带来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饮多快乐,永远爱你不厌弃。
虽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别太少。虽然桌上没佳肴,希望大家都吃饱。
虽无美德来配你,请来唱歌把舞跳。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树当柴烧。
砍下柞树当柴烧,树上枝繁叶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却相思乐陶陶。
仰头望着这高山,沿着宽阔大路走。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谐如琴。
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三、出处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二、作品赏析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三、作者简介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_》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自《诗经·小雅· 车舝》,是说一个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让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让世人遵循,让人不禁将他的举止作为行为,虽然不能到达和那人一样的品行和才学,但也会心之向往,时刻规范着自己。
这句话出自《诗经》,意思是说: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就像高山一样让人仰慕,那些光明正大行事的人应向他们学习。我虽然达不到那个水平,但对他们还是十分向往的。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高山景行“和“景仰”这个词。
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孔子的话,我想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至”解释为遇到,就是说虽然不能够当面相遇孔子,但是我对他老人家还是很向往的。一种是把“至”解释为达到,就是说虽然我不能够达到孔子那样的高度,但是却依旧向往孔子的思想,渴望获取孔子那样的涵养。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出自《诗经·小雅· 车舝》,是说一个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让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让世人遵循,让人不禁将他的举止作为行为,虽然不能到达和那人一样的品行和才学,但也会心之向往,时刻规范着自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史记》中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史记》中的
A.《孔子世家》(正确答案)
B.《淮阴侯列传》
C.《李将军列传》
D.《赵世家》
答案解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有“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gao shan yang zhi,jing hang xing zhi
1、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2、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3、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4、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6、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