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吐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 2、吐蕃是现在哪个民族
- 3、吐蕃的拼音
- 4、吐蕃是什么意思
- 5、吐蕃是现在的哪里
- 6、吐蕃是什么时代的
- 7、吐蕃指的是什么地方
- 8、吐蕃怎么读
- 9、吐蕃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 10、吐蕃国介绍
吐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吐蕃是藏族先民建立的古代王国,崛起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汉魏时期羌民族各部的活动区域,吐蕃民族是古代羌族与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而来朗日论赞于公元619年继位,此时唐朝刚刚建立。朗日论赞积极从唐朝输入医学和天文历算,对发展吐蕃文化起了积极作用。他对外用兵,兼并强邻,军事上的胜利使吐蕃领土不断扩大,为其子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奠定了基础松赞干布少年登基,13岁时便当了吐蕃部落的赞普,赞普的意思是雄强丈夫。他年少有为,在几个得力的大臣的帮助下,先平息内乱,逐步兼并了邻近诸部落,完成了统一吐蕃的大业。松赞干布认为逻些地处红岩山和药王山之间,形势十分险要,平原地带水草丰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便于公元633年把都城由琼巴达则迁到逻些。在逻些营建宫室、修筑道路,使之成为吐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注重发展经济,制定法律,统一官制兵制,划分军政区域,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君主之一,为了巩固政权和发展生产的迫切需要,他派出使者到天竺和西域学习,并参照天竺和西域诸国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为了统治和镇压人民,松赞干布制定了残酷的法律,重者砍头、剥皮,轻者剜眼、剁足,残酷地奴役着吐蕃人民。在他执政期间,结束了西藏地区的分裂局面,使吐蕃的疆域扩展到北至叶谷浑,南至泥婆罗、天竺,东与唐朝相邻,开拓了吐蕃疆域。松赞干布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吐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他于公元634年赴唐求婚,建立和发展了藏汉友好关系,对促进西藏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松赞干布以后,吐蕃与唐朝展开了激烈的军事斗争,于龙朔三年灭唐朝属国吐谷浑,占据今青海地区,不久侵入西域和剑南,又于天宝十载降服立国于洱海地区的南诏。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迅速沦陷,唐朝急调河西、陇右一带兵马参与平叛,吐蕃趁河湟一带兵力空虚之机出兵占据了陇右、河西之地,拥有了与唐朝进行军事斗争的战略优势,并于代宗广德元年一度攻陷长安,切断了西域诸国与内地的直接联系。之后,吐蕃不断地攻打沙陀、回鹘诸部落,西域诸国相继落入吐蕃之手。北庭、安西两都护府在失去了同中原地区的直接联系之后,经过近30年的孤军奋战,在贞元三年被吐蕃占领。8世纪下半叶,是吐蕃疆域辽阔、国力鼎盛时期唐蕃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往来,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和中宗时期的金城公主入藏之时,不仅带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经史书籍、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等,同时还带去多种工匠在吐蕃传授酿酒、制碾、造纸技术。吐蕃通过互市,购买唐朝的茶叶、丝绸等生活用品。在长期的交往中,许多汉人进入吐蕃,吐蕃的贵族子弟也来到中原地区学习汉族文化,内地的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相继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长庆三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仍然屹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是汉藏友好团结的重要见证佛教在吐蕃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始,就比较注重利用佛教思想来巩固统治,所以佛教在西藏得到较快的传播。可黎可足赞普在位时期,重用僧人,在吐蕃各地兴建寺庙,甚至规定每户一人出家为僧,七户平民供养一个僧人,佛教得到大力的扶植,僧人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大,这引起吐蕃贵族大臣们的不满。开成三年可黎可足被反佛派大臣用绳子缢杀。达磨赞普继位以后,以灭佛教为名排除异己,对佛教势力进行大规模的镇压,激起佛教徒及民众的极大愤慨,又被佛教徒暗箭射死。之后,吐蕃贵族分为不同的派系,王妃立其内侄乞离胡为赞普,另一派大臣又拥立王室之属俄松为赞普。双方争权夺利,使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吐蕃陷于分裂状态由于吐蕃贵族之间的连年混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生产,加上连年灾荒,吐蕃各地连续发生大规模的平民和奴隶起义。乾符四年,吐蕃贵族虽然将起义镇压下去,但吐蕃王朝也全面崩溃了。从此,青藏高原陷入内战和分裂的局面,贵族割据、土王林立,并一直延续了400多年。
吐蕃是现在哪个民族
吐蕃族是现在的藏族。
吐蕃(公元633年—842年)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松赞干布至朗达玛传位九代,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吐蕃的拼音
“吐蕃”一词的读音为tǔ bō。
“吐”和“蕃”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吐”的读音有tǔ,多用于表示让东西从嘴巴里出来,也表示把话说出来;tù,多用于表示身体里的东西从嘴里涌出来,也表示把咽下去的东西退出来。
“蕃”的读音有bō,如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fán,表示茂盛、繁衍,如蕃茂、蕃息;fān,同番(fān),指外国或外族。
吐蕃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建立于青藏高原,从公元618年到842年,延续了两百多年。
吐蕃是什么意思
吐蕃:唐时藏族建立的政权。
吐蕃,我国少数民族藏族的前身。
建国以后,帝国的军事、政治、文化、宗教、经济在版图逐步拓展中逐渐成型。松赞干布时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并在境内大力推广(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在经济制度方面,类似于唐朝的均田制,松赞干布也将一些土地分配给平民,然后登记户册,并把各户的户口和大牲都所应承担的赋税数额也确定了下来。这样会最大限度的积累税收并控制直接统辖的平民。政治方面实行定期会盟制度,吐蕃国君称赞普,会盟必由赞普主持,会盟目的就在于以一定的仪式不断巩固诸领主对赞普的效忠,以保证全国政治的统一。
吐蕃社会中,王室和贵族是奴隶主阶级,其余的人都是属民。属民包括平民和奴隶。经济方面,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手工业。
冶铁有较高水平,能在江面上架设铁索桥。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后,为了提升自己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实力,派使者出使大唐求婚。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派使者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成为吐蕃赞普的王后。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很多书籍和工匠技术,极大的促进提高了吐蕃的文明程度,吐蕃实力进一步增强。
吐蕃是现在的哪里
吐蕃国的疆域包括今西藏地区、青藏高原、甘肃省陇山、四川盆地西缘等地。
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
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
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民族源流
吐蕃民族的来源,据14世纪成书的《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最早的人类,其后子孙繁衍,分别在今西藏各地开垦平地,建筑城邑。直到聂赤赞普,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赞普(王)从天降临,才有了君臣之分。
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首府泽当(藏语,意为游戏的平地),传说即猕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场所;泽当附近的山上,还有“猴子洞”的古迹。这种“猕猴变人”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性,也是古代藏族对本民族来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
吐蕃是什么时代的
吐蕃tǔ bō,处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都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吐蕃。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或云隋朝已见于官方记载,李唐以后始以吐蕃见于中国。当系羌族同族。
隋唐时期
吐蕃是唐朝时期的藏族政权,位于青藏高原,其存在于公元633年至842年。
吐蕃指的是什么地方
吐蕃是指现在的西藏地域。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立国所得名,在古时延续两百多年历史。吐蕃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白史料记录的国家,吐蕃人是现代藏族的祖先。8世纪末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到达极盛,西起帕米尔高原与西南亚地域的阿拉伯交界,东至现今甘肃省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吐蕃社会方面的发展
1、服饰
吐蕃女子是辫发的,吐蕃男性也是辫发的,但形式似乎与北方民族的辫发有所不同,未必是全结一支大辫,很可能是结成若干小辫,故帽落会出现“乱发如蓬”的外观。女性之赭面同高原人之肤色相应,更带一股健康之气,为唐人效法,曾风靡长安。
2、居住
吐蕃乃行居与定居兼而有之的两栖民族,吐蕃的地面建筑皆平顶,与塔里木城邦诸国相似,出于对水的珍惜,不允许因栉沐而造成水的浪费和污染。行则居帐,止则居室,其帐篷形制特大,是以牛毛毡制成,具极强的抗寒功能,其平顶住房依地势高低成阶梯形,而王宫多建山上,拉萨之布达拉宫就是其典型建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吐蕃
吐蕃怎么读
吐蕃的读音:tǔ bō。
吐蕃王朝是中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地方,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
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的婚俗
吐蕃的婚姻家庭存在着强烈的门第差别,婚姻皆在相同或相近门第间进行,同王室悉补野氏通婚者仅限于韦氏、没庐氏等少数最显赫的家族,例如噶尔家族虽数世为相,却并非高门,故始终末获与王族联姻的殊荣,其余概可类推。
复据《新唐书·吐蕃传》吐蕃法有“妇人无及政”的禁令,女子原则上不得干预政事。吐蕃贵族通行一夫多妻多妾制度,且有嫡庶妻妾之分,报婚制在吐蕃也非常盛行,以保证夫家财产不致流失。吐蕃先民则是发源于雅鲁藏布江与冈底斯山脉之间,其婚俗是兄弟共娶一妻的“一妻多夫”制度。
吐蕃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吐蕃族是现在的藏族。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是吐蕃著名的赞普。贞观二年,松赞干布继承赞普之位,在其叔父的辅佐下,使内部迅速稳定下来,征服了达布、娘布和苏毗等部,约于公元644年最后兼并了羊同,完成了统一西藏的任务。然后进行多方面改革,使吐蕃很快就崛起于中国西南地区。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吐蕃族服饰的特点:
吐蕃女子是辫发的,吐蕃男性也是辫发的,但形式似乎与北方民族的辫发有所不同,未必是全结一支大辫,很可能是结成若干小辫,故帽落会出现“乱发如蓬”的外观。女性之赭面同高原人之肤色相应,更带一股健康之气,为唐人效法,曾风靡长安。
吐蕃人的服装最初皆以牛羊毛皮为原料,其腰带很具民族特征,既不同于汉人的绦带,又不同于北方民族和西域诸族的革带,而是以纺绩编结而成的毛带,引人注目的是牛毛也用于纺绩,还有以牛羊毛混纺而成的高级毛料谓之氆氇,可广泛用于制作战袍、官服、以及便装。
这种毛料已传入西域,吐蕃人有特色的服装乃是披风、披肩。自丝绸传入后,其贵族大都改服丝织物,赞普为丝织品,其官员各以臂饰区分级别,以瑟瑟、金、金饰银、银、铜为五等,装于方圆三寸的氆氇上,安于膊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吐蕃人
吐蕃国介绍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少年登基,十三岁时便当了吐蕃部落的第三十三代赞普。他年少有为,又有几个得力的大臣当帮手,平息内乱,稳定内部,巩固王权,迁都 *** 。然后发展经济,制定法律,统一官制兵制,划分军政区域,任命官员、派遣将领,建立了统一的吐蕃奴隶主政权,使 *** 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王朝-――吐蕃王朝,吐蕃的疆域扩展到北至吐谷浑,南至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东与唐朝相邻,形成了有史以来吐蕃疆域最大的时期。 唐朝早期吐蕃疆域(点击查看大图) 生命禁区里诞生古老王国 吐蕃就是现在的 *** ,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 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做了吐蕃赞普(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G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suò)城(今 *** )为中心的强盛王国。 那么,吐蕃人是从何而来的呢?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徙到 *** 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吐蕃国的《国王遗教》一书中,还记载着一个“猕猴变人”的传说。 传说, *** 的古猕猴满身长毛、面色赤红。这些猕猴起初与其他猕猴及飞禽走兽群居在 ***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大森林中,以采摘果实为生。不知过了几百万年,这些猕猴由于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差异,逐渐脱离其他古猕猴,离开森林,转移到林间草原上生活。这时,这些猕猴已能直立行走,以树叶为衣,以不种自收的野生谷物为食,居住在山洞里。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与自然界斗争,打制一些粗糙的石器,开始有目的地劳动,逐步进化为原始人类,这就是吐蕃人的祖先,同时也是藏族人的祖先。 山南泽当一带,至今还可见到某些凹地深沟中积存着几丈深的腐烂树叶和埋葬很深的大树根。说明这一带曾经是原始大森林,这片森林一直绵延伸展到工布、达布一带。解放后,在雅砻河谷发现恐龙化石等等,这一切说明 *** 的东南地区,在远古可能是热带地区。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森林的减少,古猕猴为了寻找食物,从森林走向地面生活。如今在 *** 传说中,泽当一带的山洞被称为藏族祖先古猕猴的遗迹,而索当一带的一片园田则被称为是藏族古先民人工控制作物生长和繁殖的第一片农田。因此,后来朝山拜神的人们都会在这些地方掘一撮土带回去留作纪念,认为这是神土。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是对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 6世纪时,兴起于今 *** 山南地区泽当、 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 *** 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 *** 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 *** 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 ***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与 *** 族形成有重要关系的羌族 羌族居住在中国西部,是一个古老的大游牧族。它和汉族在远古传说时代已有往来,到了商朝,屡见于卜辞,周朝以下,史书记载愈益详备。羌族居地以西海(今青海)为中心,向四方伸展,主要是向西方伸展,出东面以及南北面都受到汉族的遏阻。据《后汉书;西羌传》所说,羌人只有部落酋长,没有君臣上下,部落多至150个,各随水草迁徙,不相统属,长时期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上,不能建立起国家来。 战国初年,秦献公出兵攻掠羌地,羌部落的酋长印(áng)为避秦兵,率部众向南方迁徙,与青海诸羌隔绝。后来,印的子孙繁衍,自立部落,散居各地,其中有牦牛部,也称为越Q(四川西昌)羌;又有白马部,也称为广汉(四川广汉县)羌。这些部落在蜀边境内外,迁徙无常。 西晋时,吐谷浑率部西迁,他的子孙征服羌族,建立吐谷浑国。吐谷浑国受汉文化影响,采用一些汉族制度,其统治下的羌族也自原始社会进入低级的封建社会,少数慕容部贵族与众多羌族部落酋长融合成为一个统治阶级,鲜卑人羌化了。 公元101年(和帝永元十三年),青海烧当羌首领迷唐被东汉兵击败,残众不满千人,一直向西走去,投奔发羌。而发羌正是吐蕃的祖先。 另有一支与吐拨有重要关系的羌族是唐旄,即葱茈(zǐ)羌,也就是前一部书在介绍精绝国时提到的女儿国――苏毗国。唐旄原先居住在天山南至葱岭一带,一部分迁徙到 *** ,以逻些( *** )一带为中心,占有广大土地。公元568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唐旄遣使朝贡,《隋书;西域传》称之为“女国”,因为唐旄以女为王,风俗重女轻男,男人专管战争,国政由女王和小女王各一人共同执掌。女王死后,按惯例在王族中选出贤女二人,一为女王,次为小女王。女王的丈夫号金聚,不参与政事。后来,吐蕃攻陷了唐旄,唐旄人与吐蕃人融合在了一起。 吐蕃史书记载的远古传说称:“在天的中心之上,住着六父王天神的王子弃端己,他有三兄三弟,连他共计七人。弃端己的第三子为弃聂弃赞普。他到下界为人主……做了六牦牛部的王”。根据传说推测,牦牛部与越Q一带游牧的羌族部落为同一支系。牦牛部盛强后,分立为六个兄弟部落,弃聂弃赞普是最强的酋豪,又自立一部,并降服了其余六部,六部酋豪被称为父王六臣。另外,又有三个通婚姻的部落,被称为母后三臣。传说中,六父王天神的名字叫做鹘提悉勃野,弃聂弃自称就是天神所生,所以勃野为姓。赞普的意思是“雄强丈夫”,弃聂弃拥有这一称号,说明他是特别雄强,能够统率六臣的大酋长。弃聂弃时,尊卑之别出现,阶级逐渐形成。弃聂弃以后,子孙世袭赞普称号,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